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对三胎有什么政策?
三胎并不等于三孩,三孩是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国家对三胎是配套措施是实施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
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国家对三胎的具体配套措施:
生三胎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截至目前只出台了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一:实施奖励优惠
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二:完善生育制度
完善生育休假及保险制度。而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
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三:帮扶保障
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四: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国家对于三胎出台了具体的配套措施,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在生育上有一定生育津贴和生育的医疗待遇,提供了各种措施保障鼓励生三胎,以降低教育的成本,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每个地方可能会有所差别,买了生育保险的,可以领取生育津贴。
法律分析:开放三胎生育政策,是社会大势所趋。我认为,三胎是生育朝着人口老龄化而来的。那么就不要再弄玄虚。解决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素质才是正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生二胎都犹犹豫豫,何况三胎?倒不如彻底放开,不再束缚生育者的手脚。理由如下:一、生育本身就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物竞天择,各取所需。想生可以随意生,不想生拉倒,让想生的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生,让不想生的也自得其乐。相信在自然发展中会得到自然发展平衡。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保障。二、在高物价,高房价,高消费的今天,生育本身都面临多种制约,如果有人愿意或者有能力去生,何乐不为,为什么还要想生不能尽情上,不想生的鼓励去生。那就是生育全开放,生在当下的城市人也没有条件生,或者没有意愿生。生活不易,生孩子更不易。三、女性生育已经到了难以破解的“瓶颈期”。经济社会女性不仅仅是生育工具,她们同样面临着工作、就业、婚姻家庭的多重压力。婚姻多变故是硬伤,生了谁养?靠男人还是靠自己?如果男人本身都不能成为靠山,多生孩子自己哪有职业竞争能力?一旦离婚了,成单身了怎么办?孩子的生活教育都是问题。四、政府的政策措施和落实是关键中的关键。生育补偿政策、就业失业倾斜、孩子的生活教育、教育成本、住房成本、生活成本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生育的最后一颗稻草。所以,出了政府外,社会、生育者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关键。能多生就让她多生吧,让自然生育弥补政府政策的不足,自然平衡也是不错的选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五十一条 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育龄夫妻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划生育,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和技术,保障实施节育手术的妇女的健康和安全。
国家实行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发展母婴保健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三胎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5.31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台了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以及配套支持措施。
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无数家庭心头一颤!而且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这是国家给孩子们的“礼物”?家长们怀着百思不解的心情给孩子过了六一,不知是该看好眼前的熊孩子,还是该响应国家政策,纠结啊。
我是80后,我可谓是一路见证了国家的生育政策,我出生时正赶上我国计划生育,而且是最严厉的那几年,很多人偷着生,等到我结婚想要孩子时,大家都不想生或生不起,这时国家开放了二胎,我这刚响应了二胎政策,还没来得及喘息,又开放三胎啦。我们80后这一代可真是“命运多舛”啊。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国家出台三胎政策的原因。
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新生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所以急需提高生育率,否则会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1.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养老问题。
没有年轻人哪来的税收,目前年轻人已经负担不起国家养老金的支出啦。对此国家于2021.3.12宣布延迟退休年龄至65岁。即便如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无法刺激消费。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带动一系列的消费,比如纸尿裤,奶粉等婴儿用品带动母婴市场的消费;早教,上学,补课等带动了教育市场的消费;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带动了各行业市场。总之,没有新生,就没有年轻人,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消费将不能良性循环。整个经济就会失去生机,不利于国家发展。
3.国家发展需要人力资本
国家发展离不开人,人是核心生产力,尤其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国家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国力,必须提高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
作为国人,作为生育年纪的我们,理应响应国家政策,为名族和国家贡献力量。
可是,又是什么让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呢?
1.我想首当其冲的应该来源于工作和经济压力。
抛却那些社会精英,和高收入人群不说,那毕竟是占国家总人口的少数。就拿普通上班族来说,一个大学毕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平均工资也就4-5千元,甚至更少,除去房租、吃饭、穿衣、应酬人际交往等,还能剩多少?相信月光族不在少数。
你跟他们谈生孩子,还三胎,他们一定会说,先养活自己再说吧。
2.中国很多地方有彩礼风俗
随着近些年彩礼的疯涨,结婚率都被拉低了,很多普通家庭给儿子付个房子首付就把家底掏空了,哪还有彩礼钱。
想结婚的,大多想要孩子,可是你这时候给他们说三胎,他们一定说,好啊,先把婚结了。
3.房价,教育成本。
生三胎家庭,一般都要考虑房子问题,原先的两室显然不够住了,至少三室吧,现在的房价对于老百姓还是很高的,除了房子还有教育成本,谁算过一个孩子接受完大学教育需要多少钱?三个又是多少?普通城市也要上百万了吧。再加上房子和其他开销没算,工薪阶层有几个承受的起呢?
此时说三胎,不是让人徒增压力嘛。
4.育儿焦虑
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除了经济基础,物质条件,还有更重要的陪伴和家庭教育,这点往往需要牺牲一方父母的时间,若是三胎那基本上要有一个家长需要全职在家带孩子,在中国通常妈妈全职带娃,这对女性而已无疑是双重压力,工作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和家庭生活的选择,让人焦虑。
这个时候你说三胎,估计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崩毁的。
国家出台三胎政策肯定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有它的重大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响应国策呢。这就要根据自己及家庭具体情况而定!
国家根据三胎政策也有配套支持措施。像住房和教育成本等都有政策的支持,相信普及程度和具体措施不久就会相继出台并明确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协调,总之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我们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是否要三胎。
我觉得重点还是要优生优育,不管是2个还是3个孩子,我们都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人成才,将来成就自己也报效国家。
只有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响应国家政策的方式,也对国家和社会最好的回报!愿我们早日脱离人口老龄化问题,愿三胎政策得到更好的实施!
三孩政策(Three-childpolicy)是中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中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中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生育政策等问题,会议作出部署。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作出如下决定(八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是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
三是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
四是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五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六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七是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八是强化组织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