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论文

2023-12-10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论文

北京地理。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
目录
1 详细
详细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410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北京市地下管网图形数据库系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等研究项目分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完成了“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单位工程”的建设,全面完善和加强了软硬件配套设施。形成了一支能承担系统设计和开发、数据获取与处理、信息存储与管理、产品应用和分发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技术队伍。完成了一系列数据标准规范的编制和修定,包括《北京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和《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交换格式规范》等,并进行了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技术、GIS数据加工入库、数据库数据更新机制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完成了1:500、1:2000、1:10000地形图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地名数据库、规划道路、拨地数据库等。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数据增值业务,先后承担了北京市通州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北京市海淀区危改信息系统、北京市西城区市政管委城管信息系统、北京公安电子地图系统及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的建设。向全市百余家用户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其中包括市政府各委办局、北京市奥组委、及数十家区县政府职能部门。 地理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为: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和管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为社会各界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的建设、安全维护;内、外网维护与更新;
●进行测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加速传统测绘技术改造,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上级部门和院下达的科研课题,做好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
组织结构
北京市地理信息中心内设办公室、技术研发室、应用开发室、数据库管理室、计算机网络管理室等部门。
部门职责和业务范围 办公室:行政管理、事务管理
技术研发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确定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马泽忠1、2 张孝成1 廖和平3

(1.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2.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201;3.西南大学,重庆,400060)

摘要:本文以南岸区为例,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通过指标因子网格(Grid)空间模拟,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取网格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通过网格合并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研究表明,采用基于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计算机自动获取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土地主管部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网格;适宜性指数;空间模拟;南岸区;重庆市

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岸区位于重庆市都市圈内,地处长江以南,介于东经 106°31′~106°48′、北纬29°27′~29°38′之间,全区面积261.08km2。2004年全区总人口526787人,其中农村人口占22.76%,城镇人口占77.24 %,人口密度为2020 人/km2。南岸区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在区境内自西向东有四条背斜和三条向斜,背斜成山,向斜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谷地,构成了本区低山、丘陵、平坝的地貌组合特征。全区最高海拔681 m;最低海拔157m,相对高差524m。2004年末农用地总面积15600.19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9.83%;建设用地总面积7649.18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9.33%。其中,城市用地2714.54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37.67%;建制镇用地229.03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3.18%;农村居民点用地1924.45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6.71%;独立工矿用地2036.13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8.26%;特殊用地301.25hm2,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1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80.59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98%;未利用地总面积2826.94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84%。南岸区2004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重为59.83∶29.33∶10.84,以农用地为主。

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测算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大小应与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相适应,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预测城镇用地规模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规模适度,不可贪大求全,致使城市无限制膨胀,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受许多非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测城镇发展空间时也应适当超前,留有余地,增强预测结果的可操作性。城镇建设用地应走内涵挖潜和适度外延扩大相结合的集约型道路,必须首先挖掘各种闲置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城镇空间的扩展,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2.1 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的方法一般有指数增长法、回归预测法、逻辑斯第函数预测法、人口年龄推算法等,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一般采用指数增长法进行人口预测,预测公式如下:

P=P0 (1 +K)n +nΔP (1)

式中,P为规划目标年的总人口数;P0 为规划基期年的总人口;K为规划期人口自然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ΔP为规划期间平均每年人口机械增长数。

根据统计数据,南岸区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左右,到2010年,南岸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因此取K=1.6‰。由于南岸区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速度较大,根据多种统计数据,近年机械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82093人/年,因此到2010年,南岸区人口数量将达到1024420人。

2.2 城镇人口预测

2004年南岸区总人口526787人,城镇化率为77.24%,城镇人口406883人。根据统计数据,南岸区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6‰,通过农转非、区外人口迁入等形式,每年增加城镇人口 68171 人,依公式(1)计算 406883×(1 +1.6‰)6 +6×98171=819629,预计2010城镇化率将达到80.00%,通过历年城市水平现行模拟预测所得到的结果为80.60%,大致相似,因此本次研究取2010年南岸区城市化水平为80.00%。

2.3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定量预测方法通常有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和定额指标预测法。趋势预测法是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量随时间的变动规律来外推今后的土地需求量,通常以时间t为自变量,土地需求量为因变量建立趋势线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趋势线方程通常有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和指数方程。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因此,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时间序列。定额指标法是一种简便、准确的预测方法,主要是运用城市人口预测结果,以部颁人均用地限额为定额指标计算用地需求量。根据南岸区建设的实际和集约用地要求,在选用指标级别时,尽量选用较为宽松的人均用地指标。

2.3.1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南岸区现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2004年为72.32m2/人,本研究选用城镇建设人均用地规划指标2010年为87m2/人,能够满足城镇发展需要。

2.3.2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819629 人×87 (m2/人)/10000=7130.77hm2,规划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Sc为4186.93hm2。

3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

城镇用地总体布局就是在城镇性质、规模以及规划期间主要的建设项目和有关总体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城镇用地评价和选择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城镇布局形式和各项建设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制定出科学的用地布局方案。本次研究通过指标因子网格(Grid)空间模拟,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取网格综合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指数;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为控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通过网格合并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

3.1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影响因素

建设用地的选择就是依据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城镇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城镇的具体位置和建设用地扩展范围。影响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貌条件 地貌条件影响城镇的分布位置、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同时不同的地貌条件还影响各项建筑物的用地布置和工程设施的建设。主要参考指标包括地表破碎度、坡度、地貌部位、地貌类型等。

(2)地质水文条件 由于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因而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造成差异;不同的水文条件影响城镇的发展规模和安全问题。主要参考指标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河网密度,河流洪水位等。

(3)社会经济条件 城镇用地规模和扩展范围必须从城镇用地布局现状出发,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用地功能组织及城镇景观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因此影响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和扩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现状路网密度、区域规划路网密度、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度、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等。

3.2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方法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首先将研究区域在一定尺度下进行网格划分,针对不同的网格进行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形成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其次,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控制,采用基于网格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自动搜索方法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

3.3 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结果

3.3.1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确定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如表1。

表1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值

应用地理信息用空间数据模拟方法,以地面100 m 网格精度将各评价指标在研究区域内进行连续分布模拟,得到区域标准化后指标数据在研究区域内的连续分布值,如图1为研究区内地表破碎度模拟。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地面分辨率为100 m 网格单元进行综合评价,每一网格单元适宜性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图1 地表破碎度模拟 (图中值越高,破碎度越大)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式中,Pi为第i个网格单元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Vj 为各项指标权重;X′j为各网格单元评价 j 项指标标准化后分值,m 为指标项数;n 为流域内所划分的网格单元个数即CELL 的个数。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学运算,得到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分布图(图2)。

图2 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指数分布

3.3.2 预测结果

以地理事物相近相似原理为基础,应用VB6集成开发环境和ESRI公司的Arc Objects组件系列开发自动分区程序模块,分区的计算机编程实现流程如图3。

图3 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算法流程图

(1)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地块的最小面积 Smin,凡是小于Smin的地块应当被合并。

(2)以评价单元为最小的合并对象,将其合并到邻域内最相似的适宜性类型区,如果邻域内有多个相似的地块,则合并到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块内。

最后将合并对象以评价单元面积的整数倍进行增加,直到城镇建设用地最小的地块面积都不小于Smin时,且总面积为预测需增加的建设用地时,中止循环并输出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分区图(图4)。

由图可知,南岸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在长生桥镇,南山和东部区域应作为生态保护区,不适宜城市发展,这与传统方法所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一致。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方向上,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南岸区主要向北发展,重点发展中部,兼顾小城镇规模,在发展茶园新城区的同时,必须给各建制镇预留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图4 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预测结果

4 结论

通过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应用空间数据模拟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间断地理现象的区域空间分布趋势,为数学模型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2)采用基于网格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自动搜索方法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类型范围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技术支撑,使规划中建设用地的布局更科学、合理。

(3)通过本项研究,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地忸结合起来,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在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Martin Ravallion.On the urbanization of pover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435~442

Thomas W.McDade.Defining the“urban”in urbanization and health:a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SocialScience&Medicine,2001,(53):55~70

M.S.de Affonseca.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natural radiation levels in anomalous area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02,(63):65~75

Chan Ho Jeong.Effect of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on hydrochemistry and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Taejon area.Korea,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53):194~210

陈新,杨波.GIS 在港口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模型.海洋技术,2005,24 (4):98~103

李宁,郑新奇.耕地资源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资源科学,2005,27 (6):46~53

周兴.AHP 法在广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 (3):8~15

能不能提供一些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论文题目吗?是论文题目不是设计题目 谢谢了

基于CAD和GIS的校园绿地信息管理的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一体化模型
基于GIS和RS的应用分析系统集成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组件式GIS的模拟导航电子地图设计
浅谈电信部门对电子地图的要求和制作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
......
另外,可以看看《第X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上面有很多,
我这有第七届的。

请问哪有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本科毕业论文需要翻译英文文献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转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在管理对象、内容和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并结合管理需求,建设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有人的”信息系统,是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管理信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并推动理论的发展,将是未来信息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进展
The Study and Practical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Planning/Yang Lijun,Zhou Suhong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for urban planning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revolutionary change has taken place with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 terms of object,content and organization.An important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s to timely keep pace with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an information system,including the "manned" information system,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human factor,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ystem rennovation, etc..Meanwhile,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future infomration management is to make use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mak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data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progress
1、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以城市作为管理对象的城市规划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空间等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协调、相应的管理决策及管理规则的实施等需要靠有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也相应地促进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监控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使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及更及时的信息反馈、更规范的管理等成为可能。
提到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与简单的数据和未加分析的资料区分开来。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城市规划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辅助规划决策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和作用体现在:首先,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IS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和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如西方的宗地管理、分区法和公众参与等规划体制的转变和中国的“两证一书”制度的建立等,都对信息管理或者早期的资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程序;最后,信息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又大大地促进了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实践的发展。因此,本文分别从与信息管理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和管理实践等不同的层面,探讨信息化管理的新进展。

2、国内外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展
2.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转变影响下的信息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与其管理的体制和指导思想密切相关的,特定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技术发展背景,决定了管理的手段和管理的具体内容。以美国为例,其早期的规划是以局部改造更新、城市景观设计等物质性规划和改造行动为主,且建立在宗地管理的基础上,并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规划管理的资料主要涉及手工的规划图纸、各类基础设施资料和相关的管理规程等。随着一系列缺乏社会及经济因素考虑的物质性规划的推行,社区分异、社会不公、城市中心衰落等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了城市政府的关注。因此,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土地分区法。除了原先的一系列图纸资料之外,各类图则成为了另一类重要的规划资料,规划管理程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之后,城市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迈进,即除了物质性规划之外,规划还增加了对群众生活、城市建设、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等各类综合问题的关注,并开展了多项相关的规划活动。受规划内容和重点变化的影响,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大大地扩充了。相应的,各类来自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专项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规划管理的内容。在规划与市场的冲突下,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城市规划领域,使信息处理有了新的工具,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处理提供了平台,信息类型和形式日趋多元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政府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和GIS/RS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参与的形式日渐多样,信息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流的组织方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表1)。
同样,“两证一书”规划审批制度在国内的建立,决定了规划管理的信息流组织形式和信息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的界定和相关法规的制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划信息和资料的类型和管理的具体内容。
2.2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相关研究的进展
在相关理论与模型研究方面,从20世纪中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理论界主要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的数量化革命;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对“数量化”的反思,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交叉学科和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城市综合模型研究等几个阶段(周素红等,2005)。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模型和理论研究。根据笔者及有关同志对国内外1980年以来对与城市研究有关的主要期刊的检索和统计(表2),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城市学界在信息化等新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且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学科的交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城市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涉及相关的信息化、赛柏地理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城市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的城市建模研究等(刘继生,陈彦光,1999;黎夏,叶嘉安,1999)。
其中,基于GIS的研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GIS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城市研究者的思路,推动了城市地理学向微观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与宏观的物质空间研究相结合,静态的城市现象描述与动态的演化模拟相结合,定性的分析、判断、总结与定量的归纳、解析、模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周素红等,2001;Betty and Xie,1994)。其中,与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相关的方向,包括:借助GIS模拟城市发展演变,从而理解其发展演变的动态性,揭示城市微观行为(如人的活动)与宏观结果(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利用GIS及数量建模方法,结合社会、经济分析进行研究等正成为城市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发展方向(周素红,2002)。
2.3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技术手段的革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信息管理的技术手段逐渐更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反过来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目前,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文档管理和图形信息管理等,而办公文档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采用GIS进行信息管理才是城市规划管理区别于其他一般性信息管理的重要方式。GIS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之后,20世纪80年代逐渐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推广使用,目前,其理论也已经日趋成熟(龚健雅,2004;韩笋生,2001),研究和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陈述彭,1999)。在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中,GIS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和管理需要,有关工作者对GIS的应用还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这些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GIS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I Heywood,1990),他们在城市规划中,探讨基于公众参与信息平台的建设问题。学者们认为“传统的GIS是一种自上而下、理性的、技术性的工具”(Aitken & Michel,1995),如果一直沿用这种纯粹技术性的工具,将面临如20世纪70年代大型城市模型一样的失败。因此,不应仅仅将GIS作为一种“基于事实”(fact based)的用于描述简单事实的规划手段,而应作为一种获取当地知识和与居民进行观点交流的感知分析工具(Thurstain-Goodwin,M.& Batty,S.,1998)。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方面,产生了倡导公众参与的GIS,如Emily Talen提倡构建一种“自下而上”的GIS平台,让公众通过GIS参与设计他们周边的环境。这与认知图的思想相类似,即通过GIS工具,获取来自设计地点的居民对邻里、社区的感知、评价、描述或规划等“知识”,并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Emily Talen,2000)。Harris和Weine(1998)则探讨了公共参与的决策支持系统(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从社会和政治的层面进一步探讨了信息的安全问题、可获取性和信息“鸿沟”带来的公众参与的公平性等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基于社区活动的公众参与GIS。然而,Craig(1998)认为,不同的政治背景,公众参与的方式与相应的技术实施手段也将有所区别。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专家决策支持系统(Group-SDSS:Group-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lan M. MacEachren,2000)。
其次,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益与费用问题(Obermeyer N.J.,1999)和数据共享问题等。正如Kottman所说:“我们拥有大量的数据,但我们的信息却是匮乏的……我们能够共享图片,但却共享不了地理信息。”另外,D Q Nghi等人也开始关注如何整合与共享与土地利用有关的信息。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了不同信息工具相互关联,共同为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提供服务的手段,如WebGIS、组件GIS、三维GIS和移动GIS,多媒体系统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桌面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等(Schahram Dustdar and Reinhold Hube,1998)。
2.4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相关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本节①采用“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三个关键词,对国内外相关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国内相关论文以硕士论文为主,而博士论文相对较少,(博士论文只有硕士论文的1/5左右),而专业主要为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人文地理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应用和管理(包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有技术层面上的探讨,也有理论上的研究。国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分布情况则相反,以博士论文为主,反过来,相关博士论文约是硕士论文的4倍。其中,技术手段的探讨、应用的分析和管理的研究等比例大致为3∶1∶1。早在1949年,哈佛大学的BRANCH,MELVILLE C.,JR(1949)就已经探讨了城市规划和研究中的航空摄影问题,另一篇较早的论文是1967年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KRAEMER,KENNETH LEO(1967)所写的关于“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和城市信息系统”的博士论文。相比而言,探讨应用和管理方面的论文则相对出现得比较晚,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也在某种层面上表明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中的技术研究先行,应用领域跟进的客观规律。

3、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实践
在实践方面,近年来信息管理在计算机技术、管理手段和管理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日常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审批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在GIS的辅助下,图形及其相关属性的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陈燕申(1995)将计算机技术在规划界的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1979年~1982年的准备阶段,1982年~1987年的发展阶段,1987年~1990年的巩固与反思阶段和1990年以后的大发展阶段等。然而,大发展的同时,国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GIS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投入与效益问题,认为目前一些政府机构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建设GIS,却很难真正派上用场(Hiroyuki Kohsaka,2000)。GIS在应用的方面局限性也很大,如GIS在英国的规划管理工作中虽然普及程度相当高,但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基本层次上,包括制图和规划审批等方面。并且学者们认为GIS应用的成功关键在于管理方面,而并不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周,2001);在日本,GIS代理机构商会(GIS-related Ministries and Agencies Liaison Conference)在1997年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3128个市政部门中有455个部门(14.3%)使用了GIS进行辅助管理,加上计划使用的部门,总共有33.9%的部门使用和将要使用GIS。可见,GIS在日本的市政部门中普遍被使用,其主要的用途见表3。但是,其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分析1994年8月~1997年2月的情况可见,两年半的时间里,由于价格昂贵、成本较高、使用局限和空间数据更新困难等原因,只有62%的部门在坚持使用。
在国内,信息技术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的如广州于1984年底,开展了规划区820km2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1987年成立了“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核心技术研究、数据库建设、专项规划管理系统的研发等(戴逢等,2006);北京市也于1983年开始开展了“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应用(1983,1-1986,8)”的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陈燕申,1995)。之后,1987年7月,当时的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部在昆明召开了中国城市规划界第一次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全国性的会议“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交流会”,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发展(宋小冬,1999)。20世纪90年代是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大发展阶段,各大城市纷纷建设自己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和对系统框架设计的考虑不周,以及管理上的原因等,造成了浪费,主要体现在数据无法共享、使用面窄、办文系统与图形系统无法关联、数据不精确而作废等方面。于是,标准化问题(阎正等,1998)受到了重视,各地也相继制定了各自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如广东省制定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等(广东省建设厅,2004);数据共享与信息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关注(汪祖进,2002)。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系统建设者也在探讨GIS、MIS和CAD等技术集成,研究集规划设计、辅助审批和规划图形建库一体化的电子报批理念等(丁建伟,等,2001);探讨数据共享问题和数据的产权问题等深层次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信息网站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2000年开通的“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广州市的“规划在线”网站及各地的相关规划网站等。

4、小结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正在现代城市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并充分结合管理需求,建设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有人的”信息系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利用管理信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并推动理论的发展,将是未来信息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注释]
①本节的原始信息来源:UMI PQDD国际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wwwlib.global.umi.com/dissertations/search),该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大学文、理、农、工、医等领域的150万博士、硕士论文,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202.116.64.97:85),该数据库收录了1977年至今2005年我国近500家学位授予单位的硕士、博士论文全文42多万册。

[参考文献]
[1]PeterHall著,洪强译.美国城市规划八十年回顾[J].国外城市规划,1991,(1).
[2]约翰.M.利维著.孙景秋译,杨吾扬校.现代城市规划[J].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81,140-147.
[3]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J].地理学报. 2005,(1).
[4]Batty and Xie, Y.C.From cells to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994,Vol.21,31-48.
[5]韩笋生.GIS在国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1,(1).
[6]I Heywoo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social scienc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990,(7).
[7]Aitken,S.C.Michel,S.M..Who contrives the “real”in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plan-ning and critical theory[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1995,(1):17-29.
[8]Thurstain-Goodwin, M.,Batty,S..GIS and town centres :Exploratory environments involving experts and users[J].Built Environment,1998,(1):43-56.
[9]Emily Talen.Bottom-up GIS :A new tool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expression in participatory plann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Chicago;Summer 2000.
[10]Alan M. MacEachren. Cartography and GIS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3):445-456.
[11]Obermeyer N.J.,Measur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GIS[M].In:Longley P.A.,Goodchild M.F.,Maguire D.J.and Rhind D.W.(ed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9,Vol.2 :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Sec.Ed.,pp.601-610. Wiley, New York.1999.
[12]D Q Nghi,H D Kammeier.Balancing data integration needs in urban planning[J].Cities,2001,(2):61-79.
[13]Schahram Dustdar and Reinhold Hube.Group Decision Making on Urban Planning Using Desktop Multimedia Conferencing[J].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1998,(1):33-46.
[14]陈燕申,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历史回顾与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5,(3):22-30.
[15]周.GIS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1,(3).
[16]Hiroyuki Kohsaka. Applications of GIS to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Problems facing Japanese local governments[J].GeoJournal,2001,vol.52:271-280.
[17]戴逢,等.广州市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J].规划师.2001,(6):71-75.
[18]宋小冬.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调查及建议[J].城市规划,1999,(3):59-63.
[19]阎正,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0]广东省建设厅.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GDPG-006)[Z].2004.
[21]丁建伟,等.基于电子报批的规划图形系统发展新思路—规划设计、辅助审批与规划图形建库一体化的解决方案[J].城市规划汇刊,2001,(1):35-3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