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杂志给媒介二

2023-12-10 05: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杂志给媒介二

区别:(1)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机制,已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转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2)传统媒体采取的是“两次售卖”的商业模式;新媒体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分别解释:(1)媒体: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2)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3)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4)新媒介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新媒介。《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NewMedia)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

报刊杂志相对于其他媒体有哪些优势?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第一,报纸适合做深度报道。同时,报纸在这方面还和提供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第二,报纸可关注“冰点”和弱势群体,而它在这方面的报道效果往往很好。第三,报纸可作为资料保存,《纽约时报》不就是号称“档案纪录报”吗?第四,报纸可供多人在各个灵活的时间段进行阅读。第五,报纸可通过栏目的策划和组织,较好的做到新闻资源的重组,让同样的新闻资源得到不同的组合和利用。
  报纸的解释性。报纸的文字符号长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深层次的解释。报纸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深入的调查报道,显示 出报纸自己独立的眼光和判断,正确解释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这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

  报纸的选择性。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把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提供给读者的。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反复地阅读,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秩序收听、收看。

  对受众来说,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会有更多的联想主动权。不受时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这也是为什么报纸屡屡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冲击而至今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理所当然地追捧新媒体的同时,传统媒体似乎出现了被忽视的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是我党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

  周期性规律

  在所有的规律中,周而复始的往返有着最为可控的运行轨迹。以24小时为传播周期的纸媒,对应着许多人阅读、收看传媒的习惯。人总是在一种习惯中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在时间的周期之中。到了一定的时段产生一定的需求时,才必须接受某一样东西,如按时吃饭、睡觉等。报纸24小时的出版周期,可以让它所培育的读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读者通过主动的消费行为购买的。读者在这个时段里面得到的,是习惯授予他的必然。而一般来说,习惯是难以抗拒的,良好的习惯很难改变。周期性出版的纸媒对应的正是人们的某种生活习惯。有时我们说“此人有良好的读报习惯”,其中也隐含着他按时读报、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意思。事实上,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纪稍长的读者,都有对信息的接受习惯。从这点来讲,24小时出版周期对报纸来讲可能是一个限制,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在读者确定的时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让他满意、让他爱看。

  版面视觉感

  和互联网、手机报等其他新兴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同,报纸有一个版面视觉感。互联网只有上下之分。报纸的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中,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对读者来讲,购买报纸,不仅购买信息,而且购买报纸的判断力。编辑把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这种判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我们想到报纸,首先想到的就是版面,这是它和线性传播的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区别的特征。电子报目前还达不到传统报纸的版面视觉感,将来有可能可以,但一张对开报纸的版面感和小块面的电子屏幕版面感,仍然是不同的。其次,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边界是无穷的、分散的。链接、滚动、不断点击使得信息显得无边无际。对应于此,纸媒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清晰的边界。一报在手,花多少时间可以看完,心中有底。作为信息的个体接受者,信息的摄取量是需要收敛的,而收敛的条件之一是有界限,报纸的版面便是提供了这种界限。

  权威高端性

  在我国,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信息泛滥、资讯过剩造成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卒读。读者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可能得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经济学中有一条原理,叫做时间成本决定经营方向。花过多的时间筛选信息的真伪和主次,这是许多读者所不愿意的。在这种状况下,读者希望有一个权威的裁判,通过足以让人信赖的判决,帮助省去筛选信息的时间。一个突发事件提前刊登在三流小报与最终刊登在主流媒体上,读者对它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缺少权威和判断的前提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质量并非是正比关系。一张权威高端的报纸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提供确定的价值判断。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在很长时期中以负责任的报道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新媒体目前难以替代和无法企及的。

  内容原创性

  报业集团内部一大批优秀人才都在从事内容的原创和传播工作。他们掌管着信息源,掌管着发布,甚至掌管着传播的方式,这种内容聚集的先发优势,至今使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望尘莫及。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对内容的整合创意,新媒体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创内容。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会进一步放大。在目前状况下,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冲破自身局限、依赖传统媒体,同时分流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过程。同样,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要持续得到延伸,也应该从新媒体的善于整合的优势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相处的经历

  几百年来纸媒体与其他媒体和而不同、双赢相处的经历,说明了它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生存韧性。报纸曾经遭受过电台的挤压,事实证明电台和报纸可以共存共荣;曾经遭受过电视的冲击,最终电视和报纸之间也能优势互补和谐相处。报纸经受了其他传播形态的挑战,但最终没有被取代,而是在变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报纸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不仅在传播信息,而且在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它所传播的信息并没有成为信息垃圾被人抛弃,“隔日黄花”变幻成背景资料,又在不断地被人加以引用。所以我们说,报纸每天在描述历史、反映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和不同媒体共存的经历证明了报纸能够经受新型媒体形态的冲击。今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纸质媒体有明显的差别,传统媒体传播“巨内容”(尽管各有各的定位),新媒体传播的是零碎的、分众的、差异化的“微内容”。但不管是“微内容”还是“巨内容”,不论分众或是聚众,每一种需求都有它以特殊表现形态合理存在的理由,它们互相之间并不完全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友好共存说明了各自的生命力,相互竞争又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阅读年龄段

  现在40岁到45岁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阅读网站也喜欢阅读报纸;45岁以上的人对报纸的热爱,恐怕难以轻言放弃。假设他们的生命周期可到80岁,那么至少还有35年,他们将在阅读纸媒中实现对信息的需求。从这点上讲,“报纸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期”,“报纸已经面临衰弱、走向死亡”这些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有如此庞大读者群的存在,纸媒不可能很快消亡。今天,绝大多数广告商仍然愿意把广告投向纸媒,就是明证。那么35年以后呢?将来可能年轻的读者会更喜欢阅读网站、手机报等各类新媒体,但总有一批人还是喜欢阅读报纸。这部分受众的存在表明报纸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生成基于市场的不可完全破裂的关系黏度,这种黏度或许不会依据人群而是依据年龄层次而滋生。今天的年轻人在他们年长以后,可能会回归报纸的阅读方式,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周期性的、对接性更强的、价值判断更为明确的传播形态。也就是说,按照时间半径分割,纸媒将更为中、老年人所乐意接受,报纸将与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产生紧密的黏度关系。同时,纸媒如果在寻求不可复制的垄断性、与读者增强互动和报道方式的多样性方面不断进行更为有效的创意设计,其与读者的黏合也会以多种形式的表现得到增强。

  制度的保护

  现今,我们的纸媒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没有私人办报。在党的现行政策下,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所有的报纸毫无例外地受到行政制度的不同程度的监管式保护,加强对新媒体重视和监管的同时,也是对新媒体发展行为的规整和某种程度的限制,使纸媒的传统路径不至于受到过于猛烈的冲击。如果缺少这种“行政保护”,有些纸媒必然垮台。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种“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支持越明显,成长性越难持续。制度保护,从暂时看是一种优势,但从长远看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个变化中的发展体既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各种现行政策和条件,更要着力于打造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用好当前,发展长远,乃是纸媒的重大课题。

  阅读自由度

  阅读纸媒的最大特点,是随意性与自由度。报纸在手,就有一种拥有感。它便于携带、便于收藏;阅读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极小;可以反复阅读。或放在包内,或置于床头,茶余、饭后、候车、等客、睡前、如厕等均可阅读,气定神闲、坐卧自便、可长可短。高兴了可剪贴、可珍藏;不用了可丢弃、可他用。不必端坐于电脑前,不必有任何辅助工具。这种随意性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快节奏工作之余悠闲生活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生活张弛的手段。阅读如休闲和休闲式阅读方式,是纸媒随同信息提供给读者的一份独特体验和珍贵情感。

  新媒体与纸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互动双赢的。纸媒体自身要坚定信心、强身健体,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开发和创造自己的生命力。

  报纸和杂志握在手里感觉塌实。~
  掉个书袋,"莲花瓣瓣飘心香,书卷页页辗忧愁~

报刊广告的杂志广告的媒介特征

广告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在商业社会中被视为一种促销手段,一种说服艺术。它必须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以取得对广告主及其产品、劳务或某种倡议的有利的行为。杂志广告也不例外,在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发布方面也得遵循广告的一般规律。但广告能否获得预期效果首先在于媒介的有效性。选择与广告对象、目的、信息相匹配的媒介是广告成功的基础,毕竟,广告的最终形式是媒介的。杂志是现代人传达信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由于杂志具备读者相对稳定、携带信息丰富、印制质量高以及保存期长等媒介优势,因此杂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广告媒介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杂志一般带有大量广告。一份典型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广告版面通常占全部版面的1/3,有时甚至超过1/3。如果是娱乐、休闲和生活型杂志,那么广告占的比例更大。1986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发行杂志约5000种,杂志广告年总收入高达56亿美元。平均每份杂志的广告年收入达110万美元,杂志的媒介力量可见一斑。广告收入是一般西方杂志主要经济来源。研究表明,杂志读者整体文化水准高于电视观众,而一般花费的阅读时间比报纸读者长。一个典型杂志读者通常花3天时间翻阅一本新到的杂志,实际投入60分钟至 90分钟时间。杂志读者和阅读方式的这种特征加上另一大优势——保存期长,特定杂志广告可携带信息远比其他媒介丰富。一些购买行为以理智型为主,需要提供较多信息的产品如汽车、电脑、高档家用电器或者需要高质量形象展示的高级消费品,常常在其广告策划的媒介组合中大量使用杂志空间。较为舒缓的阅读节奏、良好的环境暗示和高质量的印刷制作使得设计师能够将一些精致的广告创意付诸现实。西方杂志业已经进入“浏览时代”,据调查,杂志读者80%的信息来自标题和插图。广告句和视觉形象能否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是决定广告传达效率的关键。在“起”、“承”、“转”、“合”的视觉流程中,新颖别致的“起”固然重要,但一味求新求怪就会与广告目的背道而驰。要知道,广告创意本质上是一个常识再造的过程和结果。深刻地理解目标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期望和眼下的关心热点,以此为创意的基点就可能提高创意的可接受性和信息的关心度。

什么是媒介的二次售卖原理

二次售卖理论指的是媒介单位先将媒介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读者、听众、观众),然后,再将消费者的时间(或注意力)卖给广告商或广告主的过程。

简而言之,第一次售卖,媒介向受众提供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消除受信者的随机不确定性,这里售卖的是信息,信息是商品。

第二次售卖,将受众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受众的注意力是商品。是“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扩展资料:

期刊的“三次售卖”分别是指卖内容、卖广告、卖品牌,其理论实质是价值链的构建、整合;延伸过程中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及价值延伸等三个价值链模块的轮次增值及其实现问题。

文章对期刊“三次售卖”的含义及其内容做了阐释,并用案例阐述了“三次售卖”理论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次售卖理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