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炎黄春秋文章

2023-12-07 13: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炎黄春秋文章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之一:官兵嫖妓 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完败,日本完胜。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确实“丧权辱国”。这场战争中,最让人不可思议是“甲午海战”中黄海一役的失利。对于失利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历史教课书上早有定论,首先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其次是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再是中国军事经费不足,装备落后,指挥不当。史学方面研究查找资料,“战斗力低下”除了抽吸大烟,还有“成人方面”的原因。如当年北洋舰队的总司令(提督)、被视为英雄的丁汝昌,是一位“风流首长”;不少驻守海防的士卒、舰上的水兵,则是“勇”字号嫖客。如此这般,又抽又嫖,战斗力能不低下?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反攻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回答者:高楼居士 - 翰林文圣 十八级 3-12 19:20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义,以使中日两国撤兵。6月10日,起义军与政府达成了《全州和约》,汉城趋于平静。至此,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的图谋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回答者:湛蓝之辉 - 门吏 二级 5-3 09:58

原因:1: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
2:根本原因:日本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果:经过丰岛海战``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这几场战争下来``中国军队掺败``最终中国与日本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

极受李鸿章器重,而被送出去“深造”的丁汝昌,应该是受到过西方文明影响的一个海军大臣,但这位是陆军出身的海军司令,与众多传统的中国文人一样,其根子里那个风流雅兴却未绝掉。据孙国群所著的《旧上海娼妓秘史》一书记载,19世纪80年代,有一次丁汝昌率舰队南下上海时,曾经到名妓胡宝玉的香闺摆酒宴客。酒宴结束后,丁拿出100两银子作为一席酒的费用。但胡宝玉对娘姨等人讲,这笔钱是丁大人赏给她们的,宰了丁大人一把。结果,丁汝昌只好在次日再拿出三百两银子以作酒资。这曾作为“佳话”,流传于当年上海滩。

头都如此,下面就别说了。1956年出版的《中日战争》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挚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这文字里透露一个情况,就是每年冬天北方海面结冰的时节,是官兵最快乐的时分,由于要移防南方地区军港,正好方便到上海、香港这些妓业发达的城市嫖玩,有时人去舰空,集体出去寻乐。

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清末海军见闻录》中也证实,北洋舰队“海军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从各国家海军历史上来看,嫖妓现象都比较普遍,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官兵长年在外,体内生理能量积蓄过多,除自慰外,只好通过或明或暗地召妓解决。如驻日、韩美军都是东方风月场上的老手,由于官兵“性”趣十足,当地出现了专业娼妓,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如北洋官兵这种规模的,还是少见。

不只在国内嫖,有逛妓院习惯的北洋官兵有一次竟然嫖到了日本。《炎黄春秋》曾发表署名史春林的文章,记述了这件事情。1886年7月,清庭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丁汝昌、琅威理立即率“定远”等 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因为这原因北洋舰队第一次到访日本,在长崎港进行大修。8月13日,官兵上岸购物,个别水兵则跑到妓院嫖娼,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冲突,导致1名日本警察受重伤,1名中国水兵受轻伤。顺便说一下,这次“日本嫖娼”引发的后果很严重,四天后的8月15日,数百名日本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地居民则从楼上往下浇沸水、掷石块,甚至有人手拿刀棍参与混战。北洋水兵猝不及防,又散布各街,结果吃了大亏。双方共死伤80余人,中方水兵死亡人数多于日方。

如此好嫖的海军,面对治中有方、军纪甚严、有意侵华、久有蓄谋的东洋海军,“战斗力低下”就很自然了。在甲午海战发生前,中日两军在朝鲜的忠清道牙山县成欢地区交锋,史称“牙山战役”,或“成欢战役”。清军投入3000多人(以“淮军”为主),日军投入4000多人。战役中,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牙山还是失守了,系战败。战役指挥(直隶提督)叶志超却谎报战绩,谎称获胜,可笑的是还受到了清ZF的奖赏。“总兵”卫汝贵也因此得到提升,成为清军驻平壤总司令(总兵)。

后平壤失守,卫汝贵败退回国。再驻防鸭绿江下游安东县,再败于日军,丢城失地,遭数朝臣弹劾,清廷遂将其革职逮捕。1895年1月15日清ZF发布上渝,治其罪,称“卫汝贵平日待兵刻薄寡恩,毫无约束,此次统带盛军,临敌节节退缩,贻误大局,并有克扣军饷,纵兵抢掠情事,罪状甚重”次日,卫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卫汝贵嫖妓比丁汝昌的瘾大多了,故事也更多。据光绪丙午(1906年)长沙刊本《韩客笔记》记载,卫汝贵升任总兵后,“益无忌惮,谂知平壤歌妓久冠全球,遂心醉之。日夜在中军帐狎妓宴乐,营哨将,弁尤而效之,明日张胆宿娼营中,无复以军务为意旨。”
甲午海战中方失利的原因很多,而且复杂,但是,官兵上下集体嫖妓,视冶野为正常,成为甲午海战(甲午战争),乃至清末对外所有战役失利的又一不可忽视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李鸿章精心打造的有钢铁外壳的北洋战舰,不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是让青楼流淌出来的胭脂锈蚀掉的,在风情丽人绵柔温香的床榻边解体了。但这一严重影响军队软实力的原因,却不时被军事专家、史学者忽略。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献身大海爱国故事
自古以来, 牺牲在战场上, 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 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 常对士兵们说: ”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 死得值! ”1894 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 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 遇到危险, 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 月的一天, 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 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 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前后火炮一齐开火, 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 致远号受了重伤, 开始倾斜, 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 对部下说: ”我们就是死, 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 ”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 要和它同归於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 致远号中了鱼雷, 船体爆炸, 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 毅然退出救生圈, 沉入大海, 献出了生命.

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个详细事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华民族为战胜和消灭日本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侵略、争取独立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壮举,谱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中国人民率先举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旗帜,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法西斯侵略中国的罪恶行经。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而且遭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亡、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最早发表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独占殖民地的野心,鲜明指出日本侵略行径是其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大声疾呼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打响了反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支持下,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迅速组建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是中国的全民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一致对敌,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族人民齐集在这一光辉旗帜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战场的开辟,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动员和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世界各国人民把中国人民抗战看成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线,纷纷给以道义、物质和人员的支持。国际反法西斯侵略的声音最早在中国大地上汇集和反映。

  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击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支持配合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国"先欧后亚"战略,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始终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和牵制着半数以上的日本陆军。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不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而且最终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为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日本侵略者把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其他军兵种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企图一举踏平中国。但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顽强抗击着日本法西斯的全力进攻,不仅牵制了日军主力,而且歼敌150余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计划,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北进"侵苏,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奉行大陆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军差不多每年都制定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企图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但中国人民将日本陆军主力牢牢"钉"在中国战场上,使其无法抽兵实现"北进"作战计划。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步伐,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争。"南进"南洋地区,是日本法西斯既定的世界战略。1940年6月,德军横扫欧洲大陆的同时,竭力敦促日本"南进"。日本当局也认为这是"南进"的绝好机会。但中国人民正面战场的冬季攻势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损失惨重,"南进"计划被迫推延。1941年12月,日本为打破中日战争僵局,终于启动"南进"战车,但较之原定计划,时间大大推迟,规模大大缩小,已无力冲出亚洲与德军会合,打通欧亚战场的计划最终破产。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不仅避免了中国沦为日本后方基地的危险,而且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柱,直接支援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苏联出口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后方,不仅为美国等盟国军队提供了战略物资,而且成为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太平洋战场反攻及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极大地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1942年初,中国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在国内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派出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持英军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军事援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没有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击,就无法实施美英盟国"先欧后亚"战略,就将极大地改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进程。没有中国战场的最后胜利,没有日本法西斯的彻底灭亡,也不可能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坚持与苏、美、英等盟国一道,积极倡导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彻底战胜世界法西斯侵略者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反法西斯侵略的联盟战争。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日意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中国不但成功建立了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积极倡导、有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全国抗战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也是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敌人,率先提出了建立五国太平洋联合阵线的思想。193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主张,迅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联合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呼吁中国与英美等国建立统一战线,实行配合作战。中国共产党还在延安成立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实际行动,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先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上建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国共同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

  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和外交努力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中国作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个最大的国家之一和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以其顽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不屈精神和英勇行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也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在维护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10月,苏、美、英、中四国共同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倡议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三国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并一致通过了《开罗宣言》,显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加速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使得主要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援,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签字,历时14年之久。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相比,中国战场抗击法西斯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划上了胜利的句号。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筑起人类历史上维护正义与和平的一座巍峨丰碑。

  在长达14年的英勇抗战中,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后,3000多个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死伤人数的40%之多。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但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避免了自身被奴役的命运,而且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主义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政治形势,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和政治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得了自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且推动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反帝斗志,促进了各国革命和进步力量的增长,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挽救了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为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结束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为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而且为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中国在战时和战后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45年,中国参与发起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直接参与了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建立新的政治战略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好和平、坚持正义、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民,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而且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充分证明:不管侵略者如何野蛮、如何凶残、如何猖獗,和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进步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同各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起,相互支援、并肩战斗,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侵略者,拯救了人类文明,赢得了世界和平。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牢记历史教训,不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为了避免战争悲剧重演,更好地珍惜和维护世界和平,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饱受外来侵略和压迫之苦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和各国人民一样,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不希望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再发生新的战争。

  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与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渴望发展、向往进步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前后期之分的问题,是一个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在其创始人的思想发展中有无重大变化的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前后期之分,后期思想否定了前期思想中的基本观点: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理论。其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前后一贯的,没什么重大的变化可以区分出前期与后期来。前者片面夸大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前后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后者则片面强调了前后思想之间的一致性,本文认为必须既看到其前后的连续性、一致性,又不能忽视和低估其前后思想之间的重大变化;既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后期有重大变化,又不能夸大到后期完全否定了前期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下文将陈述这样区分的理由。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阶段为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准备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尚处在人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共产主义就是主张消灭私有制来使资产者和无产者复归于人的本质的一种学说,恩格斯在其1886年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写的序言中所批评的就是这样一种共产主义理论,决非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创建的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第二阶段是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开始的阶段,即克服了人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学说,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社会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其代表作就是所谓三大名篇:《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创建和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恩格斯经历和看到了马克思所没有经历和见到的新的实践和新的事实,他必须用它们来检验他和马克思共同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过去确立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加以补充和修正。恩格斯本来就是一位思想敏锐的独立思想家,他早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曾对马克思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恩格斯一直对马克思非常推崇和尊重,总是把他们共同创建的成就归功于马克思,自己甘愿充当“第二提琴手”。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再次确立了他独立思想家的地位,恩格斯在他最后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忠诚、谦虚、务实、勇于自我批评的个性和个人魅力,他解决了马克思在世时没有遇到过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区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中间是没有多大争议的,唯一要明辨的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序言中所批判的是哪种共产主义理论的问题。序言中的那段有不同解读的话是这样写的:“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决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本书,特别是在末尾,很强调这样一个论点: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里解放出来的理论。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要更坏。只要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还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革命。……现在也还有不少人,站在不偏不倚的高高在上的立场向工人阶级鼓吹一种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社会主义,这些人如果不是还需要多多学习的新手,就是工人的最凶恶的敌人,披着羊皮的豺狼。”很显然,恩格斯在此批判的是企图通过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来实现社会革命的那种共产主义观点,这就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观点,文中说“本书……的总的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决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本书,特别是在末尾……”。表明他批判的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观点,决非三大名篇中的观点。这个观点与“我现在”即1886年时的观点是不完全一致的,1886年的观点是什么样的观点呢?(1)在1887年出版的美国版序言中,与包含了写有上述那段话的附录同时与读者见面时,读者看到了恩格斯的这段话:“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2)在1893年5月11日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中说,“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手里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3)在1889年12月18日给丹麦社会民主工党的革命派格·特里尔的信中说:“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仅此三条已足以充分证明,认为恩格斯在1886年写那段话时已经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否定了共产主义理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张光明在《炎黄春秋》2011年第11期上写的文章中对上述曲解恩格斯观点的批评是正确的,但他从否定论据上推至否定论点,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有前后期之分,这是缺乏根据的,论据引错了不等于论点也全错了。张先生忽视和低估了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转向,这个思想变化对当时及其身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恩格斯晚年只是不断重复马克思在世时他们共同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那就的确没什么理由认为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第三阶段,或者说前后期之分是缺乏根据的。事情完全不是这样,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作的补充修正中,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其重要性足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即第三阶段。



  恩格斯晚年对他与马克思共同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四个基本观点上做出了重大的补充和修正。
  1.从不断革命论到不断发展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与其他政党、团体的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工人群众的支持,难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激主张。在1850年《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提出,“假若小资产者主张赎买铁路和工厂,工人就应该要求把这些铁路和工厂作为反动派财产干脆由国家加以没收,不予任何补偿。假若民主派主张施行比例税,工人就应该要求施行累进税;假若民主派自己主张施行温和的累进税,工人就应该坚持施行累进税极大而使大资本家必遭覆灭的累进税;假若民主派要求调整国债,工人就应该要求宣布国家破产。这就是说,工人的要求到处都必须针对着民主派的让步和措施来决定。”“他们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这是争夺对工人运动领导权时的一种策略,即总是要提出比对手更激进更有损于资产阶级,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利益的政策、口号来,用以彰显自己比对方更先进更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马、恩提倡的就是“向左、向左、再向左!”越激进越好!在符合社会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符合群众愿望的情况下,这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共产党的声望,战胜其他党派的,但是假如把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就很可能背弃实事求是的原则,超出现实的可能性,脱离群众,造成巨大的恶果。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时称:“纲领的政治要求除了陈旧的,人所共知的民主主义的废话,如普选权、直接立法权、人民权利、人民军队等等之外,没有任何内容。”他还指责纲领中有关“平等的国民教育”、“科学自由”、“信仰自由”等条目。他承认这些要求在其他国家中已实现了,但德国尚未实现,既然如此,就不应指责它是“民主主义的废话”,放在党纲里就没错。马克思之所以要如此说,就是故意要贬低拉萨尔派,指责他们没超出资产阶级的要求,以此与拉萨尔派争夺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上的领导权。马克思的这一过激言论影响不好,后来终于在《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的批判》中,恩格斯有机会对此作了修正,他写道:“德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妨碍着它为……人类的斗争。首先它必须为运动争得自由的场所,必须扫清大量的封建主义和专制制度残余,一句话,就是必须完成德国资产阶级政党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由于过于怯懦而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它至少在今天应该把其他文明国家里已经由资产阶级亲手实现了的各种要求也写进自己的纲领中。”
  不断革命论的实质首先是没有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放在足够重要的首要位置上,而是急于提出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经济要求来,削弱了反封建争民主的斗争;其次是认为一旦民主革命的任务完成,就应马上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中间不应有停顿,忽视了社会主义革命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无异是认为那些还存在着大量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就已经成熟了,可以用社会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了。普遍的情况恰好相反,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尚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还远没有成熟到需要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恩格斯晚年深刻反思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此,完成了反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后,资本主义尚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处在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上升时期,远未达到“垂死的”阶段,此时最应做的事不是“不断革命”,把社会主义革命提到日程上来,而是应当踏踏实实地为改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为促进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行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以等待最后的“决战”时期的到来。因为“既然它还远不能以一次重大的打击取得胜利,而不得不慢慢地向前推进,在严酷顽强的斗争中夺取一个又一个的阵地……”他明确地说,“我们

918事变不抵抗命令谁下的?来点权威的回答!

张学良受命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8000名守军被只有300左右的日军击溃。
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目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931年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中国文化没落了吗?

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已经全部没落?今天已没了任何可利用的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