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知音杂志招聘

2023-12-06 12: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知音杂志招聘

这个问题我是可以帮帮你了。我做过多年的编辑,也自由撰稿多年。国内大大小小期刊的编辑收入我是大体知道的。
1.一般情况下,杂志编辑的收入并不高,表面上看是一个挺风光的职业,其实不过是一个文化打工仔。月收入普遍在1500左右。且多数杂志的编辑收入在2000以下,甚至还有在1000左右的,日子过得很是难受。
2.编辑的收入与期刊的发行量有很大关系。如果杂志在报刊亭里卖得比较好,说明杂志社的效益还行。编辑的收入也会有保障一些。
3.应该说,国内期刊界编辑月收入超2500元的不会超过十家吧。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往艰难了一些。
4.国内发行量很好的《读者》《知音》杂志编辑收入还不错。读者杂志的编辑收入我不知晓,《知音》杂志的编辑收入采用的是竞争机制,比如一期杂志上十七篇文章,却有二十多年编辑竞争上稿。他们的底薪是一两千到四五千不等,新人当然拿最低的底薪了。然后是竞争上稿,拿编辑费。通常情况下,有编辑一期发两到三个稿,这样一来,必然有编辑一个稿也发不了。偏偏知音杂志社的编辑都要强行全国内出差,出差费先垫着。没上稿就报不了出差费,所以,在《知音》杂志里,做得好的能达到年薪十万,做不好的连出差费都报不了,过得非常狼狈。不过,据说现在他们出差费好像容易报一些了。
5.你有这样的梦想是不错的,每一个行业都有做得艰难的,也有做得成功的,关键是你的付出有多少。我相信你会成功的。祝你好运!

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昨天下午看完了赵美萍的个人长篇自传《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居然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知音》杂志的记者,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作家,赵美萍坎坷曲折的命运以及充满传奇性的人生经历,让我感动,也让我感慨: 一个出身贫寒、没有学历、毫无背景的乡下女孩,是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并实现人生大逆转的?

1 、真正的坚强,是含泪继续奔跑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赵美萍的成长历程简直就是一部苦难史,但幸运的是,她没有被苦难打败,而是在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中变得更加坚强,不幸的遭遇让她饱受艰辛,但也磨砺了她坚韧顽强的个性。

赵美萍原本有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父亲是公社会计,颇有文才,母亲温柔贤淑,还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妹妹,一家四口过得宁静祥和的日子。但在美萍8岁的时候,一场灾难降临了,父亲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麻风病住进了医院,结果在治疗过程中,粗心的护士打错了药,直接导致了她父亲的死亡,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因为失去了顶梁柱,从此变得风雨飘摇。

赵美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前夫杨东启常常来骚扰她们孤儿寡母,并扬言要杀她们,母女三人每天都过着战战兢兢而又痛苦绝望的日子。走投无路之下,美萍的母亲连夜带着两个女儿从家里逃亡,躲避在表姐家里,为了能永远摆脱那个流氓的纠缠,她的母亲听从了亲戚的建议,选择远走他乡,从江苏逃到了安徽,并通过相亲认识了她的继父,一个老实巴交、又脾气暴躁的的采石工。

但母亲只把妹妹接到了安徽,而美萍被送给了她表姐家村庄里的一户人家,做他们家的童养媳。在做童养媳的日子里,美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养父母的子女不愿意干的活儿统统都要她来干,从做饭刷碗到夜晚给养父买酒都是她的任务。

然而,无论她做了多少事情,在这个家里,她永远都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温暖,也感受不到任何关爱。每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都一起围着桌子吃饭,但她从来就没上过桌,只能一个人端着自己的小碗躲在一边默默地吃,而且总是吃不饱,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她也没有御寒的衣服,只能在寒风中冷得瑟瑟发抖。

后来有一次,母亲带着继父回来看她,机会终于来了,她请求继父带她回安徽,但继父家里原本就已是家徒四壁,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容易,一开始继父并不同意,后来禁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在母亲劝导和坚持下,继父终于松口带她一起回安徽生活,但她的养父母并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无奈之下,她的妈妈和继父只得给领养她的那户人家200元钱,将她赎了回去。

不管怎么样,终于可以跟着母亲和继父回安徽了,她心里是满心的欢喜,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但现实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美好,因为继父家里太穷了,只有三间石头垒起来的房子,而且还是和大伯家6口人一起挤在一起,居住空间十分拥挤,还要忍受大伯一家的欺凌。

逃离了原来的噩梦,但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好多少,尽管她学习优异,是学校里多年来唯一考上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无奈之下,她只能放弃学业,和父亲一起去山上采石头,每天抡着18磅重的大铁锤,做着原本男人干的粗活,手上经常被磨出血,就是这样无比繁重的工作,她一干就是五年。

沉重的生活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一个聪明又满腹才情的少女难道从此就要在矿山上做一辈子的采石女吗?她的未来似乎没有一点希望,艰辛的生活让她整天满腹心事,她经常一个人跑到门口的河边,为自己悲惨的命运痛哭不止,有时候,在那儿,呆呆的,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但哭多了,她也就不再哭,因为残酷的现实让她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即使把眼泪流成珍珠,灰暗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闪光。真正的坚强,不是不哭,而是含泪继续奔跑。

赵美萍悲惨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一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坚强。命运的暴击并没有打倒美萍,即使生活看不到任何光亮,但她坚持孤独前行,并将所遭受的一切苦难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2 、人生再艰辛,但也要勇敢追梦

美萍聪明能干又漂亮,是众多男孩子追求的对象,但她喜欢的是同村的川,川是个聪明而又腼腆的男孩,后来因为顶替父职,他去了上海宝钢上班,打开了眼界的川回村后和美萍讲述上海的繁荣,并劝她去上海打工,美萍的父母并不同意她一个女孩子去上海,但美萍要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在一个夜晚,趁父母睡着后,她和川私奔到上海打工,因为家里实在负债累累,母亲生病做手术欠下的两千多元的巨额借债,还指望着她能给家里寄钱还债,即使不愿意,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父母似乎也只能默许了她的忤逆。

就这样,她和川私奔到了上海,一开始,她从小餐馆的服务员开始干起,后来几经曲折,她总算进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服装厂,成为了工厂里的一名缝纫女工,刚开始因为不熟悉,手指头几乎被扎成了马蜂窝,但她从来就不是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艰辛的生活早已经磨砺出她的忍耐力和韧性,她不怕吃苦,而且人又聪明,一个月后她终于适应了缝纫女工的工作,并且很快成为了生产组长,最后还做到了技术员,成为了真正的办公室白领,但实际上,在她当时所在的服装厂,几乎没有外来的打工妹能做到技术员的先例,她是破天荒的一个。

服装厂的工作并不轻松,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尽管每天忙碌的工作让她紧张又疲惫,但就像在安徽的时候一样,她从来不忘读书,只要一有空,她就去附近的书店如饥似渴地阅读,还常常买一些杂志和书回来看,也开始尝试将自己写的稿子,投给一些报纸和杂志社。

但她当时的居住条件并不好,而写作本来就是一种孤独的手艺,每天下班回来,她就坐在桌前开始写文章,夏天很热,破旧的出租屋蚊虫太多,她只好穿着长衣长裤把自己捂起来,结果身上长满了痱子;冬天又太冷,手捧着书本每天笔耕不缀,结果手上长出了大片冻疮。

但再辛苦,她都没有放弃,于她而言,阅读和写作就像照亮她灰暗生活的一束光,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的美好中,暂时远离了现实的痛苦,并渴望着通过写作寻找生命的一丝光亮。

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地,她的稿子被越来越多的杂志和报纸刊登,甚至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在上海的打工妹中,她甚至已经开始小有名气。

生活无论多么黑暗,但总会有火星闪耀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知音》杂志招聘记者,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来写的一踏稿件寄了过去,尽管她的学历并不过关,但因为她丰富的阅历以及对写作的热情与天赋,最终她终于杀出重围,顺利成为了《知音》杂志的记者,并在做记者的生涯中,她将自己不凡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部又一部的著作,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励志作家。

从一个最底层的采石女、到服务员、再到缝纫女工,最后成为了记者和作家,我们不难想象这中间的跨度究竟是多么大,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但事实证明,赵美萍值得命运给予她的丰厚馈赠,因为她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梦想的坚持,无论生活多么窘迫困顿,她都不放弃读书,即使在她做砸石头,最艰苦的那几年,只要下雨天不开工,她就坐在家里看书,并向村里有藏书的人借书,还写下了满满14本日记。 可以说,是书籍温暖了她整个的苦涩的青春岁月,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更奠定了她未来的基础。

正如赵美萍所说,人如果不能选择出生的命运,还可以选择生存的命运。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虽然无法改变自己贫寒的出身,以及家庭破碎的事实,但她至少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生活再不易,但只要足够勇敢,依然可以追梦。

3 、自助者,天助也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用来形容赵美萍再合适不过,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女孩,没有学历,毫无背景,最终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都是她不懈努力的结果。但很多时候,要想获得成功,来自他人的指点和支持也很关键。在她奋斗的路上,不得不提到三个人,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她命中的贵人。

第一个是带着她逃出乡村,去上海谋生的川。

矿山终究会有被采完的一天,在美萍砸了五年的石头之后,这唯一的生计也将很快就无以为继了,家里的窘迫让她不得不开始考虑接下来自己的工作,而当从上海回乡的川向她讲述大上海的繁荣时,或许是十里洋场实在太具诱惑力了,或许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抑或是美萍本身就不安分的性格,最终她瞒着父母和川私奔到了上海,并开始了在上海的打拼。

从小餐馆的服务员,到服装厂的缝纫工,再到技术员、业务员,经过七八年的历练,总算洗尽铅华。但即使她成为了上海的办公室白领,甚至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她似乎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她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飘如浮萍,后来她辗转上海、武汉、甚至美国,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扎下了自己的根,并凭借自己的一番努力,做出了令人羡慕成绩,这其中自然与她的努力和坚持分不开,但她始终感恩川,因为当初如果不是他把她带了出来,很可能她的人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对于她来说,是川给了她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第二个是她在服装厂工作时的日方领导—石川先生,一个认真严谨而很有职业精神的日本老头。他非常欣赏美萍,并坦言,美萍是他见到的中国女孩里最勤奋努力,又很聪明的女孩。后来,当美萍要离开服装厂,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的时候,石川先生还给送给了她三个忠告,忠告内容如下:

第一,和他人说话时,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眼神游移不定的人,往往回给人留下心术不正和不自信的印象;

第二,说话时,语速要平缓,声音柔和,不要急躁,也不要吞吞吐吐,适可而止,不要没话找话;

 第三,与人握手要用力,让人感到你的热情。

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过都是一些很基本的职场礼仪,但对当时的美萍来说,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这些道理以前从来就没有人给她讲过。 石川先生的这番话在她今后的人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告诉了她如何树立自信与尊严,以及如何与人真诚沟通。

石川先生的谆谆教诲,让她知道了什么是认真,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职业素养。一个人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得到职场的尊重和赏识,才能树立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在美萍的职场生涯中,石川先生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路人。

还有一位是《知音》杂志的陈清贫,是他带美萍叩响了文学的大门。

当美萍还是缝纫女工的时候,她就开始尝试给给《知音》杂志投稿,但刚开始并不顺利,常常被退稿,甚至接收她稿件的陈清贫老师毫不委婉地批评她,她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但完了之后,陈清贫老师又非常认真地批改稿件,指出她的错误,在他的指导下,美萍的文章也越发成熟,过稿率也越来越高,开始从业余向专业靠近。

后来在美萍来到《知音》工作的初期,当很多人都对一个小学生也能担任一家知名杂志的记者表示怀疑和极度地不信任的时候,陈清贫老师鼓励她不要被外界的否定而影响自己,他的认可让她重新树立起她对工作的信心和希望。此后,美萍在《知音》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才华,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欣赏。

纵观赵美萍的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尽管命运对她很残酷,但也教会了坚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并不断要求自己进步,努力抓住一切希望和机会。而后来,遇到的几位对她的人生影响极为关键的人,有幸运的成分,但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她努力的结果。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指点和帮助他人,唯有那些值得被人指点的人,才能获得那样的机会。所谓自助者,天助也。

即使再不幸,但总有一种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生活已经没有了退路,那么积攒所有的力量,绝地反攻才有可能扭转我们的命运。当我们付出了一切努力,剩下的只需要等待时间的回报。

《知音漫客》杂志的月薪大概是多少?

知音发展很不错,好杂志编辑的收入都不会低。
03年的时候他们的编辑少的一年就有5-6万,多的10来万,现在更不用说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