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肉类的研究文章

2023-12-10 2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肉类的研究文章

肉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适量的肉类可以促进 健康 ,而过多的肉类则会危害 健康 。

2021年3月,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 BMC medical 杂志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吃肉与25种常见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了2006年至2010年之间进入英国生物库研究的474985名中年成年人,并对这47万人进行随访至2017年。调查其每周摄入不同肉类食物的频率、质量,并观察受试者是否有疾病发病情况。

二、研究结果

简单地概括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

1、未加工的红肉、加工的肉类摄入量增加,缺血性心脏病、肺炎、憩室病、结肠息肉和糖尿病的风险较高有关。

2、禽肉摄入量增加与胃食管反流疾病、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憩室病、胆囊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较高有关。

3、这些常见疾病发病率增加,与BMI指数较高有关。

4、未加工的红肉、加工的肉类及禽肉的摄入量增加,与缺铁性贫血风险较低有关。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问,还能不能吃肉了,平日里应该怎么吃肉呢?

三、如何 健康 、合理吃肉?

简单点说,就是适量吃肉。

1、肉类还是要吃的,因为肉类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营养物质。这项研究也强调了肉类摄入,可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是每天吃畜禽肉在40-75g之间。如果您本身体重超重、肥胖,建议大家控制在40g左右,如果您本身较瘦,则可以摄入75g的肉。

3、这是因为,吃肉的同时,意味着更多脂肪的摄入,尤其是猪肉、羊肉等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脂肪摄入过多,就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疾病的确定危险因素。

4、烹饪方法要 健康 ,比如尽量不要油炸,采取清炒、炖煮等清淡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额外脂肪的摄入。

除了适量吃肉外,大家也要注意 体育 锻炼,保持合理的体重,也是身体 健康 的关键因素之一。

肉类研究的介绍

《肉类研究》杂志创刊于1987年。是由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为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办的肉类专业学术期刊。《肉类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科技月刊。本刊集权威、理论与专业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2020年肉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肉类加工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肉制品,如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添加调味料的所有肉的制品,不因加工工艺不同而异,均称为肉制品,包括:香肠、火腿、培根、酱卤肉、烧烤肉、肉干、肉脯、肉丸、调理肉串、肉饼、腌腊肉、水晶肉等。

从肉类加工行业产业链来看:我国肉制品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禽畜养殖以及饲料加工业;中游屠宰加工以及肉制品的深加工,再经过(冷链)物流运输等链条,肉制品最终到达消费者终端。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肉制品产业链中游行业现状

1、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猪肉占到一半以上。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幅度超20%,虽然其他肉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肉类总产量还是下降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10.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细分肉类产品产量看,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2、肉制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9年除了猪肉产量下降,其他肉类产量均呈现增长的状态。2018年我国肉制品产量为1713.1万吨,按照肉制品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占比趋势来看,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我国肉制品产量约1580万吨。

由于目前生猪产能恢复进度好于预期,猪肉市场供应逐步增加,供给紧张局面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需求方面,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猪肉消费需求充分释放。随着市场供需稳定,猪肉价格趋于平稳,202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应该有所上涨,但由于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肉制品产量或将于去年持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我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稳定趋势发展。2019年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003亿元,据预测,2020年我国肉制品韩各样市场规模将突破2亿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高温肉制品占主导市场

目前,中国仍以高温肉制品为主导,出于餐饮文化的差异,消费者对纯低温肉制品的接受度仍不高,但渗透率逐步提升应是发展大方向。据了解,高度重视烹饪场景,食材化寻找新空间。早在十多年前,火腿肠就已经成为一种食材,火腿肠炒荷兰豆、黄瓜炒火腿肠、火腿炒鸡蛋等菜品更是家喻户晓。纯低温肉制品的加工工艺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营养,具有鲜嫩、脆软、可口、风味佳的特点,在品质上明显优于高温肉制品,西方国家多以低温肉制品为行业绝对主导力量。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肉制品主要企业

目前,国内肉制品的生产、研发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肉类加工企业对产品的内在品质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溯源与召回的技术支撑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小肉类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还较为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

未来肉类加工企业为了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必须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改造和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以下是肉制品加工重点企业一览:

肉制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一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为什么说“红肉”不能多吃?一篇文章说清楚了

红烧肉、锅包肉、水煮牛肉、涮羊肉……这些都是我们餐桌上非常常见的食物。但是以吃红肉(猪、牛、羊等)为主的饮食习惯,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 健康 风险。

资料图片。曹子豪摄

红肉吃太多,或导致多种疾病

1、心血管疾病

2021年12月,发表在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由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家领导的大型研究团队揭示了富含红肉的饮食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摄入大量红肉之后,食物残渣进入肠道,肉碱被肠道细菌转化为三甲胺,三甲胺进入肝脏之后,被黄素单加氧酶氧化为三甲胺氧化物。其作用是抑制血液中胆固醇的降解。因此,胆固醇就只能沉淀到动脉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加厚、硬化。①

2、癌症

红肉和加工肉的高摄入量也是导致消化道癌症负担的主要因素,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从1995年到2014年,20年间我国的肉类产量增加了一倍多。2014年,红肉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七成多。而大多数国人对红肉摄入量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2020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从1991年到2011年间,饮食与生活方式对消化道癌症风险的贡献一直在增加,研究人员预计它们还将会继续增加。红肉摄入量较高与BMI超标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是导致消化道癌症的首要因素之一,并预计在未来20年内对中国的影响更大。②

3、糖尿病、心脏病等

2021年,发表在《BMC Medicine》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来自牛津大学涉及50万人的研究发现,如果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总量较多会与25种疾病(癌症除外)的高风险相关,包括肺炎、糖尿病、心脏病等。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使用了从2006-2010年近47.5万英国成年人的数据,监测了他们的25项非癌症住院的主要原因,并被随访到2017年,接受跟踪调查时间平均为8年。在随访期间,统计了受试者25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关节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研究发现,未加工红肉每天多摄入50g,肺炎风险升高22%、糖尿病风险升高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16%。加工肉类摄入量每天每多摄入20g,糖尿病风险升高24%,肺炎风险升高23%、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9%。③

健康 吃肉,每种肉都有最佳搭档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不超过200g,其中畜禽类的摄入量在50 75g,其余为鱼虾蛋类。控制每日肉类总摄入量,增加一周食谱中白肉的摄入次数,烹调时多用蒸、煮、炒和红烧,尽量少吃烧烤、腌制及烟熏制品。平常吃得过多或有某些疾病的患者更应控制红肉的摄入量,可用白肉、蛋、奶和豆类来替代,作为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猪牛羊肉,营养师崔文杰2021年在 健康 时报刊文中建议,在烹饪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搭配。④

1、猪肉+白菜:肉瘦点,菜多点猪肉和白菜搭配做馅一直被视为经典搭配,其实这在营养上也有道理。大白菜清淡可口,滋味鲜美,和肥瘦相间的猪肉一起搭配,不但口感好,还能增进人的食欲。此外,白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猪肉中的胆固醇从体内排出,从而减少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伤害。做馅时猪肉别选太肥的,尽量选择瘦肉,白菜多一些,如果饺子或者包子皮再加一些粗粮,就会更 健康 了。

2、牛肉+番茄:牛肉先焯烫,西红柿去皮红肉是铁元素的重要来源,而牛肉中铁含量尤其丰富,遇到富含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番茄后,牛肉中的铁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而在炖牛肉时,加上些番茄,还能让牛肉更快变烂,缩短烹调时间。可做西红柿牛肉汤,牛肉切块后凉水下锅,水开后焯1分钟左右,西红柿烫一下去掉皮,然后切小丁熬汤,这样做出来的西红柿牛肉汤更好喝。尽量不要加番茄酱,否则味道太浓,冲掉了汤本身的鲜味。而且有的番茄酱糖含量比较高,要注意摄入量。

3、羊肉+白萝卜:羊肉选肋部,萝卜切大块从中医角度来说,白萝卜性寒凉,能润燥清火,而羊肉比较温热,因此两者在寒热方面比较平衡。从营养上来说,吃萝卜可以补充钾和膳食纤维;从口味上来讲,两者搭配既能减少萝卜的辣味,也能减少羊肉的膻味;从消化角度来说,加了萝卜,可以减少吃羊肉后的油腻感。羊肉最好选羊肋部的肉,炖出来口感较好,而且有嚼头,炖煮时加入葱、姜、八角,可以去腥,先炖羊肉后放萝卜,萝卜要切大块,吃起来更有滋味。

①The microbial gbu gene cluster link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ociated with red meat consumption to microbiota L-carnitine catabolism, Nature Microbiology,2021.

②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nd type 2 diabetes :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BMJ ,2020.

③Keren Papier et al. Meat consumption andrisk of 25 common conditions: outcome-wide analyses in 475,000 men and women inthe UK Biobank study, BMC Medicine , 2021.

④2021-12-31 健康 时报《每种肉都有最佳搭档》

( 健康 时报)

人造肉究竟是不是肉?口感及营养与普通肉类有什么区别?

人造肉前面都加了“人造”二字,哪里会是真正的动物肉呢?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

人造肉的口味我想应该会挺丰富,现在是工业化饮食时代,除了方便快捷,食物的味道也能通过化学制剂调制出来,可能最后整体合成起来的味道会被人们视为不错。

只不过,肉类的口感与畜类的饮食习惯、年龄和烹饪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人造肉估计有些难以达到。

再一个营养问题,肉类食物的营养是丰富的,而且价值很高,能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那么人造肉能提供给人们什么呢?冷冰冰的实验垃圾吗?

可食用肉类的安全可靠性,老祖宗们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替我们检验过了,可这人造肉的安生性谁来替我们检验? 如果人类接受了这人造肉,以后还会有没完没了的人造食品,最后的危害谁能估量?

不是肉

不是肉,应该是植物肉,没有吃过,不是很清楚

题主果然是很关注 时尚 生活方式啊!

最近星巴克、肯德基纷纷前后推出人造肉产品,尤其是肯德基的植培鸡块,由于限时限量,一发售就被抢购一空。

顾名思义,他是 通过人工手段造出来的肉,目前人造肉有两种,一种是是通过人工将植物蛋白、植物纤维、植物油、调味料和营养素重新组合排列制成的植物人造肉。 植物人造肉被视为前景广阔的产业,目前在美国最知名的两大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和Beyond均属于此。Impossible推出impossible burger风靡一时 beyond meat也是日前KFC推出产品所用的人造肉的供应商。

第二种是培养肉,是用肌肉细胞在实验室环境培养得来的。原料是用动物的肌肉细胞,经过一系列方法,在培养皿的基质上长出的细胞团、细胞饼或细胞块。 这种肉一般称之为“Cultured meat”,但是这种人造真肉的尺寸一般都不大,毕竟培养皿容量本身就有限。另外,由于需要细胞通过增殖变成肉饼,因此制作过程漫长,所需设备和培养条件比较苛刻,所以成本高售价自然也就高!

2013年BBC曾直播细胞培养肉试吃会,当时的一块汉堡肉就价值33万美元...

福布斯的文章《供应链中断,Beyond Meat这样的人造肉企业商机凸显》中提到,新冠病毒肆虐,自3月13日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以来,美国肉类供应链中断,至少40家主要肉类生产商停产或关闭工厂,产能大幅减少,每周肉制品产量同比下降36%。

据媒体报道,由于货源短缺,价格飙升,Costco和克罗格(Kroger)等零售商纷纷限制消费者可购买的商品数量,以确保更多的会员能够买到肉。

文章引用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已有20名肉类加工和食品加工工人死亡。而关闭工厂导致猪肉屠宰能力下降了25%,牛肉屠宰能力下降了10%。

一句话,现在美国因为新冠疫情遭遇了“肉荒”。

金融危机一向会催生新产品。 只不过,很多人没想到这会给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以植物为基础的肉类公司再度提供巨大的增长机会。

替代肉类——比如素食汉堡和植物蛋白——的受欢迎程度急剧上升 ,顶级品牌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除了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专家还将此归因于消费者对可持续和 健康 食品的渴望。

在素食餐厅的普通素肉与人造肉在口感上的差异主要是由蛋白纤维排列模式不同决定的。普通的素鸡、素肉这种豆制品中排列方式是简单的二维结构,所以口感会松散,不会有肉的口感。而动物肉则由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组成,这种排列方式决定了肉的紧实口感,还固定了其中的糖、水分和味道。

今天的 科技 水平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植物蛋白和添加剂混合将它加工成三维结构再通过甜菜汁(染色)和合成血红素(决定肉的味道)来打造无限接近真肉的口感和外观。使人造肉吃起来像肉。

以beyond meat家的beyond beef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组成成分主要为各类蛋白提取物,而 营养成分看上去似乎也与真肉差不多。

植物蛋白虽然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是比起肉的蛋白质,还是差一点点,因为这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蛋氨酸缺乏。还有很多肉类可以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无法被提供。而且人体分解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速度也不同,真肉中的营养素更容易被快速分解和利用。这些都是人造肉无法替代的问题。

更低的饱和脂肪酸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都建议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我们平时吃的猪牛羊肉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改善血脂异常。

植物肉在模拟真肉的脂肪含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植物油的配比,来控制植物蛋白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因此,在这点上植物蛋白肉确实有优势。

从新兴产品到生活必需替代品,人造肉一路看涨, 这时候人们也不再纠结于味道和口感。

如果以后能更改善一些,价格平价,它或许真的具有了颠覆性的意义。毕竟,实验室农业时代快来了。

一些环保主义者认为,饲养动物会加大碳排放量。动物的培养需要饲料和水,这种资源的浪费转换成的肉与人造肉相比周期长,转化率低。但人造肉目前还不能完全代替普通的肉,主要原因是问世时间短,加工过程存在的营养流失问题。再就是制作成本决定了人造肉的价格高昂,是普通肉价格的两倍左右。

所以,人造肉作为 科技 发展的产物可以尝试,但在饮食上永远要做的是营养均衡, 如果你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只摄取植物营养,这可能会引发肠道菌群紊乱等 健康 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你好,我是玉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早在1931年的时候,科学家丘吉尔就表示,人类的行为非常荒谬,养了一整只鸡却因为只喜欢吃鸡翅膀和鸡腿便把其它部位的肉全部扔掉。除了这是对物材的浪费,也是对鸡的不尊重。丘吉尔表示总有一天可以用 科技 来制造出人们想吃的部分。而现在丘吉尔的梦想也变成了事实,人类即便是不杀害动物也能吃到动物身上的肉。而且人造肉的价格也比普通肉更便宜。

有不少网友都十分好奇,这种人造肉到底是由什么做的呢?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植物性人造肉: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提取加工而成的“素肉”,这种素肉完全跟肉没有关系的,只是吃起来像肉的;另外一种动物性人造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通过一定的技术,对动物干细胞进行培养,让肌肉细胞在培养皿中长大变成肌肉组织,最后再加工成肉块。

一、植物性人造肉

植物性人造肉是模仿肉的形色和味道制造出的“肉”,真正的肉不管是烤肉还是烧肉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是因为肉里面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当这种物质被加热后就会激活内部反应产生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就是肉香味的来源。科学家们发现在大豆中就有这种特殊物质,再从其它豆类中提炼出蛋白质,从蔬菜中提炼出颜色,从坚果中提炼出脂肪,把这些物质放在一起就能做出植物性人造肉来。

二、动物性人造肉

培育动物性人造肉,只需要一小块肉,小到甚至都可以从活着的动物身上提取,提取的这块肉里面有干细胞,这小块肉就可以培育出1万公斤人造肉。

将拿到的肌肉组织过滤,把它分成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再把需要的肌肉细胞放置在培养皿中加入血清,血清会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他命,碳水化合物等,给肌肉细胞营造一个仍然存在活体组织内的感觉,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生长。

细胞增多后会形成带状,就像自然的肌肉细胞在活体组织中形成纤维,最终组织将形成像无骨肉一样,培育这种人造肉无需基因工程,因此它不是转基因产品,而且在人造肉的培育过程中还可以控制让何种脂肪进入其中,使其更有利于人类 健康 ,例如加入ω-3脂肪酸能有保护心脏的功效,是不是看起来比养一头牛简单多了。

不过对于这种人造肉,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吃起来和真正的肉感觉非常不一样,并称实验室中的产物不适合人吃。

一、口感区别

虽然说目前的“人造肉”在极力模仿传统肉类的口感,但不管是“素肉”还是“培育肉”,跟传统肉类相比都没法做到100%相似,品尝也是可以尝到一些差异的。这种差异在未来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弥补的,“人造肉”在感官方面肯定会越来越接近传统的肉类。

二、人造肉的营养成分

普通肉类中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部分人造肉已经基本具备了人类所需从肉类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而人类所需的优质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2、氨基酸主要从肉类中获取。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其中,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营养成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要从动物肉类食物中获取。不过,专家表示植物蛋白的天然优势是没有胆固醇,脂肪含量低,对于“三高人士”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人造肉的发展或许能够解决未来肉品不足的危机,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从培养皿中长出来的肉嘛。毕竟,对于人类来说从动物身上获取肉食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人造肉到底是不是肉一直都有争论,有的人认为必须是从牧场里生长出来的动物肉才算,所有用动植物培育加工出来的都不算。你对人造肉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处留言。

人造肉肯定不是肉,大部分的人造肉是由豆制品制成的,因为大豆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相对来讲只要处理的比较好,它也是属于比较 健康 的食品,它模仿了肉的味道和肉的品性的一种食品,所以人造肉不属于肉,是属于一种豆制品。

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区别,人造肉和肉类都是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口感相对和肉类也并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很多素食餐馆也都是用人造肉俗称素食来模仿真的肉类的口感和形态,做出来的味道和形态也都是非常逼真的,营养也是非常好的。

人造肉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多,像很多南方的城市就有很多用人造肉做出来的 美食 ,比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素鸭,味道口感真的是非常的好吃,还有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各个小贩或者超市商店里面都会卖各种的人造肉,什么形状的多有,回来可以炒着吃或者拌着吃,味道也是很不错的。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期待下次再见!

我的回答是: 人造肉它是一种肉,它的口感及营养与普通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人造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胞培养肉,一种是植物蛋白肉,两种都被称为肉,只不过它们是一种“素肉”。由于技术和成本等问题,我们能吃到的,市面上比较流通的是植物蛋白应用挤压组织化技术制作出来的人造肉。

比如前段时间让人们谈论得沸沸扬扬,比较火的肯德基“植培鸡块”,它就是一款鸡肉风味的人造肉,原料主要是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豌豆蛋白。星巴克最近也推出了人造肉 美食 ,往后的市场如何,会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存在一定的未知。

虽说人造肉它看起来像肉,闻起来像肉,吃起来味道也像肉,口味比较敏感的人还是能发现人造肉与普通肉不同,普通肉含有肌肉纤维,所以我们吃起来有嚼劲并且是越嚼越香,植物蛋白是球状结构,没有那么强烈的嚼劲,嚼多了也没有留香的感觉;普通肉中含有血水,让我们吃起来有股腥味,这是人造肉没有的;这人造肉也经不起和普通肉一样的深加工,缺少一些本质得东西。

与传统肉类相比较,人造肉它更加“ 健康 ”,它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是蛋白质良好来源食物。不过它的营养还是没有传统的肉类更加的丰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全面、均衡,毕竟各类动物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其它的都不能取代的,不然经过这么几千年 历史 的发展,我们常吃的鸡、鸭、鱼、猪、牛、羊等肉一直没有被淘汰。

虽说人造肉可能会成为往后人们膳食的主力,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吃传统的肉类更有感觉,人造肉与真肉相对比就是差点事,缺少了点肉本质的东西,它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的取代传统的肉类,也就丰富我们的饮食罢了。

如果大家想体验一把人造肉,可以去吃我们常吃的辣条,它也属于一种人造肉。是由豆类制作而成的。有不少的人很喜欢吃辣条,大多数都是看中他上面的调料,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调料,估计这个辣条的味道就会稍微差一些。

不知你怎么看待这个人造肉和传统肉类,欢迎来发表言论吧!

人造肉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又称大豆蛋白肉,是大豆制成的,因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是一种 健康 的素食豆制品,口感像辣条。

另一种是高 科技 ,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研究人员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喂养”干细胞,让它不断“长大”。比如人造牛肉,据说和普通牛肉一样口感好且美味外,还解决当今牛肉生产面临的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

我来补充一下,首先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的人造肉,又叫大豆(黄豆)蛋白肉,类似于豆腐干,豆腐皮,是一种对肉类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模仿的豆制品。它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所以是一种 健康 的食品!

另外一种是国外的人造肉,它是科学家利用动物的干细胞培育出的人造肉,是利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来培育喂养干细胞使其不断长大,这种人造肉培育成本极高,培育完成的人造肉价格也昂贵,论营养成分要优于自然肉类。

第一,人造肉肯定不是动物肉。

第二,口感区别,虽然目前的人造肉在极力的模仿传统肉类的口感,但不管是素肉,还是试管肉,跟传统的肉类相比都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似,品尝也是可以尝到一些差异的,将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弥补人造肉和真肉的口感差异。

第三,营养区别,1.人造肉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豆制品或者面制品,里面所含的营养成分就是糖类,还有蛋白质。2.但是正常的肉成分是:蛋白质、脂肪、淡水化合物,维生素A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促进人体的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