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音乐与画面的关系论文

2023-12-09 1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音乐与画面的关系论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电影嗯音乐和画面有什么关系?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
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吻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作为电影音乐的作用,往往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运用影片所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音调或音乐作品,常用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乐器和配器特点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创作,使影片赋予时代特征。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这就需要作曲家熟悉每一件乐器的表现特性和演奏特点。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这都是电影音乐的特点。
另外,音乐进入了电子化时代后,对各种新颖的电子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电影歌曲和插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中的歌曲往往和画面形象紧密结合并推动影片的剧情发展,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请采纳,谢谢!

试析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试析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下面一起谈谈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美术欣赏主要是一种幼儿的审美活动。针对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对美术欣赏的不正确认识,笔者从音画合壁的理论价值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和经验的累积,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即将音乐与美术融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论文关键词: 美术欣赏 音画合壁

美术欣赏是一种接受美学,是指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及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在幼儿园中主要是指幼儿的审美活动,即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包括一般性的美术作品欣赏(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美术名作、工艺美术等)、以幼儿为对象创作的美术作品欣赏、幼儿绘画的欣赏等等。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纲要》中指出"初步培养幼儿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美术教育并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授绘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并从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中,单独的欣赏课程很少,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随着我园十五课题的逐步开展,以及对艺术教学活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乐融合进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有着自己的一些做法。那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把音乐融会进去有何依据和价值?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看法与做法。

一、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依据与价值

(一)音和画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着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而康定斯基也曾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

这充分说明了美术与音乐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美术与音乐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进作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大家有可能穿过某种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她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三)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提高欣赏能力

(一)音乐作为背景,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提高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通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赏修拉的《紫花》时,为了使孩子们充分领略作品中洋溢的春的气息,我们特地选择了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在出示画面引导幼儿初步欣赏之后,为画面配上乐曲,并请幼儿闭上眼睛仔细的倾听。在这首具有流动徜徉的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中的田野,闻着紫花散放出来清新的花香。又如在欣赏米莱的作品《盲女》时,为了使孩子们能充分感受作品中盲女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静谧与安逸,我们选择了《月光曲》作为背景。当孩子们模仿盲女,相互依偎着静静的聆听乐曲时,原来的 躁 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宁静的音乐仿佛使孩子们也变成了一个个"盲女",进入画面,在静静聆听身边小女孩讲述着身后恢复生机的自然美景。

(二)线条、色块与节奏、力度等的连接,丰富对作品的审美想象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有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等等,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着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作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两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将作品中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引发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时,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画面中的不同线条,然后请孩子们想象短横线象怎样的音乐?还有哪些地方也象重重的音乐?曲线又象什么音乐?画面上还有哪种音乐呢?箭头可用什么声音表示呢?孩子们在初步欣赏获得视觉资料后,大胆的调动以往的经验进行想象:短横线象在一下一下敲鼓,曲线象"羞答答的玫瑰"(这是琵琶曲,晨间韵律操用的音乐)……在孩子们进行想象,初步具有线条与节奏旋律的连接经验之后,我们又提供乐曲《单簧管波尔卡》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进一步想象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来表现?……在线条与节奏的互接之中,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想象孩子们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三)画与音乐选择性的匹配,提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作的进一步的审视与欣赏,最高级的理解是对融合在作品形式中的意味的领悟,但是这种领悟不可能用推理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能是一种意会。尤其是作为欣赏者的幼儿,受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等限制,更难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而音乐是绘画的能力,他们之间是相通的,恰恰能弥补这种表现的不足。还是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欣赏为例,这幅画由于线条很多,如果让孩子们较贴切的说出对整幅画的感觉,孩子们很难把握,也不易表述,而我们的做法是为孩子们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抒情曲》,在引导分别欣赏之后,请大家为画面进行选择性的匹配,选选哪首乐曲最象这幅画,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抒情曲》,就在匹配成功的刹那,孩子们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随之提升。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几点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欣赏活动,不一定强求教师有高超的技能或完美的艺术修养,但对老师的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特别要求教师应该具有鉴赏美术、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既要老师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如:线条、形状、色彩、光线、构图等)和作品内容因素(象征意义、题材、主题、典故等),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乐句、乐段、情绪、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美术作品选择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2、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抽象性作品,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康定斯基的《蔷薇色的重音》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毕加索的《梦》等。而在音乐作品方面则要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乐曲,在创作上风格上与美术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乐曲的情节也不宜太复杂,以便于孩子作出选择性的匹配,以及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3、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启发性问题辅助幼儿将视听结合起来,对音乐与美术进行连接与匹配,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想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或暗示给孩子,造成假象,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试一试,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扶助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欣赏,在艺术的海洋里接受美、体味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