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生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015-12-12 12: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生境(Habitat)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多处的具体环境。它是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因此生境比一般所说的环境有着更具体的意义”。生境包含了生物生存与繁衍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并造就了生物和景观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境组成了城市自然景观。

关键词:生境理论 城市规划 应用
  经济学中的GDP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忽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功能的缺陷已经为人所共识。笔者认为,在现代规划领域也存在着有致命缺陷的“GDP”的概念和方法。这里的规划是指涉及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这个规划领域的“GDP”可以有两种全称:G00d DeStrctiVe P1anning(正当的破坏性规划)或GeoDestructiVeP1anning(破坏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规划)。虽然有两种名称,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利用和破坏。
  一、城市规划理论创新。旧的城市规划架构和内容可被称为城市规划的工业范式,它偏重对人工物质空间布局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人本身除了物质和经济以外应有的诸多需求,忽视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近年来一直有学者呼吁要革新规划理论和方法,革新的关键是建立生态化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强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和功能。
  近年来,俞孔坚等一直都在积极呼吁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为此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十大景观战略和“反规划”思想,倡导以景观安全格局来解决土地生态安全和城市的功能结构等问题。史培军提出建立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认为生态用地与其他生产生活等用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以生态安全条件来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杨培峰和蔡云楠认为,生态学可以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看,目前学界的探讨是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科学基础的,但尚停留在哲学思辩的范畴内,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层次上,也没有将其提炼为规划的模式。笔者认为,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生境理论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为城市规划走向新的范式(生态范式)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生境理论及其应用。 生境(Habitat)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多处的具体环境。它是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因此生境比一般所说的环境有着更具体的意义”。不同的生物个体或群体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不同位置、地点或地段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或生存因子,因而其中可以养育的生物或物种也不同。生境包含了生物生存与繁衍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并造就了生物和景观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境组成了城市自然景观。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相比,生境理论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例如,对日本大山雀(GreatTit)这种鸟类而言,在城市里,在250m的半径范围内必须至少有1.8hm2的树林覆盖面积(占250m半径面积的9%),并且在1km内至少有其他三个生境才能保证其生存,因此10%以上的树林覆盖面积是城市里大山雀生存的现实指标,是大山雀物种的生境。
  生境理论包含异质性、选择性(适宜性)、尺度性、结构性、指标性等原理。生境理论的作用之一是评价生境价值,据此保护生境,从而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可以采用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稀缺性、自然性、面积、受人类干扰程度、代表性、研究和教育价值、有记录的历史和潜在价值等来评价生境的价值,从而确定其需要保护的等级,其中多样性、稀缺性和面积是最常用的指标。如果区域很大,则不可能调查所有的物种及其个体,在这种情形下可行的做法是分阶段进行评价:首先应使用简单廉价的方法找出潜在的关键地区,然后再利用准确而高昂的方法详细研究这些关键地区。
  三、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
  根据生境原理可以建立基于生境的评价和规划方法。笔者认为,基于生境的城市规划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境规划阶段、经济社会规划阶段和规划评价与调整阶段。规划的技术路线是:以生境为核心,评价和划分生境等级,据此确定生境保护等级及生境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及开发次序,然后还要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调整,以使整个规划就处于—种动态和互动的过程。
  3.1生境规划阶段. 生境规划是对城市生境进行调查、划分、评价、分级和保护的规划。规划的思路是不断细分生境尺度等级和类型,然后据此评价和保护生境,遵从大尺度大类型、小尺度小类型、由粗到细的流程进行规划。大尺度区域可由地理单元或景观来进行生境划分,而小尺度区域可以按物种甚至生物个体来划分生境。国外已经利用生境方法进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3.2经济社会规划阶段。 在城市的生境空间体系确定之后,进入经济社会规划阶段,就可对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用地进行安排。这与传统的城市规划有类似之处,即建设用地安排;但其与传统的城市规划也有明显的区别,即经济社会规划是在生态环境框架下进行的,因而其空间形态和结构将与传统方法所得的结果有明显不同。该方法与目前所使用的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空间和目标的“性质—规模一功能一布局”的方法大相径庭,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
  首先,应进行城市的区域分析,以寻寻找和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确定城市的性质口功能。其次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生态安全目标集成为—个目标束,而不再只是确定经济、人口和面积的规模,而且目标束不是具体的数值(万人、亿元等),而是对安全和发展水平程度的选择。再次,在生境体系的约束下确定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最后,进行具体的建设用地配置和布局。在生境约束下,道路网络有可能不再是规整的棋盘形,而有可能是围绕着生境展开的曲线形网络。其他用地,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多边形,而不是规则的几伺形态, 这是生态与经济博奕的结果。
  4. 对生境法的一些认识
  4.1生境法与“反规划”法的区别。 “反规划”法的依据是生态基础设施概念。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宽泛,包括了整个自然界,过于笼统和繁杂。而生境概念是比较具体明确的,有比较固定的定量研究程序。反规划法是景观层面的规划,它虽然也使用栖息地(即生境)概念,但没有具体的论述或方法。而生境具有尺度体系特征,可以兼 顾各种空间尺度的规划。“反规划”法泛化了生态基础设施内涵,兼顾了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而生境法是从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对生境加以评价和保护,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的来看,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但生境方法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可以借鉴,因此比较通用,宜于为人们所认可。
  4.2生境法的机制。 生境规划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方法,在实施时应该建立新的规划编制机制,即多利益参与机制,在规划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都应该有多种利益团体或力量参加进来。城市是由自然、政府、学术、企业、市民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力量博奕矩阵。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及其实施是这个力量矩阵博弈的结果,因此生境方法本质上虽然属于生态学范畴,但其规划过程应由这个城市的力量矩阵共同参与和进行决策。
  4.3生境法的意义. 基于生境规划方法建立的生境体系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骨架,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核心意义。生境体系还是城市保留自然景景观和地方特色的关键措施,对于树立城市个性和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轨迹和景观雷同的状况下就更具现实意义。生境方法提出了生境多级保护方案,具有刚性和灵活性,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或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2. 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