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能不能用到
政府诚信建设探析
[摘要]
政府诚信是所有诚信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它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
互动活动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公民诚信、市场诚信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为
此,必须认真探究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寻求治理政府失信的根本途径。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政府公
务员诚信意识的淡薄,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
全等。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诚信机制建设应成为
首要的现实课题。作为政府,应率先垂范,致力于自身的诚信建设。
关键词:政府诚信 建设 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
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
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
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
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
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
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
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
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
,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
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
有代理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
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
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
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
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
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
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
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
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代理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
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
、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
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
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
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1]。这样,政府要成
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
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
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一) 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
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
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
,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的独
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
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
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
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
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
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
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
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
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
为代理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
法公正等等),如果代理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
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
任,代理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代理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
[2]。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
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
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
“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
。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
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
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
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
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
,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
,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
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
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
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
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
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
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
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
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
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
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3]。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
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
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
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
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
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
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
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
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
,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
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
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
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
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
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
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论-文-网 LunWenNet]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
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
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
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
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
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代理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
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
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
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
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
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
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
程序[5]。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
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
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
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
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
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
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
意程度等[6].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
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
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
信之风险。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
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
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
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
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
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
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
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
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
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
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
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7]。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
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
,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
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
我完善。
(四)浓厚诚信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
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
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8]。
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
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结束语: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
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行政人员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学
出版社,2003年版。
[8]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
行政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可靠保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论文2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国家整体发展形势大好,近三十年成立的企业和公司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促进我国发展的动力。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工作人员和企业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此时企业的行政管理在大型企业中的作用逐渐凸现,传统的企业管理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企业,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创新
一、前言
就我国现在的发展来说,迎来了新时期,国家企业和私人企业都面临着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人才管理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管理中的弊端,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有所帮助,能够促进我国社会进步。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是用来管理和调节整个企业中各个部门功能的机构,通过正确调节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将企业整体的最佳功能发挥出来。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不同,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位而是企业中的一部分,该部门的设立是由企业总裁来决定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节点。
2.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意义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能够提高企业的适应性,企业行政管理是适应我国时代发展,促进企业进步而产生的,加强企业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适应性,防止企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出现落后衰退的结果。第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行政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的弹性,使整个企业健康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涌现出大量有竞争力的企业,为了应对当前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方能脱颖而出。第三我国在新时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企业与社会之间都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健康的发展形势。
三、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作用
企业的行政管理的作用与其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提高企业适应性、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强大竞争力源于企业的整体实力,一个企业实力不行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企业实力强大的原因除了企业具有高端设备和大量人才资源以外就是高水平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将企业建设成一个先进型、学习型和技术型的企业,从而使企业在同一行业中具有强大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巨大的适应力是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的适应能力强,就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调节自身的人才和技术,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为构建和谐企业做出贡献。行政管理部门十分优秀会提高企业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适应性。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当企业需要做出巨大调整或者规划时由几个主要领导组成临时的行政管理进行工作,这极大耽误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成立可以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调动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工作,解决企业各种问题,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企业行政管理
当下的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思想落后不能随着时代发展做出一些改变,企业中的管理体系仍旧沿用着过去的条例,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有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只做做表面功夫,不能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方向和如何调控企业的发展。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作用不大,可以取消。
2.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
在一个大型企业中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部门需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有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联系不够密切,总是相互推脱责任或者问题搁置,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例如,企业中的一些问题既可以由这个行政管理部门解决,也可以由另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解决使,两个部门相互推脱,谁也不主动来解决,导致解决方案迟迟不下发,影响工作进度。有的问题在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讨论解决后,个别部门因为利益或者其他问题不同意解决方案,导致问题搁置,企业运转出现障碍,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企业行政管理也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过去行政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水平不高,不能把握好企业发展的方向,在调控企业工作人员方面也缺乏经验,因此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近几年来国家培养的行政管理人员有所增加,面对巨大的人才需要,这些新走出校门的工作人员供不应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在某些企业中资历深工作能力不强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排挤新参加工作的行政管理人才,导致新的行政管理政策实施不了,企业发展缓慢。
五、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发展,管理思路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是用来规范行政管理人员行为的,是用来调控企业工作效率的。就目前形势来看,许多企业由于机构庞大各个部门复杂,工作人员数量冗余,导致企业的工作任务和人员比例失调。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管理人员理清复杂的工作人员,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利用价值,将没有价值的人员裁掉,节省资金。
2.引进和利用好管理人才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重视管理人才,引进国内外的管理人才,同时要积极推广他们的管理策略和理念,使整个企业都能够积极配合管理人员提出的重要策略。注重发展管理人才,多给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其掌握丰富的管理经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好老员工和引进人才之间的关系,让老员工给新员工传授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使老员工开阔思路,接受新鲜的管理理念,使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结束语
我国在不断前进,国内的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应抓住机会,积极进取。本文研究了企业发展问题的根源,分析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因素,为我国企业发展扫清了障碍,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希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进取,使我国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峰.国外企业应用创新方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40-144.
[2]朱小梅.企业人才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4(,1):146-146.
>>>下页带来更多的行政管理论文2000字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摘 要:本文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特征、职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方向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既不是简单地强调服务态度的转变,即所谓“微笑服务”,也不仅仅是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而是强调这种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的,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但现代政府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对其角色的基本设定,即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回应公众的要求。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府,如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基点。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具备以下主要职能: 提供制度供给服务。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制度供给的内容非常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财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 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在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其主要的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解决,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让社会组织来提供,但是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 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 分权原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遵循科学分权原则。首先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合理分权,使权利科学定位并准确归位;其次是权力下放,科学分解职能,扩大地方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自主治理权;再次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使社会公众切实享有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和管理权。 法治原则: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是有序的政府。政府要依法行政,无论是服务的政策、手段,还是服务的程序都要法治化。法治原则要求政府建立健全适合现代服务行政要求的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依法重构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 责任原则:服务就是履行责任。责任原则要求政府建立一套完整而有制约机制的服务行政责任体系,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真正实行民主行政和责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体系应当由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沮会等方面的责任制度构成。 效能原则:效能是效率、成绩、功能的统一体,效能最大化是现代管理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政府的服务功能,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要追求可以量化的服务成效,更要追求能够使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服务功能。 竞争原则: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运作平台的,竞争型政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社会公众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求还权于市场和社会公众,还利于民;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求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服务、推动并参与竞争,政府通过竞争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根据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公共服务职能的顾客导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下,政府常常以行政计划替代公众意愿,以精英设计替代公众参与,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公众的影响较为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公共组织弄不清谁是它们的顾客或服务对象,而且服务水平低劣。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就是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的思路选择,也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怎样提供,应当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以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共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二是政府公共服务如何应当以社会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加大公众意见在评估中的作用。 (二)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 在这里,竞争至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公对私的竞争,即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其竞争;二是私对私的竞争,即政府要求私营企业彼此竞争,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三是公对公的竞争,即政府促使自己内部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不能事先假定公营部门就一定比民营部门强,或者民营部门就一定比公营部门强,关键是要有公正规范的竞争机制。 第二,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三)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 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等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顾客导向),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独自承担,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机构,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对于公共服务的客体来讲,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意味着把对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及其评价的选择权交给了公众,这样就会迫使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得不把公众作为顾客,树立顾客意识,当服务不被顾客接受时,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公共财政体制的结构调整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从公共支出的领域来看,政府公共服务可分为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两部分。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投资;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应逐步加大公共支出结构中社会性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地位与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应建立公共收入制度,逐步增加全社会的公共财政收入总额;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重点增加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逐步实现由生产投资型公共财政向公共服务型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 (五)公共保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公共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保证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社会成员在面临生、老、病、死、伤、困等各种生活境况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的社会制度。其本质是社会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分配,并具备明显的国家性、强制性、再分配性和基本保障性。其目的是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条件。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建立并优化公共保障机制,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政府协助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扮演市场活动中的客体,理应为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客体服务、服从于市场主体,这是规律。然而,过去我们的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能量很大,常常决定着一些微观市场主体的兴盛与衰败,权力色彩浓厚,而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要求政府更多地提供服务,矫正主客体错位的现象,保障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 (六)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 当今世界的公共突发事件类型多、范围广。从公共卫生、网络攻击到恐怖袭击,从交通安全到生产事故,影响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卫生、金融、政治、经济等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损失惨重,影响巨大。 政府应急能力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构成应急体制框架、安排应急投入资源”,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整体应急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化。 政府应急职能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准确的;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配套的。 (七)更新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灵魂。在现阶段,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和公务员队伍中深入开展执行文化的学习,大力推进政府执行文化建设,强化执行意识,改进执行方式,加大执行力度。大胆借鉴企业管理和私人部门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和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用“企业家政府”的精神代替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增加政府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时效性,把顾客满意,取得最佳绩效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准则。同时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强化效率观念,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八)提高公务员素质 公务员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人员载体,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范围和质量。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要注重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深化公务员培训的教学改革,使政府工作人员既掌握最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和发展动态,又熟稔现代行政技术与方法,全面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创新观念和执行能力,建立一支学习型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