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杂志媒介分析

2023-12-07 18: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杂志媒介分析

广告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在商业社会中被视为一种促销手段,一种说服艺术。它必须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以取得对广告主及其产品、劳务或某种倡议的有利的行为。杂志广告也不例外,在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发布方面也得遵循广告的一般规律。但广告能否获得预期效果首先在于媒介的有效性。选择与广告对象、目的、信息相匹配的媒介是广告成功的基础,毕竟,广告的最终形式是媒介的。杂志是现代人传达信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由于杂志具备读者相对稳定、携带信息丰富、印制质量高以及保存期长等媒介优势,因此杂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广告媒介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杂志一般带有大量广告。一份典型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广告版面通常占全部版面的1/3,有时甚至超过1/3。如果是娱乐、休闲和生活型杂志,那么广告占的比例更大。1986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发行杂志约5000种,杂志广告年总收入高达56亿美元。平均每份杂志的广告年收入达110万美元,杂志的媒介力量可见一斑。广告收入是一般西方杂志主要经济来源。研究表明,杂志读者整体文化水准高于电视观众,而一般花费的阅读时间比报纸读者长。一个典型杂志读者通常花3天时间翻阅一本新到的杂志,实际投入60分钟至 90分钟时间。杂志读者和阅读方式的这种特征加上另一大优势——保存期长,特定杂志广告可携带信息远比其他媒介丰富。一些购买行为以理智型为主,需要提供较多信息的产品如汽车、电脑、高档家用电器或者需要高质量形象展示的高级消费品,常常在其广告策划的媒介组合中大量使用杂志空间。较为舒缓的阅读节奏、良好的环境暗示和高质量的印刷制作使得设计师能够将一些精致的广告创意付诸现实。西方杂志业已经进入“浏览时代”,据调查,杂志读者80%的信息来自标题和插图。广告句和视觉形象能否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是决定广告传达效率的关键。在“起”、“承”、“转”、“合”的视觉流程中,新颖别致的“起”固然重要,但一味求新求怪就会与广告目的背道而驰。要知道,广告创意本质上是一个常识再造的过程和结果。深刻地理解目标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期望和眼下的关心热点,以此为创意的基点就可能提高创意的可接受性和信息的关心度。

四大媒介的优缺点是什么?

报纸媒介

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虽然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报纸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直到今天仍旧是非常重要的广告媒介之一。

1.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地理针对性 ·适时性 ·创意机会 ·信誉 ·受众兴趣 ·成本

2.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寿命短暂 ·创意局限性·受读者影响 ·重复性差·细分局限性 ·杂乱的环境

杂志媒介

杂志媒介与报纸媒介一样,也是一种历史比较长的大众传播媒介。
1.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在四大媒介中,杂志似乎是使用比较少的广告媒介,但是它的传播特性、受众特性则决定了杂志是一种高效的广告媒介。许多分析家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讲,杂志甚至比广播电视媒介还优越。
·受众针对性·受众兴趣 ·创意机会·寿命长·由于杂志版面较小,很少安排多个广告,广告不容易受到其它广告的影响。
·解释性媒介,适合刊登复杂的广告信息,对广告信息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解释。
·由于读者选择性强,所以读者比较不容易像广播电视受众那样对突然出现的广告产生逆反心理。
·杂志读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购买力较强。
·杂志读者特性集中、明确,适合做诉求对象非常集中的广告。
2.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杂志的劣势与它们的到达范围太有针对性以及杂志本身的增长有关。
·到达和频次的局限性·杂乱 ·广告效果不均衡 ·准备时间长 ·成本 ·重复性差

广播媒介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定时向广大地区传播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播";播出图像和声音的,叫"电视广播",也就是通常所说"电视"。这里的广播媒介,指的是声音广播。
广播在所有的主流媒介中最默默无闻,最没有光环。但这种观点实际上与事实不符。对一些最老练的广告主来说,广播已经成了他们媒介计划中的一个必要成分。为什么各行各业的广告主都把广播当作到达目标受众的手段,这其中必然有理由,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广告主可以利用哪些不同的广播媒介。
1.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成本
·到达率和频次
·目标受众针对性
·灵活性和适时性
·创意机会
2.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受众专心程度差
·创意局限性
·受众分流

电视媒介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伴音)的现代传播媒介。电视发明于1924年,正式播出始于1936年,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电视广播在中国的开始。1978年5月1日,被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最晚出现的媒介,但却是发展最快的媒介。在今天的世界各地,电视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最大众化、影响力最强的大众媒介,也是最有效力的广告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电视就是确定广告性质的那个媒介,通过多种感官刺激,电视造就了今天的广告。电视为广告主提供了两个非同寻常的机会。第一,电视的多样化传播使品牌的价值得到了出色的创意表现。鲜明的色彩、流畅的动作以及华丽的音响效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赋予品牌令人兴奋而又别具一格的色彩。第二,一旦品牌表现准备妥当,便能够以非常低的单位成本传播给百万消费者。

1.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创意机会
·覆盖范围、到达率和重复率
·单位接触成本
·受众针对性
2.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信息短暂
·绝对成本高
·地理针对性差
·受众态度不利、专注程度差
·杂乱拥挤

用施拉姆的8个原则分析报纸,杂志,海报,广播,电视,互联网六种媒介

施拉姆八个原则
a媒介所刺激的感官;b反馈的机会;c速度的控制;d讯息代码;e增值的力量;f保存信息的力量;j克服弃取的力量;h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最 一
a b c d e f j h 好A好B般C差D
报纸 A B A A A B B C
杂志 B C B B A B B A
海报 A C C A A C D A
广播 B A/B D A D D D C
电视 A A/B D A D D A B
互联网 A A A B A A A A

a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报纸、广播、电视等等;面对面可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中介只是局部的联系
b 反馈的机会:
报纸:写信、短信、打电话,E-Mial等等;
c 速度的控制:报纸最弱
d 讯息代码:
报纸——文字 图片(标题设置 分栏 底纹 边框等等)
电视——语言 文字 图像(运动 光线 色彩 造型等等)
广播——语言 音乐
e 增殖的力量:
对于信息的复制的能力。
f 保存信息的力量
保持报纸能力较强
g 克服弃取的力量
放下报纸最容易 因特网最难
h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一份报纸很难分成几份针对不同对象的报纸(尽管一份报纸内分成了不同版面),报纸这方面能力较弱

通过上表,我们知道媒体在相互竞争中以及新型媒介冲击下,不得不扬长避短,以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对于若干媒介的简单分析

1 报纸:
a 视觉媒体
b 传播手段:
版面要素 略
版面空间 略
报头 报眼 头版 头条 中缝 天地线 字体 字号 专栏 专页 专稿 画刊 标题 资料 广告等等
c 时效性差
d 保存性较强
累计阅读率:一份报纸被一个人反复阅读的次数多少;
传阅率:一份报纸被多少人阅读的次数的多少;
e 选择性强:时间 地点 顺序等等;
f 增殖能力较电子媒体弱;

2 网络与报纸的博弈
菲利普 - 迈尔《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西方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看与其观点相符,最先是晚报陷入颓势。

3 广播(线性媒体,对信息传递呈一条线)
a 听觉媒体
b 时效性强
c 保存性弱,选择性强
无法对信息进行选择,需要等待。理想模式“你点我播”强调的是与听众的“约会”意识。
d 影响面广。广播要求听众文化水平较低
e 受众易于参与(电话 短信)
f 没有受到因特网的冲击,反而借助网络的力量壮大自己。
收听手段多样化:收音机 MP3 MP4 手机等等
社会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如农民工、私家车车主等等意味听广播人群增多
广播是一种最不具有侵犯性特点,具有伴听功能,边听广播便做其他事情。

4 电视(线性媒体)
a 视听合一的媒体
b 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新闻的真实性凸现)
c 时效性强
d 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e 不适合表现过于复杂的内容,表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人的心理活动,不适合做分析,解释和说理以及深度报道。信息的稍纵即逝大大压缩了受众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思考空间;
例:《新闻调查》电视试图证明自己有能力作深度报道,但不做主题性报道,只做有完整发展脉络的事件的再现报道。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
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交流的。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进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这样,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虽然我们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给人的触觉上的乐趣)。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因此,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传达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这一点看来是有道理的。能够同时同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交流着来也是有利的。因此,视听媒介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上,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要更为有利一些。
不过,尽管面对面的全身心交流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传播媒介在巧妙的制作与编排方面的长处。在看到同时向几种感官传达信息的优越性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感官的长处--例如听电话(特别是在必须十分注意才能听得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阅读(特别是在文字艰深必须聚精会神的时候)。在看到同时向听觉和视觉器官发出信息的优越性时。也应该考虑到布罗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觉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的理论。换句话说,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略,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组成部分必须在短暂的存储系统中等候轮到它的时候,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不仅如此,现在已经有材料证明,在听觉与视觉两种通道上传播的信息之间往往发生干扰,因而视听传播渠道非但远不能获得双倍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种感官的传播渠道那样有效。
人们有理由认为各种单感官的传播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有力的材料证明,眼睛吸收信息比耳朵快,嗅觉有一种突出的本领,能够唤起同气味相联的往事。

反馈的机会
面对面的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向的交流是易于做到的。因此,人们就有连续不断的机会来评判自己发出的符号的效果,加以纠正、解释、补充并回答反对的意见。随着面对面交谈的人数的增加,主持者只能注意其中少数人,而他的谈话时间也就不得不分为若干细小的片断。如果再加上中介物,反馈就减弱了,这样,电话对反馈的速度虽然并无影响,但却限制了它的数量。这是因为。除非你用的是可视电话,否则它无法表达任何有可能通过视觉传送的信息。大众媒介这种中介物则对反馈的速度与数量两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众媒介的距离遥远与缺乏个人色彩也不利于反馈。如果大众传播机构认为反馈十分重要的话——例如在登载广告或者播出诸如《芝麻街》之类的(儿童)电视教育节目的时候——它们就事先把材料测试一下。请观众到录音间去当场观看,并作出安排以便迅速从课堂或市场上获得反应。

速度的控制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提问,引导谈话的进程,并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进行朗读的人可以确定它的速度,他可以停下来思索某个问题,也可以在自己认为有必要和有好处的情况下把某一段重读一遍。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做,不过他们必须把收到的反馈性暗示作一番分析,求出其平均值,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满足班上同学的需要。然而,无线电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则没有这种控制权。当然他们可以把收音机,电视机关上。走出电影院,或者让思想开小差,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信息传来的速度,也无法在他们就其进行思索的时候使它停下来。电视广告之所以比报刊登载的广告更招人讨厌,而且印刷的读物之所以对于个人的研究更有帮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人们一向认为,由发送讯息的人进行控制,在打动人心上更为有效,但是在学习上由接受信息的人进行控制则更为有效。近二十年来研制的新的技术手段则对这两方面均有所助益——例如,人造卫星使得集中控制的信息能够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高的效率广为传播;与此同时,诸如录音设备和电脑化的教学方法之类的其他手段,由于为使用者提供了诸如控制教学速度之类的因素,也扩大了接受信息的个人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把集中控制与散布信息在节约开支上的效果同个人的控制便于因人制宜的效果结合起来。

讯息代码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对于电视和有声电影来说,这个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对于无声电影、无线电,至少对于印刷品来说.比例就更要小一些。因此,文化这种无声的语言,以及手势、强调和身体动作的语言,在某些传送体系中比在另一些传送体系中更易于用代码表示。以印刷形式进行的传播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

是以字母为代码的,相形之下,在电视和电影中这个比例就很小,而在绘画、雕塑、音乐或舞蹈中,就几乎一点也没有。由此看来,印刷媒介易于做到抽象化,而视听媒介则易于做到具体化。

增殖的力量
面对面的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成倍地增殖。即使是有十万人参加的集会,就象尼赫鲁有时发表演说的那种集会,实际上也不能把面对面的交流增大无数倍,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必然只能朝单方向流动。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巨大的能力使单方向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且使它在许多地方都能收到。它们能克服距离和时间引起的问题。视听媒介还能超越发展中地区由于文盲而造成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考虑面对面的交流所具有的反馈效果的优点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增殖力量的优越性。

为了把这两方面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近年来对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给予了很大的注意;例如,农村广播座谈就是为此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这类座谈会上,一小组一小组的人聚会在一起,收听并讨论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广播节目,又如,把电视教学同课堂上面对面的有关活动结合起来的做法。在规模很大的集会上进行面对面的传播以及利用个人间的传播网络的效果也受到了重视。例如,当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运动会或政治性群众大会上的时候,集群效应本身就构成传播上有重大意义的因素,又如,在某一信息由人们奔走相告时,个人传播网络往往能起到惊人的效果。“甘地逝世了!”这个消息正是通过口头传遍印度的即是明证。另一方面,由网络传播的信息有可能易于受到歪曲——这是若于关于谣传的研究已经表明了的。

保存信息的力量
面对面的交流转瞬即逝。除非加以录制,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如此。因此,除非记忆力强,否则要想重温电影的情节或者把某个电视节目再欣赏一遍是困难的。印刷品则始终在保存事 实、思想和图片方面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这种优势肯定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晚近以来在电子储存和检索系统方面的发展正在引起变化。电话公司查号台的话务员要查找电话号码、图书管理员要查找书籍存放地点,店主要盘点库存,如果使用一种小小的荧光屏,就已经比使用号码本、一套卡片、甚或计算机的打印件要简便而且经济得多。中等收人的家庭现在可以买得起能够储存不论何种来源的视听信号并能随时使用的录像机或软盘式录音机,他们也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消遣品,包括电影和体育比赛的录像带。可以满有理由地预测,各电视网在收看率调查机构进行“普查”期间播放最叫座的影片以增加观众人数的做法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拥有自备录像带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有些广播界人士认为,这种趋势可以同大大改变了杂志面貌的专业刊物的崛起相比拟,他们还预言,当今的那些规模宏大的电视网,也将象当年的《星期六晚邮报》、《生活》杂志和《展望》杂志那样枯萎凋谢。播放专门节目的有线电视的巨大的潜力也是朝着这一方向的主要力量。
这是令人深感兴趣的预言,但是要剖析人们采取新的生活方式的规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如此,有一点看来是清楚的,那就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个人控制权的趋势将继续增强,而集中的形式将会改变。

克服弃取的力量
要改换一个电视频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对面的交流而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就难了。在上大课的时候打个盹要比在小组讨论会上容易一些。关上收音机也比下决心走出电影院要容易一点。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要跳过一条新闻或广告可能也比在听广播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想躲开一条新闻或广告更容易些。不过,如果听众能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之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比通过媒介渠道更易于引起并集中注意力。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条件并不是相等的。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把一件老掉牙的故事对你讲了三遍,哪怕是面对面讲的,你的注意力也还是有可能开小差,而当收音机里广播了一项有关暗杀总统的消息时,你的注意力很可能会牢牢地钉住它。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例如,天气预报、当天主要新闻、星期六橄榄球比赛成绩、关于商品和价格的公告、美国总统的政策演说——都能够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以远较个人口头相传更加有效的方式广为流传。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在哪里?住在街那头的红头发姑娘叫什么名字?我想把我车上的火花塞换一下该怎么办?要解答这类问题,人们不是向懂行的人请教就是查阅手册之类的参考材料。如果人们在需要了解某种情况的时候竟然从电视上获得了这种情况,那才真是一件奇迹。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这类专门情况的最佳来源是懂行的人,可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的印刷材料次之,而电子媒介则效果最差。也许有朝一日电视录像带的价格之低、供应之充足会使我们有能力用它来储存信息而不必保存印刷材料,但是这个日子尚未到来。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事实上,正如我们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大多数以说服、教育 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的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搞政治运动的人在利用一切媒介的同时还安排挨户登门拜访和群众集会。宣传计划生育、农业和卫生的组织不仅设立基层活动人员而且为他们提供一切能够获得的媒介。现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种有关媒介和个人之间交流的辅助职能的概念,有人把它称之为“两级传播”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