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浅谈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方法论文

2023-12-10 2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浅谈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方法论文

摘要: 语文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该文从两方面对如何高效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积累要求,全面落实好小学阶段语文积累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积累;任务目标;指导方法

语文积累是学生学习、储备、完善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实证明,没有丰富的积累,就不会有学富五车的佳话,没有丰富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才高八斗的殊誉。古往今来的大言语文人、大学者无一不注重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提出了明确的积累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如何高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切实培养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认真落实积累的要求,但其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缺乏对语文积累的系统思考,各自为阵,高耗低效;二是落实要求简单、机械,方法单一,缺乏指导;三是随心所欲,缺乏长期坚持,成效不高。为提高语文积累的质量和效率,笔者开展了语文积累的专题研究,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明确小学语文积累的基本要求,分阶段落实任务目标

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涉及语文的方方面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重点来看,主要包括词、句、段、章的积累以及读写方法和素材积累,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予以落实。第一学段(1~2年级),是语文的起始学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识字、写字,初识阅读,学会写话。积累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针对这个重点,我们应当化整为零,让学生每天坚持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1~3个,积累格言警句1句,坚持每天写好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坚持每两周背诵诗文1首(段)。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继续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广泛阅读并学会默读,学会作文。所以,这一阶段的积累任务就要加重一些。学生每天要坚持积累词语5~10个,积累格言警句1~2句,坚持写好观察日记,坚持每周背诵诗文1首(段)。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训练,积累的重点是在词语积累的基础上,加大文段积累量。学生每天要坚持积累词语5~10个,积累格言警句1~2句,坚持写好观察日记,且字数不少于200字,坚持每周背诵古诗词1首、精彩文段1篇(段)。

二、根据积累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指导方法,提高积累质量

根据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任务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可把小学语文的积累分为词语积累、古诗词背诵、精彩语段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几大块,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落实积累任务。词语积累是小学阶段语文积累的重点,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主,有效完成每一课中重点词语的讲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向课外拓展。教学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尽可能地通过影视、动画、实物等形式将词语的意思展现出来之外,还要通过演示、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词语接龙、猜谜语等游戏都是词语积累的有效途径。理解词语往往离不开句子,对于一些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我们则可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句子、理解句义、仿写句子来完成积累。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坚强”这个词,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句子中的关联词语理解“坚强”的真正含义:“年龄最小”“可是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样的表现就是坚强,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看到的或亲历过的这个表现,完成仿写练习。古诗词背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途径之一,不可等闲视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生积累得越多,语文素养就越深厚,因此必须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多积累些古诗词。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积累的数量要求。那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背诵要求呢?对此,我们把小学整个阶段必背的古诗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必背古诗词和推荐背诵古诗词目录,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划分到了各个年级。学年初,每个年级的语文教师手中便有了一份教研组统一制定的自己所在年级必背古诗词目录和推荐目录,各年级语文教师可根据校历安排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自己的古诗词背诵进度安排表,按计划安排、督查学生背诵落实情况。在具体的古诗词背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与网络引擎的作用,定期开展古诗词演唱、书写、欣赏、赛背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背诵,使他们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精彩语段的积累,我们则主要通过摘抄、诵读、仿写、引用等方式完成。不管是课本中的还是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句段,我们都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进行仿写,并鼓励学生在作文当中恰当引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准备一个比较厚的本子,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并坚持长期保存、使用。为了鼓励学生完成语段积累任务,我们还定期开展了“我的摘抄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把积累本拿出来把玩,及时巩固积累成果。写作素材积累,主要通过写话与观察日记的形式完成。小学低年级,我们要求学生从写好一句话开始,向完成三句话的段落目标挺进。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我们的写作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内容到字数再到规范,逐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聂建梅.谈如何更好地丰富小学语文积累[J].学习方法报,2012(4).

[2]辛红芬.小学语文积累知识的教学方法[J].杂文月刊,2015(5).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问题与解决方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口语化、方言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规范语言,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文章指出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应用的重要性及作用,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渐提高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应用的重要性及作用

我们都知道,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教育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对于教材内容的调整、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对教学对象来说,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如今自媒体的影响下知道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既要准确地传达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多,学习经验也比较少,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还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而且也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这也能够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口语化现象严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口语,影响了语言艺术性的发挥。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口语化现象严重,表现为教学语言主观随意、表达不完整、话语不流畅、缺乏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等。还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语言烦冗拉杂,比如有些教师的口语中经常会无意识地重复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如“这”“那”“这个”“那个”“是吧”“也就是”“对吧”等,这些口头禅或语气词的重复使用,严重影响了语言的简洁性与规范性,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方言化现象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但是,由于受地域和自身的影响,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普通话并不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是使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教学,学生的朗读和师生互动语言充满“本地特色”。另外,有些教师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习惯性用语,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养成,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语文作为规范学生读音、教会学生识字的重要课程,在进行语文教学及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必须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把握较弱

艺术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在现代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不够准确,运用不恰当,表达不到位,使得语言的艺术性没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么语调平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没有丝毫滋味,无法给学生带来美感;要么教学语言陈旧、缺乏个性,充当“传声筒”和“复读机”的角色,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么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致使学生抓不住中心思想,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方法

(一)语文教师的教育语言要规范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并规范语言表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方便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文字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语文学科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这也是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也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语言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是指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述时要注意语法应用的正确,要合乎逻辑;要尽可能地使用书面语,避免使用口头禅,特别是个人习惯中的后缀或重复性的表述。教师的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坚决避免出现语法性错误。课堂上,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也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切勿随意地进行表述,否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进行表述,还要提醒学生务必注意。教师在课堂上要意识到规范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细节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恰当的幽默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运用恰当的幽默语言,往往能起到鞭辟入里的效果。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幽默的'心态、乐观的信念以及高尚的情趣,更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幽默型的教师。受欢迎的教师,能运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能绘声绘色地展现教材内容,增强教学的表现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到好处、妙趣横生的语言能对学生不露声色地加以点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获得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但是,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进行教学,不能只关注表面上的热闹,还要把握好幽默的尺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使幽默教学获得实效。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最终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展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需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流程,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所以教师语言一定要具有启发性。

所谓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不仅仅能够给学生传递知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深度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当然,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广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自己掌控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多以激励性为主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年龄较小,主动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主动学习的意识都较为欠缺,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被肯定,特别是在人前。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全面地看待学生,要摒弃用单一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作为教师也不能回避问题,一定要有耐心,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性,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课堂语言评价中也要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不是泛泛地说“好”“正确”“你真棒”……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避免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注意应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使用启发性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多总结,勤思考,一定要重视语言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坚决地予以改正,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和高效,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强大的保障。

四、参考文献

[1]肖慧.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2]邓倩.小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促进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唐燕.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13(6).

[4]刘兰玲,薛红梅.传情激趣启智-漫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教学中,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问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门被打开,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问。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总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学习语言,在课文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方面的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方面的论文

【一】小学 语文 方面的论文:浅谈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为解决这个问提,我们从观察入手,做如以下探讨。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他们从平常的生活观察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能按顺序选材,抓住特点展开联想,生动作结合起来,让观察与写作服务。

关键词: 观察 兴趣 积累 联想 激励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或者干脆抄袭,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会观察。鲁迅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写作教学中,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低头写作文”,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周围所有的新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兴趣而乐于观察。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1、 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熟悉的人物没啥写。去年冬天的雾天特别多,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一个舞色朦胧的早上,我向同学们提问:“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今天下雾了”。“你们喜欢吗?”“喜欢”。 “为什么呢?”“因为雾中的景色很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抓住时机,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生活就像万花筒,绚丽多姿。只有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事物那与众不同的美。下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转转,看看雾中校园那独特的美,好不好?”同学们在我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漫步,认真地观察着,伸出手去想抓住从身边飘过的雾,还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太美了!像小精灵调皮地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像妈妈的手在抚摸我。”“像走进仙境一般。”……我也被雾中的美景陶醉了。这是不知谁惊叫一声:“看,那时什么?”这不由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顺着他的手指一望,啊!每个教室在雾的笼罩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使你的眼睛不由得一亮。琅琅的读书声由远而近,声声入耳。这美丽的景象没有哪位画家能够描绘出来。再看看同学们好像已经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张大嘴巴。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视觉。

2、 通过学生5w的口头禅,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多说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为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我让每个学生把一天当中看到、听到的事,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大家感觉很容易,这样就大大调动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这时我要求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最新鲜的事记下来在中队交流。推荐出最好的,把它当作当天的“新闻”播出一次,当听到自己的“新闻”时。个个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线,高兴双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别人的成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为收集到比别人更好的“新闻”,回到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阅课外读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自然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段话概括出了作文与生活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每天5分钟演讲,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任务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所以,在观察前,需要我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参观前先给学生讲清楚这次观察的重点,如:敬老院有哪建筑设施?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参观时你听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他们象小记者一样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敬老院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走进敬老院,一坐高楼映入我的眼帘,墙上贴着白瓷砖,显得庄重大方。再看院内专为老人娱乐的乒乓球台、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快乐无比,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还有的在作文中写到:“再看看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比亲人还亲,来回穿梭,帮着为老人倒茶、按摩,忙的不亦乐乎,老人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由于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显示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容空洞的毛病。可多数学生在活动之后,写的文章却条理不清,内容一团糟。因此学生在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常常常常的顺序,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景物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异步换景;观察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去观察,观察物件、动植物可按事物构成的几个方面去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则应注意运动的全过程,注意时间上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先要对事物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从诸多方面考虑什么才是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又能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比如我让学生写《我的家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写某地景色的课文;如〈〈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场〉〉、〈〈西双版纳密林奇观〉〉,再让学生细细体会,看看作者抓住事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顺序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最后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家乡,学会抓住特点按顺序描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次作文同学们有的抓住春季百花盛开的特点描述,有的抓住秋季美丽的田园风光描述,有的抓住家乡的特产进行描述。浓浓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真实的再现了家乡的美景。 在作文有个学生写道:“你看远处,这块瓜秧像绿色的地毯,棉花象无边的白色海洋。沉甸甸的棉桃把棉枝压弯了,一个个棉桃似一个个铜铃,在晨风中叮当作响。近处,田埂上的野花虽叫不出名字,却开得争奇斗艳,有粉的、有白的、有蓝的……上面还有一些小水珠,晶莹透亮。”这段话从远到近,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地瓜秧、棉桃、野花的特点,写得美丽动人。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1.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
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得长出来了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的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2.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
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出句间不同的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
3.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
4.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
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那个先是因为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