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医学论文死亡的认识

2023-12-05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法医学论文死亡的认识

非正常死亡与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包括意外死亡、自杀、他杀。
正常死亡就是一般的生老病死,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出现不可逆衰退,最后死亡。

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

死亡是生存的反面,生命的终止,死亡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环,无法回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懂得生命的美好,拥抱生活,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

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的死亡,指其一切生命特征的丧失且永久性的终止,最终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物体。

中国对死字有所忌讳,不同的说法共有两百多种:驾崩、归西、薨逝、卒、过世、长眠、作古、圆寂、仙去等等。

从哲学上说,个体的死亡并不代表事物的结束,个体死亡,但遗产、问题、关系等等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继承或瓜分。

死亡早期的尸体现象有哪些?有什么法医学意义?

  死亡时间与早期尸体现象的关系

  早期尸体现象是指死后不久,尸体未腐败时所出现的尸体现象,常见的尸体现象有:1.肌肉松弛、2.尸冷、3.尸斑、4.尸僵、5.局部干燥、6.角膜混浊、7.自溶。

  1、 肌肉松弛在死后就立即出现,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无表情,皮肤失去弹性,肢体松弛,各关节可随意屈曲,膀胱、肛门括约肌松弛,有时可见大小便失禁现象。
  2、 人体死亡后新陈代谢停止,机体不再产生热量,而体内的热量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等方式仍不断向外界散发,生活状态下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使尸体的温度逐渐下降变冷,称尸体冷却,简称尸冷。影响尸冷的因素有:(1)环境因素,一般成年人的尸体,在室温16℃-18℃的环境中,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下降1℃,10小时以后,尸温下降速度减慢,平均每小时约0.5℃,经过24小时左右,尸体温度降至与环境的温度几乎相同,最后降至较环境温度低2-3℃。(2)尸体本身因素,在尸体本身因素中,死者体质、胖瘦、年龄、性别、死因等,对尸体冷却的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 人死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停滞,血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血管坠积于尸体的低下部位未受压处,并透过该处的皮肤呈现出有色的斑痕,称为尸斑。
  尸斑一般在死后1-3小时出现,其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坠积期、扩散期和浸润期三个阶段。(1)坠积期是尸斑的早期,为尸斑的开始阶段。一般在死后2-4小时出现,短则30分钟出现,长则6-8小时出现。坠积期尸斑的特点是:指压褪色;翻动尸体易发生尸斑转移现象;切开尸斑部位的皮肤,血液可从血管的断端流出,容易用水冲去或用纱布擦去,冲去或擦去后仍有血液流出。(2)扩散期一般于死后12小时左右出现,快者8-10小时。其特点是:指压部分褪色;翻动尸体不易出现尸斑转移现象;切开尸斑部位的皮肤和组织,血管的断端有血液流出而组织中有淡红色的液体流出。(3)浸润期一般在死后24小时左右出现,直至尸体腐败。其特点是:指压不褪色:翻动尸体不会出现尸斑转移现象;切开尸斑部位的皮肤和组织,可见皮肤和组织呈均匀的淡紫红色,血管的断端无血液流出。
  4、 人死后,全身肌肉经过一段时间的松弛后,逐渐出现僵硬强直,使各个关节固定,如口不能张开,颈不能弯,四肢不能伸曲等,这种死后肌肉强直的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一般于死后1-3小时出现,但也有死后10分钟出现或晚至7-8小时以上出现。最初见于少数肌群如下额关节和颈关节肌群,4-6小时逐渐扩延至全身,10-12小时最强,使全身各个关节全部固定。尸僵经24-48小时或更长时间开始缓解,肌肉的硬度减低,各关节可稍活动,缓解顺序与形成顺序相同,尸僵的完全缓解多发生于死后3-7天。尸僵的自然缓解是细胞崩裂的结果。
  5、 人死后,尸体表面水分不断蒸发而得不到补充,以致局部尤其是黏膜、皮肤较薄而湿润的部位以及损伤的部位逐渐变干变硬呈暗的羊皮纸样外观,称尸体局部干燥,又称皮革样化。尸体局部干燥一般2-3小时开始,4-6小时变得明显。
  6、 角膜混浊:指人死后,角膜的透明度降低逐渐发生混浊不透明的乳白色,无法透视瞳孔的现象。死后1-2小时角膜湿,瞳孔透明;3-4小时角膜湿润,瞳孔开始发白;5-8小时角膜开始干燥,瞳孔透明度逐渐丧失;9-11小时角膜微混浊;12-23小时混浊增强,瞳孔尚能透视;24-30小时角膜中等程度到显著混浊;48小时以后角膜完全混浊,瞳孔不能看见。

  尸体现象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尸体现象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根据尸体现象可以确定人已死亡,推断死亡时间,判断死亡时尸体的位置和姿势,死后有无移尸,有时还可以推测死亡原因和死亡时的情况等。但尸体现象也能破坏生前状态或某种损伤和病变。所以,正确的认识各种尸体现象及发生发展规律,在法医检验中尤为重要。

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怎么写?

死亡是生存的反面,生命的终止,死亡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环,无法回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懂得生命的美好,拥抱生活,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环,是自然也是必然发生的。因此,不必恐惧死亡、焦虑死亡,要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但也不必过分“美化”“浪漫化”死亡,因为其过程大概率会伴随超乎想象的痛苦和无力挣扎。

从哲学上说,个体的死亡并不代表事物的结束,个体死亡,但遗产、问题、关系等等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继承或瓜分。

死亡的别称:

由于中国古代对死字有所忌讳,汉语对人的死亡描述的词汇有极其丰富,据研究不同的说法共有两百多种。

(1)天子死: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诸侯或后妃死:薨(hong)(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

(2)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苏州卖鸭蛋、老了、归西、落叶归根。

(3)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碧落黄泉、圆寂(寺庙僧人归西的说法)。

(4)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5)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6)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杆儿屁著凉、一命呜呼、挺腿儿。

(7)和尚、尼姑死:圆寂、涅槃、坐化。

(8)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9)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10)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11)美人死:香消玉殒、天妒红颜、红颜薄命。

(12)自杀:弃世、自尽、杀身、厌世、触槐(典出春秋时锄麑不忍从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而撞槐树自杀)、自绝于人民,具体有自缢、自裁等。

(13)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14)非正常死亡: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绝命、骤亡、丧生、非命、亡命、断命、病逝。

(15)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客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