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班主任工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3-12-08 18: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班主任工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所学校特别是作为处于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深圳市小学,如何实施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取得成效,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需要长时间面对,摸索并思考的问题。笔者作为学校教学方面的负责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理念,下面,就以学校实际管理工作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人人参与其中的教育氛围
  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泰宁小学目前已经申请了《特区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班级水平辅导方式探索》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理论上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学校一方面选择部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考核培训,一方面利用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支少而精,工作能力强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员,更是积极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的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任课教师则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开设心理辅
  导课的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将对学生心理的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结
  合起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及时的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意见。重点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烦恼的时候开始学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很多的在学业处于迷雾中的学生开始努力审视自身,认识自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观念开始形成:那就是健康的心理也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心理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辅导课“与烦恼说再见”、“男生女生交往课”“负面情绪的环节与消除”等,或讨论,或活动,让学生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让心理活动课与他们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的困惑与疑问。
  除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还要联合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家、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多方面共同推进,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要求每位班主任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2、渗透到团队活动中。
  要求学校团队活动结合心理辅导。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少先队大队干部轮换选举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心理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训竞争意识,从“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心理教育:(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4)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5)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教学中是否渗透心理教育”已列入我校课堂教学评比原则中。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定期举办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健康教育,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
  四、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是我校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推进的重点之一。它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比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在实验课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不怕失败,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学生以正面和积极的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长期的摸索,如果不能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渗透”的自然性。即要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而不能让学生感到生拉硬扯,好像在贴标签。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健康优美的文章内容可以自然地用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在数学、自然、科学等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2、“渗透”的针对性。即在学科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辅导目标之间要找到最佳结合点,注意教学内容的哪一点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哪一方面,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渗透”的计划性。即要有意识地选取教材内容、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而不是“随机取材”,以避免心理健康辅导因缺乏系统性而造成某一方面被过多强调,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忽视。
  当找到了适当的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把握住了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对象,还应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拓宽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讲,新奇丰富的内容便能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教学的内容远非限于课本,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例子”。既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名家名篇,或选取一些报刊上贴近生活的热门话题,将它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天地是何等广阔,语文蕴含的知识是何等深邃,语文所呈现的形象又是何等奇妙,从而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一篇篇文章成为愉悦身心的好教材。
  2、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成分更丰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做“教练”、“导演”,让学生做“演员”。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在课堂中实现自我塑造。欢迎质疑,欢迎对教材提出不同的见解,欢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观点;允许提出错误观点,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在课堂中便能形成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学生思想的泉水便会无拘无束地奔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有思想碰撞,就会在质疑、论辩与阐释中获得真知灼见。
  3、设计精当的“小插曲”
  心理学研究还显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延续是受时间的限制的。想要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应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刺激”。一般来说,在同一个层面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据此,我在每一课堂中设计2-3次的“刺激”,以形成课堂气氛的小高潮。比如利用某个滑稽的演示动作或者其句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忍俊不禁,开怀畅笑,其教学效果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学科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学科论文

心理卫生专家指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从教30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深知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工作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通过日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性监控和诊断,有的放失地进行健康教育。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是趋向成熟的朦胧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在加速成长和发展,对一切都似懂非懂,而且自认为很懂,此刻心理健康指导尤为重要。但是,学生不愿轻易将心理的困惑和矛盾展示出来。因此,这阶段提倡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想法反映在日记中。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大的活动,在其心中引发的不同反应。调查研究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有的学生自私狭隘不愿帮助别人,有的自傲,总该挖苦别人。对这样两种心态的人,分组时把他们分成一组,使之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增进了解,互相认识对方的优点,融洽之间的关系。安排座位时,有意把个性心理特征类型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开朗的学生影响内向的学生,并通过一些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从而使团结乐观的心理取代消沉压抑的心理。全体学生的心态情绪得以健康发展,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可见通过日记发现学生的心理矛盾,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卫生教育,要注意点面结合。

对班级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失常学生,要及时地疏导、教育,防止个别不健康的情绪扩散到整体,保证全体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当发现个别学生心理反常时,班主任要及时地帮助改善。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提高理想、道德、法制意识水平。顺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三、在班级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班级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从以下四项工作做起:(1)心理辅导;(2)心理咨询;(3)心理诊断;(4)心理治疗。每两周要求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防止班级事件的发生 。

四、努力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是从四年级接的这个班。本班学生普遍的缺点是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较小,不敢举手发言,表达能力较差。征求学生意见之后,班级重新选干部,这次是竞选。意在利用这个机会给每位学生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发表演讲,然后民主评议。鼓励学生克服紧张恐惧心理,着力创建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班主任是营造班级氛围的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同学们积极准备,竞选自己理想的职务,结果非常好。既选出了有力的班级干部,又使每个人得到了锻炼。从此之后,大部分学生变得积极开朗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畅所欲言 。

五、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有知心朋友倾诉衷肠,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小学生初涉人生,自然会遇到许多学习、生活中的烦恼,若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烦恼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交友方式。班主任通过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教给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的方法。有了亲密的朋友,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孤僻的心理特点。

六、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

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的控制力较差,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迁就过多,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特点,患得患失,稍有不如意就会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况。

总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为学生优化环境,教会学生自我调控,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摘要 :近年来, 我国有许多孩子因为心里障碍患有自闭症和抑郁症, 大多都是小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所以, 小学教育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细心呵护和关爱学生,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管理; 班级管理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学校不要单一地只注重学生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发展, 才是学校主要教育理念。所以,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 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 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 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 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 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 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 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 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 不愿意与伙伴玩耍, 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 家长不要忽视, 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 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 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 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 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 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 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 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 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 致使做事不理智, 酿成恶果, 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 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 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 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 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 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 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 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 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 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 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 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 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 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 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 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 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 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 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 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 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 错误的原因和后果,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 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 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秀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 2017, (6) :29.

[2]张晓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魅力中国, 2017, (26) :168.

[3]李艳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青苹果, 2017, (03) :98.

[4]李步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 2017, (23) :167.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1.1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1.2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1.3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1.4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2.1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85.67%。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4,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0.803~0.918之间。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9.388,p<0.001)、强迫症状(t=7.860,p<0.001)、抑郁(t=5.681,p<0.001)、焦虑(t=6.534,p<0.001)、敌对(t=5.791,p<0.001)、恐怖(t=5.667,p<0.001)、偏执(t=4.075,p<0.001)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2.460,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1.486,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1.966,p>0.05)和精神病性(t=-1.413,p>0.05)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4.461,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2.902,p<0.01)、抑郁(t=-3.204,p<0.01)、焦虑(t=-3.232,p<0.01)、敌对(t=-3.528,p<0.01)因子和总均分(t=-2.958,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2.281,p<0.05)和人际关系敏感(t=--2.094,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2.86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10.584,p<0.001)、恐怖(F=9.992,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6.320,p<0.01)和强迫症状(F=6.054,p<0.01)、焦虑(F=5.618,p<0.01)、敌对(F=5.325,p<0.01)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3.380,p<0.05)、偏执(F=4.211,p<0.05)、精神病性(F=3.931,p<0.05)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