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中医的历史小论文

2023-12-09 15: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中医的历史小论文

中医学的古代文化内涵论文

中医学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科学与学问组成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有内在相关性、相似性、统一性和多元性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在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学科体系。中医学的特色是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唇齿相依。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是中医学延续与发展的基石。

1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唯有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得以延续。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医学来说是哲学。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深邃哲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易”有3意:①变异:指变化。哲学上讲,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变化是永恒的真理,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中医在临床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然后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去认识人的疾病。②不易:“千古不易者谓之经。”指在绝对的变化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③简易:在实现不易的过程中,一定有最简单的路径。《易经》的哲学精神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智慧,如采用阴阳的观点看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实乃中和之医,简称中医。“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急。”“中庸”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则或最高追求。如《伤寒论》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以“以平为期”是最佳的生命状态。再者,从哲学的角度里看,《论语》讲的是社会伦理学,伦理学即哲学的“用”。读《论语》能懂得敬畏生命,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此,中医学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2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2.1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不但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中医学关心的理论问题。中医主张体自然之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最高目的即为自然之功,治病为了恢复本然的平衡状态,养生只求尽其天年常度保全自然”就成为中医治病之首务。

2.2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元气论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气,“气体一而万殊”。无形而化生的元气构成中国古代“大化流行”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和谐完美,而排斥形而下的分解组合。

2.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之一为重道轻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学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因此,尽管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但中医学的脏腑功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得出的。故一些学者据此即认为中医学脏腑并没有实体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故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

2.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医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特色,即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人体,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难于言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的“得意”工夫,只有这样方能达到中医治学之最高境界。

2.5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时代即已基本确立,“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成为不变的信条,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而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例如,吴有性的“戾气说”已突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芽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由此而言,中医学具有浓厚的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2.6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医门法律》),“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谓正己,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具备仁爱之心。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概括“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3小结

总之,中医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不仅具有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观念与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更有在方法论上亦具有重神轻形、在价值取向与伦理追求上具有“崇古尊经”和“医为仁术”、在思维意境上具有得意忘象的特点。因此,必须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上深人理解,方能不断地推动中医学健康向前发展。

中医论文

中医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老年便秘证治

1病因及病机

1.1气血不足 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竭,大肠失去濡润,而形成便秘。

1.2阳虚寒凝 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生,凝滞肠胃,致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形成便秘。

1.3阴液不足 老年体弱或久病,或服用泻下药物过多,导致津液大伤,肠道干枯,大便燥结难下。

1.4气机郁滞 老年之人,多忧善虑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1.5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

2治疗

2.1非药物治疗 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及身体锻炼,特别是功能性便秘更应如此。食物应富含纤维并多饮水。

2.2药物治疗 便秘临床上分为气秘、虚秘、冷秘和热秘。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2种。

2.2.1气虚便秘 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

2.2.2血虚便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

2.2.3冷秘 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 苁 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

2.2.4气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 榔 、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内金等。

2.2.5热秘 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元参、生芪等。

3典型病例

3.1女患,65岁。长期便秘,伴腰痛腰冷,时腹胀,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药:仙灵脾10g,肉 苁 蓉20g,生黄芪15g,佛手10g,香椽10g,生山楂15g,当归15g,牛膝10g,首乌15g。

患者体弱,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便秘。肾阳不足,则腰痛腰冷。脾虚运化无力,则腹胀,食欲不佳。仙灵脾、牛膝温肾助阳,肉 苁 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佛手、香椽理气,首乌、当归补血行气,润肠通便。5剂后每日大便1次。后守方调理。

3.2男患,92岁。曾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数日或每周大便1次。曾用泻火通便之品,服后腹泻不止。时有腹胀,乏力,面色苍白,时咳嗽、痰多、苔薄黄略腻、脉细。辨证属气血不足,治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方药:生黄芪15g,茯苓15g,太子参15g,全瓜 蒌 20g,佛手15g,香椽15g,木香10g,郁香10g,当归15g,生山楂15g,白芍15g。

患者气血不足,脾虚不运,遂成便秘、腹胀。水饮不能运化,聚而成痰。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面色苍白,乏力。生黄芪、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润燥、佛手、香椽、木香、郁金理气,以助脾运化,生山楂健胃消食,全瓜 蒌 清痰热,又可润肠通便。5剂后即每1~2d正常大便1次。后守方化裁,以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调理。

4讨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肠道传送无力,故成便秘。以虚秘、冷秘、气秘为主。在治疗时,不可妄用泻火通便之药,而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同时加入理气健脾之品。虽然饮食及疾病等如饮酒或过食辛辣厚味,也可出现热秘,但多为虚实夹杂。故应慎用泻火通便及破气之药。如通便药久用或用量过大,则干扰正常条件反射,形成药物依赖,同时也使气血津液更加受损,致肠道津液干枯,反而加重便秘。通便药的应用须中病即止,便秘缓解后,即去通便药,而根据病因,分别继续施用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以治其本,防止便秘再发。

题目:中药材市场走势分析研究

一、大幅震荡调整变化异乎寻常

受SARS疫情影响,2003年的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变化异乎寻常,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交易红火,销量持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大体为:2003年1~3月份,SARS疫情出现,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交易比2002年冬明显增多,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开始复苏;4~6月上旬,SARS疫情加剧,药材购销两旺,批量成交加快,不少品种价格飞涨,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新高;6月份以后,一方面SARS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国家着手对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禁售中药饮片,药材交易迅速回落,跌入低谷;进入9月份,药材交易重现生机,市场渐趋活跃。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变化速度之快为历年罕见。

二、销量不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

综观2003年的药材交易,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近300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平均较2002年分别增长25%~48%和33%~42%不等。其中,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计口径的48.5%~54.3%,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28%~33%,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12.7%~23.5%。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致使许多药材供过于求,市场滞销,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低谷中运行: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芍、厚朴、茯苓等。但SARS让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易再次活跃起来。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上涨了几十倍之多,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

三、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

2003年的药材交易红火,虽然中间震荡起伏,但整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SARS疫情的刺激,药材销售旺盛。在狙击SARS的战斗中,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给疲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拉动多数家种药材走出低谷。

2、受旱 涝 灾害影响,药材产量下降。我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 涝 灾害,致使湖南、广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场供给量严重下滑,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3、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市场供应日趋减少,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 艽 、野山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于高价位。2002年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虫夏草,由年初的16000元上涨到26750元,特大虫草王已涨至41000元的高峰。

4、出口需求增加。进入2003年,中药材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整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药材出口渠道拓宽,销售范围扩大。桔梗、北沙参、山药、黄芩、太子参、罗汉果等品种出口顺畅。

5、受秋后粮棉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牵动,部分家种品种都不约而同的跟随农产品价格上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