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二、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
五、戏曲导入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 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
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根据我国的 教育 体制,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升华。作为整个初中教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扬中华文化的重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 范文 一: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的构建 方法
摘要: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重要课程,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语文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耀眼的部分,它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只有学好了语文,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才能更加轻松,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 措施 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 总结 了一些相关的 经验 ,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通过教学观念的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实施,使学生具备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迎来高效。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 文章 利用“说”和“做”两个方面对闻一多先生进行描写,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2)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闻一多先生?(3)文章中描写“说”部分有哪些?描写“做”的部分有哪些?(4)文章的开头是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引入课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时的“一月不梳头”的 典故 ,为什么要这样引用呢?作者的用意为何呢?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去请教教师,要努力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他们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由此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感知力也会加强,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实现高效,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积极地完成知识的获取,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饱满的热切和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我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而是为他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神全都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经典名曲———《送别》。悠扬婉转的歌声轻轻响起,时时回荡在学生的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知己相交的珍贵,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这首歌而产生起伏,不用教师再做过多的铺垫和引导,也不用对教学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并主动进行阅读和探索。利用音乐的力量,我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中的情感和体会大致相似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下顺利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谓“以景促情”,即指适当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更加坚实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德育教师来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书面知识的传授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道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道德素质跟不上,成绩再好也是枉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 语文学习 完成思想道德的培养,并帮助学从中获得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通过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深切感受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利用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斑羚跳过悬崖时的幻灯片,使学生自然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进而学会关爱动物,能够善待其他的生命,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并珍爱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总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带领和学生的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2]胡范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1):284.
[3]潘德会.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
[4]熊依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8).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
摘要: 作文 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挖掘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课本中的优美语句、生活事例以及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词句、写作素材、人生经验和写作技法,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活用;渗透;积累;强化
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研究是指教师使用课本中的资源,挖掘作文资源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研究。课本资源主要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包括课文中的文境、作者常识、课前导语部分、课后研讨与练习、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空白”,教材第一页起的彩图,每个单元的目标,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相对成课,各自精彩。如何利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进行了尝试。
一、在备课中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弄清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 作文指导 方向,弄清所教的内容在单元、整册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弄清课本中的作文点,利用课本,充分挖掘利用课本资源,找准、找好教与写的结合点。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六单元,单元编排依次为“亲情“”青少年学习生活“”写景诗文“”人生、生命“”科学探索”“想象作品”。解读七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写作指导 课,内容按单元顺序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归结起来就是 记叙文 的选材、构思和语言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拟七年级上册的写作指导策略为:训练学生写好记叙文,写“生活真情作文”,把好选材与语言文字关。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至少能把握文章如何选材的问题,挖掘其独具匠心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渗透是备课的方向。莫怀戚的《散步》是描写幸福和谐的家庭,尊老爱幼的美德,中年人的责任感和生命的礼赞。作者围绕“散步”这平凡的小事来写,通过一家在田野散步的分歧,田野的风光来展现。我在备课时,抓住文章选材的“生活”味、“以小见大”的写法进行解读。语言,需最欣赏它的浓墨重彩。“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不仅凝练点题,开门见山,而且意味深长,就能让人读出此散步的不同寻常,非常干净。我预设当堂作文“难忘的一件事”。纵观学生作文:有写父母的爱,如放学时雨中送伞,早饭准备,生日、生病时的父母的陪伴;有写友情的;有写学习生活,如老师的教诲,难忘一堂课,考试,读一本好书, 毕业 的那一天;有写童年生活的,如摸鱼、抓虾、玩游戏、放风筝;有写成长的,如学会做饭、 炒菜 ,学会骑自行车、 游泳 、下棋。还有些学生很会捕捉,就以自己刚刚结束的入学 军训 为素材,写出了军训的苦与乐。读着学生的作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修改“难忘的一件事”作文,要求:运用《散步》“以小见大”、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修改开头和结尾,语言简洁,扣题点题。
二、在阅读中积累
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策略的研究,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阅读、积累课本资源。课文是一篇篇很好的阅读、训练的范本。每篇文章都有其出彩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积累。我是这样指导的:让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进行理解,或 造句 ,或仿写。研读,是对文章中 好词好句 的品味推敲、语段的赏析。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妙处,这是每篇课文必做的积累。如《春》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我们可以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的“钻”字进行推敲,用换字法,让学生探讨改为“长“”探”好不好。学生思考讨论“:长”只写出动作,没有神韵,显得死气;改成“探”字,加了“调皮劲”,有生机;但“钻”字最能体现小草对春天的渴盼,有破土而出的挤劲,最能突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每一幅春天的图画,在比较中揣摩,在体味中涵咏,培养了学生欣赏景物的角度,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人物描写,找出图中人物,并指导学生在人物对号入座的同时,抓住人物描写的 句子 ,品读人物,尝试语言表达形式,把握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积累有关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可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去运用它们,就能让作文生动、具体起来。
三、在训练中强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因此,教师在把握课本资源中的写作点时,应当堂进行训练强化,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写作语言指导的好素材。作者在文中选取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等东北特有的物产,大量运用了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并运用排比、比喻修辞等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作者还在文中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呼告”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非常直接,强烈。在学完之后,我当堂布置课堂练笔,写“我的家乡”,要求用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写得特别好。又如,《风雨》中的侧面描写的写法非常突出,文中不见“风雨”却时时感受到“风雨”的存在。于是,我当堂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练笔“:夏天的烈日”片段作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写。有的学生写出了“整个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汗大得似雨帘遮住了眼睛”的妙语。作文的修改训练不容忽视,我始终都坚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为教师的指导指明了方向。因此“,扣住题目选材“”叙述的具体生动“”开头入题、结尾扣题说点道理”一直是我训练的重点。学生在修改文章时也注意内容选择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从而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研究,只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作文教学的天地会更宽延。
参考文献:
[1]周晓美.活用课本资源,丰富 议论文 写作素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0.
[2]陈燕香.活用语文课本资源辅助 中考作文 复习[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2).
[3]赵亚萍.活用教材资源,促进有效写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165-166.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 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入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课堂教学的导入有着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激情导入
所谓激情导入 ,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 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激情导入 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同学上台朗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师说)《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在陶渊明之前的文人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吧,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故事导入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 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一个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三.诗歌名言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 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 ,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教师也可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诗歌名言,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我们都知道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只,好比是顾问……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我的长生果》导入 设计)。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也是诗歌名言导入 的基本条件。
四. 问题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导语 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游戏导入
课前安排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同学积极参与。例:上课前,老师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准备四个方面的材料:A组备人物,B组备时间,C组备地点,D组备事件,然后分别请各组派同学上台写出自己的材料,组成一个基本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如:元谋人五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刘德华31世纪在火星打扑克;2003年,布什和萨达姆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火炬上决斗……在同学们兴趣盎然之际,老师顺势导入 课题《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
游戏导入 也包括以其它趣味性方式导入 课文的方法,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直接让学生以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在学习议论文时将文章的论点直接先提炼出来,以辩论会形式进行辩论,明确论据的重要以及论证的方法。
六.多媒体导入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写景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讲授《三峡》可事先准备好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新课导入 时将挂图一一挂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在讲授《核舟记》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图片来对课文的描述进行直观且形象的学习。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等,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 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总之,导入 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 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 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电影中的台词揭示了社会的现状,确实,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对知识的汲取。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做到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教导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 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入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课堂教学的导入有着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激情导入
所谓激情导入 ,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 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 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激情导入 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同学上台朗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师说)《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在陶渊明之前的文人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吧,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故事导入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 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一个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三.诗歌名言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颗时,是这样导入 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 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 ,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教师也可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诗歌名言,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我们都知道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只,好比是顾问……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我的长生果》导入 设计)。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也是诗歌名言导入 的基本条件。
四. 问题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导语 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游戏导入
课前安排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同学积极参与。例:上课前,老师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准备四个方面的材料:A组备人物,B组备时间,C组备地点,D组备事件,然后分别请各组派同学上台写出自己的材料,组成一个基本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如:元谋人五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刘德华31世纪在火星打扑克;2003年,布什和萨达姆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火炬上决斗……在同学们兴趣盎然之际,老师顺势导入 课题《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
游戏导入 也包括以其它趣味性方式导入 课文的方法,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上课直接让学生以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在学习议论文时将文章的论点直接先提炼出来,以辩论会形式进行辩论,明确论据的重要以及论证的方法。
六.多媒体导入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写景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讲授《三峡》可事先准备好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新课导入 时将挂图一一挂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在讲授《核舟记》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图片来对课文的描述进行直观且形象的学习。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后再讲《安塞腰鼓》;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等,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 课题,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
总之,导入 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 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 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