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数模论文研读心得体会

2023-12-10 04: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数模论文研读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在今年的9 月22 日上午8 点拉开战幕,各队
将在3 天72 小时内对一个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模型建立,求解和分析,确定
题目后,我们队三人分头行动,一人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人在网上搜索相关信
息,一人建立模型,通过三人的努力,在前两天中建立出两个模型并编程求解,
经过艰苦的奋斗,终于在第三天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三天里我感触很深,现
将心得体会写出,希望与大家交流。
1.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数学建模是否取得好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一队三个人要相互支
持,相互鼓励。切勿自己只管自己的一部分(数学好的只管建模,计算机好的只
管编程,写作好的只管论文写作),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思考是不全面的,只有
大家一起讨论才有可能把问题搞清楚,因此无论做任何板块,三个人要一起齐心
才行,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在三天之内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2. 有影响力的leader:
在比赛中,leader 是很重要的,他的作用就相当与计算机中的CPU,是全队
的核心,如果一个队的leader 不得力,往往影响一个队的正常发挥,就拿选题来说,有人
想做A 题,有人想做B 题,如果争论一天都未确定方案的话,可能就
没有足够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了,又比如,当队中有人信心动摇时(特别是第三天,人可能
已经心力交瘁了),leader 应发挥其作用,让整个队伍重整信心,否则可能导致队伍的前
功尽弃。
3. 合理的时间安排:
做任何事情,合理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建模也是一样,事先要做好一个规
划,建模一共分十个板块(摘要,问题提出,模型假设,问题分析,模型假设,
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模型的评价与推广,参考文献,附录)。你每
天要做完哪几个板块事先要确定好,这样做才会使自己游刃有余,保证在规定时
间内完成论文,以避免由于时间上的不妥,以致于最后无法完成论文。
4. 正确的论文格式:
论文属于科学性的文章,它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规范,因此一篇好的论文一定
要有正确的格式,就拿摘要来说吧,它要包括6 要素(问题,方法,模型,算法,结论,特色)
,它是一篇论文的概括,摘要的好坏将决定你的论文是否吸引评委的目光,但听阅卷老师
说,这次有些论文的摘要里出现了大量的图表和程序,这都是不符合论文格式的,这种论
文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写论文时要端正态度,注意书写格式。
5. 论文的写作:
我个人认为论文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大家最后的模型和结果都差不
多,为什么有些队可以送全国,有些队可以拿省奖,而有些队却什么都拿不到,
这关键在于论文的写作上面。一篇好的论文首先读上去便使人感到逻辑清晰,有
条例性,能打动评委;其次,论文在语言上的表述也很重要,要注意用词的准确
性;另外,一篇好的论文应有闪光点,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里
面,总之,论文写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成绩的优劣。
6. 算法的设计:算法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运算速度的快慢,建议大家多用数学软件(
Mathematice,Matlab,Maple, Mathcad,Lindo,Lingo,SAS 等),这里提供十种数学
建模常用算法,仅供参考:
1、 蒙特卡罗算法(该算法又称随机性模拟算法,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解决
问题的算法,同时可以通过模拟可以来检验自己模型的正确性,是比赛时必
用的方法)
2、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比赛中通常会遇到大量的数
据需要处理,而处理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算法,通常使用Matlab 作为工具)
3、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问题(建模竞赛大多
数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规划算法来描述,通
常使用Lindo、Lingo 软件实现)
4、图论算法(这类算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等算
法,涉及到图论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需要认真准备)
5、动态规划、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这些算法是算
法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很多场合可以用到竞赛中)
6、最优化理论的三大非经典算法: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这些
问题是用来解决一些较困难的最优化问题的算法,对于有些问题非常有帮助,
但是算法的实现比较困难,需慎重使用)
7、网格算法和穷举法(网格算法和穷举法都是暴力搜索最优点的算法,在很
多竞赛题中有应用,当重点讨论模型本身而轻视算法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
暴力方案,最好使用一些高级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8、一些连续离散化方法(很多问题都是实际来的,数据可以是连续的,而计
算机只认的是离散的数据,因此将其离散化后进行差分代替微分、求和代替
积分等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9、数值分析算法(如果在比赛中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话,那一些数值分
析中常用的算法比如方程组求解、矩阵运算、函数积分等算法就需要额外编
写库函数进行调用)
10、图象处理算法(赛题中有一类问题与图形有关,即使与图形无关,论文
中也应该要不乏图片的,这些图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处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问
题,通常使用Matlab 进行处理)
以上便是我这次参加这次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点心得体会,只当贻笑大方,不
过就数学建模本身而言,它是魅力无穷的,它能够锻炼和考查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也希望广大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来。

数学建模感想200字

我的感觉:在大学这个消极的环境里,我从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这种情况一直到数学建模出现在了我的学习中,我才真正明白很认真的做一件事多么的不容易。首先我从零开始学习matlab,学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一点点效果,不过现在我还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了。至于建模方面那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即使不会也要学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查找到相应的模型。我参加了一次我们学校举行的校内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天拿到题目,我们小组两个人不约而同的说出了要做A题,所以也就没有过多的考虑该做哪题了。借鉴已有的模型,在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我们很顺利就得到了两个小题的结果,可是为了更好,就必须有跟别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后来我们还是找到了另一种方法,用纯数学的方法,不借助matlab同样得到了结果(通过证明而来)。我们小组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写论文上,这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写了改,改了写,用了连续两个晚上(由于我们还有课程,有考试),得到的是一次锻炼,三个人合作愉快

浅谈小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随着我国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也逐渐显著。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建模小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建模小论文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什么是数学建模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一、从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按照数学建模的思想编排,即“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只是大部分数学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数学教师首先要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运用建模思想创造性的解释运用教材。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测量”的第一节“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书中是这样编排的:

  1、通过插图创设问题情境:(1)、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我量出的宽比14厘米多,多------”,“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是------”这里让学生量的数学书的宽和高都不是整厘米,学生不会表述。(3)、小精灵提出数学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2、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当测量的长度不到1厘米时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有比1厘米更短的长度单位吗?”的念头,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数学家们把1厘米平均分成10格,每1小格的长度叫1毫米,请同学们看自己的直尺,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厘米里有几毫米呢?”。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这个数学模型的概念。

  3、解释、应用与拓展:

  (1)、请同学们看实物1分钱硬币,它的厚是1毫米。(2)、让学生再次测量数学书的宽、厚各是多少?(学生测量后汇报:宽是14厘米8毫米,厚是6毫米)。(3)、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产生、形成与应用过程

  小学阶段的数学建模重在让学生体验建模的过程。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问题情境出发,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使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再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

  出示主题图: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教师提出问题“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自行车绕着圆形花坛骑一圈的轨迹是一个圆,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如果忽略自行车行走时与花坛的距离)。学生产生疑问: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什么是圆的周长?

  2、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测、分析、验证的过程:

  (1)、师:请同学回忆什么是周长?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与什么有关系?

  (2)、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桌面上的圆形物体的周长。

  (3)、师: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自行车的半径越大车轮就越大。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形花坛的直径越大圆形花坛的周长就越长。)

  (4)、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

  a、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一个直径5厘米,另一个直径10厘米),同桌合作分别量出两圆的周长,验证生1与生2的猜测是否正确。

  b、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生1:我用细绳绕直径是10厘米的圆一周,然后量出细绳的长大约是31.2厘米。生2:我在作业本上画了一条直线,让直径是5厘米的圆沿直线滚动一周,量出一周的直线长大约是15.5厘米。生3:我认为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直径是10厘米,周长大约是31.2厘米;直径是5厘米,周长大约是15.5厘米。直径越大周长越长,直径越小周长越短,所以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圆周率π)的产生过程

  刚才同学们已验证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那么它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1)、师: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猜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倍数关系吗?如果有,你认为是几倍?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

  (2)、师:同学们的猜想有道理吗,让我们利用前面测量过的圆的直径与周长的数据来算一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生1:第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2÷10=3.12,第二个是:15.5÷5=3.1。生2:我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难道它也和正方形的一样,比值是个固定值吗?)师:你的猜想太对了,发现了一个数学秘密。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数学家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3)、介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与数学家祖冲之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 故事 。然后课件呈现: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再呈现小数点后面4百位的分布情况。

  师:π的小数部分有很多位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它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3.14。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测量的周长与直径算出的比值分别是3.12和3.1,虽然存在误差,但是老师认为你们已经很不错了,不仅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而且还发现他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4、让学生归纳、 总结 、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既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π,那么圆的周长怎样求?(生:圆的周长=直径×π)。请同学们利用公式计算“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量得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学生计算3.14×20=62.8(米)。】

   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这里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绕着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的问题,到“怎样求圆的周长”,再到学生不断地猜想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最后得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个数学模型,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测、分析、验证、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个建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初步建模能力,自觉地运用数学 方法 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建模小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是教学方式中新的改革亮点。近年来许多学校都陆续展开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活动。希望通过积极的实践为小学数学教育总结出一条全新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缜密逻辑性的思想方式。建立和解析数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更加轻松自然。然而,在小学的数学教育内容中,就已经包含许多初级的数学模型。所以,在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育界的学者们认为,小学的“数学建模”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小学“数学建模”的意义与目标;小学“数学建模”的定位;小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演绎。

  一、小学“数学建模”的意义与目标

  1、小学“数学建模”的意义

  小学的“数学建模”活动早已经有学校展开研究。从目前研究资料来分析,小学数学建模是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生活情景之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能够解读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学习数学的基本载体,进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建模在建模目的、活动方式、背景知识三方面,与传统数学模型存在较大差异。(1)建模目的方面:小学的数学建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模型掌握新吸收的数学知识和争强对数学知识的正确应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考能力。(2)活动方式方面:小学的数学建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方式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由教师引导逐渐参与和体会数学世界的丰富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3)知识背景方面:小学的数学建模,是在小学生毫无数学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构建数学模型,所以在小学的数学建模中,需要简单的数学知识,以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小学“数学建模”的意义,在于通过数学教育方式的改进,引导小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结实基础。

  2、小学“数学建模”的目标导向

  小学的数学建模,其目标导向是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通过培养建模意识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建模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建模元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以生活内容加强记忆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过程和通过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反复的学习和锻炼中组建使学生提升数学建模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建模”的定位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且通过使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整体过程的简称。

  如果通过大学或高中的教学视角审视数学建模,无疑会对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从小学生的视角考虑数学建模,就需要特别注意建模的合理性定位,既不能失去数学建模的意义,又不能过于拔苗助长,导致教学效果的反向反弹。所以“数学建模”的定位要适合小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环境,同时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

  1、定位于 儿童 的生活经验

  在小学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探讨研究的数学问题,其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需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多设计小学生常见的生活数学问题,使学生因为好奇心而对学习产生动力,通过思考探索,体会数学模型的存在。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随着学生的年龄争长,认知度的加强,生活关注内容的变化,适时地增加数学问题的难度。在此过程中,既需要照顾学生们的学习差异性,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

  2、定位于儿童的思维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在小学数学的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循序渐进,通过由简入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具有充分的适应过程。只有适应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定位,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掌握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例:在小学二年级,关于认知乘法和除法的过程中,将时间、路程、速度引入教学场景之中。学生跟随教师引导,逐渐发现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乘法与除法,找到了“一乘两除”的数学原型。从而使学生通过“数量关系”中,认知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三、小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演绎

  小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演绎,主要分析以下两个方面。

  1、在小学“数学建模”中促进结构性生长

  因为小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还处于发展构成阶段,所以必须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逻辑结构图式”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通过整合实际问题,从数学问题角度为学生整合抽象的、具有清晰结构认知性的,数学教育模型,从而使小学生能够直接清晰地对数学模型拥有直观深刻的认知。

  2、在小学“数学建模”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建构

  在小学“数学建模”中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已学习的数学知识,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剖析,使事物露出具有吸引性的数学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是教学方式中新的尝试,它作为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策略和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的纽带,对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建模过程,实际就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对学生日后学习学习知识和 兴趣 爱好 都有显著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进春.基于数学建模视角的教学演绎[J].江苏教育,2013(4).

  [2] 储冬生.小学数学建模的分析讨论[J].湖南教育,2012(12).

  [3] 陈明椿.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2014(1).
  小学数学建模小论文篇3
  浅析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模式,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必需。学校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知识技能强,实际应用差的情况.为此,本文引入了“数学模型”这一概念,就此讨论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模型 概念 应用

  一、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应用的缺乏

  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数学应强化应用意识,允许非形式化。事实上,数学课程中数学的应用意识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而我国目前应用意识却十分淡薄,与世界数学课程的发展潮流极不合拍。

  当前使用的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多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的数学题能力很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弱。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改造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引领他们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底蕴。因此,引入“数学模型”这一概念。

  二、概念界定

  何谓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则称之为数学建模。

  三、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 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探索数学规律。《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环境。学生在实际环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

  在教学中“鱼段中烧”常常存在。没有在教学的应用上给予足够的注意和训练,即没有着意讨论和训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鱼头)以及如何应用数学来满足实际问题中的特殊需求(鱼尾),很少给学生揭示有关数学概念及理论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在自己的水平上探索不同的数学模型。比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小售货员讲一讲自己怎样算帐,体会两种方法的不同:小强带了90元钱去买了一只 足球 45元,一只 排球 26元,要找回几元?大部分小售货员都这样算:先用90元钱去减一只足球的钱,再减去一只排球的钱,求出来的就是要找回的钱。算式是90-45-26=19(元)。也有一小部分售货员列出了这样的算式:45+26=71(元) 90-71=19(元)两种方法我都给予肯定,并总结:遇到求剩余问题的题目时都用减法来做。并总结出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模型。学生只要在做题中知道求的是大数还是小数就可以了,从而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开设数学活动课,重视实践活动,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开设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建立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天地。

  比如:在上“几个与第几个”的拓展课时,出现一道题:从左往右数,小华是第9个,从右往左数,小华是第8个,这一排有多少人?在解这道题之前,我让一个组6个人站起来,数其中的一个人,发现就直接3+4=7,会多出一人来。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后得出:其中的那个人多数一次了,要把他减掉。于是,得到一个模型:左边数过来的数+右边数过来的数-1=总人数。有了这个模型之后,解决这一类问题就容易多了。

  3、 引导学生用图形解决问题,确立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代数与几何并不是孤立的两块。他们也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用几何的观念来解代数问题。图形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是更直观、更有效的形式。

  例:让学生观察热水瓶、茶杯、可乐罐、电线杆、大树、房屋柱子等,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学会撇开扶手柄、树枝、颜色等非本质特征,分析主体部分的形状,再配以必要的假设,得出它们的共同属性:只能往一个方向滚动,且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相同的圆面,抽象出“圆柱体”这一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向学生展示上述数学建模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去。又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们往往借助线段图来解,将文字题有效地转化为图形,使题目变得浅显易懂。

  四、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中的现实意义

  1、 通过数学建模理论的学习研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一般地说,在建模过程中,原始问题中的本质特征应被保留下来,当然也要简化,这种简化基于科学,而不完全基于数学,另一方面,一定的简化又是必须的,以便得到的数学体系是易处理的。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

  2、 建立数学模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会到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获得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天然联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共识。

  3、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就是找出具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解的全过程。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的数学模型大多和形象图有关。引导学生从画实物图、矩形图、线段图开始,逐步做到自觉主动地构建数学模型,并把它作为一种极好的解决问题的工具,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兴趣,增强能力。

  4、 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学生的建模思想的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灵活的。只要教师用心设计,耐心诱导,全体学生都能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模型。

猜你喜欢:

1. 数学建模教学相关小论文

2. 小学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3. 关于小学数学建模论文

4. 学习数学建模心得体会

5. 小学数学教学小论文

数学建模后的感想

整理思路最好的方式有两种: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或是记录。总是感觉知己者甚少,又或者是在交谈时心境不够沉稳,所以经常是通过记录来整理思路。记录的方式有多种——语音,视频,文字,而我独钟爱于使用文字来进行记录。

好了,说正事。这一次的建模竞赛的过程很糟糕但是,我在其中获取了一些珍贵的体验。

先说一下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参加竞赛的:我在假期进行了一些准备,但开学之后就没有怎么认真准备过了。我是学习网络的,专业课的学习耗费了我的精力,有些顾不过来。然后就到了比赛的日子,有些许的仓促。我们一组A、B、和我,A是由于疫情从外地回来,需要隔离,所以就只能是通过网络来联系,我和B一起做题。

题目发下来以后,我们开始了题目的选择,通读了一遍题目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决策,以2:1的形式选择了其中一道题目。现在想来是有些仓促的。三个人,可以分别将每一个题花费一小时仔细的读一下,写下对题目的大体思路 ,会对题目有更深一层的把握而选出更合适的题目了,而且三个思路也不至于陷入一条思路断掉之后就会动弹不得的窘境了。就譬如这次:我提出了我的大体思路,然后就在沿这个思路往下做,但在之后的分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提出了思路,然后三个人按照我的思路往下做,我的专业限制了我并不会在数学统计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到后面需要具体分析时出现了问题。

其次,是在做题的时候。审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选题时,我们已经对题目有了一个大体上的把握,但远远不够。当我们第一天结束以后,我回到宿舍,又看了两遍题目,发现了几个细节问题。所以,咬文嚼字,对审题来说是极为有必要的。

接下来,就可以作答了。但是在作答时,也会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的。首先是何时开始写论文,有些队可能会选择在问题完全分析出来后才会去写论文的,但在我认为,论文的问题重述和问题分析是有利于发现题目中的一些细节和整理思路的。我在开头就提到了,写作是有助于思路的整理的,所以,最好是三个人都要写论文,最起码是在问题重述和分析。

建模是一个团队的事情,这就涉及到多人合作的问题,我们组是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的:A由于是在线上互动,所以负责论文的撰写,我和B一起,我负责程序的编写和数据的处理,A和B负责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这样的好处是处理的效率高,也可以让每一个人的长处发挥出来,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对个人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包括沟通的能力。

我们组进行了分工,但由于沟通不方便,个人能力不到位所以带来了负面影响:数据处理完成,需要下一步编写程序时A和B给不出明确的算法让我继续编写程序,而我一直在处理数据,对问题的算法分析没有那么深入,一时之间陷入了困境。

当论文写完后就要提交了,上传时一定要注意要求。顺带提一下数学建模的平台防止作弊的机制:MD5码是一种加密算法,第一次提交会将文件信息(最后修改时间等信息)进行加密计算,生成MD5码并上传。当第二次提交时会计算文件信息的MD5码,并与第一次上传的MD5码进行比较。文件信息改变,MD5码就会不同,认为文件被修改过,导致上传失败。所以提交MD5码之后对文件不要做任何改动,包括复制和移动(虽然经过测试文件复制或移动不会修改文件最后修改时间)。当然,文件最后一次提交以后就可以做修改啦。

建模的过程很艰辛,但更加珍贵的时能够经历。此次的建模告一段落,我也应该不会有下一次了,不过这一次的经历会成为我珍贵的经验,让我能够迎接以后的考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