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财政支出论文3000字

2023-12-10 05: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财政支出论文3000字

市场化和公共化构成了我国财政改革及其理论变革全过程的基本线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摘要

摘要: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1978-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的财政收支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财政收支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2)我国的财政收支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3)实证结果显示,需要充分重视我国财政收支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继续研究如何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同时,研究和着手解决我国的财政支出问题,以实现我国财政收支的良性互动。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内容

关键字: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协整 Granger因果关系

一、引言

1978-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长到了79373.44亿元,年均增速为20.94%。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支出从1122.09亿元增长到了93494.47亿元,年均增速为21.64%。此外,财政赤字年均为3859.47亿元。

关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关系,主要有4种理论假说。一是Friedman (1978)的“税收-支出假说”;二是Barro(1974)和Anderson等(1986)提出的“支出-税收假说”;三是Meltzer和Richard (1981)的“税收-支出相互促进假说”;四是Baghestani和McNown (1994)提出的“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关于税收和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如同理论上的分歧一样,也存在许多争议。实证研究多采用协整检验确定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影响的方向。Von Fursten-berg、Green和Jeong (1985),Anderson、Wallace和Warner (1986)以及Ram(1988)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单向Granger因;Man-age和Marlow (1986)的实证研究则显示美国的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Joulfaian和Mookerjee (1990)对OECE16国的研究支持“税收支出相互影响假说”。Baghestani和McNown (1994)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结论是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Owoye(1995)对G7国家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日本和意大利,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而在其他5国,税收和支出呈现双向因果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赤字也成为我国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 热点 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本身的增长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过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而缺乏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关系的研究。Tsangyao Chang和Yuan Hong Ho(2002)用1977-1999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税收和支出关系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税收和支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其研究的样本期过短,研究结论缺乏可信度。本文拟运用Hakkio和Rush (1991)所使用的经济模型,以1950~2001年我国的财政收支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与模型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页资料,1978年为基期,消除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处本文采用1978-2010年CPI指数计算得出历年实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由于数据缺失,样本数据中不包含1979年、1981-1984年和1986-1989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样本数据去自然对数,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Lfin、Lfex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关计量 方法 模型如下:

1、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通常有DF检验法、PP检验法和ADF检验法(Augmented DF Test)。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人们通常使用ADF检验法,其模型为

其中,{εt}为白噪声,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H0:ρ=1,即{ yt}有一个单位根(非平稳)。T为时间趋势因素。若ADF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则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的。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按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确定,AIC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由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采用三种检验类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对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通常可采用Engle Granger最小二乘估计法。假设{ yt}和{ xt}通过单位根检验两个变量均为I(2),即两个变量二阶差分下是平稳的,用OLS法建立模型,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方程全面的反应了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

3、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告诉我们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因。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

三、 实证研究

1、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Lfin和Lfex的原水平和一阶差分水平下序列的ADF值大于Mackinnon临界值,而二阶差分以后ADF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因此Lfin、Lfex是非平稳的,且是I(2),即二阶平稳。

由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fin、Lfex是二阶平稳的,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两变量Lfin、Lfex均为二阶单位根过程,可以由“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考察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

模型(6)的回归系数比较显著。因此,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模型(6)。长期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支出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1.020个百分点。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协整关系检验结果,由于我国的Lfin、Lfex均为I(2)过程并具有协整关系,故可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非Granger因,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非Granger因。我国的财政支出不是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财政支出增长不显著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不是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财政收入增长也不显著影响财政支出增长。

四、 结论与政策

本文对1978-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均不具备稳定性,但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长期而言,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第二,我国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不存在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

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现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提高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在财政支出总量上升的同时,提高投资质量,避免投资结构失衡与盲目建设;其次,疏导现行财政支出管理体系,使之能与市场相互配合,改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最后,重视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在肯定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采取 措施 以充分发挥我国财政收支政策的积极作用。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文献

[1]许雄奇,朱秋白.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 财经 研究,2001.

[2]马栓友.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庞瑞芝·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4]D·F·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Anderson,W·M·Wallace,J·Warne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ation: what causes what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January,1986: 630-639.

[6]Baffes,J·A·Shah. Causality and co(movement between taxes and expenditures: historical evidence from Argentina, Brazil,and Mexico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4: 311-331.

财政分权、财政支出与碳排放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摘要

摘要:利用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财政支出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财政分权还会对碳排放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间接影响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而实现。随着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会逐渐减弱。而且,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高排放地区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最大,中排放地区次之,低排放地区最弱。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内容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支出;二氧化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8409(2014)04-0021-04

Abstract: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9 to 2010,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scal expenditur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Result found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It also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This indirect impact is achieved by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When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creases, the acceleration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will be waning. Moreover,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highemissionregion has the biggest effect, the midregion followed by, and the low region weakest.

Key word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ial expenditur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急剧增加。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蔡昉指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的,而这种发展模式又源于“中国式分权”下的政府行为[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分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一是财政分权本身可能直接影响碳排放,即“财政分权——二氧化碳排放”;二是财政分权通过决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进而间接影响碳排放,即“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二氧化碳排放”。这种间接效应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其取决于财政分权和政府财政支出的综合作用。具体到我国的情况,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和经济集权。以GDP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地方政府快速发展经济,并且可能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中国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效应是什么?财政分权制度究竟是激励还是限制地方政府实施碳减排政策?

1文献综述

关于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与环境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研究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理论研究方面,Tiebout利用“用脚投票”理论解释了较高的财政分权体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来该辖区内居住,其中就包括提供较低的环境污染程度[2]。钱颖等则认为政府官员也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与辖区居民愿望想违背的决策[3]。就环境质量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地方政府官员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松对高污染产业的管制,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对此,国内很多学者结合了中国财政分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杨瑞龙等首次实证检验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财政分权度越高,环境质量越差的结论[4]。张克中等研究发现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5]。闫文娟等指出中国式财政分权确实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强度[6]。

另一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李猛实证检验了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7]。盛丽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支出角度的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要优于收入角度[8]。Ramon等认为在政府支出中,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物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在不改变支出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政府支出总量并不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9]。

上述研究有利于人们理解财政分权、政府支出和环境质量的关系,但是大多数文献将三者的关联割裂成两方面单独讨论,一类文献集中于研究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另一类文献则集中于研究政府财政支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将这两方面内容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综合分析,着力于建立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内在影响机制,并运用中国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做实证检验。

Dec:目前财政分权存在多种度量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支出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因此财政支出是作者的立足点。而且,从支出方面来度量也是中国研究财政分权文献中常见的做法,如殷德生、周业安和章泉等。所以,本文用支出分权度来衡量我国的财政分权,即人均实际各地区本级财政支出占人均实际各地区本级财政支出与人均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之和的比重,其中分子和分母都按相应的CPI进行平减。各地区的财政支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财政年鉴》。   Fiscal:财政支出用各地区的人均实际财政支出表示。各地区的人均实际支出水平是以该地区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的、并以1999年为基期的人均实际财政支出,单位为元/人。

4实证结果分析

4.1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与碳排放

本文使用了稳健型的一阶差分GMM估计全国层面上财政分权、政府财政支出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对表1中4个模型进行二阶序列相关AR(2)检验,结果均显示接受估计方程的误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假设。同时,Sargan过度识别检验的结果也都显示,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性的零假设(p值均显著大于0.1)。这说明作者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

从表1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看出,滞后一期人均碳排放量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且为正。上一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当期的排放量会增加0.603%。即使后面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该符号依然显著为正。这说明上一期的碳排放量与当期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连续、动态累积调整的过程。因为我国的工业资本投入、能源消费习惯和相关的宏观调控具有时滞性,上一期的碳排放量越多,则这一期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财政分权指标的估计系数为正,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财政分权度增加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增加3.377%,验证了假设1。即财政分权度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自从中央政府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从而改善政府部门的福利和增加官员的晋升机会。因此,地方政府自然会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而碳减排等环境保护政策则沦为其次。再加上碳排放本身具有负的外部性,而努力减排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在碳减排问题上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加。

人均财政支出的估计系数为正且显著。即人均财政支出增加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816%。这也验证了作者的假设2,政府财政支出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比较短,所以决策者会将财政支出投入到能尽快出政绩的经济建设领域。而环境保护领域由于具有投资大、见效期限长和短期内政绩体现不明显的特点,往往不受到青睐。因此,很多地方政府会将经济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通过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减免税费和降低环境监管等方式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设厂。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狂热追求,不仅弱化了当地的环境质量标准,也间接纵容了企业排放二氧化碳。

在模型(1)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引入了其他控制变量,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得,3个核心变量的符号和估计结果是非常稳健的。模型(2)中加入了第二产业比重,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显著正相关。目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处于高耗能的状态。因此,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会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模型(3)中加入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其估计系数显著为正。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物质追求逐渐多样化。私家车的使用、旅游出行、大型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居住条件的改善,造成了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增加。模型(4)中加入了贸易开放度的指标,其估计系数显著为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贸易额逐渐上升。发达国家将污染和能源密集型企业向我国转移,使我国更多地从事高碳产业。

4.2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差较大,碳排放量比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人口较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我国目前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标准并不适合对各省的碳排放量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因此,本文按照1999~2010年各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小重新划分碳排放区域高排放区包括内蒙古、山西、宁夏、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和新疆;中排放区包括吉林、浙江、江苏、青海、黑龙江、贵州、湖北、河南、陕西和广东;低排放区包括福建、甘肃、安徽、云南、湖南、海南、江西、重庆、广西和四川。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态势。但是,高排放区所包含的省份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主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和环渤海地区。这是由于环境污染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邻近地区在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耗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由区域差异分析看出,财政分权对高排放区的人均碳排放量影响最大,中排放区次之,低排放区最小。并且,中高排放区所包含的省份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集聚性,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京津唐地区。这是由于环境污染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很多地方政府想通过“搭便车的行为”来规避减排责任。因此,邻近的地方应该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关系的壁垒,共同治理碳排放问题。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6):4-11.

[2]Tiebout C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3]Qian Y,Weingast B R.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92.

[4]杨瑞龙,章泉,周业安.财政分权、公众偏好和环境污染——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R].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宏观经济 报告 ,2007.

[5]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5-75.

[6]闫文娟,钟茂初.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J].财经论丛,2012(3):32-37.

[7]李猛.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对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修正[J].经济评论,2009(5):54-59.

[8]盛丽颖.中国财政政策碳减排效应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与研究,2011(7):125-128.

[9]Ramon Lopez, Gregmar I Galinato. Asif Islam, Fiscal Sp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Empiric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62):180-198.

[10]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有关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推荐:

1.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参考

2.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3.16财政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

4.财政学专业论文

5.财政学毕业论文 范文

6.财政学论文参考

7.关于财政学论文范文

财政支出分析 论文

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问题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实践,但有限的收入增长始终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财政困难依旧,甚至有增无减。它表明,对于问题的解决而言,上述思路的能量是有限的。笔者认为,财政收入作为对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所付财政成本的补偿,与财政支出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互为因果,而且,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财政收入是以财政支出为基本前提的。因此,认真研究地方财政支出是促进地方财政状况改善的更有效的手段。 一 自体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支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明显,财政支出结构也亟待优化。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加以剖析: 1.支出总量高速增长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自实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来,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1983年,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中中央和地方所占份额分别为49.7%、50.3%;34.3%、65.7%。到1995年,上述指标分别变为29.2%、70.8%;15.1%、84.9%。(注:从1993年起,预算外收支中不含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支。但是,这一变化并不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总格局,相反,这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央和地方实际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即地方是主角,中央是配角。)它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已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已形成“大地方、小中央”的格局。十余年来,地方财政支出迅猛增长,其增幅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1986年~1992年同口径比较,地方收支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6%和14.3%;从绝对量上看,1996 年的财政支出是1985 年的4.79倍。然而,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大幅增长的同进, 财政资金所产生的效用并没有同步增长,且财政支出结构失衡,其基本表现是: 一是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建设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而使地方财政具有明显的“吃饭”型财政特征。1992年~1996年地方本级财政支出的情况显示,地方财政建设性支出从未达到过本级财政支出的30%。这种状况似乎表明政府正逐步退出私人商品领域,但问题在于,我国财政建设性支出中绝大部分项目均属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有所作为的领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地方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中, 行政经费日益膨胀。 1992 年、 1994年和1996年,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之和分别为388.36亿元、670.56亿元和969.36亿元,其占当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9.89%、22.43%和22.14%。行政经费的膨胀, 大量挤占了急需的地方公共支出项目,表明我国公共劳务提供的成本过高。 三是在各单项支出中,人头经费远远超过公用经费。以1994年为例,我国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类支出中人头经费均在80%左右。(注:人头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和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和差额补助。)尤其是工资改革后,人头经费在大部分支出项目中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进一步扩大了行政经费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因此,支出总量的扩大,不仅未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相反还导致了更为明显的不平衡与不合理。 2.越背越重的赤字“包袱”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财政赤字“包袱”越背越重,资金调度空前困难,部分地方财政不能按期发放工资,不能及时足额报销差旅费、医药费,上级财政拨付的专款因被挪用而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部分地方财政成为实实在在的“吃饭”财政,少数地方连“吃饭”财政都难以维持。资料表明,从1986年开始,预算内财政收支中,地方财政几乎年年出现为数不小的财政赤字。此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赤字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赤字面也呈扩大趋势,使地方财政支出仅限于保工资和办公经费,而且这种“双保”又限于低水平,地方财政实际上是以欠帐“包袱”的加重来换取赤字的减少。而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九五”乃至更长时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基础的稳固,也必然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产生矛盾,从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教育的“根本”地位,计划生育的“国策”地位,公检法的“重点”地位,无法从财政上得到保证,也使得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变得极为困难。 3.预算内收入短缺与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矛盾 统计资料显示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几乎是年年赤字,这表明预算内收入短缺,无法满足正常的财政资金需要。但与此同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干部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却越来越上档次、上台阶。这显然是一种奇怪的不对称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非规范性创收活动的“合法化”。它起码带来如下三个后果:其一,预算内收入难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其二,为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提供可能;其三,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平衡的“蓄水池”,有关机构与部门难以获得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及其它真实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基本上只能从预算外收入这个侧面来考查预算内收入短缺而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直接原因。 从全国来看, 同口径比较, 1992 年全国地方预算外收入总额是1984年的2.9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7%,而同期地方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5%。1996年,地方预算外收入较之1993年的增幅更是高达171.78%。从积极的方面看,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和政府对这部分资金流向的控制,对各级政府综合平衡社会财力,补充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正是这部分资金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单位办公条件(包括办公楼和办公设施)的改善,交通、通讯工具的便捷,职工福利(包括职工住宅、补贴、津贴)等额外消费的增加,而这些支出基本上是个人、集团消费方面的非建设性支出。它进一步使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一头沉”的不合理局面。 4.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级次之间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极为悬殊。从收入来看,1996年青海省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广东的2%; 从支出来看,排序最末的贵州省,人均财政支出仅为上海的11.93%。 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例如,仅从财政经费占支出的份额来看,1996年上海、北京、天津行政管理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5.32%、5.55%,而青海、贵州、西藏分别为15.99 %、14.86%、21.75%。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除满足政权建设和一般支出需要外,还有财力进行建设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和最低水平的公务支出。这种差别除导致地区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外,还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上述现象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之间也同样存在,它使得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统一的支出标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带来地区内部不同级次之间的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的失衡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某种或某几种现象上找到原因。当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离不开以下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十分明确,即市场能做且做得好的应尽量交给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好或不能做的才应由政府去做。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变型期,政府、市场、企业的分工尚未相应转轨,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了当前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和财政困难。例如,单纯从我国当前吃“皇粮”者众多,且增长过猛,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与我国的改革尚未触及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政府行政机构这一历史“遗产”相关。 第二,由于历史、地缘、政策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这种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城乡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等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相当于低收入地区的15倍以上;以省份为例,1996年,贵州人均GDP与上海相差26倍。不仅如此, 在同一省区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例如,1992年广东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河源市,人无GDP相差16.4倍。 而地方财政状况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本身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财政收不抵支、财政巨额赤字、中央财政补助比重高,很大程度上即是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水平悬殊,财政收支状况迥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反映。 第三,财政体制作为划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年份实行的是五花八门的财政包干制,即使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实行操作中也沿袭包干制下的陈旧做法,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未能从法律上规范,因此地方各级的分配关系也不可能规范,在各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地区结构的优化亦难以有效进行。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致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增大。公共支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围项目与规模。其一般发展规律是:范围、项目由少到多,规模则由小到大。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公共商品,但是现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在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需求,而“创收”制度合法化的情况下,各种税外收费、摊派、罚款、赞助、集资等非规范性的收入形式大量衍生且鱼目混珠,从而导致大量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 三 显然,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及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不是或主要不是财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是我国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在财政上的反映。因此,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改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使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必须从财政内外部着手,改造现有环境,并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政府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思路与原体制截然不同,因此,列入地方财政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层次,即主要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地方性公共商品。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成本,但不能带来任何直接收益,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必要的技术装置使公共商品的享用者为之付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财政收入是公民为消费地方公共商品而付出的价格或费用。而从公共需要的决定到公共商品提供出来,中间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政府设立相应的科层组织。而且,在公民付费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设立的科层组织越庞大,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越高,公共商品的供给数量越少,质量越差。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切切实实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作用领域进行正确定位,借第七次机构改革的东风,下大力撤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构;因岗设人,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2.配合市场化改革进程,认真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及供给成本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来的差额预算单位已变为或逐渐变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许多原统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偿供给的商品与劳务已变为有偿供给,并逐渐由低价位供给改为高价位供给,而且,许多单位的收入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如自1997年起,大中专院校招生全面并轨,所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必须交费上学,学费收入已成为此类事业单位的固定收入。因此,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中,应十分注意配合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适时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对已经或已具备条件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单位不再由财政供给资金。同时,重新调整财政供给标准,对提供纯公共商品的单位,应足额供应资金,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经费的过快增长;对提供混合商品、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则可分别具体情况采用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办法核拨经费,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真正限于公共需要的满足。 3.整顿分配秩序,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当前,非规范的、混乱的分配秩序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政府行为不规范的主要表现。因此,必须在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整顿分配秩序。首先,应将现行各种收费、基金中宜于采用税收形式的非规范收入纳入税收征收轨道;其次,应适应分税制改革,逐步下放税权,适当开征地方性税种,以使地方财政收入能随着地方公共商品需求增加而增长;第三,明确费权,并统一预算管理。费与税均属财政收入的必要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界限:一般来说,涉及面较广,延续时间较长,收入用于一般性公共支出,而受益的地域性和边界性相对模糊者应用用税收形式;而涉及面较窄,延续时间较短,收入用于专项支出,则受益的地域性、边界性相对明确者可采用收费形式。因此,在确保税收收入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主体地位的同进,可通过制定收费决策程序及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一级政府取得一定收入的权力。这不仅有助于地方公共收入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于我国分配秩序的改善及财政收支状况的好转也是大有裨益的。 4.加强中央及省一级地方财政的财权和财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般具有配置资源、平衡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三大职能,其中,后两个事关全局利益的职能主要应赋予中央政府,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也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而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听任这种不平衡发展,既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支出转移,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收入让渡。这里,主要是指前者。由于我国的政权组织包括中央、省、市、县、乡5级,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制度, 其前提条件是加强中央和省一级支付的财权和财力,即应使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省级财政收入在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央财政和省一级地方财政能够以各种灵活多样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对其下级财政进行补助,以平衡不同地区的财政供给能力,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实现各级政府各自承担的基本职能。

求《关于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的论文一篇 3000到5000字 谢谢

 一、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看,目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财政预算、决算的审查,各级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机构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等,都或多或少涉及了评价财政资金绩效的内容,但这些行为主要是以监督检查为主要目的,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从财政资金管理看,各级财政部门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也采取了一些绩效管理的方法。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已有初步基础,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总的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二)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而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难以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这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未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侧重于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同时,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指标,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性。技术性缺陷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
  (四)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体现在:一是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评价。从总体上看,目前各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即重点审核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往往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或由于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不能进行项目的效益评价;二是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审核、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五)支出评价结果的约束乏力。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不仅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系统化原则,整体规划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改革方案。有效的制度不可能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但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以多少论效率,而是以其客观性、科学性论效率。比如,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的成本与效益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特征,而且某项支出效益的取得又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试图直接、准确地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确实不易。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即在定性评价的前提下采用同类相比的方法实施定量评价。如用于学校教学楼建设的教育经费是“造楼”还是“造人”?从定性的角度看一目了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难度极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绩效评价涉及到某些人或某群人的小利益,但对整个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制度体系的整体规划,应充分认识实施的难度,从理论上论证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与规模、预算会计核算模式、政府事业的发展规划、财政支出管理的决策机制、重要项目评价报告的听证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英国和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公众和议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具体项目开始,逐渐扩展到全部财政支出;从重点评价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转移到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全面评价。经济性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分配不均问题;效率性是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有效性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来衡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现方式也应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由易到难、抓住重点、逐步展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应由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扩展到效率性和有效性。
  (三)按照动态管理的方法,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循环过程中。在收缴环节,采取集中收缴方式明显要比分散收缴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存库环节,开展有效的现金管理可以提高资金效益与加强财政控制;在分配环节,预算目标数量化、分类细化有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清晰地衡量预算分配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取得分散采购方式下不可能取得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支付环节,采取电子化集中式的直接支付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必然要求。因此,财政支出流经的各环节存在一个绩效问题,不能仅就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成果为对象来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应建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四)根据科学化原理,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中心环节。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需要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既通用可比、简单适用,又易于操作。为此,可以按照部门、项目、环节分别建立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评价指标用来衡量部门事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可以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结合起来;项目评价指标是按照分类的原则对不同财政支出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环节评价指标是衡量财政支出运动过程中存库、分配、购买、投资、支付等各环节的绩效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开展绩效评价活动的前提。所以,应建立各部门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绩效审计评价为一体的绩效评价机制。部门自我评价是各部门对年初设定目标与实现情况的对比评价,并做出具体分析和说明;财政综合评价是财政部门对重点预算资金的绩效进行重点评价,对所有财政资金的绩效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以保障各项计划目标及时、顺利地实现,更好地配合下一年度的预算分配工作;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针对一些使用大量财政资金的部门和领域进行的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社会评价是社会民众或媒体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事件进行举报、采访或揭露,以改善财政支出绩效的整体状况。
  (五)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规模与容量的数据库,需要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分不同行业、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将有关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初始数据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推动数据采集进入标准化工作阶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克服制度障碍,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共享;大力推进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性与安全性;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三、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对策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划分评价层次。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四类: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由于财政支出项目是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项目支出内容十分广泛、项目间差异大、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因此,对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合理安排财政经费、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单位作为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为财政支出的总体效益。因此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财政部门,评价对象是各政府部门(使用财政经费的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监督机构、财政政策研究机构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是部门财政支出效益的综合反映。综合绩效评价对象具有整体性,其范围可以是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的财政支出。
  (二)建立评价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具体应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首先,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要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选择及工作程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统一的制度规范,明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其次,要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中,在收缴环节,采取集中收缴方式明显要比分期收缴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库存环节,开展有效的现金管理可以提高资金效益与加强财政控制;在分配环节,预算目标数量化、分类细化有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清晰地衡量预算分配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取得分期采购方式下不可能取得的规模效益;在支付环节,采取电子化的集中式直接支付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有效途径。因此,财政支出各环节上都存在绩效问题,应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最后,做好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
  (三)完善评价体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就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这种指标库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更依赖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应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考虑,各类指标均可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四种类型。并根据指标性质不同,将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四)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指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为基础,测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又可根据标准的取值基础不同,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时效性可分为当期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标准形成的方法可分为测算标准和经验标准;按照区域可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此外,还可分为政府标准、社会公众标准及民间机构标准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准确衡量绩效的尺度,标准的正确选择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评价标准的制定既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主要环节,也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步骤。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指标与标准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值。。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后,可在条件成熟时研究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数据库。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如何建立和维护更新标准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可效仿企业绩效评价,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
  (五)创新评价方法。良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被《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所采纳,应用到实践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社会效益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而现有评价方法中,能简便、精准地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际需要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今后,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上,要着眼于增加政府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和社会参与性,深入研究公众评判法等适用于社会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按照民主、科学、简便、精准的原则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六)规范评价流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应由国家统一规定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确定评价的重点,明确评价采取的方法,规范评价的基本流程。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事前与事后评价、定期和经常性评价、当前与长远评价、自我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工作制度。可以设计评价工作的基本程序为: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评价对象,下发评价通知书;组织专业小组,聘请专家,成立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方案,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下达评价通知;督促部门自评,收集、核实数据并实施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做好评价总结;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备案。
  (七)设立评价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改变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零碎涣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在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组织做好本部门、所属单位以及财政支出项目的具体评价工作。鉴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监督作用,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3000字的论文范文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基础 教育 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 经验 ,并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和 文化 背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彻的课程改革。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3000字的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论文题目:试析如何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摘 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国债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设、重大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关键词:政府 投资 管理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背景

地方政府为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基础建设建设目标。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务实高效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整合、配置和激活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向资产转化,资产向资金转化,突破资金瓶颈,扩大融资能力;将重点项目纳入投融资监管体系,加强融资、投资、建设、管理、偿债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防止政府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由于1994年国家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样造成中央财力过度集中,地方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家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和贷款,这样就产生了公司制融资平台,通过其向社会融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要。

二、现阶段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成立初期,为发挥其投融资功能,扩大融资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将土地资源等优良资产和未来需要资金推动的投资项目注入投融资平台,使投融资平台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基本满足初期融资的需求,为政府融资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通过资产抵押、发行中票、信托计划等方式取得一定的社会资金,暂时满足了建设资金的需要,虽然投融资平台开局良好,但走势不强。因为举债到期是要偿还的,政府投资的项目大部分是公益性项目,盈利水平较低,投资回收期长,未来的现金流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只能举新还旧,这样制约了投融资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平台在发展中就出现了严重瓶颈,通过分析产生瓶颈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1、通过投融资平台的建立背景及工作目标来看,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就已经定位,主要是利用资产规模融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考虑如何将社会资金融进来,但没有充分考虑如何清偿债务问题,缺少长远的投融资规划,缺乏财务战略,因财务战略的缺失造成投融资平台资产结构不合理,盈利模式不科学,完全不适应公司长期融资的需要,导致投融资平台发展后劲不足,甚至丧失可持续经营能力,最后导致平台公司关闭。

2、通过资产构成来看,注入投融资平台优良资产主要是土地,土地只是一种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只能满足融资条件的暂时需要。土地资源不会产生持续的后期效益,投融资平台初期具有大量优良资产,平台公司利用土地抵押很容易取得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较容易,但后期平台公司经营资产盈利水平低,平台公司没有良好效益和现金流,信用评级低,融资面临极大困难。

3、通过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来看,注入投融资平台的企业大多是准公益性企业及传统行业,没有带动发展的先导型企业。注入投融资平台的企业盈利能力低,盈利水平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财务风险巨大。现投融资平台业绩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如果失去政府补贴,注入投融资平台将巨额亏损,未来信用评级下降,后期融资不可能实现。

范文二:

论文题目: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初探

摘要:儒家管理哲学在长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实践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哲学一贯强调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以实施道德教化作为管理活动的首务,以“修、齐、治、平”为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正是这些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有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儒家;管理哲学;核心理念

关于儒家管理哲学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界人士普遍认为,自儒家取得独尊之势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管他们个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学为主流的”[1]317;“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上看,还是‘治世’多于‘乱世’,‘稳态'。

多于’无序‘,’常态‘多于’变态‘。因而,反映农业社会常态(稳态)运行规律的’治国之道‘———儒家管理哲学,就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思想”[1]321。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管理史、哲学史、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国强兵,实非儒学莫能为。这些对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评价,是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实践的基本事实的。的确,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学为主流;历朝历代的先贤,不管他们从什么立场和角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选择、补充、阐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儒家圣贤所提出的几个不变的中心理念来进行。正是这几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与其他学派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试图对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的政治管理实践提供思想借鉴。

一、为政在人: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儒家认为,造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乱臣贼子纷起,整个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之中。既然“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个社会回复到“天下有道”,同样也离不开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在政治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首倡以“仁”为中心观念的管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按《说文》解:“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实际上是“二人”的复合字。这表明孔子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统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