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音乐鉴赏论文荷塘月色

2023-12-07 05: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音乐鉴赏论文荷塘月色

凤凰传奇的这首《荷塘月色》跟之前的风格截然不同,一改凤凰传奇原先粗犷的形象,借民乐形式唱出自己对淡雅唯美事物的追求和喜好,展现出他们细腻的一面 。这首作品颠覆了凤凰传奇以往爽朗大气的演唱风格,充满江南水乡的抒情小调配合玲花清新甜美的唱腔,加上曾毅浪漫细腻的念白,让整首歌呈现出一股浓浓的浪漫古典情怀 。这首歌曲侧重民乐的使用和音律构成,而不是着眼于R&B的模式,它给人的亲近感要大于西洋歌曲为主架的那些作品 。整首歌风格恬静古典,编曲上融入了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还有潺潺的流水声穿插其中,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一幅夏日里荷塘月色的动人画卷。“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凤凰传奇女主唱玲花用柔美的嗓音塑造出了一个充满古典美的江南女子形象,完全脱离了以往豪迈大气的格局,男生曾毅配合这首抒情作品收敛了之前的动感说唱,代之以温柔的念白:“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男女声的交互演唱搭配极具画面感的歌词,仿佛带领我们穿越炎夏,感受到了荷塘中晚风吹拂的清凉 。歌词的几个动词使用起来有灵动的感觉,配合整体意境。女主唱放缓节奏,用温柔地方式演绎女子害羞又相思的心情。从前那股大漠风情陡然消失,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柔美清淡的江南女子。竹笛吹起的思绪,把听者直接带入到那片景色当中,朦胧间看到了两颗相爱的心。男主唱在后半段以念白的方式出现,背景里又传来鱼在水中吐泡的声音,也有几分文人的气质。最后B段里凤凰传奇标志性地合唱终于出现,现代音乐的处理慢慢增加成分,渐渐音乐淡出在起先的琴笛合奏里,把幻想空间继续留给人们 。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全文语言朴实无华,但实则用词斟酌,文章构思也是精妙绝伦。文章写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满怀政治理想,但却对社会无奈而迷惘,想超脱现实寻觅自由,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复杂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的正直知识分子在艰难坎坷中徘徊前进的印记。

文章开篇第一句便交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第一段也可以看出来朱自清散文的特色,语言朴实,没有令人晦涩难懂的词汇,就像在跟一个普通人做寻常的谈话一般。“满月”和“月亮渐渐升高”交代了作者临出门欣赏荷塘月色的时间。第一段的重点是三个字“不宁静”,这将与后文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正是因为心里无法得到宁静,而想要去寻找一个能够慰藉自己心灵的地方,便选择了月色下的荷塘。

那么,作者为何会“颇不宁静”,这要去分析此文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身份。文章的最后落款时间是1927年7月,此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而此时的社会背景是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的社会处于被黑暗笼罩的境地。朱自清曾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个爱国的人在看到祖国前途无助的时候,他便会无比地迷惘、茫然无措。作者朱自清为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感到担忧,为当时的现实情况而感到不满和憎恶。他想寻觅一方安宁,想要超脱现实,寻找到精神的净土。他想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却很无奈。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之下,朱自清写出了《荷塘月色》。

文章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夜晚的孤独和寂静。“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象到作者在走往荷塘的时候,所经过的地方都是无比地安静。接着作者对道路两旁的树进行了描述,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画面感,这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读他的散文就像在看一道真实的风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一句再次反映出朱自清散步语句朴实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作者交代了到达荷塘之前的心理感受。他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进一步表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实在想要寻求一方天地,在那里有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而不是要去面对如此灰暗的社会。我们可以想到,在旧中国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无奈,可能都只能通过在夜色下“独处”而获取内心片刻的宁静,享受短暂的自由。那时有多么无奈,当今新时代的我们就有多么幸运,这提示我们必须要坚定爱国之心,对祖国心怀感恩,并且学会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幸福。

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是作者描写文章主题荷塘月色的部分。在这部分之前,作者通过交代时间、天气、心情,为全文渲染了主色调,为文章的中心情感作了巧妙的铺垫。而后,作者便真正地开始了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荷塘、荷叶、白花、月光、树影,简单的意象却被作者写出了神韵。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叶是“田田”而“层层”的,这些叠词释放出来音乐之美,显得画面感十足,非常生动。在描写荷塘月色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像“一粒粒明珠”,像“碧天里的星星”等等。这些比喻手法运用地十分巧妙,再一次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不可见,也不可听,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将荷花香味的虚无缥缈、若隐若现表达得恰到好处。后面作者对月色的描写仍然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让我们看到了动态的美。作者对荷塘、荷叶、白花、月光、树影的描写都是静中有动,把没有生命的景象也写出了生命,十分传神。

文章第六段,作者对荷塘周围的景色进行了描写,是树影、杨柳和夜色下微弱的风光,还有热闹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里是文章开篇以后第一次出现真正的声音。一直都是寂静的,然而现在突然有了一些热闹。但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话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视为名言,长挂嘴边,寓意着内心的一种迷茫和虚无。在文中则表达了作者的一丝不易发现的烦躁,因为他来到月色下的荷塘,本是想找一方宁静,结果还是被打扰。此外,这句话到今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内心的坚定,不会轻易被环境所干扰,外界如此喧嚣,自己却依然享受孤独。

文章的后面部分是作者的一些联想,有“采莲”,有“妖童媛女”,还有“江南”。通过这些联想,作者将现实与想象进行了对比,现实是无比残酷,而想象总是很美好,点起了文章的感情高潮,再次道出作者书写此文所表达的迷茫、无措,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自由和安宁的美好向往。

二、总结

《荷塘月色》一文反映出了朱自清超强的文学功底。

(一)文章的构思独到,作者看似像在漫不经心拉家常,言语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精妙绝伦。先是全文思想感情的铺垫,再到描写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和波动,最后到作者的理想追求。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文章的每个用词逐句,都是作者仔细思考之后的思想结晶,每个都没法挑剔、不可替代。

(二)文章的画面感超强。擅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让画面感增强。使用叠词以及远近关系的描写,让景物活在了我们的眼前,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月色下的荷塘,层层叠叠的荷叶,点缀的白花,杨柳依依,树影斑驳,随风而动。

求凤凰传奇《荷塘月色》歌词赏析 构思 表达风格 约四百字

张超和朱自清一样高明,他在歌曲《荷塘月色》中也用了常人无法觉察到的通感的手法。“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就是这句,一般人就不明白,弹出的“小荷曲”,怎么就“淡淡的香”呢?一听一闻,怎么就黏在了一起呢?其实,作者运用了两种感觉,把听觉用嗅觉来比喻,一下子增强了美妙的感觉。是在弹“小荷曲”时,仿佛闻到了荷花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

“通感”的修辞手法只是比喻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全诗运用了更多的比喻和拟人,增强了诗的美感。
诗的开头一个“剪 ”定,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形象化!而“时光缓缓流淌”则是比喻,“时光如水”,严格地说是没有喻词的暗喻。
“萤火虫”怎么就能“点亮”夜的星光呢?好象是人为故意的,因此是拟人的手法,一下子把“萤火虫”写生动了,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了!“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虽为反问,实为拟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荷塘景色,有月色,有琴音,有荷香,有萤火虫,怎能不让作者进入梦境,进入到那个曾经给他带来快乐和忧伤的荷塘呢?
美丽的人儿,你和这月色朦胧的荷塘一样美,不,你就是这个美丽的荷塘,我就是这鱼儿在你的荷塘中不停地倘佯,陶醉在这荷塘之中,和你一起守候这皎白月光,闻着那荷花的淡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都不愿离去,要和你一直在一起!但是,美丽的人儿,你年轻漂亮的模样,我一直想你,你在哪里?我在荷塘水的中央等候你,你在哪里?对了,我想起了,几年前,你和我依偎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荷塘夜景,闻着那淡淡的清香,我简直有些陶醉,分不清是荷香还是你的发香,或许是你的体香!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荷塘在吟唱,月光在聆听,鱼儿在倘游,多么和谐的美景,勾起了我和你那么多的故事和伤感!
伤感和忧伤,是因为缺撼,只能一人独自回味那个美妙的夜晚,而不能和你重逢在美丽的荷塘了!

全诗只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它是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集纳,简直是比喻句在开会!时光如水,萤火如星,我像鱼儿,宛在中央,…….这些比喻都很形象;“剪 ”“弹”“点亮”“采下”“守候”“游过”“添”“推开”“等你”“走进”…….这些动词很生动,静谧的荷塘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都动了起来了!不仅仅是静景和动景的结合,更重要的还是情境,情与景的结合,才变成了“大意境”! 荷塘月色,大意境!大手笔!

语文题:对《荷塘月色》这首歌的感受及简要分析

《荷塘月色》——爱情绝唱

作者 孙利娟<呼气如兰>

深夜,一个人在网路上游。听着凤凰的《荷塘月色》,这首歌打破了其惯有的狂放激昂,意境清新纯净,曲调婉转悠扬,韵律平缓又有跳跃性,但整体感觉比较和谐。我个人是不大善于评论音乐的,写到这里便觉得语尽词穷了。但在现时代确实难得听到如此纯美的曲子。

这是一首让人感觉宁静的歌。我不愿一句一句把它肢解开来品位其词之美其句之美,这样的欣赏其实是对它最大的伤。我只愿静静的听着它,任时光流淌,任月色荡漾,任荷花飘香,任琴音轻扬,任星光闪亮;只乘梦飞翔,倚窗而望;任四季变换,荷花香依然,守候恒不变。这是一首爱之歌,全不着一爱字,却用其心之纯,其情之真,其意之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宋之问一首《摸鱼儿》问煞了天下有情人。爱情是那山盟海誓地老天荒的诺言,还是那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蜜语?是张敞画眉的体贴宠爱,还是孟光捧案的相敬如宾?听《荷塘月色》又有了新的答案,爱情是那静静的守候,是那梦中的忧伤,是那深情的遥望,是那不变的等待。

这首歌营造古典诗词意境,用词新巧句法灵活,不失为现时代的爱情绝唱。大抵人类的心灵永是相通,听这首歌经典诗歌的阅读记忆都被唤起,似乎它是人们从古唱到今爱情咏叹调。

《荷塘月色》赏析

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