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通常赢利能力的评价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他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状况。 销售利润率指标。赢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三、财务分析的完善和改进 以下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赢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能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从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会计内涵来看,要提高资产周转率应合理调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比重,使其组合的结果更有利于提高公司资产周转率。但仅通过存货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并不能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好坏。还应通过分析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经济内涵,以提高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经济角度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其高低反映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的高低。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则小,其质量就高,若处于机制健全、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公司在资金短缺时可以立即实现贴现,否则相反。在分析公司营运能力时,每一级财务比率指标的选用不应追求单一的最优,而应该是相关指标的组合最优。 (三)赢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企业赢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赢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业务的收现能力。其公式为: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其公式为: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该指标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其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颜光华。企业财务分析与决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2]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张金昌。财务分析与决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张先治。财务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首先是概念(概念)。只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卖什么。其次是顾客(顾客)。客户的范围必须非常明确,例如,所有的女性都是客户,而五十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女性是您的客户吗?第三是竞争对手(竞争者)。需要问一下,你卖过什么东西吗?有替代品吗?竞争者与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吗?第四是能力(能力)。我不明白我想卖什么,比如开一家餐馆,如果主人不做,找不到人,他们会不会炒?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至少你的合作伙伴会这样做,否则你会有欣赏的能力,否则你最好不要这样做。第五是资本(资本)。资本可以是现金、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要清楚资本在哪里,有多少,你拥有多少,你能借多少。最后,继续(继续运作)。当你的事业好的时候,你将来的计划是什么?一般说来,商业计划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事业的主体部分,即事业的主要内容。然后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如营业额、成本、利润、未来需要多少现金流等。第三是补充文件,如有专利证书、职业许可证或证书、意向书、推荐信等。商业计划的十章通常是一个创业计划。在前面,你需要写一页的摘要。然后是商业计划的详细章节,一般分为十章。第1章职业描述。你必须描述你将进入什么类型的行业,你所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哪些是主要客户,以及你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是否处于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另外,你想使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公司形式来计划营业时间和时间吗?第二章:产品/服务。你需要描述你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什么特点,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买它们,如果它们不是特别的。第三章:首先,城市需要界定目标市场是什么,无论是现有市场、现有客户,还是新市场中新客户的开发。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营销方式。确定目标后,决定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定价等,做好预算工作。第四章:区位。选择一个公司的位置可能不是那么大,但重要的是要选择商店的位置,如果你想开一家商店。第五章:竞争。以下三次,特别是竞争分析:1、创业或进入新市场;2、当一个新的竞争者进入他们的市场时,3。随时竞争分析,使省力最省力。竞争分析可以分为五个方向:谁是最接近的五个竞争者;他们的业务如何;他们与这个企业有多相似;他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得比他们好。第六章:管理。98%的中小企业失败是由于缺乏管理,其中45%是由于管理缺乏竞争力,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第七章:人员。要考虑目前、半年、未来三年的人事需要,具体考虑需要引进哪些专业技能,专职或兼职,工资计算,所需人员费用。第八章:金融需求与应用。考虑使用融资、营运资本周转等,并预测未来3年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第九章:风险。并不是说竞争就是风险,风险可能是进出口交易所的风险,在饭店火灾的风险等,而且要注意风险何时到来,如何应对?第十章:成长与发展。
别抄了 ,自己花点时间写点东西吧
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还是重生存?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什么,虽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传统观念下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的,企业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价值,才更有社会地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财富为目标,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应当说重占有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重占有。笔者倾向于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应当是重生存,即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运转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的话,只有通过健康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变化才能存在。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变化。单纯地占有无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和变化。重生存才能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企业理财战略目标—般是重占有的,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连的。事实上—个重占有的社会,其弊端是很多的。—个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说是—个理想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应该是重生存的,应该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其实传统企业理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认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这—假设在一定时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不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理论基础。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早已出现。因此,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更应当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的基础上,应当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维之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贫困还是富有?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理财战略的思维成果,是完善企业理财战略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特别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还是比较贫困的。理由如下:(一)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翻开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很少有专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的,虽然国内有少数学者以企业理财战略为题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但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的格局并未改变。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也零星介绍—些企业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资产组合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但其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轻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谈生存。(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较低,并未上升到经济学的,特别是哲学的高度。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应该上升为理财哲学。但现在许多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财战略似乎只是某一种经济学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各种经济思想,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总结。因此,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不高,其内容也显得比较苍白。(三)企业理财战略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教科书上讲到企业理财战略时,实际上就是假设制定企业理财战略的决策者们是纯粹经济动物,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他们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经济动物。不需要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人群及员工的动机,不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看不到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人的创造力。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是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指标,很少关注人力资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质量,人并没有成为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只重视价值分析,不重视行为分析。我们不幸地发现,所有有关企业理财战略的教材,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时,都陷入了纯经济的价值分析的误区,忽视了理财战略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活生生的行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改变企业理财战略的结果和方向。
新思维之三:企业理财战略是侧重于战术性还是侧重于战略性?战略应该是和市场、社会、人联系在—起的,是市场、社会和人的变迁导致竞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理财战略的需求。企业理财战略是对市场、社会和人的—种积极反应,是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的—种策略,它需要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理财战略侧重于战术性,仅仅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市场、社会、人本身对理财战略、战术的影响,在假定不变的市场、社会和人的环境中,静态地去分析各种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战术过程。整个企业理财战略过程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整体感和生动性,也缺乏其社会价值。企业理财战略应该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理财战略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使理财战略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企业理财全局的导航系统。
新思维之四:企业理财战略是分离于企业战略管理还是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给人—种“独来独往”的感觉,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对象,有确定的战略主体和分析手段,它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企业其他战略问题无关。其实企业理财战略是无法从企业战略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当企业理财与其它管理战略相配合,相融合时,企业理财战略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也只有当理财战略得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业理财战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独立化。
新思维之五:企业理财战略是重最优化决策还是重较满意决策?传统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论述战略决策时往往强调决策的最优化,无论是筹资战略,还是投资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分配战略,要求企业从方案初选、论证、终选都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办事,选择所谓最优方案。各种战略决策方法也是按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就连风险衡量与计算也充满了最优化思想。其实“最优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最优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标实现了“最优化”,从另—个方面来看,也许很糟糕。其实真正的企业理财战略决策是选择决策者较为满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选择满意的决策方案,“则是在不同方向上简化真实情景,它保留了较多的真实情景细节,但试图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其实决策者为了进行所谓的“最优决策”,往往要大刀阔斧地简化真实世界的情景,使之达到决策者能够处理的地步。这种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
新思维之六:企业理财战略是重经济还是经济与文化并重?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讨论问题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崇尚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战略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笔者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在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还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企业理财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企业理财战略受到——而且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理财战略又影响企业、社会和文化。
新思维之七:企业理财战略认识上的—些误区。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理财战略应当被利益驱动,搞尔虞我诈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机,钻政策空子,善于避税是精明的表现;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多余的,企业理财战略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要在市场经济中获胜,应当舍得花钱造舆论,做广告,树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广告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有人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就是在流通领域抢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扩大收入上,忽视生产、质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实上述企业理财战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图,有损国家、社会利益,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任何理财战略都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应当明是否,讲正气,有原则。企业理财战略学说作为社会科学的—部分,所关心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类对其环境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学说本身是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的话,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是有害的。
新思维之八:关于企业理财战略主体的—些思考。按照企业理论的—般常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独资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业主本人,合伙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合伙者群体,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对前两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对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的看法还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资者或投资者集团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的谈判能力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投资者可以采取各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财战略)去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可以在企业重大理财战略方面最后表态。因此,投资者集团有时就是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至于经营者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也要看经营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业的局面,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经营者可以拥有一定限度内的财务决策权,但他们还是以执行公司的重大财务战略为己任的,不应当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主体。有人把谁拥有财务决策权看成是理财战略主体的标志,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财务决策权是分层次的,有出资者财务决策权,有经营者财务决策权,有财务经理财务决策权,还有其它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财务决策权。如果他们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不但道理上说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