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四川丝绸杂志

2023-12-11 02: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四川丝绸杂志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方法,A+类的为《棉纺织技术》和《纺织学报》,A类按排名分别为《印染》、《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印染助剂》、《合成纤维》、《毛纺科技》、《纺织导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和《纺织科学研究》。B+类分别为《中国麻业科学》、《丝绸》、《上海纺织科技》《产业用纺织品》、《轻工机械》、《针织工业》、《染整技术》、《山东纺织科技》、《纺织科技进展》、《非织造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福建轻纺》、《现代纺织技术》、《广西纺织科技》。B类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天津纺织科技》、《国际纺织导报》、《纺织器材》、《江苏纺织》、《四川丝绸》、《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化纤与纺织技术》、《中国纺织》、《纺织机械》、《纺织标准与质量》、《国外丝绸》、《江苏丝绸》、《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类分别为《辽宁丝绸》、《黑龙江纺织》、《麻纺科技》、《麻纺织技术》、《上海毛麻科技》、《国外纺织技术》、《国际服装技术》、《纺织教育》、《四川纺织科技》、《现代生活用品》。

中国丝绸辞典韩毅主编

《中国丝绸辞典》
ISBN 7-5046-2136-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辞书集茧、丝、绸、农、工、贸于一体,是丝绸系统工程的一部内容详尽的辞书。全书有总论、养蚕、蚕茧、蚕丝、绸缎、服饰、贸易和丝绸文化等共八篇。其中有我国历代丝绸简况、生产地区、蚕丝理化、世界产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制造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种类和其品种特征,以及国内外贸易的基础知识、贸易条件、作价办法和推销战略,还有丝绸的典故成语、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经营机构等有关的辞条。这是一部丝绸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教育工作者查询问题的实用工具书。

《中国丝绸辞典》编委会
主 编: 王庄穆
副主编:韩 毅
编 写:王庄穆 李奕仁 刘 桥 叶夏裕 藏伦越 荣光远 张启华 张修仲 赵 丰 韩 毅 袁宣萍
编 审:吕鸿声 吴裕贤 朱克明 袁观洛 王荣达 胡 丹

前言
丝绸是中国五千多年前的重大发明,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世界人民誉丝绸为“纤维皇后”,称丝绸为中国文化,名中国为“SERES”(丝国)。丝绸是中国的 “国宝”,在历史上曾密切联系着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具体传播着和平、自由、合作的宽容精神,成为现代世界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有关专业科学家探讨丝绸文化的专题。同时,丝绸始终是我国富国裕民和美化人类并集文化于一体的“世界型”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政策,从“一五”至“八五”计划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丝绸生产和出口发展速度很快。1993年生产蚕茧76万吨,其中桑蚕茧71万吨,占世界蚕茧产量的70%,比1949年生产蚕茧5万吨,其中桑蚕茧3.8万吨,分别增加14.2倍和17.6倍,年均增长6.6%和7%;生产丝类9.16万吨,其中桑蚕丝7.65万吨,比1949年生产丝类1501吨,其中桑蚕丝1440吨,分别增长60倍和52倍,平均增长10.1%和9.7%,丝绸出口创汇32亿美元,比1949年丝绸出口创汇265万美元增加1206倍,平均增长11.8%。特别是丝绸生产技术飞速进步,自动化、电子化改变了脚踏手摇和一只缸两根棒的落后局面。在现有主要蚕种、丝绸生产企业中,已有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丝绸出口中的生丝已占世界贸易量的90%,真丝绸的45%,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商品中唯一能够垄断国际市场的商品,而且也是世界丝绸界依靠的对象。这种伟大的成就,是我国2000万户桑农、近百万丝绸职工和科技人员在党和国家特别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的。
丝绸是由种桑养蚕始至丝绸出口止的一个贸工农、产供销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我国丝绸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丝绸系统工程中的有关知识基础,以有利于工作的规划和进展。因此许多丝绸工作者总是苦于没有丝绸系统工程的专业辞书,如果查询丝绸特征、种桑养蚕、国内外贸易以及丝绸文化等等,就是在农工贸许多辞书中也不可能查得满意的结果。中国丝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可是总无这个系统工程的辞书。前年,率先确立研究课题,并已制定编写规划的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一定要我负责编写这部《中国丝绸辞典》。编者虽然知道编写辞典不是易事,特别是记得J•J•斯卡利格(16-17世纪)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该处决,也不应该强制劳动,而应该去编词典,因为这项工作包括了一切折磨人的痛苦。”当代学者H•A•格利森更加言简意赅地说:“词典编纂工作极端令人厌烦,要求十分苛刻,这是一项难以置信的工程。”但编者为了有利于丝绸工作者,有利于丝绸的发展,即使这项工程极端厌烦、十分苛刻,或者是劳动改造……,还是应该和值得的。为此,在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和贸工农领导以及专家们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部空前的丝绸系统工程辞书终于出现在丝绸工作者面前。但有关丝绸的新课题不断出现,正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条目及其释文尚有片面、遗漏,不尽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庄穆
(时任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

后记
《中国丝绸辞典》涉及了丝绸系统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必须请有关方面支持。因此,编者除主编和编写辞书的总论、绸缎、服饰、贸易篇外,还请中国记者协会《桥》杂志社编辑韩毅同志为副主编,并作全书通稿。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品种资源保护室主任、副研究员李奕仁同志,农业部农业司处长、高级农艺师刘桥同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叶夏裕同志编写养蚕篇。
原重庆市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藏伦越同志,成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丝绸系主任、副教授荣光远同志,四川省丝绸公司高级工程师张修仲同志编写蚕茧、蚕丝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赵丰同志,《丝绸》杂志编辑部工程师袁宣萍同志编写丝绸文化篇。
又请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吕鸿声同志,,原纺织工业部丝绸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吴裕贤同志,原辽宁省丝绸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朱克明同志,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教授袁观洛同志,原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处长、译审王荣达同志,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处长、高级经济师胡丹同志进行审阅。
同时,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以及全国部分省、市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并承王铸、鹿素兰、马庚、盛晓明、殷罡同志的热情帮助。均在此表示感谢。

王庄穆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的科研教改

1、成衣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2、满族服饰史研究3、产业用纺织纤维开发和生产4、柞蚕丝绸品种设计、生产和后整理5、柞蚕丝绸的改性研究6、纳米高分子材料研究7、棉纺工艺和设备的理论研究8、服装软性材料性能与服装成衣工艺关系研究 1、发表的论文及出版教材情况:近五年间,服装与纺织学院教师注重学术研究,在《丝绸》《棉纺织技术》《东华大学学报》《纺织学报》《财经问题研究》《纺织器材》、《纺织科学研究》、《纺织机械》《服装科技》《纺织导报》《天津纺织科技》《中国服装》《四川丝绸》《吉林省教育学报》《辽宁丝绸》《苏州大学学报》《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丹东师专学报》《丹东纺专学报》《宁波服装学院学报》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00多篇,获奖27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60余篇;有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所收录,《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服装行为研究》在美国纽约国际服装联合年会发表。经高等教育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纺织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等公开出版的教材、教参等各类书籍近二十本。2、科研情况:近五年间,服装与纺织学院服装系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28人次,获奖19人次,其中二人获全国CCTV“脑白金”杯服装设计既模特电视大赛优秀奖;二人获得中华新纪元华服设计大赛银奖;一人获得“香港回归”国际百名服装设计师时装设计大赛优秀奖;二人获得“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博士蛙“杯童装设计大赛三等奖,1人获得辽宁省十佳制板师称号并获辽宁省最佳制板师奖,3人获得辽宁省十佳设计师称号等等。发表创作的绘画作品7幅,获奖5幅。进行科研项目14项,获奖12项,其中1项获辽宁省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教育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进行教改项目5项,获奖3项,其中1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全国丝绸学术年会一等奖等。3、学院目前拥有的科技成果及获奖情况:(1)2000年 “梳棉机减少活动盖板增加固定盖板的研究”获市级科学技术成果。(2)“棉纺织物后整理剂的研究与应用开发” 已通过鉴定,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564-01-06)“杂环联苯型聚醚砜(PPEF)中试及应用开发”2001-03-18 正式通过教育部鉴定,评价: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4)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564-01-07)“杂环联苯型聚醚酮(PPEK)中试及应用开发”2001-03-18 正式通过教育部鉴定,评价: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5)“羊毛仿羊绒处理技术”研究已通过鉴定。获市级科学技术成果。(6)“厚重型柞蚕丝绸提花产品开发”获“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二等奖“。(7)“环保型固色交链剂FSE“获”丹东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8)“CAD技术应用“获”丹东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9)“CAD技术应用与软件研制“获“辽宁省优秀成果二等奖”。(10)1996年 “9211防静电滤布”获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1)1998年 “R813,R814捻机试制获市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2)2000年 “安帝丝克滤布的研制”获市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科技进步三等奖。(13)2001年 “8163高效微孔过滤布”获市级技术研究成果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4)2004年 “常规纺纱设备生产导电纱的研究”获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15)有14人次服装专业教师获国际、国家级服装设计大赛奖。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皇帝的服饰——丝绸的最高等级

早期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丝绸渐渐丰富,人们开始把锦绣之类特别高级的丝绸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

丝绸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不仅死后穿,生前也穿。特别是当礼制在中国社会中变得愈来愈重要的时候,这种穿着就成为了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丝织品本身就是高贵与身份的标志,而棉麻织品则是普通人的服饰。丝绸服饰由于色彩和图案丰富,更可以作为标志等级的符号。

最高等级是皇帝的服饰。《尚书·益稷》中已见对早期冕服十二章的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据后代解释,这十二章(即12种花纹)的含义是: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之意;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山,取其能云雨或镇重之意;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之德;宗彝,谓宗庙之尊,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之藻,水草有文或取其洁;

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作金斧形,取其能割断之意;黻,两己相背形,取臣民有背恶向善之意。十二章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而使用不同的数量。

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定天子用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

早期的十二章纹饰并无图像传世,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十二章纹是在敦煌壁画上描绘的皇帝图像,但并不完整。

现存真正带有十二章的实物﹑是于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缂丝衮服。

龙纹是皇帝服饰的专用图案。最早出现和最漂亮的龙袍也许就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较真人还高的青铜人像身上,其“穿着”的服装款式与图案都刻得非常清晰。

衣上的图案主题是龙,后来黄能馥先生指导北京某公司专门复原“这件衣服”的式样,并制成衣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仪式。这件根据青铜器上的服装复原的龙袍,也被一些专家和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件龙袍”。

但是从考古或至今传世的实物来看,最早的龙袍出现在辽代,而且已被用于皇帝的服饰。

到元代,龙袍更多,龙的形象也出现了五爪和三爪的区别。五爪大龙专用于皇帝的服饰,而较小的三爪龙可用于一般场合。

明代起,龙的形象渐渐定型,一般有五龙和四爪蟒的分别,龙只限皇帝使用,蟒则大家都可用,但远看起来,龙和蟒的区别不大。此外还有与龙十分相似的飞鱼、斗牛。除五爪龙之外,蟒、飞鱼和斗牛都用于赐服。

色彩也是分辨等级的重要因素。史载秦朝的祭服尚黑,西汉尚黄,东汉则尚赤。但汉代的服色又根据时令而异。

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遗痕,3000多年前的丝绸如何被发现?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粗暴的回答各位,3000多年前的丝绸是团队负责人所给的灵感后被发现的。按照考古学家的可靠推断,正常情况下发现了考古物后应该还有其他值得被挖掘的秘密,因为前段时间在三星堆遗址里发现了几个金面具,而这些被发现的考古物就是放置在5号坑中的,尽管这一次所发现的考古物被折叠跟挤压,但是考古人员还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证明了团队的分析跟猜测是没有错的,虽然其凸出的形状与以前的形状不同了,但是所发现的金面具的鼻子跟测试中的形状依然非常相似,一次探索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跟过程。

如果因为一个探索过程错了,那么接下来的步骤每一步都会被影响到,目前根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位权威专家分析说,在专家们的手中,金箔被缓缓展开,他的真实容量,也就开始慢慢一点一点地展现在公众的眼前,这一次的发现毫不奇怪,因为这是考古人员付出的心血换来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对的。

一个金色的面具,虽然他被发现的时候只有一半,但是依然是让人的眼花,因为他太美丽跟特别了,足以惊动现场的考古学家,按照考古人员的分析,通常带有丝织物痕迹的土壤他们必须是不同的颜色,所以当遇到灰色或者是棕色的土壤时,我们就必须多加注意,尤其是青铜或者铜离子他们会在青铜周围产生一定的抑菌。

所以这种铜绿也会固化丝印,因此它们的周围环境,更有可能保留了大量的丝织物或残留物,丝绸的识别目前主要基于分析学跟形态学,而人类纺织品的织物纤维主要就是基于形态学。虽然这一次埋藏的丝绸,已经存有数千年的历史,可是不幸的是他有些腐烂了,所以在外观上难以被识别。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