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023-12-07 2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 教学方法 ,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 经验 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使个体在各时期的态度趋向积极的发展方向。针对过去,主要研究对过去生活或过往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主要研究对现在生活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的积极体验;针对未来,主要研究对未来生活乐观、希冀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的人格特质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究其根本原因,积极心理学的前提理论假设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性、导向性和适应性。此种人格特质是通过个体对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化,当激化的能力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后,随之则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良好的、积极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可帮助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和自我目标。而周围环境充满消极因素,将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成长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个体心理的长期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心理学上不足和缺陷的弥补。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提供信息,更多的是对信息进行转变,覆盖的信息少一些,揭示你的内心就多一些。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病症以及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和优点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特定护理情境下社会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分支,不仅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护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工作内容也逐渐从单纯的生活护理逐渐发展成重视专科护理和心理咨询的护理体系。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护理人员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临床护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部分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会在心理上出现 离职 的倾向,使其自身处于不利的职业处境。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从职业自身所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可让护理人员更加珍惜护士这份职业,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研究显示,引导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了解职业更多的益处,得到职业获益感,则可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职业间的情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护理人员的留职意向更为明确。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乐观的心态也同样可以习得,通过学习并掌握乐观的心态,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抑郁、悲观情绪,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对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暗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养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护理人员若能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的评价,则可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心理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关注,心理护理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单一地修补问题已难以满足人类个体对幸福的获得和谋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指出,缓解痛苦和建立幸福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则视为完整的心理学,即,既可缓解痛苦,又可增进幸福感。在临床心理护理评估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消极体验进行收集,更要对积极的、充满幸福感的体验进行搜集并用于评估。护理人员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进行评价和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评价后,可从患者主观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部分来认知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可起到缓解患者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

  对于护生而言,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专业想法,更是对护生日后从事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榜样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因此,护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科学的、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以稳定护生或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价值导向。对于护理这一职业而言,职业态度与年资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护生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护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生队伍不仅仅包括女性护生[5—6],同时,也扩充了大量的男性护生。相对于女性护生而言,男性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 思维方式 及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要加强与男性护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男性护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男性护生。同时,护理教师还可将自身的护理工作经验介绍给护生,让护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护理教师要让护生明确: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精湛医术与积极的心理素养充分结合,方可延长护理职业生涯。此外,护理教师还可用社会上的积极典型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让护生更加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牢固、积极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

  3.2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但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观点和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枯燥、乏味,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单方面灌输的状态,忽略了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重保持乐观心态、主观幸福感等,避免护生对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被动体验,极大改善了护生的应激反应,加强护生的健康心理管理,更加注重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应综合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点,对护生进行生命 安全 教育 ,鼓励护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导护生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自身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3.3强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目标之一就是寻求人类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但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学,单纯重视医学技术的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则成为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忽略对患者的护理以及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7—8]。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人文知识,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率。针对此种情况,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护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和人文关怀理念,并将人文关怀应用到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具体的护理实施及评价过程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实现了护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对应,同时也符合培养护理人员的各项目标和人文关怀精神。总之,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主观积极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促进护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嵩,李英.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护理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1):46—47.

  [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11—112.

  [3]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08—109.

  [4]齐越,秦杰,方伟,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提高消化道溃疡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12):32—35.

  [5]吕薇,孟丽娟,王慧捷.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护理专业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10(1):22—25,39.

  [6]雷美英,李红政,王创,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4):287—289.

  [7]吴静,刘薇群,沙莎,等.心理学积极力量测评工具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34—37.

  [8]张芳,陈剑苹,何林丽.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对中专护理实习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5):592—594.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二:循证护理心理健康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52.42±15.84)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54±1.41)kPa; 文化 程度:小学4例,初中1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2.38±15.25)岁;眼压6.68~8.28kPa,平均(7.62±1.36)kPa;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 措施 如下:

  1.2.1循证问题

  在以护士长为组长的EBN小组集体讨论下,确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作为本研究的循证问题。

  1.2.2循证支持

  在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输入上述循证问题,查阅近5年内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Press查阅外文资料,寻找文献支持。

  1.2.3循证评价

  小组成员仔细研读文献资料,外文资料请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帮助审阅,指导小组成员评价国外研究实证, 总结 国内外最佳研究资料,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客观评价实证的可靠性、真实性、科学性,优选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①病情护理:术前遵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眼滤过泡和前房形成、瞳孔大小和位置、房水等情况,每天测量眼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高渗液脱水,促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起行眼球按摩(手指沿下睑表面向眼球间断施压,或在上睑交替按压眼球),加速房水排出。②心理护理:真诚、微笑、热情地接待入科患者,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等,告知手术、麻醉的简要过程,缓解围术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组织康复病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家庭情感和生活支持。③睡眠护理:强化基础护理,给患者睡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术前不喝咖啡、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放松,听舒缓音乐,温热水泡脚,睡前饮杯热牛奶。夜晚护理巡视或治疗,避免声响过大,灯光尽量柔和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科后1天)、后(出院前1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2组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总分10~50分,≥23分表示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与评分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

  SAS、SDS评分护理前2组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

  2.2睡眠质量

  SRSS评分观察组护理前为(26.56±1.87)分,护理后(19.12±2.32)分;对照组护理前为(26.04±1.77)分,护理后为(20.32±1.75)分。SRSS评分2组护理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被虹膜堵塞,发生粘连导致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盲。文献表明,患者神经质倾向的性格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睡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不仅恢复精力,而且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其通过批判性思维探寻最佳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EBN小组集体讨论、总结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客观上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睡眠质量。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条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右脑用来分析形象事物,左脑用于分析抽象事物,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感受展开想象,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会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故事 化是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 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一节课程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护理心理学教师可以设置新颖的标题,激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案例:教师在讲解“现场急救”知识之前,首先为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4年某国家举办动物表演活动,一头狮子在表演中被驯兽师激怒,随后咬伤驯兽师并冲出表演栅栏,咬伤了几位观众,最后逃走。如果你们当时正在观看表演,在120未到现场之前,你们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入了教学内容,教师随后又提出问题:“在急救护理中应该先保护伤者哪个部位,为什么?”通过再次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希望能在课堂中找到答案。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教材内基础性的知识,还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2 创设情境

  护理心理学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情境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 学习方法 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师要合理地插入案例,创造情境。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临床病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临床病例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就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举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2.3 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先听讲,然后练习,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护理心理学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情境台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无法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教学总结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路图,如果学生 学习态度 认真就可以记住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比如:在教师讲解完“微循环病理”知识以后,可以绘制以下思路图,持续缺氧-乳酸增多-血管扩张,血管依旧保持收缩状态。通过以上改变患者的表现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活血量在逐渐减少。二是器官内部供血量逐渐减少。三是器官功能降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5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另一种是邀请专业人士来院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必须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适当地惩罚。

  3 结语

心理学本科论文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本科论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中英文摘要.

  摘要一般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通过摘要一般就可以了解到全文的主要内容与信息.摘要一般包含四个部分,目的、方法、内容、与结果.

  目的一般包含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目的.方法就是研究过程所采取的方法或者技术手段.内容就是论文做了哪些工作.结果就是研究工作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取得了哪些新发现、新观点等.

  摘要特别是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直接利用机器翻译,导致很多语法错误且语句结构不完整.

  第二,关键字.

  主要是反映论文主题或者概念的词或者词组,主要用于科技文献检索用,一般以4-6个为宜.

  第三,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解决你为什么做?做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别人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堆砌文献,需要层次分明,最好要有自己的评论.

  第四,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介绍相关技术或者相关的方法.比如你在用什么语言实现系统、用什么数据库、用什么服务器以及用什么架构等,对你所使用的技术做相应的介绍.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直接网上复制粘贴了事,这部分是查重的重灾区.

  第五,第三、四、五章.

  这部分是毕业论文的重点,也就是你工作量的体现所在,主要介绍你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并且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部分的写作一定要具体与详细,将所做的工作给体现出来,章节之间需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宁可少一章也不要为了凑章节.

  对于实践性的题目如xx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三章,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可行性、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

  第四章,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第五章,系统实现与测试,主要介绍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且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

  第六,总结.

  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直接复制粘贴摘要,介绍所做工作的同时,需要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改进的地方.

  第七,参考文献.

  这部分是重灾区,主要表现在参考文献格式混乱,没有统一,缺页少码,文中的引用不正确或者没有引用.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参考文献的数量一定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第八,致谢.

  主要对完成毕业论文提供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表示感谢.切记,这部分也是查重的重灾区,千万不要抄袭.

本科毕业论文(心理学)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X
李晓东1 ,庞爱莲1 ,林崇德2
(1. 东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2.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 用实验法研究了328 名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无论结果为成功还是失败,中小学生都一致认为努力的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喜爱和同
伴的欢迎,能力低又不努力的学生最不受教师和同伴的喜爱。(2) 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
知觉对其归因有影响,中小学生可以为得到教师及同伴的认可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
关键词:归因;成就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184 (2003) 04 - 0034 - 05
1 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在过去30 年里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在归因理论看来,学生将自己的学业成败归
因于能力还是努力具有重要的动机意义,它将影响
学生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以及是否继续投入学习活
动。以往关于归因的研究主要侧重的是学生或教师
的个人信念,强调原因知觉的个人心理内部结果。
近来归因理论的新发展是将归因不仅看作是一种个
人内部(int rapersonal) 的动机理论,而且是一种人际
之间(interpersonal) 的动机理论。正如Weiner[1 ]指
出的:成就情境中的成功与失败不是发生于真空中
的,相反,存在一个丰富的社会情境,它既影响成就
表现也受成就表现的影响。这个社会环境包括教
师、同伴和父母,他们因学生的成就表现快乐或伤
心,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同情,给予奖励、惩罚、帮助或
忽视。学生就自己的成就表现也应向这些重要他人
有所交待,这就是所谓公开的归因。由于人们对事
件的原因知觉会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因此行动者
会有意识地去影响观察者的原因信念。但要有效地
控制他人的反应,需要了解指导这些反应的某些心
理机制或原则。如,当对一些负面的个人事件做出
公开解释时,个体需要了解哪些理由可以开脱,并从
中选择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人们必须能够理
解和预测不同的理由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反应及知觉
的[2 ] 。学生也可能为了获得教师或同学的喜爱或
同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
必须了解教师或同学的原因信念,如他们是喜欢高
努力的学生还是喜欢高能力的学生等。通过印象整
饰策略来促进社会认可,学生必须做到:第一,意识
到他人的价值或期望是什么;第二,以一种与他人价
值或信念一致的方式呈现自己[3 ] 。J uvonen[4 ]等人
对美国及芬兰中小学生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和同
学的原因信念知觉存在年级差异,学生向教师或同
学做出的归因倾向与其原因信念知觉是一致的。这
种结果是否符合中国学生的情况呢? 因为价值信念
问题常常是受文化因素影响的。经过查阅文献发
现,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非常
强调努力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大都强
调要用功读书,这种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认同努力并喜欢努力学习的同学。同时,中
国人是他人取向的,为了保全面子,维护自尊,学生
应该倾向于做努力不够、运气不好等归因而不是威
胁自尊的能力不足归因。为验证以上观点,本研究
将以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他们对成功和失败两种
成就结果下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即在他们
眼中教师和同伴更喜欢哪一类学生:高能力还是高
努力? 教师和同学的价值信念有差异吗? 为了博得
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学生倾向于做何种归因呢? 这
种归因会否因为观众(教师或学生) 不同而有所不
同?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被试来自长春市一所普通小学和一所普通中
学。其中小学4 年级学生97 人(其中女44 人,男
53 人) ,平均年龄11. 09 岁,小学6 年级学生114 人
(男63 ,女51 人) ,平均年龄13 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第23 卷
总第88 期
心理学探新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2003 年
第4 期
X 基金项目: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课题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人(男64 人,女53 人) ,平均年龄14. 95 岁。
2. 2 工具及施测程序
采纳J uvonen 和Murdock 的实验材料进行研
究。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想象一
下在一次重要的考试结果出来后,会怎样向教师或
同学解释。具体描述如下:请想象一下,你在一次重
要考试中考得特别好(不好) 。你的老师和同学很想
知道为什么你会考得这么好(不好) ? 你要给他们一
个解释。为了与老师和同学(这些同学在班上很受
同学们的喜爱) 友好相处,你给出下列解释的可能性
有多大? 在成功的情况下,能力、努力、运气和难度
分别描述为:“我擅长学习这些东西”,“考试前我做
了认真的复习”“, 我只是运气好”“, 这次考试比较简
单”。在失败的情况下,能力、努力、运气和难度分别
描述为:“我不擅长学习这些东西”,“考试前我根本
没复习”“, 我只是运气不好”“, 这次考试太难”。要
求分开老师和同学作答,6 点评分。1 表示极不可
能,6 表示极可能。第二部分是考察教师和同伴喜
欢的学生类型是否不同。按能力和努力的高低描述
了四类学生,如“大家都知道王小红(王大刚) 学习非
常努力。她(他) 上课时总是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
业。王小红(王大刚) 很聪明所以学习对她(他) 来说
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她(他) 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
成绩(差成绩) ”。故事中描述的学生与被试性别一
致,要求被试分别就教师和同学对其喜欢的程度做
出判断。6 点评分,1 表示非常不喜欢,6 表示非常
喜欢。四类学生的描述各占一页纸,按随机顺序排
列。每个学生只对一种结果进行判断。如果在实验
的第一部分回答的是成功的情况,在实验的第二部
分就回答失败的情况。
由心理系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班主任
回避,学生匿名作答。所有数据均用SPSS for win
10. 0 软件包处理。
3 结果
3. 1 中小学生对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
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见表1 。为
了解在成就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教师和同伴喜欢的
学生类型是否不同,将分别就成功和失败情境进行
3 (年级) ×2 (性别) ×4 (学生类型) 的重复测量方差
分析。其中年级与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学生类型为
被试内变量。结果如下。
3. 1. 1 结果为成功时教师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和年级之间主效应显著, F(1 ,144) = 182. 390 , p <
0. 001 ; F(2 ,144) = 3. 57 , p < 0. 05 。努力和年级存在
交互作用, F(2 ,144) = 4. 414 , p < 0. 05 ,努力与能力存
在交互作用, F(1 ,144) = 4. 963 , p < 0. 05 。能力主效
应不显著, F(1 ,144) = 1. 598 , p = 0. 208 ;性别主效应
不显著F(1 ,144) = 0. 264 , p = 0. 608 。由于努力和年
级、努力与能力存在交互作用,需作简单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均认为教师喜欢努力的学生,
无论能力高低,高努力的学生总是更受教师的喜爱
(高能力时: F(1 ,159) = 103. 898 , p < 0. 001 ;低能力
时: F(1 ,149) = 153. 343 , p < 0. 001) ;当学生付出了高
努力时, 其能力高低并不影响教师的喜爱度,
F(1 ,153) = 0. 426 , p = 0. 515 ;而当学生不努力时,高
能力的学生比低能力的学生更受教师的喜爱,
F(1 ,152) = 7. 839 , p < 0. 01 。
3. 1. 2 结果为成功时同伴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和能力之间主效应显著, F(1 ,144) = 83. 968 , p <
0. 001 ; F(1 ,144) = 3. 963 , p < 0. 05 。年级和性别之间
主效应不显著, F(2 ,144) = 0. 761 , p = 0. 469 , F(1 ,144)
= 0. 974 , p = 0. 325 。努力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
F(1 ,144) = 4. 415 , p < 0. 05 ,努力与能力交互作用显
著, F(1 ,144) = 4. 562 , p < 0. 05 。由于努力与性别、努
力与能力存在交互作用,需要作简单效应分析。结
果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总是更喜欢努力的学生,
男生: F(1 ,80) = 27. 478 , p < 0. 001 ; 女生: F(1 ,68) =
66. 640 , p < 0. 001 。高努力的学生更受女生的喜
爱, F(1 ,148) = 4. 034 , p < 0. 05 ;而对低努力学生,同
伴喜爱度没有性别差别。对于高努力的学生,其能
力高低不影响同伴的喜爱度, F(1 ,153) = 0 , p = 1 ;对
于低努力的学生, 能力高低则影响同伴喜爱度,
F(1 ,152) = 8. 358 , p < 0. 01 ,高能力学生更受欢迎。
无论能力高低,努力的学生都更受同伴的欢迎,高能
力时, F(1 ,159) = 49. 747 , p < 0. 001 ; 低能力时,
F(1 ,149) = 68. 726 , p < 0. 001 。
3. 1. 3 结果为失败时教师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主效应非常显著, F(1 ,155) = 269. 489 , p < 0. 001 ,
高努力的学生比低努力的学生更受教师的喜爱;性
别主效应显著, F(1 ,155) = 11. 004 , p < 0. 01 ;男生比
女生更受教师的喜爱;能力主效应不显著, F(1 ,155)
= 0. 01 , p = 0. 976 ;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F(2 ,155) =
1. 743 , p = 0. 178 。能力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
F(2 ,155) = 4. 441 , p < 0. 05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4 年
级时,教师对高低能力的学生喜欢程度没有差别,
F(1 ,50) = 1. 992 , p = 0. 164 ;6 年级时,教师更喜欢
第4 期李晓东等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3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高能力学生F(1 ,52) = 5. 996 , p < 0. 05 ;8 年级时,教
师对高低能力的学生喜欢程度没有差别, F(1 ,56) =
0. 816 , p = 0. 370 。
3. 1. 4 结果为失败时同伴喜欢的学生类型 努
力主效应显著, F(1 ,155) = 98. 476 , p < 0. 001 ;性别主
效应显著, F(1 ,155) = 5. 82 , p < 0. 05 ,男生比女生更
受同伴的喜爱。努力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 F(2 ,155)
= 4. 113 , p < 0. 05 ; 努力与能力交互作用显著,
F(1 ,155) = 25. 404 , p < 0. 001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各年级同伴都喜欢努力的学生。高努力时能力的简
单主效应显著, F(1 ,161) = 14. 297 , p < 0. 001 ,低能力
学生比高能力学生更受同伴的喜爱;低努力时能力的
简单主效应显著, F(1 ,163) = 10. 683 , p < 0. 01 ,高能力学
生比低能力学生更受同伴的喜爱。无论能力高低,高
努力的学生总是更受欢迎(高能力时: F(1 ,166) = 19. 508 ,
p < 0. 001 ;低能力时: F(1 ,161) = 100. 022 , p < 0. 001) 。
表1 学生对教师及同学价值信念的知觉
年 级
高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低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高能力低努力
教师同学
低能力高努力
教师同学
成功时
4 年级…x 4. 41 4. 21 4. 31 3. 87 3. 46 3. 36 3. 36 2. 97
s 1. 60 1. 44 1. 38 1. 40 1. 65 1. 42 1. 48 1. 50
6 年级…x 4. 49 3. 87 4. 64 4. 05 3. 09 3. 18 2. 58 2. 87
s 0. 96 1. 14 1. 11 1. 34 1. 04 1. 11 1. 27 1. 17
8 年级…x 4. 11 3. 86 4. 23 3. 91 2. 77 3. 04 2. 54 2. 75
s 1. 15 1. 15 1. 29 1. 28 1. 19 1. 29 1. 09 1. 12
失败时
4 年级…x 4. 76 4. 20 5. 20 4. 65 3. 80 3. 82 3. 88 3. 77
s 1. 16 1. 04 1. 13 1. 13 1. 11 1. 16 1. 38 1. 33
6 年级…x 5. 02 4. 32 4. 75 4. 68 3. 83 3. 42 3. 34 3. 00
s 0. 82 1. 03 1. 24 1. 16 1. 03 1. 18 1. 27 1. 29
8 年级…x 5. 21 3. 98 5. 14 4. 40 3. 56 3. 61 3. 84 3. 37
s 1. 01 0. 64 1. 11 1. 03 1. 10 1. 25 1. 13 0. 98
3. 2 观众对学生归因的影响
学生面对不同观众所做的归因2。观众(教师或
学生) 为被试内变量,年级和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分别
就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种原因及两种结果
(成功或失败) 做2 ×3 ×2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成功时做出能力归因的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8. 024 , p < 0. 001 ,学生更愿意向同伴做能
力归因;无年级及性别差异,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在做努力归因方面,观众主效应不显著,无年级与性
别差异,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做运气归因方面,
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1. 108 , p < 0. 001 ,表明学
生更可能向同伴做出运气解释;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60) = 3. 726 , p < 0. 05 ,事后比较(LSD) 表明4 年
级与8 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X4 - X8 = - 0. 626 , p
< 0. 01) ,表明8 年级学生更愿意做运气解释。在做任
务难度归因方面,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60) = 21. 265 , p
<0. 001 ,学生愿意向同学做出任务简单的解释;年
级主效应显著, F(2 ,160) = 4. 647 , p = 0. 011 ,事后比
较(LSD) 表明,4 年级与8 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X4
- X8 = - 0. 674 , p < 0. 01) ;6 年级与8 年级之间有
显著差异(X6 - X8 = - 0. 561 , p < 0. 05) ,8 年级的
学生更愿意做出任务简单的解释。
失败时, 做能力归因的观众主效应不显著,
F(1 ,254) = 0. 0839 , p = 0. 361 ;无年级与性别差异,各
交互作用不显著;做出努力解释的观众主效应不显
著,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3) = 9. 047 , p < 0. 05 ;
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F(2 ,153) = 16. 398 , p =
0. 001 。分开年级做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4 年级
来说,性别差异显著, F(1 ,39) = 4. 973 , p < 0. 05 ,女
生比男生愿意做努力归因;6 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
F(1 ,58) = 0. 191 , p = 0. 664 ; 8 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F(1 ,56) = 13. 318 , p = 0. 001 ,女生比男生愿意做努
力归因。做运气归因时,观众主效应显著, F(1 ,153)
= 25. 635 , p < 0. 001 ,学生更愿意向同伴做出运气
不佳的解释;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3) = 6. 665 , p <
0. 01 ,事后比较(LSD) 发现,4 年级与6 年级之间差
异显著(X4 - X6 = - 0. 669 , p < 0. 05) ,6 年级学生
比4 年级学生更愿意做运气不好的解释。做任务难
度归因时,年级主效应显著, F(2 ,154) = 3. 356 , p <
0. 05 ;观众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2 ,154) =
3. 142 , p < 0. 05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4 年级和8 年
级观众效应不显著,6 年级观众效应显著, F(1 ,58) =
7. 864 , p < 0. 01 ,对于6 年级学生来说更倾向于向
36 心理学探新2003 年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同学做出任务难的解释。
表2 学生面对不同观众所做的归因
年 级
能 力
教师同学
努 力
教师同学
运 气
教师同学
任务难度
教师同学
成功时
4 年级…x 2. 26 2. 62 3. 74 3. 72 1. 94 2. 21 2. 75 3. 52
s 1. 36 1. 36 1. 46 1. 62 1. 27 1. 47 1. 53 1. 48
6 年级…x 2. 51 2. 61 3. 50 3. 85 2. 20 2. 83 3. 07 3. 43
s 0. 96 1. 37 1. 34 1. 29 1. 29 1. 51 1. 50 1. 59
8 年级…x 2. 14 2. 88 4. 31 4. 44 2. 37 2. 98 3. 59 4. 03
s 1. 20 1. 50 1. 42 1. 43 1. 61 1. 56 1. 22 1. 31
失败时
4 年级…x 3. 69 3. 76 5. 07 4. 76 2. 46 2. 76 4. 29 4. 31
s 1. 64 1. 41 0. 95 1. 28 1. 66 1. 54 1. 52 1. 37
6 年级…x 3. 70 3. 78 4. 37 4. 20 2. 88 3. 70 3. 47 3. 90
s 1. 27 1. 43 1. 38 1. 37 1. 26 1. 55 1. 50 1. 47
8 年级…x 3. 48 3. 22 4. 31 4. 31 3. 26 3. 95 3. 83 3. 67
s 1. 19 1. 33 1. 27 1. 27 1. 32 1. 57 1. 17 1. 32
4 分析与讨论
4. 1 中小学生对教师和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
本研究发现无论结果为成功还是失败,中小学
生都一致认为努力的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喜爱和同伴
的欢迎,能力低又不努力的学生最不受教师和同伴
的欢迎。在强调努力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信念是一致的。J uvonen 等发现聪明而又不努力的
学生最受8 年级学生欢迎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未能得
到验证。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
的。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典型代表,其主要
特征是重视教育、强调努力。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
教师和父母常常用一些强调努力的谚语来激励孩子
努力学习,如“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
深,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努力被认为是通
向成功之路的最重要的品质。学生被教导为要对自
己的学业表现负责,如果学业失败那是因为不够努
力;如果学业成功是因为努力的结果。在学校用功
读书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常被树立为榜样。所有这些
都有助于中国儿童形成对努力的认可。J uvonen 等
人将其所发现的8 年级学生贬低努力价值的现象解
释为青少年期对成人价值的一种反抗,是独立和自
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会提高青少年在
同伴中的地位。我们的研究未能发现青少年与成人
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也可能是中国学生出现自主
的要求晚于西方青少年造成的。例如Feldman 和
Rosenthal[5 ]要求香港、澳大利亚及美国的10 、11 年
级学生填写一项关于他们希望在什么年龄达到行为
自主的问卷。结果发现总的来说对自主的期待晚,
对个人主义、外在的成功和个人能力的评价较低,但
对传统和亲社会行为评价较高。未来的研究可针对
高中生及大学生进行以检验这种假说。
4. 2 观众对学生归因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就考试结果向教师和同伴
做公开归因时都倾向于做努力归因,这正好与他们
所知觉到的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吻合,也就是说学
生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或期望是什么,并以与他
人价值或信念一致的方式呈现自己。J uvonen 等发
现的8 年级学生倾向于在失败时向教师做低能力归
因在这里也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即使
在失败时也仍然主要归因为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
力这样可控的内部原因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能力
上引开,从而达到保全面子、避免受到公开嘲笑的目
的。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也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
点。中国人是非常重视面子的,中国社会也是一个
爱面子的社会。面子是一个经社会认可的自我,是
一种社会尊严。通常令人感到面子上过不去的情形
是个体的才能、品行及声望受到挑战,在公开场合暴
露出自己弱点的时候[6 ] 。而公开地向教师和同伴
对自己失败的结果做出解释,显然是一种暴露自己
弱点的情境,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尊严,从印象管理的
角度讲,学生就倾向于做出努力归因。J uvonen 曾
提出学生将失败结果归因为能力低会从中受益,因
为这样就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这种解释可能并不
适合中国学生。因为中国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师
和家长教导,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高能
力的,因此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仍然意味着没有努
力,并且还会伤害自尊心,这样做的弊端远大于归因
于努力不足,所以中国的学生在失败时仍倾向于努
第4 期李晓东等 中小学生对教师及同伴价值信念的知觉及其对归因的影响37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力归因。尽管本研究发现的结果与J uvonen 等研究
的结果有所不同,但同样说明了归因不仅是一种个
人内部心理过程,它同时具有社会功能,中小学生可
以为了获得教师及同伴的认可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
因。本研究的其他发现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成
功时学生愿意向同伴而不是教师做能力归因,因为
教师喜欢谦虚而不是骄傲自大的人,而同伴则崇拜
高能力的同学。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而不是教
师做运气和任务难度这样的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
因为这种解释不仅难于被教师接受而且往往还会招
来教师的批评。
本研究主要发现的年级差异表现在8 年级学生
要比4 、6 年级学生更愿意将成功归因为运气好和任
务简单。一般来说,中学生应该比小学生具有更多
的印象管理知识、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在成功时应该
更倾向于做自我增强归因而不是自我保护归因。我
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8 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
考试难度加大,考试也不局限于书本及教师讲过的
东西,考试时恰好碰到复习过或知道的知识的情况
也是有的。因为取得好成绩从而认为任务简单也是
合理的。而小学生一般考试难度不大,考试范围也
很有限,考得好与不好主要与是否努力有关,因此他
们相对来说较少将成绩归因于运气和难度。由于
J uvonen 等的研究里只对8 年级学生考察了能力、努
力、运气和考试公平等归因,没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
的研究,因此无法与之比较,这一结果有待其他研究
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 Weiner B.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mo2
tivation from an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J ]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2000 ,12(1) :1 - 14.
[2 ] J uvonen J ,Murdock T B. How to promote social ap2
proval : EEEeffect of audience and outcome on publicly
communicated attributions [ J ]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93 ,85 (2) :365 - 376.
[3 ] J uvonen J , Murdock T B. Grade - level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value of effort : implications for self - presentation
tactics of early adolescents [ J ] . Child Development ,
1995 ,66 :1694 - 1705.
[4 ] J uvonen J .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attributional face -
saving tactics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 J ]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2000 ,12(1) :15 - 32.
[5 ] Feldman S S , Rosenthal D A. Age expectations fo be2
havioural autonomy in Hong Kong , Australian and Amer2
ican youth :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2
cents’values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991 ,26 (1) :1 - 23.
[6 ] 郭为藩. 自我心理学[M] . 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6. 5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Perception on the Value Bel ief s
of their Teachers and Peers and its Effects on Attributions
Li Xiaodong1 ,Pang Ailian1 ,Lin Chongde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4 ;
2.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Abstract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ercep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n their teachers and peers’value beliefs us2
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Ss were 32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 (1) no matter
what the outcome was : success or failure , students believed that both teacher andpeer liked the high effort student most , low ability
and low effort student least . (2) The perception of students on their teachers’and peers’value beliefs had influenced on students’at2
tributions. Students could make self - serving attribu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approval of teachers and peers.
Key words :attribution ; achievement
38 心理学探新2003 年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这种论文一般都不让复制的!排版也不好弄~我这里有10几篇,都传不上来,你要是要的话可以给我发邮件索要!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摘要: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笔者从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心理特征、类型以及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恋爱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

  恋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的过程。恋爱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他的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产生,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成熟

  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完成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性生理的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环境因素

  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入学前,男女之间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悸动被压抑着不能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异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相处以及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因素,为大学生的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

  (一)相互美化

  男女之间相互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舒服。往往将对方的一切都赋予爱情的印记,把自己所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

  (二)排他性

  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表现出对介入他们系统的人非常敏感,充满敌意,并且很容易因此而出现矛盾。

  (三)波动性

  恋爱的时候,思想上容易出现“我的世界里只有你“的想法。经常因对方的情绪变动而出现波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易影响到身心健康。

  (四)冲动性

  热恋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容易出现缩小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习惯行为受到破坏,自控能力受到减弱,易出现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与后果等现象。

  三、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一)比翼双飞型。他们基本上具备成熟的人格,正确的恋爱观,可以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感情与爱情、情爱与性爱的关系。

  (二)生活实惠型。基本上这种类型的恋人都有确定的生活目标。这种爱情是理智的,现实的,确定恋爱关系引起的争议也比较少。

  (三)时尚攀比型。在一些高校,恋爱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恋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数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而谈恋爱,由于目的性不强,缺乏认真的态度,把谈恋爱看成是精神上的一种补偿,常以“没想那么多”为借口分开。

  (四)玩伴消费型。这种类型的同学经常会说:“我其实不是真的在谈恋爱,只是生活太乏味了,又没有知己,想找个伴畅快畅快。”他们在精神上常感到孤寂,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急欲与异性朋友交往,“恋爱”成为一种近景性的精神需求。

  (五)追求浪漫型。这类学生情感丰富,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普遍认为出没于花前月下的刺激比爱情的责任和义务更富有色彩和韵味。彼此沉浸在两人的世界里,忘却了集体,甚至忘却了学业。

  (六)功利世俗型。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以对方的家产、地位、名誉、处所、职业、社交能力、驯服度等为恋爱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方面上的大体一致;其次,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同时,要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二)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恋爱言谈要文雅,语言要文明,行为大方得体;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要避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三)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前苏联著名 教育 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要注重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以及于处理矛盾的能力,只有做到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四)提高恋爱承受挫折能力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波折。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理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途径;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

  参考文献:

  [1]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40-43

  [2]张颖.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李微.高等医学院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5]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6]周海涛.大学生恋爱态度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二
  《当代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

  摘要:大学生恋爱已经由过去的饱受争议发展到现在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进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教育

  在人一生的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方式的改变,“爱情”也自然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过去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比较强。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正确的恋爱观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与恋爱大学生的交流,目前恋爱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恋爱人数众多且恋爱开始时间较早。

  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恋爱经历,人数较多,占有一定比例,甚至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有过恋爱史。在这些有恋爱关系的学生情侣中,有些学生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同。

  (二)大学生恋爱关系公开化且恋爱关系自由化。

  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由过去的躲躲藏藏转为现状的光明正大,更多的是公开化、自由化。教室、食堂、操场、小路上等都可见男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情景,这也俨然成为众多高校里一道“风景线”。所谓自由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同,恋爱自由观念已经在大学生心中形成。

  (三)大学生的恋爱观过于简单化且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大学生对于恋爱观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有的受身边朋友的调侃、讥讽下产生恋爱关系;有的是与朋友打赌追友与异性产生恋爱关系。这些在大学生眼里是“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大学里的“必修课”,还有的学生对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从这些大学生对恋爱观过于简单化的想法中可知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比较淡化的。恋爱责任由恋爱关系产生,责任对象是多方的、直观的,这种责任意识的淡化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心还是其他方面都会照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四)大学生恋爱持续短且 毕业 后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较少。

  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往往较短,这些时间基本都是在校读书阶段,而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的情侣并不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欠缺社会阅历,思想单一,缺少人生奋斗目标,这促使很多大学生产生对待恋爱问题的简单、幼稚和不成熟态度,再加上大学生活经济上的限制、心理不成熟所产生的虚荣心理、就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毕业后大学生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较少的原因。

  二、大学生恋爱观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受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影响,爱情剧、言情小说无处不在的伴随着学生成长。无可厚非,二十几岁的年龄充满着对爱情的幻想、对世界的认知,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众多的影视剧、爱情小说中,更多的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有多少在不经意间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及恋爱的态度。

  (二)传统道德淡化,性观念开放。

  由于当今社会极度开放,人们的思想早就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当代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习以为常。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迫切渴望他们眼中的“爱情”,但是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错把“性”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三)个人虚荣心攀比影响。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的虚荣心深受打击,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心灵空虚,认为恋爱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也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观,做好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与培养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得不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恋爱任何一方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为对方、对社会负责,达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一旦双方有了爱,就应担当起恋爱的道德责任,要知道“爱情”不是建立在对彼此的占有之上,而是建立在为对方谋求幸福的基础之上,尊重恋人的人格和感情,平等履行道德义务。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相互间的交往,可以对双方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制定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在很多学生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过去的 经验 证明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爱情与事业“双赢”的例子,但是很少,原因是很多恋爱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不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往往是顾此即彼,最后的结果不是双赢,却是两者都失去。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时期,个人的想法过于简单,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只是把两人简单的爱情包裹在一个温室里,一旦毕业,彼此迈向社会大潮中时,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而重新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爱情 故事 ,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少一些虚荣心和孤僻感,多一些满足感和集体感。

  (四)加强校园 文化 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优劣。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将对学生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积极营造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时间,消除大学生孤独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学生之间成为彼此的知已、朋友,使学生从心理上明白恋爱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的唯一方式。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思想觉悟有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理论阵地,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话题讨论来倾述自己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看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方式,探索辅导员老师工作模式。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辅导员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需要辅导员老师探索自己的工作思路,了解一定的思想教育理论,同时采用学生易接受的工作方法,来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观。

  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社会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加之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等,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所以我们必须从教育与培养学生自身道德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取得“双赢”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芝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 企业文化 ,2009(32).

  [2]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三
  《试谈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

  【摘 要】针对恋爱现状、恋爱认知与态度、恋爱相关问题、恋爱教育等问题自编问卷针进行了调查,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择偶标准、恋爱观形成、恋爱与学习、同居与亲昵行为产生原因,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教育提出了应对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

  大学生恋爱是校园中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恋爱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恋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还将其纳入心理健康课教学体系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了解群体文化对大学生恋爱教育有何影响,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教育、辅导、咨询工作。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于2012年3月-5月进行。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在湖南某理工学院13322名二本在校学生(其中女生6521)中抽取了365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涵盖该校文、理、工等十五个院,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64名;大一92名,大二90名,大三83名,大四90名,大五10名。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问卷调查 S版》作为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3.42%。在参考了百度文库公布的相关问卷,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并与若干在校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研究者经过反复修改编制成该问卷。

  2 调查分析与结论

  (1)恋爱的基本情况:所有被试中从没谈过恋爱的占30.37%,所有被试中正在谈恋爱的占39.26%;这与《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调查研究》(欧阳宇2011年《毕节学院学报》)调查得出的39.8%比例高度一致。曾经谈恋爱,现在没谈的占30.37%;二者相加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69.63%,这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林玲2008年第3期《思想理论教育》)所调查出有过恋爱经历的为65.1%也相差不大 。调查显示在所有正在谈恋爱及曾经谈恋爱的学生中,恋爱平均持续时间在2年以上的占17.78%,1-3个月的占14.81%,4-6个月的占12.59%,7-12个月的占10.37%,1年以上,2年以下的占12.59%.。从恋爱次数来看,在校学生恋爱过1次的36.3%,2次的20.74%,恋爱3次及3次以上的占12.59%。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大二的最多,占43.4%,其次为大一、大三,均为18.87%,大四与大五合计18.86%。总体来看,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基本处于尝试恋爱阶段。

  (2)对恋爱的认知与态度:对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问题,选择“生活枯燥,排遣寂寞”的占21.37%,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占19.53%,选择“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的占19.26%。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排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占18.17%,才华能力占17.7%,个性与性格占17.7%,与自己志同道合占15.84%,外表漂亮占12.73%。可见大学生的选择恋爱对象更侧重于精神性因素。这表明大学生重视双方关系融洽,双方心理的相容。有 文章 提出“90后大学生择偶观更现实,趋向于恋爱对象的优越物质条件”。那到底是调查有误,抑或在校大学主观择偶标准与实际选择有出入,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则需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了。

  所有被试中认为谈恋爱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占19.26%,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基本无影响的占31.85%,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轻微影响的占42.22%,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严重影响的仅占6.67%。而在“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怎么办”中,所有被试中选择以学业为重的占63.7%;而23.7%的被试回答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学业是比较看重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对学生引导时可以更多的着重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学生终生发展上着手,而不能习惯性地认为其对学业有负面影响,否则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流于说教。

  在关于恋爱与婚姻关系中,65.93%的被试选择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在对恋爱的理解中,51.11%的被试选择了“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选择“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的占26.67%,另有2.22%的被试选择了“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此处与“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中的选择看似矛盾。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同恋爱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而不会赞同“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引发恋爱的机缘更多地是“生活枯燥,排遣寂寞”、“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这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朋辈群体的影响。

  (3)对于大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看法:对于“看到热恋中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里拥抱、接吻、亲热时”的态度,有15.56%的选择了“很正常,那才是恋爱”,11.11%的被试选择了“无可厚非,如果是我,也会欣然接受的”,说明共有26.67%的属主动接受。另有30.37%的被试选择了“不太能理解,要有所收敛”,10.37%的选择了“那样不好,但没办法,只当没看见”,15.56%的被试选择了“欣赏他们的勇气,但自己是不会去做的”,说明共有56.32%的被试是被动接受这一现象的,二者相加对此持接受态度的为67.41%。有17.04.%的被试选择了“反对”,并认为这些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可见大多数人面对此现象时更多只是一种无可奈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教育可适当引入投射心理、反投射心理、群体意识等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公众的影响后再反观其是否得体。

  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的看法中,28.15%的被试选择了“坚决反对”,选择“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的占40%,选择“虽不支持,但包容”的占25.19%。这说明65.19%的被试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不否定的态度。而有部分研究者基于各种理论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赞同态度, 也有研究者认为恋爱同居带来的不良后果究竟有哪些方面,以及这些不良后果的程度如何,在现实中可能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性差异。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育。

  (4)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的看法:被试中42.96%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学生恋爱教育,因为同学们心中有很多困惑”,被试中37.78%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但要改进方式、方法”,只有9.63%的被试认为“不必要,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另有7.41%认为“不必要,教育了没有什么效果”。在关于我校大学生中因恋爱问题而产生的不良问题,40%的被试认为问题较多,比较严重,另有33.33%的被试认为不清楚。仅有4.92%的被试选择了“学校老师教诲”。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渴望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方面的帮助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帮助。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研究者认为应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恋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法纪意识教育。不可简单直白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那样只会是教育工作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参考文献:

  [1]李艳文,贺伟.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6).

  [2]贺晶,黄琳庆,刘列夫.90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浅议.《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卿大咏.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企业家天地,2007(4).

  [4]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3(4).

猜你喜欢:

1. 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2. 大学生恋爱心理参考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4. 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

5.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格式模板

  认真写好一篇论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更好地理解。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毕业 论文2000字 范文 ,仅供参考!

  毕业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分析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遵守的原则、改革的思路进行认真的理论阐述,指出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体系;思考

  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在编制会计 报告 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法规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 方法 。”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即对以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同时,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即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之处,也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此时企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各个关系集团之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影响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会计规范制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此,会计规范是规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协的基础上暂被利益各方认同的准则。

  2.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不断地博弈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准则。因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在我国,会计政策一般是国家或政府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从而达到在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收益,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所有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各个会计主体必须严格地遵循宏观会计政策的原则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规范的选择,不能超越国家规范而滥用会计政策。

  (二)公允性原则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益协调而不是损人利己。

  (三)一贯性原则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也要灵活理解和运用,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该从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操作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考虑自身经营特点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谨慎性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而应采纳谨慎的态度,合理的核算企业的或有事项,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风险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叔申,王林。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政策[J].会计研究,1996,9.

  [2]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3,7.

  [3]徐维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状况的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毕业论文2000字范文篇二:《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

  论文关键词:心理护理 育龄妇女 语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信息传递最强有力的手段,它可以直接地及时地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但有时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往往会产生误导,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为了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在手术等候期间,患者可以借助优美、流畅的轻音乐,得到适当调整和放松。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有任何不适或需要,可随时向巡回护士提出。掌握交流技巧,碰到患者提出的问题无法及时正确回答,有时解释不当,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另有的护士则不善言辞,与育龄妇女交谈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为了使大家掌握交流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晨会抓紧各方面知识训练,模拟心理问题,寻找最佳语言表达方式。掌握交流技巧,取得信任。在不断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

  常年以来,心理护理问题在我们指导站非常普遍而且十分突出,应引起医务人员、育龄妇女、家属、亲友和社会的足够关注。正确对待和认真解决心理问题,并尝试从各自的角度,调动育龄妇女的积极心理因素,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营造和谐的诊疗心理环境,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共享健康快乐的美好人生贡献爱心和力量。育龄妇女到我们指导站,我们护理人员应当做到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育龄妇女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可以让她们信任和放心,同时对育龄妇女来说又是在精神上得到支持、鼓舞和依靠的力量,使育龄妇女感到放心,从而获得安全感。

  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后遗症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后遗症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往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这些后遗症患者会过分关注自己的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为了减少四项手术后遗症,我们护士必须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医疗操作技术要娴熟、工作作风要严谨,使她们取得对我们的信赖。在日常护理中,要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给予她们更多的安慰和鼓励,使她们在良好的心理配合下,接受手术。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能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因此,为她们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安全、安静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

  1 四项手术、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育龄妇女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如果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如:心情紧张就有可能出现人流综合征)。

  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经过,阐明绝育手术是很小的手术,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好充分的说明,决不能向患者强调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咨询对患者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育龄妇女用恰当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输卵管结扎术是在局麻下做的下腹部手术,就应告诉育龄妇女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疼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患者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另有手术的环境和气氛也极为重要,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也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护士都应时刻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如患者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惊惶失措,以免给育龄妇女造成恐怖和紧张[1,2]。

  2 四项手术、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育龄妇女经过手术,这时她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及时告知手术效果,进行安慰和鼓励,告诉她们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痛苦,在正确的医疗护理下,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可能产生新的疑虑,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因为现在的输卵管结扎手术外层皮肤不缝合)。这时就要告知如何适当进行活动、注意事项及健康指导,让她们听喜欢的音乐等。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

  帮助育龄妇女克服抑郁反应。个别育龄妇女术后平静下来之后,会出现一些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愿说话、不愿活动、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状况。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和调整,必将影响其及时下床活动,而不能尽早下床活动将会影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这些育龄妇女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其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她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她们,总之,使她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手术,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 体会

  为了减少四项手术后遗症,我们护士要严格遵守诊疗和护理操作规程,还应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把一片爱心传递给育龄妇女,根据其心理问题逐一认真、正确的解释指导,从而获得理解和信任,解除或减轻术前焦虑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一切以育龄妇女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符合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余杭区四项后遗症患者逐年减少,3年(2006、2007、2008年)未增加一例。

  参考文献

  1 李 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毕业论文2000字范文篇三:《试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 人力资源管理 》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重视相对缺乏,没有养成良好的人力资本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知识经济又称人才经济,因人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人才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为此应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选拨、管理,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创新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概述

  (一)知识经济

  对于知识的概念并不陌生,主要是指认知与技能,是人类通过学习与实践所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地位逐渐提升,而这种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则被人们称之为知识经济。伴随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形态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事实。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劳动者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总和,其中能力是基础性资源,包含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挥出来的体力与智力,将会对经济活动带来重大的推动作用;素质则是交易性资源,其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劳动者的信誉、道德、社会关系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会具有良好的信誉与社会关系,并且职业道德水平较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基础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交易性资源进行提升的过程,通过管理活动使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帮助组织更早的实现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面临的挑战

  (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沟通并非只有面对面交流这一种形式,如何适应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追赶技术进步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挑战。利用高新技术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加高效,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二)知识全球化增大了竞争压力

  近几年来,全球化日渐突出致使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相关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组织拥有的“知识”越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就越大,就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本的重要体现,知识全球化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只有创新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促使“知识”、“人才”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秀人才纷纷走向国际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优秀人才在组织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综合实力,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水平相对偏低,很多优秀人才纷纷走向国际舞台试图发挥自身价值,这就造成国内人才稀缺。如何发掘并挽留人才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管理者需要创新人才招纳机制,同时完善激励制度等,为人才的留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基础知识结构上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对其他多种知识有所涉猎,比如经济、法律、管理等科学;在能力素质上,既要有着较高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与永不言败的决心,同时随机应变能力要强,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时代保持敏锐的感知力;除此之外,优秀的人才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并面对竞争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下优秀人才判定标准的提高,将增大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在招人、留人、用人、管理人等诸多环节提升工作难度。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发展建议

  (一)管理意识中体现“以人为本”

  知识的主要承载者是人,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注重对人才的发掘、培养、利用,学会在管理中尊重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组织要充分利用知识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在生产经营与决策制定等过程应重视人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监督,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管理中应重视人才的需求,为人才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基本的技能需求;领导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关心,通过巡视与基层劳动者进行交流,做到关心鼓励员工,及时掌握员工的心理需求,并根据员工业绩制定相应的奖惩。“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将利用人才的招聘与留用,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满足的新时期,人们对心理需求的关注大于薪酬与奖金,尊重、关心、激励必将成为人才管理的重要法宝。

  (二)组织结构朝扁平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多层次结构,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金字塔”型,组织决策通过最高层逐渐向下级渗透,因为组织结构层次过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出现较多的阻碍。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组织中被广泛运用,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十分便捷,这也决定传统管理形式必将改变,扁平化组织结构已成为必然。所谓扁平化组织结构,主要是指从决策层到最低层组织层次减少,组织普通员工可就全局问题进行谏言,通过团队合作与新型共享发挥人才作用的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朝扁平化有利于人才更好的发挥其能动作用,管理效果更加显著。

  (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监督与控制,具有的上下等级十分明确,上级下达任务,管理者对人才尽心监督,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劳作。该种管理模式不存在尊重与平等,将人力资源同其他物质资源一同对待,极大的限制了劳动者才能的发挥,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为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以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组织发展之中,由领导者实施指导作用,管理者采用先进技术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以全新的管理模式促进人才潜能的发挥。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人才的留用离不开激励机制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具创造力,要想健全激励机制应从多方面入手:第一,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能够留住人才,只有将组织环境加以改善,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与福利,才能增加人才留用的概率。第二,奖惩制度的制定。具体明确的奖惩制度可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规范,为组织员工考核提供主要依据,使其感受到组织的公平公正,从而提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第三,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沟通与交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沟通会引导员工与组织发展相融合,员工作出个人行为时会充分考虑组织利益,同时也能够及时获知员工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物质与心理多方面的需求。

  (五)加强组织 文化 建设培养团队精神

  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组织文化会对组织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的积累,组织成员会对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为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应将组织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组织员工对文化价值形成认同,才能提升自己的归属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将组织发展与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注重合同探究,组织成员个人的力量必将有限,应加强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通过协作创新共同完成经济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知识高度发展的新形态下,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关键所在,然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也相应的增加,比如说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全球化、优秀人才纷纷走向国际、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应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当前较为有效的创新 措施 有管理意识中体现“以人为本”、组织结构朝扁平化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培养团队精神等等。

猜你喜欢:

1.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2. 2017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网络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

4. 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5. 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6. 毕业论文承诺书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