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仲景中医药杂志

2023-12-11 13: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仲景中医药杂志

如何评价张仲景?

中医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瑰宝,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延续,薪火相传,在电视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世界顶级运动云身上留下了我们传统医学的印记,如泳池天王“飞鱼”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翻波跃浪的时候,身上那妖娆的火罐印记就格外显眼。

在我国漫长的中医学 历史 上,张仲景可以算是医中圣哲。一部《伤寒杂病论》让他名垂青史,光耀千古。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人,在汉灵帝的时候,举孝廉,官做到了长沙太守,他师从同郡之人张伯祖,尽学其精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所有寂寞如雪的绝世高手一样,要想屹立巅峰,必当踏遍万山,张仲景也经历了这个百转千回的登峰过程,他转益多师是我师,旁搜博闻,集前人之精华,终成一家!

“何颙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这个“言无虚发”,被人们搞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王仲宣年十七,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其贳长也,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

这件事,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略有出入,如黄甫谧《针灸甲乙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仲景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张仲景将其一生的心得都倾注到了那一本旷世杰作《伤寒杂病论》之中,这本名著最大的特色便是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张仲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学,将外热之病创造性的总结为六个层次,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归纳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还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来辨别疾病的属性,方位,病态,辩证的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这些在我国医学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后世无数医者都获益于此。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张仲景的徒弟杜度,卫泛也都是当时名医,后世之人将张仲景推为“亚圣”,而后汉书不为张仲景立传,令人遗憾。

就其著作的流传度来说,贯穿古今,单说今日之日本,就有数百医家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谓蔚为大观!说了这么多,关于对张仲景的评价, 历史 其实早已给出公论,无论是从医德,医术,医识,医风,医传各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就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医中圣哲。

张仲景是仁心仁术,爱民仁物的。 他"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并在为政期间,每月初一和十五之日,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为民诊治,民无不称快,后人称为"坐堂医生",以此纪念张仲景。可见他仁德仁术,怜爱百姓全在于心。

张仲景是生逢其时,出于乱世的。 他为世家子弟,其父为官,为他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他生于河南南阳,地处中原,而中原一带,黄河流域正是中医学的发源地;他出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连年战乱,天灾不断,而"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 社会 环境;他"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得到高人何顒指点迷津,又恰遇良师同乡名医张伯祖,其学,过其师,可谓名师出高徒,给他提供了铿锵有力的文化医术背景及人和条件。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几乎全都具备,可谓"三才"一体集于一身,"重症大疫出良医",为他出于乱世之良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仲景是勤敏好学,沉潜心悟的。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他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可谓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熟读深思,贵在心悟。

张仲景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 他《论》广伊尹《汤液》十卷,用之多验。在系统与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以及各个医家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著成了中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旷世之作《伤寒杂病论》。在世界医学史上,他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

张仲景是卓尔不群,无法超越的。 历史 的车轮已无情的驶过了那个烽火四起,灾荒连年的残酷时代。然而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实为中医临证之准绳,影响着历代医家不断的去 探索 研究,他所创立的大量经方,经得起不同时期医家的推敲,也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故《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 "方书之祖", 而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 医圣" ,当之无愧也!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创立了中医的辩证论治,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著有《伤寒杂病论》,后来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创立的方被人们奉为经方,一直到现在人们还都在用他的方,这中间跨越了1800年的 历史 ,直到现在有谁能超越他的贡献?

张仲景出生于没落官宦家庭,东汉时期,朝局动荡。张仲景厌恶官场,又十分崇拜华佗,只想来点实际的治病救人。他在民间诊治,收集各种药方,古方进行一一验证。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了让这些诊治方法可以传承下去,他开始著书立说,传播医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刷新了当时的临床医学。在古代还不能接受人工呼吸时,他就已经研究过人工呼吸,口含药片,灌耳等。\r

即使到现在,疫情当前。医疗人员们也还在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能用的方法。因为张仲景面对疫情发生,开出不同药方进行医治。这些药方也写进了《伤寒杂病论》,阻止了后世多次疫情的爆发。\r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时期南阳人,正史无传,唯从典籍中只字片语中了解到他的基本信息:《伤寒论》卷首题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 ”以及序文所署“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他著作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群方之祖”。

(张仲景)

张仲景早年师从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后举孝廉,当上了长沙太守。东汉末期瘟疫频发,从桓帝到献帝,足足爆发了有二十三次瘟疫,南方的瘟疫受灾程度远在北方之上。张仲景也因此“感往昔之沦丧,伤横沃之莫救”,不问功名,一心扑在医术上,博采众方,行医救济百姓。死后百姓为他造墓立碑,称之为“医中之圣”。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诊王仲宣。王粲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二十多岁的时候与张仲景结识,张仲景说他身染疾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给他开了方子,含服五食汤可以免除病灾。王粲不听,三天之后张仲景问他药喝了没,他说喝了。张仲景又说:“看你的面色不像是服过药的,你为何那么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说完之后,王粲依旧不信,不遵嘱咐。二十年后张仲景的诊断果然应验了,王粲先是眉落,又过了一百八十七天,命归黄土。此事后人引用颇多。

(南阳张仲景医圣祠)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名震中外,流传千古,开中国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中国临床医学有着高瞻远瞩的划时代指导作用。同时这本医书结合阴阳五行、六经八纲,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独特科学认知体系。张仲景之“圣”除开著作的医学价值外,其本身济世活人的中医之“圣”的生命依托和珍惜价值也足以令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伤寒杂病论)

直至今天的医学界,中医能够得以占据一席之地,也多亏了先贤的代代传承,曾经的很多药方现在依旧延用,且治病效果显著。小柴胡汤就是当今用的最多的开郁结、治郁证的经典名方,首创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是治少阳病的主方,以辛开苦降、补虚泻实为宗旨达到燮理少阳,调和枢机之目的。又比如用桂枝治情志疾患,治抑郁情志用小量桂枝,治狂躁情志便要加大药量等,以用药规律解释方证,体现张仲景对药性了解之精确,医术之高超。

参考文献:

1、张仲景文化及其价值[J].环球中医药.2012(09).ISSN:1674-1749

2、古籍载张仲景事迹与《张仲景传》的辑成[J].唐都学刊.2016(02).ISSN:1001-0300

3、张仲景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1).ISSN:1673-1727

饺子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 历史 的食物,可以从北到南食用。冬至和春节期间,绝对不可能不吃饺子。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饺子的起源吗?饺子有一两千年的 历史 了。在古代,人们通常在除夕晚上12点前包饺子,一直包到孩子吃饺子的时候,因为这是正月初一,也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吃饺子意味着"老有所养"。"子"意为"子事","角"与"角"谐音,意为"团圆"和"好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意思是"把钱变成财富"。

此外,饺子有馅,这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从而寄托人们对新年的希望。饺子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其制作方法是用面粉做薄而软的饺子皮,然后将鲜肉、白菜等切碎。与调味料混合作为饺子馅料,包好,放在锅里煮,直到饺子浮在水面上。它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造型独特,吃不厌。饺子,原名焦儿,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许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张继,他的名字叫仲景。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医学书籍,成为中医的创始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对待富人和穷人都很认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为人民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时,他在衙门口建了一个大锅,借药救人,赢得了长沙人的喜爱。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但对当时东汉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不满,愤然回国。

当他经过家乡的白河岸边时,他看到许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冻僵了。他心里非常不高兴,决定治疗他们。 张仲景回家时,有很多人在寻求治疗。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是记得那些耳朵冻僵的穷人。 以长沙为例, 他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莞的一个空地上建立一个医疗棚和一个大锅,并在冬至那天打开它给穷人治病。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焦耳汤", 其做法是将羊肉、胡椒和一些散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穗状的"焦耳",在锅里煮熟,分发给求医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两只迷人的耳朵和一碗汤。 人们吃 了祛寒汤后,就会发热、血脉通畅、耳热。吃了一会儿后,病人腐烂的耳朵痊愈了。张仲景直到除夕才吃药。

在元旦,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坏耳朵的恢复。他们模仿焦的耳朵做年夜饭,在元旦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焦耳"、"饺子"或扁平食物。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和子孙都模仿这种制作,后来逐渐形成了冬至和元旦吃这种东西的习俗,以纪念张仲景开药棚治病的那一天。 1400多年的 历史 让饺子在普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饺子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食物的代言。张仲景生活在将近1800年前,但他的"祛寒焦耳汤"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年冬至和元旦,人们都吃饺子。 心里还记得张仲景的好意。今天,我们不需要用迷人的耳朵来对待冻耳朵,但是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和喜爱的食物。所以饺子是张仲景神医为救人而发明的!

看张仲景原序,及其精心用方、方意,便知张仲景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伟大医学家,中医批判家。至今无人逾越。他的胸怀、仁爱、初心……,其后世医者,至今无人比肩。所以,医术也超不过他。

仲景是医圣,也是永远的医圣。

儒门孔子,医门仲景。张仲景为何成为医圣,因为《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他本人自评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谓笑傲古今,独步千古!我遍看古今医书之序文,没有那一个作者敢说看了我写的书你就就能治疗临床上大多数的常见疾病了,仲景是唯一。细读仲景书你会发现我们临床常见的发热,咳嗽,头痛,肺炎,黄疸,水肿,心脏病,兰尾炎等内外妇儿各科常见急证重证,书中都有详细的治疗方案,而且疗效确切,匪夷所思!这本书对中华民族的生存 健康 具有重大意义!仲景不仅是医圣,更是中医之魂,是中华民族之魂!

张仲景和中国历代医学名家一样 代表的是传统医学 做为 历史 人物或民间传说都是值得欣赏和敬畏的 ...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 给国人的 健康 带来长足的改善 传统医学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 张仲景等 历史 人物以及民间传说也只能成为 历史 和传说了 科学发展观是硬道理 相信现代医学 发展现代医学是 社会 进步的标志

仲景小柴胡汤丸退烧吗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挥《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如果是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金银花、板兰根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的仅有发热一证,脾胃不虚者也可用小柴胡汤解郁除热。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是小儿病常用之方。因幼儿为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又尚未充实,故多见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又是驱邪而不伤正的最好方剂。小儿肺炎用此方加石膏、杏仁、桔皮;若大便不通可加枳实、瓜蒌以通腑气。百日咳加竹茹、茯苓、青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可加枳实或枳壳。小儿发热时易使阴血不和,常加一味芍药以和之。小柴胡汤治疗各科杂病其有效病例数不胜数,现仅举数例说明。治疗内科杂病如肺部疾患的咳喘,即今之肺结核,以本方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咳血者可加茅根,或加清热凉血育阴之阿胶;心痛者(狭心症)以本方家栀子、香豉清热解郁;有胸水者,本方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在治疗肝、胆、胰方面用本方更有奇效。如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取小柴胡汤的调和寒热、透达外邪则是很合拍的。[案四]黄某,自46岁后,陆续出现烦躁易怒,今48岁更趋严重,夜梦纷纭,胸胁刺痛,大便不畅,经前一星期加重,脉弦实有力。处方: X0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参15g,郁金、青皮、香附、麦冬各10g,o!生龙牡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花粉、橘核各15g。 每日1剂,分2次温服。h经前烦躁开始服药。如此反复治疗多年,至50岁后慢慢稳定安宁。本病临床多见,其病机为阴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阴养血、平肝润燥药。L&!本方柴胡加龙牡汤有别于《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牡汤,原方有桂枝、大黄、铅丹、茯苓,为治伤寒下后烦惊谵语的病症,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主治功用各异。笔者认为,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龙牡等,旨在调和肝胆、脾胃、气机郁滞之症,合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故治疗妇人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症。原方桂枝之辛,大枣之寒,铅丹有小毒,故均弃之。iCmm(五)柴胡酸枣仁汤K1酸枣仁汤是《金匮要略》方,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汤,治肝郁化火、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失眠,颇多效验,临床上用于阴虚瘦弱之体或更年期综合征的烦躁、失眠、惊悸等皆有良效。kW\NK[案五]吴某,女,52岁,中学教师。自述心慌不宁,胸闷气憋,精神不振,夜烦梦多,食纳差,脉间歇,每分钟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药,疗效不稳定。察其舌质偏红,苔黄白而腻。处方:3']sK柴胡10g,太子参15g,法半夏、黄芩、知母各10g,酸枣仁15g,}F+k@E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参15g,浮小麦30g。 每日1剂,分2次温服。vm45剂后睡眠安稳,烦躁减,期前收缩基本控制,精神好转,食纳增加。继以上方隔日1剂,前后共服30剂,一切恢复正常。<T本案属阴虚肝血不足,肝郁火化。妇人绝经期前后多有此症,有的症状较轻,有的病情严重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体中亦有部分患者素体阴虚火旺,体质瘦弱,可以出现烦惊、心悸、失眠等症。究其病机,男女均为阴血不足、血不足以养肝,故而肝郁化燥,用小柴胡汤疏泄肝胆,合酸枣仁汤养阴血,加白芍、丹参等增强其滋阴养血的功效,能起到较好的除烦定惊之效。 v*(六)柴胡温胆汤s3y@此方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组合而成。治疗胆胃湿热、肝郁化火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精神抑郁等症。L[6*q[案六]李某,女,16岁,中学生。学生成绩一贯优良。因家况不佳,逐渐精神萎靡,少言寡语,烦躁失眠,幻听恐惧。月经前症状加剧,休学治疗,先西药镇静,住精神病院一个多月,病情未见好转,遂转中医治疗。症见:精神呆滞,两目直视,眼神不宁,少言寡语,夜寐不安,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食纳少,大便不快,脉弦实稍数,舌苔、黄白厚腻。处方:. x;I柴胡10g,太子参15g,黄芩10g,川黄连3g,法半夏、郁金各10g,茯苓15g,F%\^v枳壳10g,竹茹15g,陈皮10g,菖蒲、远志各6g,虎杖15g,胆南星6g。 每日1剂,分2次稍凉服。(ZZ4,=前方进10剂后,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食纳增加,夜能安睡,临经前情绪波动减轻,遂守原方加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等,治疗近半年后复学,成绩逐渐上升,观察半年,病未复发。 l9A柴胡温胆汤,用以治失眠、情绪紧张,或忧郁,不失为一剂良方。凡是胆胃湿热,痰热内扰的心悸、期前收缩、耳鸣以及神经系统病症,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z临床上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神经官能症、肝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众多疾病,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胆胃湿热的病机,在一定的阶段用之均能异病同治,取得明显的疗效.2$M(七)柴胡陷胸汤s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是治疗肝胆不和,痰热阻遏于胸胃的病症。如支气管肺炎,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嗽痰不爽,胸胁痞满,或胃脘痞胀,嗳气,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I[案七]王某,男,52岁。平素有气管炎病史。近因感冒发热、咳嗽、胸痛而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经消炎、抗感染治疗1周,病情缓解出院。现症:咳嗽痰黄稠,胸闷胁痛,右侧胸背部均有湿罗音,呼吸不畅,低热37.5度,大便不畅,夜烦少眠多梦,食纳差,口黏舌苔黄腻,脉弦滑偏数。拟方:e4L{y柴胡、太子参、黄芩、法半夏、花粉各10g,川黄连5g,全瓜萎20g,郁金10g,V~Qe桑皮15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及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R5=R前方服5剂后,低热除,咳嗽减,胸痛好转,呼吸均匀,食纳、睡眠明显改善,舌薄润,脉弦数,守方进10剂,临床痊愈。'[GUeM本案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此外,本方用于肺胃两者病变,如肺之痰热壅甚的,胸膜炎、肺部感染、肺结核等,如胃之湿热中阻、肝胆气滞的,胃窦炎、胆汁反流、反胃、呕吐、呃逆等。随症加减,皆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T;}&.(八)柴胡泻心汤9:QLYY小柴胡汤合泻心汤,共奏疏泄肝胆、调和脾胃湿热之功效。烦躁不寐,胃脘痞胀,胁间胀痛,大便稀软或腹泻等症。~L!KL[案八]谭某,女,35岁。自述精神郁闷,烦躁失眠多梦,腹涨气滞,胃脘至脐腹胀痞,大便稀溏,日三四次,肛门不爽,脉缓稍弦,舌苔黄腻。处方:G柴胡10g,党参15g,法半夏、黄芩各10g,黄连5g,干姜、枳壳、广木香各10g,Y炙甘草5g,神曲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上药进3剂,诸症悉减,大便成形,每日1~2次。继服2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d,8C@柴胡泻心汤的运用,病机重点是肝胆火郁,脾胃气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临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肠炎、腹泻等,视其病位所在而加减,如病在肝胆加疏肝的郁金、川楝、青皮;如病在胃肠加理气的枳壳、木香、神曲等。)}/w举凡伤寒学者尽人皆知:柴胡汤证下之,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是指柴胡证误下,损伤脾胃,湿热中阻,气滞不畅,以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行气消痞治之。此间,正说明柴胡与泻心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一同属肝胆脾胃同病;其二,同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其三,病机重点在中焦,虽下并未损伤脾胃波及下焦,故而说柴胡不中与半夏泻心汤。笔者以为,凡是肝胆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姑论其下与不下,视其病症所在,用小柴胡合泻心汤,临床广泛运用,都有良好的效益。(U0-k(九)柴胡四逆散xUi|!)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临床用于慢性肝炎、乙肝“三阳”,v以及肝硬化等病症,疗效稳定,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汤合sHmR四逆散,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对肝病患者脾胃健QtK运、中焦振奋、恢复健康有直接的作用。Hu"i@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郁金、青陈皮、川楝、茵陈、虎杖等,对急、慢性肝炎退黄快,俟转氨酶下降后,酌加滋养肝阴、健运脾胃药,但养阴不能腻,健脾不能燥,更不能过早进补。3v^]'|2.治乙肝“三阳”:以两对半1、3、5阳性为特征,应是包括在慢性肝炎之内。但临床上“三阳”的带菌者甚多,其治疗与转氨酶升高者有所不同。K一般以小柴胡汤去姜枣,合四逆散加白花蛇舌、白马骨、忍冬藤、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加怀山药、扁豆、白术健脾药,加谷芽、麦芽、炒内金化食药,加川楝、郁金等疏肝;酌加丹参、旱莲草、女贞子等滋阴活血。其中清热解毒药,可视病情选1-2味,不能过于苦寒;滋养肝阴药不可服之过早,可从舌象辨认其伤与否。服药以1—3个月为1疗程,每日1剂。阴转率较好。小孩比成年人更好。但有服2个月即转阴,或转为1、5阳性,也有转阴后半年又复出1、3、5阳性。总之,上述治疗有效,但仍缺乏具体分类用药和确切的统计学观察。但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L.M3.治肝硬化:以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加郁金、内金、腹皮、生牡蛎、青皮、川楝、香附、三棱、莪术、炒谷麦芽等。总的治则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用药均以柔克刚,不用过多攻伐药,这种治法对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疗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一般需1—2年服药治疗。如有腹水者,适当加茯苓皮、海桐皮、赤小豆等,或短暂用西药利尿,腹水消退后即停用。笔者体会:1)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治肝硬化,能较好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机体恢复;2)用活血化瘀药以丹参、益母草、赤芍、香附之类为宜,不用桃仁、红花、土鳖虫之类破血动血药;3)用软坚药,以三棱、莪术为宜,且在脾胃功能健运的情况下用小量为好;4)密切注意伤阴,肝硬化无论用何种疏肝药均有伤阴之虞,必须注意防患。一是用疏肝药如柴胡等,不宜过量,以小量适中;二是注意舌苔、脉象,如舌红少苔,脉象弦硬,应立即调整滋养肝阴药,减少对肝阴的耗损,或采用食疗辅助滋阴健脾。总之,肝硬化是慢性病,治疗是长期的,应以无毒治病为上,不能孟浪,不能求速效。不然,弄巧成拙,反生祸端,必须慎之又慎。此外,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较差,可能是与肝细胞长期损伤有关。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药,仍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K-!E(十)柴胡平胃散xt>此即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又可称柴平汤。以小柴胡汤加苍术、厚朴、陈皮而成方。临床上感冒夹湿,或急性黄疸性肝炎。其症状为恶寒、发热、身疼痛、腹胀、大便稀溏,口淡黏腻舌苔淡润、脉弦数等。肝病湿邪偏甚者用之。,}u江南长夏,身染风寒,头痛身热,表证俱在,又见脘痞腹胀,大便稀溏,食纳呆滞,用小柴胡汤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温化里湿,再加入藿香、滑石,对暑病挟湿,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挟湿均能取得疗效。笔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进入长夏湿浊明显,用本方常可与温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择优选用,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疗效十分理想。?d(十一)柴胡白虎汤j2;eMm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而成方。从药物组成看,应是少阳阳明同病。临床上四时感冒,汗出热不减,即有少阳往来寒热,又有阳明热盛,口渴饮水,用本方内外兼治,颇合病机。杂病如结核性发热、肿瘤发热、胆道感染发热等均可选用本方。{s时下,滥用感冒药,发汗过甚,风寒之邪未罢,热甚耗气伤津,酿成三阳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汤,符合病机,与柴胡白虎汤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I!(十二)柴胡五苓散Jq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于内。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湿者(或湿重者),加疏肝药郁金、川楝,加利湿药茵陈、厚朴。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湿邪困脾,病者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濡数,舌白腻,用本方透达外邪,利水渗湿。全方可达到疏泄肝胆、健运脾胃、化气利水之功效。前贤有以小柴胡胃苓汤治寒湿发黄,即小柴胡汤、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杂乱,实则井然有序;吴又可的达原饮为湿邪弥漫三焦,其用意亦与柴胡胃苓汤相近,治法同出一辙。,}GtL2此外,有嗜茶过甚(有的地方喝茶习惯特殊,将茶叶煮出茶汁,最后连茶叶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积月累,则出现“茶黄”,多为寒湿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独特疗效。顺便提一句:如系茶黄,可以用茶树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黄。BeJ_(十三)柴胡四物汤+CIN0=《伤寒论》有三条原文,叙述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均用小柴胡汤调理。笔者以为,实际上是妇人经期感冒,出现往来寒热所以小柴胡汤治之。然而,从临床实际看,由于其临经适来或适断,这与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汤透达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动血则是殊异,故用四物汤合于小柴胡汤之中,内和气血,又切中其异,是治经期感冒的良策。一般说,经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症,尚有血热烦躁之征,故从凉血人手,用生地、赤芍、丹参,改四物之养血为凉血,配合小柴胡汤透达,对于经期感冒的治疗确有其奥妙之处。当然,经期感冒未必都有热入血分,未见是症,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8-/s总之,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中心,随证加减,因病择药,在临床上潜心钻研,细心体察,博闻广识,即可领悟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奥妙。本文虽冗长琐细,但未必能概其全,因个人有限的知识,不当者,祈请批评!史载祥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剂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该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10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方均可用以治疗发热。惜书中言症隐理,且症状繁多难记,故不易被医生正确使用于临床。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从医理入手,明确各方之适应证及其之间的联系,使后学易记易用,应用于外感热证每显佳效。结合病案,将其经验概述如下:一、 邪入少阳,选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史教授认为,伤寒邪入少阳是由于正气亏虚而不能驱邪外出,致使邪陷半表半里。此时病机特点是:邪证相持,各无进退。证侯特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手足温,口苦,咽干,目眩,舌上白苔,脉沉紧或弦。治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小柴胡汤化裁常获良效。常用柴胡10-20克,疏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10-15克清解少阳在里之热,半夏10-15克、生姜10-20克、大枣4-8枚、人参5-10克(或党参10-15克)和中补虚以驱邪还表,共奏和解少阳枢机之效而使邪去正安。案1:丁某,女,64岁,病案号:33540794年4月29日:慢性肾功能不全7年,一天前不慎受寒,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5℃,周身酸困,咳嗽,咯白痰,口苦,咽干,恶心,时有呕吐,不欲饮食,左胁部胀满,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小便量少,大便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浮。证属邪犯少阳,给与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克、半夏15克、党参12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白芍12克、竹茹12克、生石膏30克。每日一剂,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94年5月13日:用上方5剂后,已无恶寒发热,体温36.5℃,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坐胁部胀满消失,纳食增加,仍有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此属伤寒余邪未清,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清解余邪善后。按语:患者素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不胜风寒,故偶伤风寒,邪即侵入少阳,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初诊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并加入白芍,合参枣益气养血以固根本。《别录》载“竹茹主呕哕温气寒热”,《神农本草经》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入此二味,加强小柴胡汤除寒热和胃气之力。二、 少阳热化,取大柴胡汤清泄邪热史教授认为,伤寒外感变化多端,若因过用热药,或由阳热体质,伤寒邪入少阳多从热化。此时的病机特点是:热郁少阳阳明。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心下急或心下痞硬,呕吐,口渴,便秘,或下利而肛门灼热,舌苔黄,脉弦滑。治疗上于小柴胡汤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之味,疏解少阳热郁;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阳明之热滞。常见药物计量为:柴胡10-20克,黄芩10-20克,半夏10-15克,白芍5-10克,亦可仿柴胡加芒硝汤加芒硝3-5克。案2. 菅某,男,33岁,病案号:43454090年9月27日:患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肺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症见音哑,胸闷,气短,痰中带血月余,用氮芥、卡铂等化疗,七天后咳嗽剧烈,恶寒发热,体温38℃,头痛身痛,咯白痰,用祛风散寒解表中药和青霉素、先锋霉素V治疗两天体温升至39.6℃,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耳鸣,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舌胖暗淡,苔白腻,脉弦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给大柴胡汤原方:生大黄6克后下,柴胡15克,枳实12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年9月30日:用药3剂,寒热往来减轻,体温38℃,大便已通仍干,余症也见好转。继以小柴胡汤加味清解半表半里,和解枢机,佐以通腑泻热:黄芩12克,柴胡12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党参10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甘草6克,北沙参15克,苏子10克,全瓜蒌30克,芒硝3克冲,焦三仙各10克。日一剂,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90年10月2日:用药两剂寒热往来消失,体温36.5℃,纳食增加,口苦咽干,耳鸣,便秘,均明显好转,惟仍剧咳,继以扶正抗癌药治疗。按语:久病体虚,再加化疗,正气每况愈下,极易感受外邪。起初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痛,似属风寒外感,然与祛风散寒解表中药不效。尔后所见口苦咽干,耳鸣目弦,不欲饮食,舌胖暗淡,苔白腻,又类小柴胡汤证。史载祥教授抓住大便干结,脉弦数主症,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投以大柴胡汤四剂应手而效。再诊时大便通常,脉弦略数,认为是阳明之热已挫,少阳之热未罢,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兼清阳明,二剂后热罢,诸症明显好转。三、 少阳寒化,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郁温中史教授认为,若患者素体中寒,或过用寒凉,均可因寒滞中焦而致已入少阳之邪寒化。此种情况下的病机特点为:邪入少阳寒化。证候特点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或不渴,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而缓,苔薄白。治疗上寒热并用,既用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用天花粉牡蛎热伤之津,有用桂枝干姜甘草辛散温中,除太阴之寒滞。常用剂量为:柴胡10-20克,桂枝10-15克,牡蛎5-10克,干姜5-10克,天花粉10-20克,黄芩10-15克,甘草5-10克。案3:孔某,女,60岁,病案号:59437193年12月14日:直肠癌肝肺转移,低热4个月,乏力,两天前开始恶寒发热,一日发作2-3次,体温可达39℃,口苦口干,纳差,时有耳鸣,大便一周未行,舌质暗淡瘀斑,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谁能提供一下仲景经方,最好比较有造诣的前辈指教一二,而且古今的计量换算之类的

仲景经方剂量研究概况
仲景制方精妙,药简效宏,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其方剂药物用量,因时移物换,原貌不可得窥,是以争论颇大。剂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与疗效息息相关,实有考证之必要。近年来有关经方剂量的研究报道不少,今据近十年有有关文献,勾勒其研究动态如下。

一.古今度量衡制的考证

仲景著书于东汉末年,其计量单位自为彼时所习用者。因时隔近两千年,度量衡单位屡经变更,原制已不可知,故今人采用各种方法以考证换算之。

研究表明[1~3],秦至东汉度量衡单位实值虽变而无大异,根据对秦始皇26年的方升、西汉初年的“尚方半”、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以及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量器的考证,、东汉1斤合今制250g,1两合今之15.625g,1升合今之200ml。而方寸匕当是容积为1立方寸的立方形容器。若以汉时1寸为2.3cm计算,其容量当是12.167cm3[4]。

而根据《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方后注,经换算得出:汉制1斤约为126g,1两约8g,与前述结论不符[5]。

更有研究认为[6],古代常用市秤不符合药物计量实际,古时另有古药秤和古药升,经实测计算得出:汉时每药两为1g左右,最大不超过1.6g;而每药升容积按同制为6.34ml,按南北朝制应为10.4ml,汉制不越此值。

米氏[7]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桂枝汤的药物剂量、煎药加水量、煎次、煎出量用服用量的古今差异进行考证,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现行“1钱等于3g,尾数不计”的定量换算关系不符合中医传统用药1钱有效量之实际数值,提出今旧市制1钱应折合公制3.73125g,临床使用可约为3.5g。

从上述可知,大部分研究结果接近于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1两=13.9g,1升=198ml)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两约合15.6g,1升约合258.14g)的记载,与现行换算关系量不符,然亦存在古市秤、古药秤之争。

如按上述研究结果折合,则仲景经方剂量明显大于或小于现代常用量。对此,各家认识不一。有认为[1~3],量重味寡是仲景用药特点之一,符合原意 且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也有的认为[8,9],对经方药量不必凿求,而应以临床药效为准,现代《伤寒论讲义》的折算标准符合临床实际。

二.经方剂量运用规律和特点

仲景对剂量的应用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10],表现为:①制短扬长,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辛热药与寒润药为3:1,故制其寒而用其开通之性;②量依病变,即根据症候的主次、轻重而确定药量;③动静相合,即动静药物配伍须依比例而行;④量变性变,即药物剂量变化会导致方剂性质的变化。因而,在运用经方时应重视[11]:①每剂量,即每一剂药物中某药的分量,它主要是通过调整各药间的相互比例而影响到药物的配伍关系;②每服量,即每次服用的剂量,通常此量为该药的治疗量,显示了药物的量效关系,而根据量效关系原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减,其方药效也相应增减;③每日量,即一日中某药服用量总和,此量决定于每服量和每日服用次数,即药物时效关系的影响,而根据时效关系原理,每种药物在服用后均有相对稳定的潜伏期、高峰期和残效期,间隔一定的时间重复给药可以维持药效的连续性。从另一种角度认识,也应注意[12]:①单一方剂中的药物用量、尤其要掌握方中较重要的药物用量;②重视复合方剂中的每一方剂用量;③重视加减方剂中的方药用量,即基础方的取用量、加味药物用量和药味相同方的用量等;④重视方剂的每次服用量。

简言之,经方剂量的具体应用要注重药物的绝对量,绝对量反映了药物的有效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宜大,轻浅者宜小,药质轻者宜小,质重者宜大,急性病宜重,慢性病宜轻等;同时,更应注意药物的相对量,相对量体现了各药用量的比例,寓有组方之法度,其变化既能影响方剂的性能,又能影响其功效的大小;古今衡量虽异,然其比例恒定[8,9,13,14]。

三.某些常用药物的剂量运用探讨

甘草:《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很严格,根据方剂功用不同,选用大剂量为君,有复阳益气作用,中小剂量多为佐使,可缓和药性[15]。其剂量的掌握亦根据以下原则而定:表证轻,里证重;实证轻,虚证重;热证轻,寒证重;治湿轻,敛阴重;治痢轻,治泄重[16]。

生姜、大枣:《伤寒论》中姜枣剂量运用有如下规律:①用小量者,生姜1~2两(3~6g),大枣4~6枚,多用于风寒较轻、病势较缓、邪正抗争不剧、须微微发汗者;②一般用量,生姜3~4两(9.5~12.5g),大枣10~15枚,多用于风寒束于肌表、邪正抗争的病证;③用大量者,生姜5~6两(15.5~18.7g),大枣25枚,大量生姜多用于邪气较重的病证,大量大枣多用于正气较虚者[17]。

桂枝、白芍:洪氏[18]根据仲景应用桂枝的剂量变化规律,在临床上以6~9g为中等量,小于6g为小剂量,大于9g为大剂量,应用大剂量时,采用逐步递增或累加方式缓缓多次进服之方法。而在经方中,桂枝、白芍常配伍并用,其剂量特点有:常量等用、小量等用、大剂量重用桂枝、小剂量多用桂枝、大剂量重用白芍、小剂量多用白芍等,大凡等量并用,不论常量或小量,通常都发挥调营卫的作用;反之,则或偏调卫,或偏和营。一般重用桂枝主要为平冲降逆,重用白芍主要为缓急止痛;若小幅度变更桂芍比例,同时伴有配伍药物变化者,则其作用主要取决于配伍药物变化[19]。

石膏:石膏在经方中用量一般较大,现代临床运用亦然。但安氏[20]认为凡水煎服的药物剂量,应根据其药物的溶解度而定,矿物、贝类药的溶解度小,因此,缩小麻杏石甘汤等方剂中的石膏用量,同样能获得与大剂量用药的相同效果。

附子:《伤寒论》对附子的使用有以下特点:①根据病情的轻重及不同病因来确定其用量及生熟,一般阳虚重证宜生用重用,阳虚轻证则炮用轻用,而风寒湿痹则炮用重用;②根据性别及体质强弱确定用量[21]。

半夏:对脾不化湿、酿痰停饮、胃逆呕恶诸症,一般可用9~15g,如旋覆代赭石汤等;小半夏汤等也可用15g,但应与生姜基本持平,不能明显高于其量;对于心下痞结较甚、呕吐较顽固、逆气冲咽或不寐证,则应投大量,30~60g,甚至120g(久煎),如生姜泻心汤等;对于阴虚气逆、脾虚生湿、胃气呆滞诸证,宜以小量6~9g,为佐为使,尤其是脾胃阴虚者,其量宁小勿大,如麦门冬汤[22]。而胡氏[23]亦认为,化痰和胃小量即可(10g左右),重症痰饮呕逆适当增加,15g左右,不寐者则重用至30~60g,其效方显。

细辛:细辛剂量,历来争议颇大。据后世习俗,则经方剂量大大超越常量(按古药秤折算除外)。是以后世用经方,细辛常减量。而王氏[24]据临床实践认为:阳气虚、寒湿重者,可用大剂量(可达20g),待病情好转,便须减量;若发病纯属风寒外感、阳气不虚者,则用中量(10g);若病情热象较重、兼有湿浊不化者,可用小量2~5g佐之;然痢、泄、咳喘等,若病久、虚寒较重者,亦可用大量。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有关古今度量衡的考证,其结论不太一致,临床运用并未照之而行,强调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而定;对经方的绝对量不拘泥,更注重相对量的确定。

笔者认为,关于经方剂量的研究,考证度量衡变化诚然必要,然不宜以古绳今,生搬硬套。要知古今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甚大,岂能等同视之?加之,汉时度量衡制虽属统一,然仲景身处战乱之际,其方剂药量是否悉依国家统一计量,实难肯定,也有可能习用民间土法计量,或另有药秤计量等。观其著述,同一药物,其计量单位亦不尽一致,如厚朴有一尺、半斤之异,石膏有如鸡子大、一斤之别等,竹叶有一把之量等,即可知其计量单位不一。因此,今后的研究,不宜过分强调计量之考,而应以临床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方药疗效。如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古量、今量的比较,经典比例与变更比例的对照,或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对方药剂量影响的比较等。广泛引用各种先进手段的方法以研究之,可望获得对临床更有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贾文成,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辽宁中医杂志 1985;(4):38
[2] 柯雪帆,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2):36
[3] 顾铭印·经方药物剂量之我见·北京中医 1987;(3):14
[4] 张同振·《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吉林中医药 1987;(6):42
[5] 陈家骅·经方药量管窥·浙江中医杂志 1981;(5):81
[6] 王伊明·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9(2):10
[7] 米伯让·以桂枝汤为例探讨古今中药处方计量的换算·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 1987,10:P2
[8] 姜建国·关于经方药量之管见·中医杂志 1986;27(11):864
[9] 齐教授信箱·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药量·新中医 1982;(11):43
[10] 王国三·试论张仲景剂量应用的规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4):13
[11] 刘建奇·《伤寒论》的药量研究方法浅议·辽宁中医杂志 1988;(3):12
[12] 蔡绪江·重视《伤寒论》方剂的剂量·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 1987,10:P80
[13] 王三虎·仲景药量索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2):8
[14] 岳美中·方剂配伍和用药剂量的讨论·浙江中医药杂志 1977;(4):35
[15] 赵志谨·试谈《伤寒论》中甘草的使用剂量和禁忌·山东中医杂志 1983;(5):10
[16] 胡国栋·仲景应用甘草规律的探讨·四川中医 1983;(1):21
[17] 刘含堂,等·仲景用生姜、大枣初探·河南中医 1982;(1):9
[18] 洪嘉禾·桂枝在内科临床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13
[19] 张笑平,等·张仲景并用桂芍的规律探讨·辽宁中医杂志 1983;(8):10
[20] 安东柱·谈石膏的药用量·吉林中医药 1982;(4):47
[21] 和建清·从《伤寒论》看附子的用量及生用炮用问题·云南中医杂志 1982;(5):37
[22] 牛元起·谈半夏的用量·中医杂志 1986;27(10):787
[23] 胡学刚·、漫话半夏之用量·中医杂志 1986;27(10):787
[24] 王振祥·细辛用量之我见·吉林中医药 1982;(1):48 另转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单位是斤、两、分、铢、黍等诸多方面,与当今剂量单位不同,对此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临床实际体会,确认研究仲景方药剂量单位,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只有从临床实际出发,才能避免从文献到文献。今根据明·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又如清·程知于《伤寒经注》中说:“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也。”李氏程氏所言“古”,当指东汉时期,所言“今”当指其所处的时代。现将《伤寒杂病论》方药剂量单位折算为当今剂量单位:一两为3g,一升为18~30g,一方寸匕为6~9g,一钱匕为1.5~1.8g一尺为30g,云如鸡子大为48g,一合(容量)为6~8ml,一升(容量)为60~80ml,一斗(容量)为600~800ml,附子一枚为5g,杏仁、桃仁云40个为10g,枳实一枚为1~2g,乌头一枚为2~3g,竹叶一把为10g,栝楼一枚为15~30g,水蛭百枚为200~240g,百合一枚为2~4g,矿石类云弹子大15~20g,栀子一枚1~2g,芍药一枚为2~4g。又仲景于方中所言“钱”者,当言“钱匕”,可从“钱匕”计算,且不可将仲景所言“钱”与其后所言“钱”而换算为3g;关于有些方剂言剂量曰“分”者,此“分”字不是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之“分”字,而是指方中剂量各占多少比分之“分”字,因此理解“分”字不能将“分”折算为0.8g左右。但为了使方剂剂量统一定为国际标准计量单位,现将某些方剂如薯蓣丸等剂量比分之“分”折为3g,可供临证参考用量。对此还要知道方剂剂量比分用量在临床实际中可根据具体病情而适当地按比例增减,以使方药组成与证机切切相应,达到愈疾之目的。</p>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避 讳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文 体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

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

杨佃会 刘一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

1、序之源流

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

2、序之位置

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

3、序之作者

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

4、序之内容

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

[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

[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