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初中科学研究论文问题

2023-12-11 13: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初中科学研究论文问题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人的神秘的桎梏。我整理了初中科学论文题材,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科学作业有效设计

摘 要: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作业的布置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初中科学;前置作业;后置作业;设计策略 有效的作业设计既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有效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科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重复,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升学等的压力下,每天忙于繁多的教学,在课堂上忙于新的教学设计,都在课堂上各显神通,却忽视了作业的设计或甚少从改进作业设计的方面去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许多教师仍是采用大密度。高强度、多重复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师预定的目标,但是也忽视了许多问题的发现。如学生越来越抵抗学习,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前置性作业设置

“前置作业”即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

前置作业的布置既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预习过程,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对内容的主要脉络加以把握,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亦可以对某些问题加以思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提前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预备、铺垫、指引,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前置作业设计不仅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外的充分探究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深入,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合作的习惯。

1.设计需有导向性

前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新课做铺垫,对问题呈现的认识和观点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更是新课重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亦是教师对新课的大概思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2.设计需要难易度适中

难度过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作业的布置也就形同虚设了,达不到教学作业设计的目的,所以在作业设计中要难易度适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

3.设计要有开放性

前置作业的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新课的重难点把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

4.设计需体现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所以在设计中除了必须个人独立完成作业外也要有合作做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懂得尊重他人,敢于表达观点。

案例分析: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常见材料”一课中,设置“有关金属材料的锈蚀”的前置作业布置

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容易生锈,但是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请同学们试着通过实验对铁制品锈蚀形式的条件进行探究并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问题:为什么用蒸馏水?)、植物园、棉花和干燥剂氧化钙,(亦可选择其他的物品,自行设计实验以证明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与同学进行

交流。

分析: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前就掌握了新课的主脉络,更快地进入学习,并验证自己的结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前置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创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二)后置性作业

后置作业即课后作业,其功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设计呢?

1.作业内容要精选,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

结果:喜欢上网查询能力强的学生就选①形式的题;喜欢动手操作和偏理科的学生选做②形式的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了③形式的题。(①②③表示不同的题型,内容略)

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成长点,把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统一起来,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促使了学生化学能力的长效发展。

2.作业内容要新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探究、去创造。

3.作业内容的实际性

知识是要回归生活实际的,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力量,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作业内容的合作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够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意识和品质可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的,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地学习。

作业过程是学生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科学作业应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方向转变。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改革,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封烨.初中科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策略初探[J].科学教育,2012(1).

[2]曹俊.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应用[J].浙江教学研究,2011(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温州育英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科学论文题材

初中科学论文题目

题目
1、大气压是由于大气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吗?
2、二氧化碳是不是带给人们的只有害处呢?
3、淡水资源大量的减少与二氧化碳有关吗?
主题
1、写二氧化碳的好处与坏处
2、晚上把植物放在房间里植物会不会和你抢空气
3、有没有微生物在寒冷的温度下繁殖的跟快而在常温下不会繁殖却死亡

初中物理科学论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我整理了初中物理科学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物理教学:坚持科学本质

摘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本质教育,而不能把物理教学当做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专门传授;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使之受益终身。

关键词:物理;坚持;科学本质;学生;受益终身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1]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物理学科既有悠久的科学史,又有飞速跃进的现代高科技;既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又饱含辨证唯物的科学思想;既有严格求实的科学实验,又有严密准确的逻辑推理。简而言之,物理的本质是科学,物理教学理所当然是科学的教育和探索,包括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方法和思维﹑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教学,而绝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应试技巧的专门传授。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国际应用物理联合会曾对20世纪物理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物理,那么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多数的未来公民的兴趣和需要上,而不是放在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而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少数精英分子身上。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重视物理学的哲学和物理学的历史;重视蕴含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2]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物理的科学本质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渗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正确的方法、信念、准则的形成和强化,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内驱力和坚实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投身科学探究的伟大抱负。

一、以宝贵的科学精神感染人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在《物理学史》的序言中写到:“物理学发

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3]在科学探索的进程中,并不总有认可、赞美,而是要能够承受来自舆论、宗教、传统观念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伟大的科学家是有献身精神的。今天我们在赞叹伽里略的伟大,学习他的诸多理论时,更应该让学生感知伽里略用生命自由捍卫真理的勇气,理解到科学成功背后的艰辛,培养他们坚持真理的可贵信念和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在广泛的应用电力,那么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讲述法拉第是怎样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的坎坷历程,终于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 现象,开辟了人类应用电力的新纪元。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前辈不断求新探索,勇于自我反思,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培养他们尊重失败、升华失败的科学态度和“从荆棘中收获科学成果”的坚强意志。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是铁面无私的,科学研究是认真严谨的,但科学的发展和传续是温馨感人的,处处闪耀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性光环和崇高精神。正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教学“开普勒三大定律”时,开普勒的伟大成就固然令人赞叹,但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伟大成就背后的重要奠基人——第谷。第谷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观测,孜孜不倦的提高观测的精确性,实事求是的真实记录,最后在生命弥留之际,毫无保留的将全部珍贵的一手资料赠与开普勒。从第谷身上令学生深受感动的不仅是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更是他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以辩证的科学思想启迪人

物理学科蕴含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的科学思想,可以潜移默化的启迪学生并使之:逐步认识到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切实体验到科学理论的不断进化、完善;深刻领悟到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最终完满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学认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认识科学问题的敏锐性和辩证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三、以创新的科学思维塑造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思想应当是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要做一名真正的优秀的思想助产婆。”因此,塑造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科学思想的当代高中生是中学物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确立一个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2)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人,(3)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的主导变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4]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相互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需要,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提出可能可行的设想,可以通过生生交流,师生讨论共同探讨设想是否可行,能否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得出设想的答案,答案可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当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新方法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在科学的殿堂自由翱翔,创造性能力同时获得质的飞跃。

四、以严谨的科学实验锻炼人

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源于实验,发展于实验,在实验中得到检验,验证,并上升为高层次的科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在实验中,通过学生的手脑并用,获得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养成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类实验的优势,找准实验的着力点,有的放矢进行设计操作。物理实践活动要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以非凡的科学成就鼓舞人

物理学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灿如星空,杰出的人才创造伟大的成就。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卓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非凡才华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展示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成就:例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如今 “神舟”系列火箭飞船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和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又如最近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5] ……这一系列的科学成就介绍怎不让我们的学生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民族自信,爱国之情,热爱科技之心怎不油然而生?

总之,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科学内涵悠久深远,科学素材层出不穷。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本质教育,深度挖掘适合教学的“科学题材”,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物理课堂焕发科学活力,让我们的每一节物理课都闪耀科学之光,去感染,去鼓舞学生,让学生得到锻炼,获得启迪,促进自我塑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并使之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5.

[2] 汪明.课堂教学中物理文化教育价值刍议[J]. 物理教学,2011(12):39

[3]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4] 徐全学.提高物理教师技能的几点建议[J]. 物理教学,2011(11):21.

[5] 金良快.我国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有助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新华社,2012年03月09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物理科学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