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央党校学报

2023-12-07 0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央党校学报

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政策研究栏目,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化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兼顾学术述评和学术动态。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未出版发行之前,还是以2011版为准。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是2011版 中文核心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的介绍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是中共中央党校直属单位,直属中共中央党校校委领导。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具体负责编辑出版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主管的《学习时报》、《理论前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理论动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和《理论网》等理论刊物、报纸和网站,是我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阵地。

中共中央党校的组织机构

中央党校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哲学教研部、经济学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政法教研部、中共党史教研部、党建教研部、文史教研部等和国际战略研究所,简称“八部一所”。设教务部统筹全校教学工作。教务部是在中央党校校委领导下,负责全校教学管理的综合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各主体班次的招生和学籍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教学保障和远程教学、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分校教学等方面,同时还包括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教务部下设党校教育研究室、招生办公室、教务处、教材处、分校工作办公室以及部办公室等处级机构,分别负责各方面工作的具体实施。 办公厅协助校领导组织校内日常工作的运转;负责校内外的联系与综合协调、秘书事务、会议、机要、档案、信访、外事、办公自动化、保密、保卫、公务接待工作;承办对地方党校业务指导的具体工作。下设处级机构6个:综合处、秘书处、机要档案处、保卫处、地方党校工作办公室、外事工作办公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代管)。 教务部编制全校和各分校教学计划,管理、协调教学活动,招收学员,管理学籍;负责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与教材的审定;反映教学情况,研究并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开展党校教育规律的研究。下设处级机构5个:党校教育研究室、招生办公室、教务处、教材处、分校工作办公室。 科研部编制全校科研规划,管理、协调科研活动,管理科研档案和科研经费;负责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组织评估和宣传科研成果,提供科研信息咨询;组织党校系统的科研协作;负责全校社团组织的管理。下设处级机构4个:科研规划处、科研管理处、科研协作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承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关的教学、研究、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材建设等工作。下设教研室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研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哲学教研部负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与现代科技、中外哲学史、战略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6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战略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中外哲学教研室、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部负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管理、经济学说史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6个: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宏观经济学教研室、微观经济学教研室、发展经济学教研室、经济学说史教研室、管理学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负责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史、社会学、民族宗教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6个: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研室、社会主义发展史教研室、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教研室、社会学教研室、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 政法教研部负责马克思主义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法学、政治学、人权理论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6个:政治学理论教研室、法学理论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人权理论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部负责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国现代政党史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5个: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第三教研室、第四教研室、第五教研室。党的建设教研部负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党的建设理论、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党的学说史、政党制度、世界政党比较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5个: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教研室、党的建设原理教研室、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教研室、世界政党比较教研室、政党制度教研室。文史教研部负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及全校学员的体育教学;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4个:文化学教研室、文学教研室、历史教研室、外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国际战略研究所负责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中国外交政策、港澳和台湾问题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编写本学科教材;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下设教研室5个:国际政治研究室、世界经济研究室、当代世界思潮研究室、中国外交研究室、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研究室负责党校系统学员和教师思想理论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工作,协助校领导组织和参与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的专项调研及重要文章的撰写,承担校委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办校外宣传的组织工作,主办《思想理论内参》,编写《党校年鉴》。下设处级机构3个:一处、二处、三处。进修部组织实施省部级领导干部、地厅(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县(市)委书记和大企业党委书记的轮训工作;承办高级研讨班、专题研究班等有关事宜。下设处级机构2个:办公室、组教处。  培训部组织实施地厅(局)级中青年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部门的理论宣传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工作。下设处级机构4个:办公室、组教处、新疆班、西藏班。研究生院组织实施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教学与学籍管理、学位评定、就业指导工作;负责省、市(地)两级党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负责在职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国省级党校学位管理和指导工作。下设处级机构3个:学生处、培养处、在职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图书馆负责文献、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开发,提供信息服务;管理中央党校及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下设处级机构3个:办公室、数字资源综合管理中心、文化展览处。下设教研室一级机构7个:文献采编室、图书馆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参考咨询室、数字资源建设中心、文献研究室、系统与技术保障中心。 组织部负责校内干部的录用、调配、考核、奖惩、职务任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培训、工资福利、离退休和工勤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校内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学校的专家管理工作;负责出国出境人员的审查等工作。下设处级机构5个:办公室、干部一处、干部二处、干部三处、人事处。 财务行政管理局负责全校的后勤综合管理,即校园规划、基建、财务、审计、国有资产和后勤其他事务的综合管理。财务行政管理局所属单位2个,即基建办公室、财务部直属处级机构4个:办公室、综合管理处、房地产管理处、卫生处;基建办公室下设处级机构2个:计划材料处、工程处;财务部下设处级机构6个:财务一室、财务二室、财务三室、资产管理室、结算中心、审计室。 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及侨务工作等。下设处级机构4个:办公室(与团委、青年工作处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组织处、宣传处、机关纪委办公室。校工会为机关党委下属单位。 离退休干部局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务工作、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下设处级机构5个:办公室、党务工作处、宣传教育处、文体工作处、服务处。报刊社承担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探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反映党政干部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校教育方针,交流党校建设和教学经验等工作。下设处级机构2个:办公室、经营发展部。下设教研室级机构7个:总编室、一编室、二编室、专刊室、《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编辑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辑部、《理论动态》编辑部。干部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受中央部门、企业及地方委托,对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培训。下设处级机构4个:办公室、教务处、教材服务中心、财务处。下设教研室级机构3个:教研室、培训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机关服务局负责全校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即餐饮、交通、医疗保健、物业监管等服务工作,教学、办公、学员生活场所的管理服务工作,供电、供水、供暖、供冷等服务保障工作、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房屋修缮及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下设按处级配备领导干部的服务实体8个:餐饮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交通服务中心、医院、园林修缮环卫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监管中心、动力保障中心。信息中心负责全校课堂教学保障、远程教学网络、校园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信等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承办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网络建设的组织协调和使用管理工作。党校电视台的管理、维护及宣传报道工作,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等。下设处级机构5个:办公室、电化教学处、远程教学处、校园网络管理处、电视通讯处。 负责党校教材和教学参考读物、干部学习读物、理论研究著作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为全国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党的干部教育和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下设处级机构5个:办公室、总编室、出版部、发行部、财务室;下设教研室一级机构5个:一编室、二编室、三编室、四编室、五编室(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 进修部中央党校进修部,是中央党校校委领导下的学员管理机构,担负着轮训培训高中级领导干部的任务。中央党校进修部的前身是马列学院一部, 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时定名为中央党校第一部,1983年8月更名为中央党校进修部。进修部承担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地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县委书记任职培训班以及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国家机关各类班次的服务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过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有6000多名,地厅级领导干部有26000多名,县委书记2000多名。现任领导:黄宪起(中央党校校委委员、进修部主任)培训部中央党校培训部,是中央党校校委领导下的学员管理机构,负责中青年后备干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现任领导:罗宗毅(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培训部主任)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是中央党校校委领导下的主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直属机构,担负着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位授予、就业指导、行政管理以及党务与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并对全国省级党校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业务指导。主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政策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实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独立进行教学科研和政策研究能力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的前身是中央党校理论部,1981年,经国家计委和教育部同意,中央党校招收首批学位研究生。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首批28名硕士研究生,按国家统一标准,以导师制方式进行培养,为中央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积累了初步经验。1983年,中央党校面向全国开始单独招收硕士研究生,当年招生122名。这一阶段的办学方式是,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联合下发招生通知,按照国家规定单独考试录取,严格按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定标准进行培养,同时从党校实际出发突出党校特色。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批审批,获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中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中央党校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制、研究生报考及录取工作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硕士、博士招生指标由教育部下达,硕士入学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博士入学考试依照教育部统一规定。2004年10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高层次社会科学人才的学科体系。已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3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还设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博士后流动站;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累计有一级学科下所属的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学人员700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00多名,博士生导师117人,硕士生导师143人,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和一批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截至2009年7月,已毕业学位研究生2457人,其中获博士学位811人、硕士学位1646人;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328人,在读学位研究生近600人。中央党校的学位研究生的学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均由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统一注册,属于严格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现任领导:韩庆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

  《共产党宣言》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写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1848年2月在伦敦公开出版。《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和无产阶级建党运动的兴起。

  《宣言》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谈一下《宣言》对今天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宣言》对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的阐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理论,第二个层次是“怎样建设党”的理论。这些重要思想,对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宣言》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阐述
  (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建立的政党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的阶级政党,和其他工人政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这一点和其他的工人阶级组织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共产党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但是,共产党又不是一般的无产阶级政治组织,而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思想,即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能够把当前的运动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在实际斗争中更自觉更坚决;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其他工人政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述的关于党的性质的思想,不仅为当时欧美各国建立独立的、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以后永远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在实践中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宣言》在批判各种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反复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当时欧洲流传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划分为反动的、保守的和空想的三大类型,历史地、辨证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宣言》指出,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真假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封建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虽然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但都代表着各自的阶级利益,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真正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宣言》又指出,是否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区分真假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又一标志。封建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主张维护私有制,只有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宣言》还指出,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区分真假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另一标志。封建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些说明,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映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反映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就必须在阶级本性、所有制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述的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为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宣言》对”怎样建设党”的阐述
  (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最终奋斗目标及其实现方式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对此,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设想过和平的方法,认为共产主义者是最不反对用和平的方法废除私有制的。但他接着又说: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强力的压制,共产主义者的敌人这样做无异是想尽方法引起革命。因此,如果把所有这些最终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推向革命,那时,我们共产主义者将会用实际行动来捍卫无产阶级的事业,正象现在用言语来捍卫它一样。《宣言》指出,无产阶级为了达到最近的革命目的,首先就要使自己变为统治阶级,“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党的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物质、文化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另一方面,要改造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最近目的和最终目标的思想,为党提出新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战略和策略原则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一论断,阐述了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制定具体斗争策略的依据。当时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考虑到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工人阶级政党还不十分成熟。他们要求共产党人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参加当前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在参加当前的斗争中,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目标。所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斗争和最终目的正确地结合起来,才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正确策略。

  依据上述策略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对待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的态度,即既不排斥他们,也不和他们相对立,而是和他们一起完成共同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要把共产党降低到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水平。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的策略思想。

  依据上述策略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各国反对党派的阶级地位和政治态度,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这个目标要一步一步地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共产党人在德国的策略时,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的阐述,不仅论述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为我们解决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指明了方向。

  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2008年09月17日08:47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点至今未变,这个根本不能丢。为什么10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仍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是否仍有解释力?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问题。

  一、尊重历史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仅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199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评选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思想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同年早些时候,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曾经就此进行过征询、推选,马克思同样被推举为“千年第一学人”。)路透社就此发表评论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于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的时代》广播节目评选“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1]。

  法国每年都举办“国际马克思大会”,每次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其中不少人是著名学者。例如,2007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包括不少著名学者参加[2]。2007年,法国经济周刊《挑战》出版《马克思专刊》,标题为“马克思:他的分析仍未过时”。该刊副总编达尼埃尔·富尔坦说:“马克思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法国。”[3]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讲:“社会主义是现代巨大的历史潮流,但是2000年的需要并不是1900年的需要。要忠于事物的根,并通过事物不断运动的本性表现出管理当今事物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行动的不可缺少的综合方针。”[4]

  西方国家的社会党、民主党奉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而其中的一元,在多数社会党、民主党那里,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或社会历史思想。例如,1989年12月20日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在“我们的历史渊源”部分说:“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来自于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运动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这里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表明他们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

  甚至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合著的、影响很大的《经济学》一书中,尽管他们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观点,但仍然借助他人之口承认:“19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5-1]他们写道:“……同我们所概略考察过的大多数早期的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的经济解释是他们的能经久存在的贡献之一。……马克思指出了处于我们价值观念背后并决定它的经济利益的作用。……属于上层建筑的信仰、法律和意识形态是生活的物质条件和阶级的物质利益的反映。”[5-2]“事实上,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很难说是与主流经济学相抵触的。”[5-2]当然,他们认为,历史戏剧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剧本演出,即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言而发生。

  如果说得更远些,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再如,众所周知,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例如萨特、德里达、海德格尔、罗蒂、福山、吉登斯等,都很尊崇马克思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6]

  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7]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8]

  吉登斯是当代英国著名思想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许多观点是吉登斯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是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像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一直持批判态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已经终结了。他认为,社会动力存在于社会组织在互动过程中的整合和人的个人能动性的发挥这个“双线汇合”的过程之中,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内容和人的主观性的二元统一的过程[9]。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甚至比圣经《新约》更具有强大的启迪性和感召力,由于它比圣经更具有世俗性,所以它也就更能够有力地激励人们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理想社会而斗争[10]。

  美国日裔著名学者、曾经写过影响很大的《历史的终结》的福山,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相信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有一个普遍的进程”[11]。

  因此,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

  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发挥了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个根本不能丢。坚持马克思主义,能够保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党和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尊重科学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正确的、合理的、进步的思想理论,既包括工具理性(狭义的科学),也包括价值理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既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这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

  譬如,在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在红军时期,反动势力极其强大,革命力量十分弱小,胜利前景相当渺茫。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景,同时它又以苏维埃俄国为现实榜样,这个样板又是可触可及的。因此,与一般的农民造反不同,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是随遇而安,不是胜骄败馁,而是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直至夺取全国胜利。

  再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在90年代末期市场原则开始席卷非经济领域,大有成为整合社会生活机制的势头。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显示,中国政府既有政治意愿也有财政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还是能力上,两者都有待加强[12]。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国内有学者也表达了与笔者相近的看法。如陈学明,他一方面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下述方法仍为当今我国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需:马克思的从经济关系中寻找根源的方法、马克思的总体性方法、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等。”[13-1]另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是为人类构建“意义世界”,它“有以下内容: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使劳动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意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回归到大自然这一人类家园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活着的意义;追求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只有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事实上的平等那天,人的生存意义才能充分展现;‘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完全实施之时也是人生的意义充分展现之日。所有这些方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2]。

  他还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苏东剧变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活东西’与‘死东西’的澄清。……(他们)着力推崇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理论观点。其中主要的有:第一,马克思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第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13-3]

  三、现实需要

  一些人不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它们不讲马克思主义,不是也搞得很好吗?我们整天讲马克思主义,又说得那么复杂,不讲它不行吗?

  我认为,西方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因为它们强调信仰自由,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大致相同的价值理念,主要是自由、民主、互助、人权这样一些基本理念。我们的情况与他们有很大不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7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创新成果)。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建构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相比,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还是儒学或是什么宗教)能够充当这一重任。诚然,在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学说中,也有某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成分,但它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世界观是正确的,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指导思想。其实,任何思想体系都会有某种不足。譬如,基督教中就有不少荒谬的东西,可是,西方国家并没有简单地抛弃它,而是进行宗教改革,使其世俗化,与现实生活相容,并且强化了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基督教在当代西方仍然展现着很强的生机。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固然不宜同基督教简单类比。但是,如果借口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过时了而轻视马克思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使之不断得到新的解释和建构,从而发挥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巨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而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分裂,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无法进行,人民利益就要受到严重损害。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政治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当然,这是指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每个人)谋利益。

  [参考文献]

  [1] 施晓慧.鲜花献给马克思[N].人民日报,2006-06-29(7).

  [2] 吴 猛,王凤才.走向别样的全球化——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综述[N].社会科学报,2007-11-15(1).

  [3] 本报记者.马克思从没离开过法国——与《挑战》周刊副总编达尼埃尔·富尔坦的对话[N].文汇报,2007-12-24(1,3).

  [4] [苏]西比列夫.社会党国际[M].姜汉章,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249.

  [5]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下卷[M].高鸿叶,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90[-1],1293[-2].

  [6]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

  [7]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 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8]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9] 陈华兴.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基本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3):72~74.

  [10] 本报记者.失败的预言,光辉的希望[N].法兰克福汇报,1998-02-24(1).

  [11] 本报记者.他为何要背叛新保守主义——英报分析著名学者福山思想演变过程[N].参考消息,2006-03-25(3).

  [12]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29~148.

  [13] 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3[-2],26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