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圈论文查找

2023-12-06 23: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圈论文查找

在网页那里搜索

已在万方学术圈实名认证,最近发表的文章怎么认领?

万方学术圈认领文章,首先得你发表文章的期刊被万方数据库所收录,先在万方查查你发表的那篇论文被万方收录了没有。

要是收录了,点击学术管理、认领文章,自己就能显示。

论文查重费一年内暴涨10倍,知网查重的收费是否过高了?

知网查重的费用确实是过高的。在进行论文查重的时候,其实很多的学校都会要求使用知网进行查处的,但是最大的一个缺陷就在于收费太高。

论文查重的费用过高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实很多毕业生对此都是有意见的,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收入,但是却需要面对大量的支出。我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承担一些费用,而且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50%以上的毕业生其实都是在网络上去想吐槽的,因为80%以上的学校都是利用的知网在查重。对于那些查重要求不高的学校来说,学生是比较幸运的,是对于那些查处要求比较高的学校来说,学生受不了这些昂贵的价格。

其实学校和知网之间是有一定的合作的,在查重的时候会给予每一个学生三次的查重机会,但是在查重的时候会面临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超过了这三次机会的话,那么就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只能够去购买多余的次数。

其实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很多商家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其实是能够获得太多的收入的。商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的成本的,他们所付出的成本其实就是在网络上进行运营的成本,产品的价格是非常高的,每一次都能够获得大量的收入,而且这种收入是每年都能够得到的。

目前这个市场已经变得非常的混乱了,很多商家为了盈利在不断的破坏这个市场,查重的学生受到的损害是最大的。论文查重其实是属于学术圈的问题,是不应该被任何的资本所裹挟的,而且是不应该掺杂任何的利益的。

学术期刊论文翻译找哪个?Editsprings翻译的准确吗?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一条:正式
这大概是最广受认同的要诀了。年轻学者不论翻译论文的经验多寡,都知道要字斟句酌地以正式的文字撰翻译。不过有些学术圈前辈自认翻译得很正式,但其实学术论文翻译出来的文字与其说正式,不如说是无用,成为后生晚辈的负面教材。这些学者认为用冗长的英文字一定比短字好,有多音节的字在学术圈里显得更有份量。但这样根本不是用语正式,而是自以为是,一定要避免。
有时候选字很简单,例如缩翻译一定要避免,本质上缩翻译就是不正式。另外,口语用的字词或片语,像是「东西(things)」和「差不多(pretty much)」,是绝对不可出现在正式翻译里的,「不错(lived-in)」等组合型片语也都不适当。较难选择的是一些正统用法,例如「开始」要用commence或是begin、「居住」要用reside或是live,这些字在某个用法下能让论文变得更易懂,但用另一种用法可能反而有反效果。关键就在判断力。选字是一项必备的学术技能。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二条:客观
用字客观的相反就是用字主观。用字客观就能强调出论文的主旨,用字主观则减损了论文主旨的力道,反而凸显作者本身。先举个用字主观的例子:「我正把笼子的门关上时,不小心碰倒了水盘,水溅了出来。」这样的事件若不提及作者可以表达得更清楚:「正关上的门碰倒了水盘,溅出的水弄脏了纪录。」第二种翻译法保留了所有讯息,水溅了出来,而且读者清楚知道是谁造成的。
使用客观文字的原因之一是将作者从读者的思绪抽离。读者可从论文标题页知道作者的名字,这样的信誉就足够了。用字客观能将论述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让事实与观察报导般的论述来主导,依赖的是有条理的思路和情感中立不偏私的解释。人称代名词、个人意见、其他人的引述会破坏这样的行文,偏离了焦点,读者就是不想被东一句、西一句出自个人的典故震得头昏脑胀。
学术论文翻译要点第三条:精确
精确的学术翻译可以有好几种形式,但每一种形式的共通点就是「是什么就说什么」。例如翻译学术论文时,一定要精确描述研究材料和方法,这么做的好处不只一个。举个例子:一位化学家辨别出14种化合物,无疑证明了他高超的实验技巧。但若翻译成一位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是找出了一打以上的化合物,读者就得自己猜。况且「14」翻译起来又比「一打以上」精简,啰嗦在学术翻译里绝不是美德。

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或是引用会不会被检查真实的出处?

写论文是每个科研汪的必修课,而一篇完整的论文后面都有一长串的参考文献。

但是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引用参考文献」这一工作似乎并不被很多人所重视,因为大家都觉得会有审稿人帮自己检查。

大人,时代变了! 不好好引用参考文献,小心你的论文翻车!

近期,一篇发表在 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杂志上的题为 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trends 惨遭撤稿。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一本平平无奇的期刊,一篇平平无奇的论文,这也本该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撤稿。

但是,该论文的撤稿原因却有点「独特」:论文所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内容并不符合该论文中的描述。 说直白些就是胡乱引用参考文献。

该论文引用的三篇文献与论文中所描述的数据毫无关联,那三篇文献分别是:

19. Policy Politics. 2014;42(4):597–614.

20. BMJ. 2004;329(7469):770–773.

21. Br J Educ Psychol. 2005;75(4): 645-660.

而与这些参考文献无关的数据似乎来自另一项未被引用的研究:Adv Med Educ Pract. 2018;9:119–124.

说实话,因为「不当引用」问题而被撤稿真的挺少见的,完全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

那些因为「不当引用」而被撤稿的论文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绝大部分因为「不当引用」而被撤稿的论文,都是因为 引用了「已被撤稿的论文」。

一篇有问题的论文从发表到被正式撤销,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被称为「撤销时滞」,平均为 3.5 年。

在这 3 年多的时间里,这类论文难免会被后续研究者所引用,个别文章甚至在被撤稿之后还有人引用。

一般情况下,假如你引用的论文正好被撤稿了,大概率你的文章是不会因此被撤稿的。(也许吧.....)

但总会有那么一些「幸运儿」不幸中招,著名的学术网站 retraction watch 就曾经统计过这类文章:

撤稿原因包含 Cites Prior Retracted Work 的 15 篇论文

这个数字还是挺让人意外的,仅仅 15 篇被撤稿了。

因为很难被精确找到,绝大多数存在不当引用的论文依旧躲藏在学术圈的阴暗角落里未被制裁。

为什么「不当引用」很难被发现?

本次撤稿事件中,Retraction Watch 网站收到了该期刊如下的回复:

该论文在发表前由两名审稿人进行评审。仅通过同行评审是无法识别参考文献问题的,该案例是一起孤立事件。我们不认为立即需要更改政策...

你品,你细品一下。这其实是当下同行审议工作中的无奈之处:在生物医学这样的领域,一篇论文引用 30、40 篇文章简直不要太常见, 逐个检查引用文献无疑是异常繁琐的工作。

在 Retraction Watch 的新闻下,很多担任过审稿人的学者都发出类似的共鸣。

图片来源:Retraction Watch

不是大家不想去找,工作量实在过大,仅依靠同行审议就想把涉嫌不当引用的论文给揪出来太困难了,这也直接导致不当引用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6 年一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在引用已被撤稿的文献时,作者会选择性不谈该引用的文献已被撤稿。(反正也没人发现



高引用的被撤稿文章,图片来源:医咖会

曾有网站统计过那些高引用的被撤稿文章,排在首位的文章甚至撤稿后的被引次数是撤稿前的 3 倍多!

即使是较为近期的撤稿(有 4 篇是在 2015 年撤稿),撤稿后仍然在不停地被引用,例如 Voinnet et al.(2003) 这篇文章,在 2015 年被撤稿之后,仍被引用多达 80 次。

论文不当引用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

虽然不当引用行为很难被发现,也很少被制裁,但你可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地引用了。

2019 年 5 月 29 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规定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其中就指出「不当引用」属于学术不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