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首曲子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真挚情感,对毛主席的歌颂,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它是以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家来了》和《女孩担水》的曲调为基础加工而成;
描绘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盛开,军民欢歌乐舞的情景,它的旋律优美动人,曲调明亮宽广,运用了陕北高腔的激越热恋,使朴素的情感无比真实。
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那份真挚的情感,王建中先生把这首歌曲改编成了钢琴曲,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它凝聚了具有深远源的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展示了一幅动人的陕北人民革命的生活图画,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
扩展资料:
刘烽一生创作作品百余首,以搜集整理的西部民歌著称,还创作了很多革命歌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71年创作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曲一经问世,便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轰动全国,迅速流行并一直传唱至今。
刘烽一生写了这么多作品,自己却从不声张,直到阿宝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再度唱火,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他的创作。据刘烽侄子透露,阿宝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红之后,曾去拜访刘烽。
没想到刘烽直白地说:“你一上来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怎么能行?没有‘一道道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哪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心情?歌词是有逻辑的。逻辑不对你怎么能唱出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丹丹开花”作曲刘烽辞世
复三部曲式。
引子(1-6小节):旋律悠长,宽广。
A乐段(7-27小节):旋律悠长,具有陕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副陕北景色;
B乐段(28-98):突然转入热闹场面其。中有包含B1、B2、B3小乐段。从整体上说表现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之情。
A乐段再现(99-111小节):音乐回复到开始的绵长节奏中,表现的是人民在向中央红军挥手道别。
2008年4月30日,是陕西交响乐团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日子,更是陕西文化事业进程中值得重重书写的一笔。
这一天,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一届“交响乐之春”演出中,在全国受邀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的30余个地方乐团中,陕西省乐团第一个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舞台。90多人的强大阵容中,从作曲、指挥到演奏者,全都是咱陕西人!而演出门票早在两周前就已预订一空!这是陕西省乐团建团51年来首次晋京表演。经京城媒体报道后,众多关注交响乐的观众充满期待和兴奋,陕西乐团的文化品位如何?艺术水准究竟怎样?谁也没有料到,随着演出大幕拉开,这一场音乐会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被数千名听众珍藏。
华彩乐章 献给北京的盛宴
音乐从山丹丹花海中起航,注定了这个后来让陕西交响乐团一夜成名的音乐会,将演奏着高雅动人的音符,播撒一路芬芳。
当屠治九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熟悉的旋律回荡在国家大剧院时,现场近两千名观众都不禁露出了惊喜的神情:民族特色浓郁的曲调,用豪华的西洋乐器进行演奏,多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效果。用这首曲子作为音乐会的开篇,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毫无疑问,这是陕西交响乐团精心为首都人民准备的一份独特礼物!
音乐汩汩流淌在耳边,将跳跃的音符幻化成了生动的画面,听众们可以“看”热火朝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陕北人民欢歌乐舞时的热情、奔放、欢快的浓墨重彩……
画面慢慢切换至冬夜,这是音乐大师王海天的作品《冬夜听书》。那种轻柔的音乐,轻易地就将听众的感官,带入那如梦如幻的境界。说书人时而明朗活跃,时而深沉抑郁,时而雄壮激昂的曲调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紧紧地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程宝华的《缅》,在缅怀那些在作者记忆中萦绕不去的先贤、志士们时,热烈处如万马奔腾,急骤处如狂风暴雨。当那哀婉悲壮的一幕重现,每一位观众,都从心底迸发出愤怒的呐喊:不!不能忘!不敢忘!在大提琴的温厚声中,音乐热潮才逐渐平息。
音乐奇才崔炳元的 《轩辕黄帝颂》,所有的乐器都发出和谐的乐章,深厚的号声点缀其间,激越的鼓点不时地提醒着在场所有的听众:这是一场用心铸就的音乐大典。从曲调中飘飞出坚强、毅力、勇敢和庄严,沁人心肺的震撼。同时,还用音乐传递人世间的细腻、善良、深刻和真、善、美,这正是音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音乐不息,乐章不断。在饶余燕美不胜收的《献给青少年》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天使乘着音符的翅膀飞来,童声清澈、童心至纯,人们在天籁中久久沉醉,让身心接受水晶的洗礼。而张大龙的《我的母亲》以穿透人们心灵的独特风格征服了听众: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歌唱母亲的音符,一声音响就是一个祝福母亲的心愿。
作曲家赵季平的《第一交响乐》,融汇了民间歌曲的精华,在钟声与铜管乐交替奏鸣中,渐次揭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善良,历史的沧桑……
除第一首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改编作品外,其余6部作品都是原创。陕北说书、陕西阿宫调、黑头、碗碗腔……多种陕西的音乐元素,壮观磅礴的气势,交响乐的圆融,浓郁的陕西特色点燃了整个音乐厅,引领得台下数千余名观众如痴如醉,同游三秦之旅,共圆交响之梦,深深迷醉于不可方物、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中……
乐声止而余音绕梁,良久,如潮掌声始起……指挥家离开了舞台。又过了十几分钟,观众席仍有一些人没有离场,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等待着能再加演一首作品。他们很多年都没有听到这么好的音乐会,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音乐会实在太少,就这样结束显然满足不了他们长久的期待……
好评如潮 乐坛陕军的骄傲
除了晚上的演出,陕西交响乐团还应邀登上国家大剧院花瓣厅的舞台,为当天下午走进国家大剧院观光游览的观众们演奏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室内乐。在蜚声海外的指挥家张列的执棒下,他们用锐气和灵气,对音乐的梦想与执著,为听众带来6首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这些旋律都是广大听众耳熟能详的大师之作,它们虽短小精致,但每一段都是饱含热情的心灵乐章。从贝多芬、勃拉姆斯到舒曼、巴赫,人们畅游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殿堂,与无数大师进行心灵对话。
从西北的家园走出,来到首都,用音乐表达着他们的诚意,一首首优秀的曲目,经由陕西省乐团人之手,如同流水般自然轻松地流淌而出。
本场音乐会的作曲赵季平、饶余燕、崔炳元、张大龙、程宝华亲临现场,与听众共同欣赏“自己”的作品。亲临现场的作曲家们都为音乐家们的出色演出赞叹不绝。同时,作为陕西的作曲家,陕西省乐团雄厚的实力令他们骄傲、自豪。
这场演出是陕西省乐团成立51年来第一次以交响音乐会的方式晋京演出。陕西交响乐作品主题音乐会成为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中的一个亮点,为推动陕西省乃至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增光添彩!
于是,有人借用陕西文坛“东征”的说法,一时间,各大媒体惊呼:这是陕西乐坛的一次成功“东征”!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赵季平面对电视镜头,言辞激动地说:“这是我听陕西乐团第一次演奏得这么好,在北京的舞台上他们竭尽全力展示了我们陕西省交响乐的实力。通过这些演出会对我们省交响乐事业有一个大的促进。”
中国交响乐泰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茂春深有感慨:“我没想到陕西有这么好的乐队,也没有想到他们竟敢拿出的全部是自己的新作品,我将让我的学生们对这七部乐曲逐一评论。”
著名乐评人景作人第一时间写出了自己对这些乐曲的感受,赞叹之意溢满字里行间。
《国家大剧院院刊》将于近期辟出12个页码来详细介绍、分析、评论这场音乐会……
这个夜晚如恒久的乐章,音犹在,人尚醉。
抚今追昔 超越困境的豪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真是一句通俗肯定的话语。
对于陕西乐团人来说,这不仅仅是获知登台演出的消息后几个月的准备与期盼,更是五十多年来永久难忘的记忆。
据陕西省乐团团长崔炳元介绍:这是一个成立于1957年的老牌交响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职业交响乐团之一。虽然当时著名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及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当时陕西省乐团创作的。虽然在各个时期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录制了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生活的颤音》、《人生》、《老井》、《西安事变》等一百多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影视音乐作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的一幕。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陕西省乐团目前每年的投入大约是180万,仅占杭州交响乐团1400多万的一个零头。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确实制约了乐团的快速发展。
一个作曲家是否优秀,要看他写了哪些好作品。崔炳元1985年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大西北沃土的滋养,加上他的勤奋、天赋和20多年的兼收并蓄,终于让他大器渐成,成为当代中国乐坛的一位实力派作曲家!创作数量与斩获大奖之多,在西部作曲家中并不多见。他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而作的交响组曲 《大唐》,已成为西安市标志性音乐。而大型乐舞《轩辕黄帝颂》也已成为公祭黄帝陵经久不衰的主旋律……
一个领导好不好,要看他做了哪些漂亮事。如何让乐团摆脱困境,成为崔炳元上任后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作为一团之长,同时又是陕西著名作曲家,已知天命的他深知原创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对一个乐团的重要性,因此,“狠抓陕西本土交响乐创作,力争国内乐团前列”成为了陕西省乐团的发展目标。
不言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落寞多年后,陕西省乐团终于迎来了它的知音。
当交响乐敲响沉睡千年的岁月,当他的五线谱曲中承载起大唐的情怀、黄土情怀,被谱成了命运的交响。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他不负众望,带领陕西乐团打了一个个漂亮的翻身仗,使乐团从根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他“第一年要让乐团像个单位、第二年要是个单位、第三年要变成一个好单位”的承诺!
一个梦想已被点燃!
盛中国来了,郎朗来了,李德伦、马革顺、杨鸿年、严良堃、廖昌永、卞祖善、姜金一、刘诗昆、许忠、郑小瑛、刘云志……这些音乐大师们都来了,来到这个地方团中演出水平最高、经费最低的乐团,用他们的理解,用音乐对博大精深的陕西文化作出最美的诠释。
近些年来,陕西乐团举办和参加了很多大型交响音乐会,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陕乐人又一次验证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论路有多远,有音乐就不会漫长。
音乐这座古城的精魂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文化、看她是否达到国际化,必须要看她是否有一支一流的乐队、是否有一批高欣赏品位的观众。整洁的卫生,通畅的交通,大片的绿地这些只是城市的硬件,而音乐则是软件。随着城市的进步,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今年50岁的崔炳元说,“我也喜欢周杰伦,但不能只有一个周杰伦。‘年轻娃们’喜欢快男超女,但‘年轻娃们’需要长大,而且一定会长大!”
话丑理端,音乐是一扇窗,窗外有精彩世界。
古城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近几年,那扇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通透——滚滚黄河东逝水,跌宕纵横五千年,汉时风,唐时雨,塞外风,异域情,都从这扇窗奔涌而来,令人甘之如饴,心神激荡。
从《丝路·秦腔·大唐》到《黄河交响》;从 《永远的丰碑》到《交响之夜》、《歌剧之夜》;从与郎朗共同演绎的《黄河》到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场接一场的盛大演出,一个接一个的喜报频传,陕西省乐团这个广阔的舞台,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展现着陕乐人的大胸襟,大气魄,大抱负。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搞文化专制。当时,全国上下除了“样版戏”之外,只有《国际歌》《国歌》《东方红》和语录歌等十余首歌曲能唱,真是万马齐喑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由于冠以“革命”两字,这个建议也就获得了批准。这是1971年的事。 我们要写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因为我们的任务是整理“革命民歌”,必须是原来流传的。现在要写一首新的,还真是担了点儿风险。 这首歌的引子和间奏是写伴奏谱时才写的。本来引子只要把歌声引出来也就完成了任务。但是,考虑到这首歌是一幅革命的历史画卷,应当把它的特定环境勾画出来,展现在听众面前。所以,我用了较大的篇幅。这个引子,没有采用任何一首具体的民歌素材。而是根据我对西北高原民间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其调式和旋法创作而成。尤其是笛子的那段领奏,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群山起伏,天高云淡的西北黄土高原。所以录音时,虽然引子演奏了一分多钟,谁也没忍心把他拿掉。 此歌曲,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将之作为片尾主题歌。(参考曲作者刘峰撰写的创作回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