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财富币就想拿一篇论文,知识没这么廉价。
再考赤壁之战
[摘 要]尹韵公先生曾发表《赤壁之战辨》,从参战兵力、时间以及孙权战后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
轻等方面来证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此等种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赤壁之战;兵力;曹操
尹韵公先生于1981年3月31日的《光明
日报》上发表了《赤壁之战辨》,该文认为《资治
通鉴》记载的赤壁之战是司马光的歪曲和渲
染,赤壁之战是曹操用轻骑五千打的一场遭遇
战,并非大战。尹文中说:“曹军五千轻骑在长
阪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
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
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
壁之战。由此可见,这次战争是在紧迫的时间
内发生的,古代交通运输困难,曹操纵有天大的
军事才能,也无力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结集。
这就从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的可能
性。”尹先生还从孙权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轻,
来说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尹先生的文章引发
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各方面问题的再探讨,时
至今日,其探讨还在进行。笔者以绵薄之力,试
举几例谨与尹先生商榷。
一
曹操一方参战兵力数量是轻骑五千吗?
为说明赤壁之战的规模,须先搞清楚曹操
在赤壁战前的兵力数量。在史料可信度较大的
东晋以前的早期史料中,涉及曹操赤壁战前兵
力数量的有如下几处:陈寿《三国志》、裴松之
注引西晋材料、东晋袁宏《后汉纪》等。《三国
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了西晋陆机如下所
言:“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
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
旅,虎步原隰。”可见,西晋陆机认为曹操在赤
壁战前的兵力数量多达“百万”。有类似说法
的还有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今操
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争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
《三国志·周瑜传》载黄盖与曹操的信中说:
“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
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由此看来,曹操统一
北方后已拥兵百万,是当时比较通行的说法。
当然,曹操是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赤壁
之战中去的。
赤壁之战临近之时,曹操在给孙权君臣的
劝降书中言:“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
于吴”(《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的劝
降书带有战争讹诈的性质,所谓水军八十万参
战不足为信。但赤壁之战来临前夕对于曹操可
能的参战人数,周瑜曾这样分析:“彼所将中国
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
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按照周
瑜的说法,曹操一方投入的兵力数量可能是十
五六万,再加上俘虏刘表的降军七八万,总共是
二十三四万。再者,大战将至,当时江东的头面
人物,听到曹操几乎不战而定荆州,即将顺流而
下的消息,大多“闻之皆恐”(《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望风畏惧”(《三国志·吴书·吴
主传》),纷纷主张投降,就连长期追随孙坚、孙
策征战的孙贲(孙坚之侄)也准备采取单独行
动:“遣子入质”(《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从周瑜的分析和战前的气氛可以预见,曹操大
军将至,将要到来的战役会是一场大战。
战争期间的兵力数量历来都是军事机密,
连参战对手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猜测,但战
后就成了公开的秘密。陈寿《三国志》所载有
关曹操兵力数量的记载,虽稍有差异,但并不矛
盾。《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
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诸
葛恪传》:“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
如山……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
州。”刘表原有十万兵马,减去在刘备、刘琦控
制下的两万余名,投降曹操的约为七八万人马。
至于曹操率领南下的北方军队数量,学者卢弼
认为陈寿所记的诸葛恪语“三十万众”较为可
靠,卢弼说:“八十万众,夸辞耳,《诸葛恪传》云
操率三十万众可证,亦以三十万为近
是”。[1](P897)因为战后兵力数量逐渐成为公开的
秘密,尤其是参战的人数,规模达到几十万人的
赤壁之战。三十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曹魏政
权已处在司马氏的控制之下,江东三万人参加
的赤壁之战也已经成为吴国颇为自豪的日常谈
资,由不得诸葛恪一人信口开河。台湾林瑞翰
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史》也认为赤壁之战曹操
所投入的军队数量是“三四十万”。[2](P38)
所以,尹韵公先生认为赤壁之战是曹操用
轻骑五千打的一场遭遇战,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
从作战时间来看,尹文认为曹操九月占领
江陵之后,即率军东下与孙刘联军作战,“从时
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之战的可能性”。这也是
值得商榷的。
至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最早记载的是
蜀末晋初陈寿(233~279年)陈寿的《三国志·
武帝纪》:“(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
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
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
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
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篙、邓义等。益州牧刘璋
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台
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
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
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
南诸郡。”
东晋袁宏(328~376年)的《后汉纪》记
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
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
壁,操师大败。”[3](P843)
可见《三国志》、《后汉纪》都将赤壁之战发
生的时间标明为“十二月”。
后来,范晔(398~445年)将赤壁之战系于
该年“冬十月癸未朔”之后、“十四年”之前(《后
汉书·孝献帝纪》),《资治通鉴》又进一步将时
间框定于十二月之前。[4](PP2087~2094)
陈寿生于赤壁之战后二十五年,关于赤壁
之战的发生时间,《三国志》无疑是现存最早的
原始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过:“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
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
何则?彼所见之直接史料多,而后人所见者少
也。”[5](P99)从史料的可靠性来说,《三国志》、
《后汉纪》的“十二月”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战前周瑜向孙权请
求出兵时,谈到当时季节气候,“又今盛寒,马无
蒿草”。南方地暖,所谓“盛寒”一般出现在入冬
之后。据湖南长沙自然历:初冬的日平均气温<
10℃—5℃,平均日期是11月27日至12月24
日;仲冬(长沙无季冬)的日平均气温<5℃—
3℃,平均日期是12月25日至1月31日。湖北
鄂州市的自然历是:初冬的日平均气温<10℃—
6℃,平均日期是11月29至12月18日;季冬
(鄂州无仲冬)的日平均气温<6℃—0℃以下,
平均日期是12月19日至1月31日。据《中华
两千年历书》,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为农历
戊子年,闰十二月。农历十月对应的公历时间是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据长沙自然历:初秋
10月6日至11月8日,日平均气温<19℃—15
℃;仲秋11月9日至11月26日,日平均气温<
15℃—10℃。鄂州市自然历是:初秋10月20日
至11月26日,日平均气温<19℃—16℃;仲秋
10月27日至11月11日,日平均气温<16℃—
13℃;季秋11月12日至11月28日,日平均气温
<13℃—10℃。芜湖自然历:初秋10月5日至
10月24日,日平均气温在<19℃—16℃;仲秋
10月25日至11月9日,日平均气温<16℃—
13℃;季秋11月10日至11月21日,日平均气温
<13℃—10℃。孙权当时驻军柴桑(今九江),气
候应该与上述地区相近。可见该年10月,长江
中下游地区未进入“盛寒”季节。又据《中华两
千年历书》,公元208年11月27日为农历十一
月初二,11月29日为农历十一月初四, 12月19
日为农历十一月廿四, 11月25日为农历十二月
初一。战争发生在“盛寒”开始之后,应该说已
经进入长沙的仲冬、鄂州的季冬,即农历十一月
廿四以后。[6](P70)即使将汉末三国“年平均气温
大约比现在低1℃—2℃”的因素考虑在
内,[7](P21)发生在“盛寒”时节的赤壁之战也不可
能发生在当年农历十月,因为当时长江中游,尚
处于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更不用说发生在九月
了。
三
尹文认为孙权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轻,果
真如此吗?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
年),而吴国最高统帅孙权的官职直到建安十
三年(209年)才为车骑将军、徐州牧,《三国
志·吴主传》载:“(建安)十四年,……权以瑜
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备领荆州牧,屯公安。”显然,孙权所提拔的参
战将领,无论功劳再大,自然是不能超过他自己
的职位———车骑将军、徐州牧。所以,对于孙权
对立功将领所提拔的职位不高就认为是奖励很
轻,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参战立功的将
领均得到重大升赏,孙权对他们的恩遇和评价
是很高的。周瑜攻下南郡,战事才算结束。周
瑜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食邑四县。孙权赞扬
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
州……。”后来,孙权称帝后,又对公卿说:“孤
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
传》)至于鲁肃,“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
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三国志
·吴书·鲁肃传》),孙权特持鞍下马相迎。至
于陈普,赤壁之战,陈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
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普将军,
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陈普拜偏将
军,领江夏太守,食邑四县。而且,孙权对周瑜、
陈普二人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周瑜)病卒,时
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后著
令曰:‘故将军周瑜、陈普,其有人客,皆不得
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其余诸位
将领,黄盖升拜武锋中郎将,凌统迁校尉,吕范
拜偏将军,等等,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尹韵公先生在《赤壁之战辨》一
文中,从参战兵力、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
的可能性,以及从孙权战后对立功将领的奖励
很轻等方面来证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此等种
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在探讨历史问
题时,应论之有据,要凭据历史记载,凭据考证
和事实。
[参 考 文 献]
[1]卢弼.三国志集结[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林瑞翰.魏晋南北朝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
司, 1990.
[3]周天游.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6]《中华两千年历书》编写组.中华两千年历书[Z].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 (2).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也是至今为止存在时间最长的文明。其中,随着文明的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开始一轮一轮的演变。
原始社会
大约起源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这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他们一般群居,主要以氏族部落为生活单位。传说中,黄帝炎帝就是生活在原始社会,还和蚩尤发生了涿鹿之战,为了争夺更多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他们主要的武器便是石器;原始社会又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阶段,人们也经历了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领导的两个生活石器,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较为简单,生产工具主要以石器为主,生产力也比较低下。原始社会的结束大致从大禹的儿子创建夏王朝开始。
奴隶社会
大致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夏朝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止,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奴隶社会中,农耕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成了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也很发达,最著名的就是青铜器制造业。青铜器在夏商周三朝有着它发展历程中的“黄金时代”。西周通过分封制确立了等级制度,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甚至生命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标志性的土地制度。而春秋战国时代,不断地战乱,各国不断理励志励志强国,打破原有局面;商鞅变法,井田制被瓦解等也成了奴隶社会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从秦一统六国,建立封建主义制度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时,便真正确立,起源是在战国时期,真正结束封建社会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标志。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农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农民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耕田,每年要上上缴高额的租金,剩余的只能勉强满足一家人的生计。地主和农民就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束则是在“土改”之后。
1、史料引用的规范问题
前已述及,重视史料的引用是历史论文撰写的重要特点,也是衡量一篇历史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史料的引用还存在一个规范问题。这种规范的具体要求是:
(1)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要靠第一手资料说话,少用第二手、第三手资料。这种规范要求,其实也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相对而言,第一手资料比起第二手、第三手资料更具有真实性。当然,对此也要辩证地看,即使是第一手资料,也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样带有主观性,因此也存在一个分析与甄别的问题。
(2)引用的资料必须详细地注明出处。引用资料包括直接引用文献原文和转述文献之意或他人的学术观点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要详细注明出处。一方面,用有出处的史料作论据,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注明出处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属于文品、道德问题,同时也可避免抄袭之嫌。切忌通篇文章洋洋洒洒,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观点或具体表述,却一个引号也不打,一个出处也不标。
2、论文表述的规范问题
(1)历史语言问题。中国古代史家普遍主张史文词达意、词达道即可,也就是所谓的简而工。重视文与史的区别,这一点当然是对的,历史语言不能和文学语言那样,随意使用夸张、描写,它一定要尊重史实。但是,对此的理解也不能绝对化。历史叙述是可以采用细节描写的,像司马迁写“鸿门宴”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从而使历史文字读来更加生动,人们也决不会认为司马迁在胡编乱造。特别是写历史人物和具体事件,一些事件场景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等,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的,它增强了史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2)论文格式问题。总体来说,历史学术论文强调考实,它必须有论有据、有叙有议,也就是史论结合、评述结合。一篇文章如果光有论点,没有论据,或者论据不充分,那么它的论点就支撑不起来。同样,如果提不出论点,没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也不能成其为学术论文。同时,学术论文的文体又是多样的,既有一般性的研究论文,也有札记、笔记、读后感、书评、动态综述等不同形式的论文,对此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和不同的规范。例如,札记主要是写出自己的点滴心得或认识,无需长篇大论,但要言之有物;笔记与札记有类似的地方,不过更灵活;书评是要把握原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价值、地位,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动态综述主要是梳理某一学术问题的发展状况。
(3)符号规范问题。除了基本的文句符号(标点符号)要准确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数字的标示问题。根据现行出版规范,凡是文中出现表示数量的数字和公元纪年,一般采用阿拉伯数字符号;而对于古代帝王纪年,则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符号,同时在紧接其后的括号里注上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相应公元纪年。
(4)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著录,大多依据国家标准,不过有的期刊有自己的文献著录依据,这就要根据投稿期刊的具体要求来进行了。
文章转载自 期刊云 ,论坛里面有关于论文格式的详细介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下。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4岁。公元前247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BC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BC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于 、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
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
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确立中央和地方
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
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
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
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
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
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
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这
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秦朝建立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秦朝的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官吏,
攻占郡县,响应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
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号称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
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开辟了中国更辉煌的时期封建制时期。是秦始皇把“朕”作为了皇帝的代名词,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有多了一个体,隶书。在大范围的战争,又让我国开始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他的历史价值当然不胜枚举秦朝短短三十几载,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