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传统十大民间艺术论文

2023-12-07 07: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传统十大民间艺术论文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中国泥塑艺术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艺术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如今,木偶戏的类别也很丰富,有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杂技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内向性,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同时还有地域性,如中国北部的河北省吴桥县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9、风筝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当今,我国的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潍坊每年都会举办风筝节。

10、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龙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龙舞狮助庆。以上十大中国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发挥出新的光芒。

十大民间艺术

十大民间艺术

十大民间艺术,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流传了很多一些民间的艺术,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源泉,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以下分享十大民间艺术。

1.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bai]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

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蕴含丰富文化生活、历史、审美等信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以山东剪纸、山西剪纸、陕西剪纸等为剪纸代表流派。

2.年画

年画这种利用木板水印进行制作的的中国民间艺术,是由古代的门神画发展而来的常见民间工艺品,现代社会中,通常会在春节时期将其用于装饰环境,内部还含有吉祥喜庆、祝福新年的意思。

3.刺绣

刺绣这种由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组成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利用各种线材料按照一定色彩和图案在绣料上进行穿刺,钩成花纹的装饰织物,而在中国目前最为常见的刺绣品种主要可分为蜀绣、粤绣、湘绣和苏绣四种。

4.皮影戏

皮影戏,又有着驴皮影、灯影戏的别称,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盛行于清代,具有源远流长发展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通常表演的人物剪影是利用兽皮或纸板制成,在表演时还会配合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打击乐器与弦乐,根据各地不同的声腔也是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皮影戏。

5.花灯

花灯这种源自于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传统民俗工艺品,集生活功能和艺术特色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各大节日种常见的物品,人们还会在佳节喜日里用这种品种繁多,制作讲究的花灯来祈求平安和增光添彩。

6.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目前泥塑主要流行于我国陕西、江苏、天津、河南等地,这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还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木雕

木雕这种主要分为圆雕、根雕和浮雕三大类的民间雕塑工艺,通常利用的木材有银杏、紫檀、楠木、沉香、红木、柏木、樟木等,这种雕塑工艺还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风筝

风筝这种有着2000多年发展历史,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从宋代开始就是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英国博物馆还将中国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现在很多风筝活动中还会看到很多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如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品种的风筝。

风筝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9.竹编

竹编这种有着悠久制作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制作材质可分为细丝和粗丝两种竹编工艺品,是将一定粗细篾丝一同编结而成的编织工艺,根据不同的低于特色也诞生了有着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

10.陶瓷

陶瓷这种源起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这种利用黏土、长石和石英制成的传统陶瓷美术品凭借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而现在的陶瓷产品凭借着耐辐射、硬度高、耐高温腐蚀等优势而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东阳竹编

产自浙江东阳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2、中国木雕艺术

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已有木雕品。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施彩木雕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木雕工艺趋于完美。

3、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中国剪纸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民间印染

流行于民间的各类纤维织物的染色与印花工艺及印染品。中国古代用天然染料在纤维织物上施加花纹的方法是手绘,即所谓“画馈”,这种方法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汉代出现用木版雕刻花型进行捺印,并兼以手绘的方法。唐代以后便用防染方法即“染缬”(蜡缬、夹缬、绞缬)。

1、彩灯

彩灯也称为花灯,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在中国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正月十五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赏灯节,民间灯彩最初是东汉时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习俗。

宫灯盛行的同时,灯彩也开始传入民间。灯彩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大约是在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了制作技艺的高峰。

2、风筝

风筝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众多的风筝种类里,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相对较为知名,这四个地方被称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而像河北、四川、辽宁、广东、福建、江苏、上海、西藏、台湾等地区,也都有地方特色浓郁的风筝品类。

3、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4、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它有别于宫廷舞蹈、专业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状,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其他舞蹈创作的基础和营养来源,具有民俗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

5、戏曲

戏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

早在中国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中,并不断的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 论文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皮影戏。
关键词:皮影戏起源说民间艺术艺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差异之现象也。①
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汉代起源说
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中讲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为: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②
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③这里方士少翁为取悦汉武帝解其思念而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为影戏。因为它要张灯烛,设帷帐,让帝居于他帐观看,其情境与影戏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便断言:“由是世间有影戏。”但紧接着说:“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④高承所谓的“历代无所见”,即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朝代也没看见影戏,直到宋仁宗时,才把三国故事“加缘饰作影人”,开始有了“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可见,高承虽然援引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绎出“由是世间有影戏”之说,但此论点他本人也持否定态度。所以后人所谈影戏始于汉,也多是根据史载所作的推论。
二、唐代起源说
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木偶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并且演出技巧已具较高水平。当时梁锽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一人在梦中。”梁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他这四句诗,反映了木偶制作的特点和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戏。⑤不过唐代是否有了影戏,这不仅在唐代小说杂文中没有看到只字的记载,就是在题材广泛的唐诗中也没发现提及影戏之类的话。
因此,由于史料的缺乏,影戏出现在唐代的说法,至今还不易确定。但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唐代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这可能与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程毅中在《宋元话本》中提到:“俗讲却不是纯粹散文的讲述,其间颇杂以韵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经改编为说唱体,用来吸引听众,宣传佛教。”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五代时盛行不衰,以后由于说话人中的女性出现,和民间艺人在说话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讲不得不在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但它因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经的圈子去改弦易辙讲那些烟粉、灵怪、传奇、公案之类的东西,只好在说唱形式上变化一下。于是,俗讲和变文⑥一样,在讲宴时,设有图像或纸人,照图解说,用以招徕听众。这种形式持续了若干年,到五代时,出现了人死后用僧人超度亡魂的习俗,这时超度几乎成了俗讲僧的唯一职业。超度亡魂时,设图像、画像或剪成纸人挂在帐帷内,作为亡魂的象征。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因此,有学者认为皮影戏由俗讲演变而来,起源于唐代。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尚待考证确定。
三、宋代起源说
皮影戏出现在北宋,在宋代多种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张耒的《明道杂志》、高承的《事物纪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以及宋·无名氏的《百宝总珍》等,都对影戏作了较具体的记述。《东京梦华录》中《京瓦伎艺》一节载,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戏艺人,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风僧哥等8人。《武林旧事》在《诸色伎艺人》一节中说,南宋临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戏艺人18人之多,其中已有女演员的出现和家庭影戏班。又据《百宝总珍》载,当时有“亡国十八国,《唐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一千二百头”。说明宋代已有1200个影人角色,表演剧目丰富,雕刻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反映出皮影戏在宋代已能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历史故事戏了。
上述三种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说,在时间上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汉代与唐代起源说,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难以令人信服。笔者比较认同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汴梁的说法。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业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稳定,相继出现了“百伎竞艺”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这就为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人写的诸多著作中,记载着影戏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动情况,说明影戏已形成于北宋。
注释:
①转引自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
②班固撰.汉书·外戚传.陈焕良,曾宪礼标点,岳麓书社,1996年,第1927页。
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明李果订,全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495页。
⑤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1991年,第8页。
⑥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本文转引自:

求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论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
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
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
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
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视觉形象;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
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
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传统
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
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怀旧情结、历史
记忆和寻找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
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
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
形象。
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泉,背离传统文化的
设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单纯地
拷贝或间接地挪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又将丧失
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
代设计的关系,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的
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
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
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儒、
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观念的注解。中国
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
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如传统的哲学思
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
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设
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中国现代设计师中,有人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知
识,面对庞杂的设计资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张冠
李戴,或随意发挥。下面就以利于感知的物质属性
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归类。(1)建筑:
华表、庙宇、古塔、寺院、园林、民宅(四合院、窑洞
等)、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
等。(2)生活用品:炊具、食器、灯具、雨具、计时器、
货币、化妆用具、学习用品、服饰用品等。(3)生产用
具:衡器、农具、运输工具、渔具、木制工具、制陶工
具、冶炼工具、织绣工具等。(4)文娱用品:戏剧用
品、体育用品、博弈用具、书法、印章、国画、宠物用
具等。(5)民俗用品:荷包、门神、年画、剪纸、风筝、
脸谱、对联、中国结、中秋月饼等。(6)宗教礼仪用
品:神器、神像雕塑、壁画、祭祀用品、占卜用品等。
(7)人格化的自然:昆仑山、五岳、长江、黄河、井、黄
土地、五针松、竹子、牡丹、梅花、莲花、葫芦、寿桃、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3]。(8)其他:兵器、刑具
等。
传统文化元素的这些可视形象或是人类为了
生产生活创造的用具和用品,或是因无知和恐惧制
造的怪异物品,或是志趣把玩的用品,或是借物抒
怀的自然景象……在历史长河中都渐渐演变成中
国人精神特质的典型形象,把它们作为我们视觉传
达的图形语言,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因此,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从中寻找智慧的启迪,汲取丰
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宝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沉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一座
巨大的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画技法的再现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和墨色作为中国绘画
的语言表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语言独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中国毛笔、水墨及宣纸
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笔墨技法变化趣味,具有东方
特有艺术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
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
计。会徽中奥运五环蓝、黑、红、黄、绿的典型颜色
组成五角星形状,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环
扣在一起,在表现元素上采用了中国绘画的笔迹,
暗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绘画笔迹组成的“同心
结”或“中国结”,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
作和交流[4]。中国绘画元素及其表现技法在平面
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
表现语言,开拓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思路。
2.中国画意境的再现
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上重于营造意境,意境一
般从虚灵的空间即画中之无形处(留白处)产生。
中国画的留白之虚与笔墨之实交相辉映,虚虚实
实,相辅相成,使绘画作品达到通体皆灵的完美境
界。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加
深读者记忆,要求设计简洁、集中、概括又意味深
长。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已体现
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陈幼坚设计的“前
卫新形象设计公司”标志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
让观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红色的圆使人想起冉冉升
起的太阳,上部的“一”就是太阳上空的云彩。这种
图形之间奇妙的组合,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
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使观众全面领略图形
所要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
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
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
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艺术家和设计
师擅长于找出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中国传统绘画
的审美内涵作用于现代设计,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
力,使之带有无尽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正如王国
维所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
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
人格,创造意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
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
族美感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
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意识。”把书法融入
到设计中,丰富了视觉表达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
更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定式。
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繁复丰富的气韵之
美。这种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灵魂。而书法线
条之间的抽象之美,通过用笔的急缓、润涩、顿挫,
产生音乐般的律动,洋溢在字里行间,演绎出千变
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平面设计中有不
少成功的作品正是借鉴了这种用笔和书体形态,才
增添了设计作品诗一般的意境,较高的文化品位与
民族特色,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靳埭强设
计的招贴《山》、《云》、《风》就是中国书法元素在平
面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者用浓、
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
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而且匠心独
运将其字融合了甲骨文、如意纹、书法。这组招贴
设计,让观众强烈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魅
力[3]。2010年亚运会会徽设计以草书构成申亚城
市“广州”二字,点线富于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
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的
艺术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使标志图案舒展、
自由、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的节奏与动感。这件
标志作品堪称运用汉字书法表现形式设计的成功
之作。
2.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视觉形象语言,其外部
特征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
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篆刻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如:色
彩、式样、造型、结构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和沉淀之后,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源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
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列之一。这个设计之所以成
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寓现
代于传统之中,“中国印”代表浓重、深厚的中国意
蕴。印章本身的特性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它是一种
诚信的象征与表现,与奥运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
国的独特文化,并恰如其分地象征着中国式的承
诺。该标志图案通过单纯、简洁的图形语言,准确、
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出奥运信息,鲜明醒目,给人以
深刻的中国印象。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引入到
我们的设计中,使之自然融合,对提高现代设计的
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
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图形。从原始时期的
洞窟岩画起传统图形演变出多样又统一的格调,带
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我们的传统图形正是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
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对象化的图
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
人生感悟[6]。比如吉祥图形,在我国明清以来是非
常盛行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百事如意以柏
(百)、柿(事)、如意三种素材所组成,比喻事事称心
如意;“和合二仙”源出于唐代人物,是我国传说中
象征相爱的神,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借荷(和)、盒
(合)之形寓意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之意。这一
类还有寿星、连(莲)年有鱼、五子登科等等,这些都
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下的民生愿望,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再如太极图的格律是一
种阴阳对立、相互转化的世界观、物质观,可概括为
宇宙观[7]。它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念,太极图的内敛、封闭轮回、平衡完满、和
谐稳定的特征又使它可以延伸到如万字纹、回纹以
及中国很多文化图形中。
传统图形是借助于用一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
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
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创新。将传统
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起来达到“古为今用”,进而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
文化风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
是源于佛教八宝中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
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
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
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
“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
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的服务
理念。LOGO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
情结的颜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象征快乐与
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联通“创新、活力、时尚”的企
业定位相吻合。水墨中的黑则是最具包容与凝聚
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
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水墨黑字体中
中国红的双“i”是点睛之笔,既像两个人在随时随地
沟通,体现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
竖式组合中巧妙地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
在客户心中吉祥的形象。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
用,使得该设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更增添
了丰富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委婉的
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观、哲学观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向
往艺术生活,讲究内敛恬静,平淡天真的境界,正是
传统图形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图形中蕴
含的人文情趣、精神关怀使现代设计的意蕴不仅仅
停留在物态设计上,而是更多地指向人与人之间
递关怀的主题。
三、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再设
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现代再设计应是一种
现代化的转型,而决不应是生硬地照搬,简单的挪
用或是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设计
语言、现代设计概念,从传统元素中取其形态然后
再利用现代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
法,将这些提取的造型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
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
韵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设计势必要配合当
今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倾向简约的个
性。我们可把一些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艺术,根
据需要,保留图形的韵味予以简化创新,融入于
代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即是成功的一
例。设计师以春秋战国时的货币之一———布币与
汉字“人”为造型元素,标志基本形态为向心式的稳
定三角形。三个布币向心组合形成基本形与中心
负形均为人”字,众多的“人”就有了“人民”的意义
该造型动静结合、方中寓圆、简洁大方。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再设计要有新意、有现代
感,还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元
素的神韵提炼出来,重新与现代形态相结合,以新
的视觉形象彰显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8]。中国典
型的传统图式———太极图以S形的骨式结构体现
了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
象。根据这个意象设计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
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借凤与凰
的吉祥安康寓意,预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
化的历史性整合重组。图形简洁凝练,极富动感。
凤尾和凰尾突出开放的特点,表现出凤凰卫视“开
拓新视野,传播新感受,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
的理念。
四、结束语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所
产生的一种亲近中的陌生,亲近是由于传统文化中
历史的积淀引发的,而陌生则是由于缺乏时代的印
记产生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
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现代的审美
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消
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设计,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
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也只有在
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
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
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民族的、符合
新时代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
计。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
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
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
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
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
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
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
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
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
合。

参考文献:
[1] 唐德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4:16.
[2] 李学英,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
社,1994:16.
[3] 杭间,何洁,靳棣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4] 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
索,2006,20(4):84-85.
[5] 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
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37-138.
[6] 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2:18.
[7] 张蓉,韩鹏杰,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
[8] 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D].苏州:苏州大
学,2007.

中国十大民间艺术你知道几个?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