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兰亭集序艺术鉴赏论文

2023-12-12 0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兰亭集序艺术鉴赏论文

        魏晋书法艺术,承汉之余韵,又极富有创造力,华美与质朴相结合,这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之朴”。魏晋书法的“韵”,主要表现在自然天成的柔性美。王羲之作为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其为“书圣”,自也是其书法中的“韵”透露出来的耐人寻味的美,而他的《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要对《兰亭序》进行简要鉴赏评析,首先得从其作者王羲之的了解开始。据可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为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从小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访各地游名山,博采众长,在充分研习了各家书法字体后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达到了其独一无二的“韵”味。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在会稽山放浪形骸,其风景秀丽,正是谈玄论道的好地方。永和九年,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参加集会的这些名流,有司徒谢安、王羲之的儿子献之、涣之等人。众人参加兰亭“修禊”之典,“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即兴写下的诗篇于集会后汇编成集,《兰亭序》即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与情愫,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作品的每一个细部。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有“韵”味的艺术美。《兰亭序》不仅仅是极小空间中的“韵”美,整体上更是如此,总览全篇,错落有致,挥洒自如,变化多端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如此看来,《兰亭序》值得我们去分析,去学习。

        王羲之的字内敛中不失含蓄,苍劲中不失秀美,而《兰亭序》通篇潇洒自然,大小参差,形态各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出于天然”。每一字都被王羲之赋有了生命力,或静或动,或躺或卧,而其字态中的一颦一笑、一嘻一怒,超然洒脱显于纸上。静态的字,动态的灵魂,可以见得,王羲之书法的功底如何,当时书写的情感如何。尺幅之内,“群贤毕至”。《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更突出地表现在同字别构上。凡重复的字,写法也是各不相同,如据资料显示,五个“怀”字、七个“不”字,各有各不同的形态,千变万化。其中,特别是“之”字,有的洒脱流转,有的工整有序,大小参差,位置各异,千姿百态。

      书法值得鉴赏,文章亦如此。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的风格,句式富于变化,在散句中韵律和谐,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当时流行的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兰亭序》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的风采,而又超越了这种风采,这种风采为后人景仰。《兰亭序》书法“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具有对比的美感,更能显出其超然物外、温文尔雅的内在气韵。

      王羲之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如他本人在《兰亭集序》中写到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我们对于王羲之这篇《兰亭序》的研究虽不深入,却也能从表面上探得一二,因为他的笔法精严,故能使文字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不得不说,王羲之笔下的每个字,都被他赋有了生命力,或静或动,形态各异,而《兰亭序》的写作机缘,也正是王羲之笔下精妙绝伦的书法产生的前提,正如沈尹默所言:“当时逸少本天全”。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其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又被称为《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它主要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人聚会时的欢乐情形。作者在文中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一种感叹,他叹人生无常,应当珍惜眼下美好时光。《兰亭序》整篇文章在章法,结构和比法方面都堪称完美,这也是后世之人频繁的临摹的原因。《兰亭集序》在书法领域内有着极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4月22日即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距今1661年前的一个进行的友人聚会。当时时任会稽山阴内史的王羲之和其友人谢安、孙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了记录此次山水之行,王羲之将所有人的诗词歌赋作为一册,并作序一篇,也就是如今的《兰亭序》。这篇序记录了当时王羲之与其友人在聚会上的欢乐的详情。
不过可惜的是今人看到的《兰亭序》是唐朝唐太宗年间冯承素的神龙本,也就是临摹本。神龙本是唐代最好的一个临摹本。至于王羲之的原本,因为唐太宗太过喜欢,唐太宗将它作为陪葬品带进了坟墓,世人再也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本。不得不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书法艺术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论文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他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拜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骞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王羲之性格耿直,富于创造,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作品流传情况:王羲之非常珍爱《兰亭序》,其后裔也是视作珍宝代代相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交弟子辩才保存,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兰亭序》珍藏在民间,唐太宗李世民心摹手追王羲之书法酷爱王羲之书法,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用各种方法手段派御史萧翼从辩才处赚得。得到《兰亭序》真迹以后,唐太宗便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命汤普澈、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各钩摹数本,分赐近臣。流传至今的冯承素摹本被专家认为最接近王羲之真迹。他说“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唐太宗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此后,历代《兰亭序》临摹本层出不穷。元朝,赵孟俯、俞和均临摹过《兰亭序》,赵孟俯传世临本就有多种。而明朝,董其昌、傅山、王铎等都以临《兰亭序》为乐事。传世本种类很多,有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的《定武兰亭》。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的《洛阳宫本兰亭序》,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士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颍上本”、“落水本”,等等。乾隆皇帝收集了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及明代董其昌等人临摹或书写的《兰亭》本子八卷(世称“兰亭八柱帖”),作为宫中珍品。后世学者不断翻刻、临摹,派生出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这是《兰亭序》自身魅力所造成的,也与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分不开的。
作品分析章法结构用笔:《兰亭序》文章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而且书法遒劲飘逸,打破成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隽妙雅逸,绘景抒情,令人耳目一新。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