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继续教育论文教育惩戒

2023-12-11 12: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继续教育论文教育惩戒

一、小学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不够充分或者存在误区,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惩罚工作中采取了错误的惩罚方式,使教育惩罚失去其应用的价值,如果教师反复使用错误的惩罚方式,会对学生再次造成伤害。

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惩罚和体罚是一个概念,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本来可以采用较为轻微的惩罚方式,但是却采用了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体罚这种方式,致使学生身心受损,容易出现反抗的心理。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将惩罚和奖励对立起来,比如当学校举行一个活动时,一些同学表现比较优秀,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而少数同学的表现较差,教师特别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批评表现较差的学生。

(二)变相体罚的现象严重

变相惩罚是教育中明令禁止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受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影响,变相体罚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令小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一些教师无视政策法规,变相体罚学生,并禁止学生向家长和学校说明,甚至利用退学的理由威胁学生,学生被迫忍气吞声,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三)心理惩罚程度过重

心理惩罚是惩罚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某种行为或语言对学生心理造成压迫或伤害,属于精神惩罚范围,通常表现为一些让学生难堪的语言和行为以及对班级内学生的不对等待遇。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极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教师素质低下的现象,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带有谩骂、侮辱性质的言行时常出现,对学生构成精神虐待。

(四)适度性把握不够

教师对惩罚的度把握不够好,在本可以采取教育方式教导学生的事情上采取惩罚性的手段,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在今后的对此类事情的态度发生转变,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阻碍,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促进小学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

针对小学教育中惩罚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学校、政府三个角度探讨促进教育惩罚更好实施的策略,形成教师、学校和政府三方通力合作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解决教育惩罚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现代化教育的开展进程。

(一)教师要合理使用惩罚策略

只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到合理使用惩罚的重要性,才能使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惩罚的应用策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念,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认识到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对学生起一个警示和行为纠正的作用,而不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或者提高教学成绩盲目地对学生开展惩罚教育。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为教育惩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

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将教师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约束教师的部分行为。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以教育为规章制度制定的出发点,通过引导的办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惩罚的实施过程使之程序化,防止教师滥用惩罚教育的方式。

学校要建立奖惩机制,对惩罚教育的方式应用得当且效果明显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引进,扩充师资力量,定时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进行考查。

(三)政府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教育惩罚上升为法律内容,制定惩罚的实施原则,为教师开展教育惩罚活动提供依据。政府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对恶性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舆论监督促使教师合理运用惩罚制度,对教育者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为教育惩罚的应用创造一个较有压力的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惩罚归根结底是为了对学生某种行为进行否定促使其行为朝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当前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惩罚方法并没有达到这一点,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对惩罚手段的运用极不合理,对学生的成长再次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将强制性的惩罚手段与比较温和的惩罚方式适当结合,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重视惩罚产生的不良后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鹏飞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惩戒的原则

1.惩戒的艺术性原则
很多教师以为惩戒是很简单的事情,其简单就在于学校有校规,班级有班规,只要学生违反了什么规定,看一下校规班规,照章办事就行了。要是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因为教育惩戒毕竟是一种教育,既然是教育,它就是一门艺术。教育惩戒的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惩戒学生时用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一些让学生听起来难以接受的话不会达到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好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听起来愿意接受,甚至情动泪流,深受教育;反之,刺耳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心生厌倦,效果甚微,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怨恨。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动不动就发牢骚、说气话,这些教师情绪宣泄的语言很难让学生接受,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学会使用语言,注意说话的艺术,在教育惩戒中用语言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这是我们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法官在法律上给犯人定罪要依据犯罪情节和相关的法律条文,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也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恰当的惩戒措施,恰当的惩戒措施不但对学生的利益侵害最小,让学生从心理上可以接受,而且还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我们不能火冒三丈,动辄抡起拳头或者随意实施惩戒。惩之有度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一旦惩戒失去了度,教师将难以把握自己。我们要遵循“过罚对等”的原则,使“目的”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这需要我们在惩戒之前反复权衡、掂量,找到最有效的办法。这种对教育惩戒的度的把握实际上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3)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
教育惩戒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在别人面前丢面子,尤其那些经常违纪、对教师成见深的学生,如果教师惩戒学生不分场合,很可能自己会被他们弄得下不来台。不分场合地惩戒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好的结果:一种是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伤,渐渐变得自卑,有的会成为别的学生嘲笑的对象,即便教师的惩戒对其他学生能收到杀鸡骇猴的效果,也是不足取的;另一种是教师遇到那种屡次违纪而又桀骜不驯的学生,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借机来挑衅教师,借以博得其他学生的注意。所以,不分场合的随意惩戒是很不讲策略的做法,善于选择教育惩戒的场合也体现了教育惩戒的艺术性。
(4)教师采取惩戒措施时要注意时机。
教育惩戒是讲究时机的,不到恰当的时机,惩戒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太注意教育的时机不能不说是目前我们教师在教育惩戒中存在的一种通病,许多教师太过浮躁,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引导。惩戒措施实施的时机应尽量选择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惩戒心服口服的时候。曾有个初中孩子来到学校心理宣泄室进行情绪宣泄,他跟心理老师说:“我对班主任讨厌极了,我由于上厕所回教室迟到了,他竟然让我写800字的说明书!本来我的作文就差,哪能写这么多,这明摆着是在整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班主任在实施惩戒时,没有跟学生很好地沟通,也没说明这样惩戒学生的意义。所以,学生不但不理解班主任的用心,反而对班主任一肚子怨气,试想,这种教育惩戒的效果怎会理想?
(5)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家长沟通,有效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沟通与不沟通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了好的沟通,家长不但能够理解教师为什么惩戒自己的孩子,而且在认同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方法之后,还会帮助教师来管理自己的孩子,这样就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当惩戒孩子时,教师认为确有必要与家长沟通的一定要做好沟通,且要讲究沟通的艺术!在沟通时教师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告诉家长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想法等;二是告诉家长老师要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惩戒,惩戒的目的是什么,具体怎样实施;三是虚心请教家长对于惩戒是否有更合理的建议;四是恳请家长在惩戒中配合学校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几点,家长一般不会对教师惩戒自己的孩子心存怨言的。
(6)因材施教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最高要求。
教育难就难在对不同的学生不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教育方法,教育惩戒也不例外。为了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惩戒之前,我们要仔细思量几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家庭对他的教育状况如何?该如何教育像这样性格特点的孩子?如果实施这种惩戒,效果将如何?我们尽量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在教育惩戒某些孩子时,的确需要我们费些脑筋、动些心思。倘若不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一刀切地实施教育惩戒,常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7)教师要适当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创新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同样更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惩戒。创新意味着不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即使同一个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场合下教师的惩戒方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那些老的、过时的惩戒方式更需要革新。教育专家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就采取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教育惩戒方式,但他从未体罚过学生,这让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也不失为一种对教育惩戒的创新;我们采用的“绿色教育惩戒制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个人总是施加同样的刺激,他会变得渐渐麻木,其教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对教育惩戒方式不断进行创新。
2.惩戒的科学性原则
教育惩戒有其自身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教育惩戒规律性的体现,我们在实施惩戒时要遵循这些规律。如果教师无视这些教育惩戒的规律,不但教育惩戒的目的很难达到,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教育惩戒的科学性要求我们遵循哪些规律呢?
(1)教育惩戒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惩戒首先要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儿童本身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其道德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被父母、老师以及外界的约束中,慢慢学会自我约束,其中有些时候儿童是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惩罚,才慢慢对自己有了自我约束。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低,甚至不加约束,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当孩子出现了违规行为时也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便缺乏规则意识,显得很没有教养。这样的孩子踏入社会后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要么孩子受到伤害,要么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危害社会。所以,对学生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这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违背这一规律致使惩戒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2)教育惩戒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运用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但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运用时确实要有区别,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那么就会违背教育惩戒的年龄规律特点,造成不当的惩戒后果。曾有一项有趣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师对幼儿采取言语批评的惩戒方式有时并不奏效。研究者发现,在幼儿老师讲事情时有很多孩子下位子,于是老师对下位子的孩子进行了批评,但是下位子的孩子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后来,老师更换了一种策略,不批评下位子的孩子而是对坐得端正的孩子提出表扬,结果孩子们下位子的情况明显减少了。原来,该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老师的批评不太敏感,他们反而觉得是老师在关注自己。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惩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
(3)教育惩戒要注意及时性原则。
学生犯了错误,如果按规定要实行某种惩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量及时实施。从心理学角度讲,惩戒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这种强化要尽量遵循及时性原则,否则会让学生抱有一种逃避惩戒的侥幸心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采取惩戒,后来由于自己的疏忽又忘了对学生实施惩戒,那么学生犯第二次错误的可能性很大。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破窗理论”,讲的是街上一所房子的一扇窗户的玻璃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其他窗户的玻璃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同样,如果一面墙上出现一些涂鸦而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往地上扔垃圾,丝毫不会觉得羞愧。对于班级管理而言,被学生违反的规则就像是“一扇玻璃破了的窗户”,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学生实施惩戒,其他学生也会来违反这一规则,甚至这个学生还会继续破坏“另一扇窗户”,即违反另一些规则。所以,惩戒的不及时性不但会麻痹犯错学生的心理,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生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4)教育惩戒要注意其合理性。
合情合理的惩戒才会有效,如果惩戒不合情理,学生从心理上不愿接受惩戒,那么惩戒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甚至憎恨。惩戒的合理性要求教师在惩戒学生之前做耐心细致的调查,不能过于急躁。另外,惩戒的合理性还要求惩戒必须有依据,不能毫无根据地随意实施惩戒。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组建班级后马上制定自己班级的班规,有了班规才可以根据班规实施惩戒。事先没有规定,或者学校有规定但教师未告诉学生,教师最好不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惩戒,因为这种惩戒很难让学生从心里接受。
(5)要注意避免滥用惩戒。
有的教师注重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仔细研究一下那些规章制度,我们发现,班规都是一些不允许学生做的事情,如不允许吃零食、宿舍里不允许乱说话、做操不允许迟到、不允许不完成作业……然后,则是如果违反了,要罚值日、罚写几遍作业、罚站等。而且,有的教师可谓费尽心机,把所有学生可能违反的纪律问题都一一进行罗列,然后在后面详细列出惩罚措施,这样的班规俨然就是一部“刑律大典”。这种依靠惩戒的滥施来压制学生的做法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看到,有些学校墙壁上的开关被学生破坏了很多,有的学校墙壁上写着学生愤怒的语言,这都是学生的心理被压抑的表现,如果学生的心理压抑得不到及时疏解和宣泄,还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师生冲突。
3.惩戒的依法性原则
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依法治国的时代,人们的法制观念也越来越强,所以每位教师不能凭着对教育惩戒想当然的认识,随意延续几千年来教师可以对学生随便实施体罚的传统。我国是世界上对体罚明令禁止的国家之一,而且在多部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从事教育事业是光荣的,行使职业权力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跌入违法的雷池,要切实做到依法实施教育惩戒。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对于犯错的学生,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大家都会想到教育惩戒者应该是教师。其实,对此我们还应有进一步的认识。一般而言,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管教师,班主任负责教育惩戒的时候居多;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比较严重,这时的惩戒权在学校,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学生超越了校园规范的违法行为,学校已经无权处理,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教育惩戒行为不是任何人随便可以实施的,其他未经法律授权的个人和组织不得成为惩戒主体,不拥有教育惩戒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班干部没有惩戒其他同学的权力,学校没有代表司法机关处理学生违法行为的权力,教师个人也没有对学生做出严重处分的权力。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转嫁教育惩戒权或越权行使教育惩戒了。
(2)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
教育惩戒的对象是什么?教育惩戒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特定越轨行为,而不能是学生个人或其身体、心灵。教育者永远不能忘记,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其针对的只能是越轨行为本身。在惩戒中,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在判定学生的行为是否越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的行为确实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定;这种违规行为确实对班级或学校纪律产生了破坏,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危害,不惩戒就无法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就不能保证学生个体的教育利益及健康发展;学生违规行为的危害确实是由于学生自身有过错与过失造成的;对于这些越轨行为,学生本来有能力控制其发生与发展,但学生未进行控制等。如果学生的违规行为满足了上述四点,教师就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来说,学生的行为较少影响他人时,如不专心听课、作业未完成等,这仅是学生个人的价值行为,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不能对其实施过于严厉的教育惩戒。如果是严重影响教育活动正常秩序的行为,如携带危险物品入校、扰乱课堂、打架等,教师或学校则必须给予严厉的教育惩戒。
(3)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
我们要注意,教育惩戒的程序是从法律实施中借用过来的,特别是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该像法律那样规范化,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或教师的正当利益,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侵害。教育惩戒程序的适当,要求程序本身合理、合法,实施步骤上要公平、公正。为确保教育惩戒程序的适当,学校或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对学生的违规行为做充分的调查,学校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违规情况,保证调查实事求是,并做好记录。在做出一些严厉的教育惩戒之前,要让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允许其提出申辩意见,然后学校或教师再形成具体的处分决定。这样可以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防止学校或教师的惩戒失当。适当公布教育惩戒信息,让大家了解处理结果,特别是对涉及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违规行为的教育惩戒,但是这种公告应当注意对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不能在公告中披露有损学生隐私或人格的内容。学校要建立教育惩戒档案,它是对学校处分决定的记录,包括将处分结果记录在学生学籍档案中和学校有关部门的档案材料中。当然,上述讨论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严厉的教育惩戒而言的,不代表教师的所有教育惩戒都要按照上述步骤实施。但是,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规范教育惩戒是非常必要的。
(4)防止教育惩戒触犯学生的法定权利。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具有的一些权利,比如学生具有受教育权、人身权等权利,这些权利又包含了一些细小的权利。惩戒学生本身是教师基于自己的职业所拥有的一种权力,同时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教育惩戒的相关规定,所以教师在操作时缺乏具体指导,随意性很大,再加上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往往是以行政管理方式出现的,惩戒双方的权益不对等,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惩戒过程中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更加深了学生在惩戒中的弱势地位和无力状态。这就需要对教育惩戒权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给予特别关注,要求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做到合法、合理、公正,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的权利受损或被侵害,并在事后提供可行的救济措施及渠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是,这并不是说教育惩戒遇学生权利而色变。比如,管理权与学生人身权之间发生冲突时,不能认为凡涉及学生人身权的处罚方式就是违法的,因为只要该处罚确实有助于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并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可确认其合法性。再比如,惩戒与学生隐私权之间发生冲突时,学校虽然无搜查权力,但当学校或学生面临严重安全威胁时,只要符合事先声明、合理怀疑、时机紧迫等条件,就可以采取“损害”学生隐私权的行为。
4.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建立班级规约,实行惩戒制度,目的不仅在于树立纪律、校规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让学生实现更大的发展,即教育惩戒必须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要让惩戒彰显其教育性,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惩戒确实是为了戒除不良行为。
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教育惩戒其实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我们要检验教育惩戒的效果,主要应看其对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情况。采取过失自负式的惩戒,它是让犯错误的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的一种处罚方式,如毁坏公物或别人的东西必须赔偿,值日不认真的学生要重新值日,学生上课时间内睡觉要做短时间的罚站,当天的作业没完成不允许参加课外活动等。这种惩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做错了事要及时弥补,尽早戒除不良行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所以,教育惩戒要强化“戒”的目的,淡化教育惩戒带给学生的痛苦。若能够不给学生带来痛苦,又能达到“戒”的目的,那是最好不过了。
(2)教育惩戒要尽量让学生获得个人发展。
有些教育惩戒虽然能够戒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它们不一定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如果教育惩戒既能够戒除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还能让学生在某些方面获得发展或提升,那就更会彰显惩戒的教育性。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例如,学生犯错误后,他一般不是直接批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写犯错误的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画一幅画等。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积极方面。这一良好的效果缘于惩戒没有刻意追究学生的错误,而是采取了积极引导的策略。发展性的教育惩戒方式避免了单纯惩戒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学生积极发展自己,鼓励其做出更多亲社会的行为。
(3)要做好惩戒后的帮扶转化。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即让学生按照我们的教育目标期望的方向发展,绝不是为了让学生的违规行为受到报应。教育惩戒措施多有些惩罚性,实施中常常带给学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影响。因此,在实施教育惩戒之后,我们应该做好帮扶转化工作。要跟学生继续谈心,让学生了解惩戒的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做出积极的行为,坚决防止让学生因为受到惩戒而被伤害或由此变得破罐子破摔了。也就是说,帮扶转化的作用在于尽量发挥教育惩戒的积极作用,避免或消除惩戒的副作用,让教育惩戒真正成为我们手中的教育利器。
(4)坚决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戒措施。
所谓“反教育性”惩戒,是指学校组织或教师个人采用不正当手段企图消除受教育者某种行为的劣性管理方法。这些惩戒方式随意性大,使用方便,且能短时间控制和削弱学生的某些消极或不良的表面行为,因而不少教师将其作为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类惩戒可以说是中小学中最一般、最常见的形式,如罚跑步、揪头发、打耳光等,这种管教方式会让学生变得自卑,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孤立隔离、歧视侮辱、公开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当众出丑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惩戒方式既不伤学生的身体,又不增加经济负担,但它是最可怕的,因为一般的身体伤害容易被遗忘,而心灵受到的伤害却很难愈合,甚至根本不能愈合。若学生经常受到这种惩戒,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悲心理和退缩行为,性格外向的学生易产生攻击他人、敌视他人的行为。它的伤害力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罚款,即经济制裁,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实施罚款。如此,手头宽裕的学生往往交钱了事,甚至屡罚屡犯;手头紧张的学生则往往采取欺骗家长、亲戚的手段,甚至进行偷窃以上交罚金。所以,这种惩戒只能是事与愿违,没有什么教育效果,教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反教育性惩戒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而且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社会否定感,从而妨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它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损害其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引起师生冲突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更有甚者,如果家长卷入到教育惩戒纠纷中来,会让事情越闹越大,媒体再进行报道,最后感觉难以收场的就是学校和教师。所以,我们对这种惩戒方式坚决反对。反教育性惩戒很多也是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极易造成教师的违法行为。
5.惩戒的伦理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育惩戒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行为,所以教育惩戒应该遵循师生的伦理性原则,这是对教育者惩戒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违背师生伦理关系的惩戒也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如何做到教育惩戒符合伦理性原则呢?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当做活生生的、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个体来看待。人格和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尊重学生最起码和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友好平等地对待学生,不粗暴地压制学生,本着对学生的人格报以尊重、关切与爱护的态度施行,不应有丝毫侮辱学生的成分。当学生出现某种不良行为时,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使学生明确教师谈话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会产生不良后果。惩戒时,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惩罚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使学生首先感到自己有道德选择的自由;其次产生做错事必受惩罚的理解心理。这样,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惩戒,从而避免由教师简单的教训所造成的身心损害及逆反心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尊重学生还集中地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尊重个性体现为在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打破划一的目标、划一的内容和划一的方法,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2)要信任学生。
信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尊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要求,任何惩戒手段的使用都必须以对学生的信任为前提。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惩戒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力量。教师把学生当成什么样的人来对待,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诚信品质是不可能在一个充满怀疑、猜测甚至敌意的环境中养成的。不尊重事实、不听解释、不问原由地一味惩罚,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亵渎。教师对学生的极不信任,也会影响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导致学生将来也不信任别人。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潜能和可塑性,在这样一种学生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不会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敌意。
(3)要懂得关爱和宽容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深明白:我们面对的是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学生的错误也是身心发展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深恶痛绝,没有必要因为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而对其产生厌烦感。我们应该宽容和接纳学生的错误,要时时对学生的成长充满关怀。需要指出的是,关怀决不是单方面的、强权的、自以为是的,真正的教育关怀不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还取决于对被关怀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出于善性的目的,却起了不好的作用,那么这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关怀。只有当教育惩戒充满了教师的爱和宽容的元素,所采取的措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惩戒才会显得更有力量。
(4)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教育惩戒的伦理性原则还要求教师的教育惩戒做到公平、合理。公平,就是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应当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受定势因素和个人好恶的影响,更不能受教师自身情绪的影响,教师应该公正合理地行使惩戒权,绝不可以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或教师与某个学生的家长关系好就区别对待。学生对教师的偏爱是极其敏感的,一旦觉察到教师的不公正,就会受到心灵的伤害。合理,即教师惩戒权行使的时机、场合和方式都应该慎重选择,做到恰当合理,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为目的。需及时予以惩戒的,教师就义不容辞地行使惩戒权;需在特定场合给予学生教育惩戒的,教师也应该毫不犹豫地进行惩戒;在选择惩戒方式时,需结合学生的性格和性别特点等加以选择。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我们师德的基本要求,每个孩子都应该是我们教师眼中的宝,他们存在差别,但是各有其长处和优点。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没准在我们轻视的眼神中、在我们的教鞭下就有未来的爱迪生、爱因斯坦,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没有理由不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
教育惩戒的艺术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依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体现了实施教育惩戒的基本要求,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范的情况下,这五大原则对我们的教育惩戒能起到很好的指导、规范和评价作用。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说,采取教育惩罚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不过,教育惩罚是需要适度把控的,如果教育惩罚过度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文章中,笔者将以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根本,深入分析对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相关有利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始终都被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不过最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教育惩罚开始逐渐成为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其消极影响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手段,让该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1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惩罚很难顺利进行:目前在小学教育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不良行为,那么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因害怕对教育惩罚的力度掌控不好在实施期间具有很大顾虑。与此同时,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从而使得教师改变了以往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他们更多的会认为这种惩罚是具有批判性的,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对其进行惩罚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有效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使得教育惩罚开始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敏感词语,同时也导致学校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不能合理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得该教育手段很难在小学教育中顺利实施,久而久之,教师开始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过错,教师也不敢对其进行批评,并予以纠正。

1.2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所使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不敢惩罚学生。因教育惩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点,许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会存在一些顾虑,导致在实际教学期间不敢运用这种方式。教育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出教育惩罚的真正作用,则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教育效果带来影响。第二,教师进行过度惩罚。过度惩罚主要是指教师在惩罚期间没有掌控好力度,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3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技巧性很强,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手段时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选择惩罚方式时十分单一,和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从而使得惩罚行为极为不公正,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教育惩罚的优化策略

2.1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对实行有效的教育惩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合理的惩罚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能惩罚过度,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惩罚方法。在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在惩罚中也要把情感作为基础,融入到学生心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聆听学生的心声。一般情况下,使用情感教育会比严肃的惩罚手段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2)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目的:惩罚是没有办法才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惩罚一定要有教育性。教育惩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惩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除此之外,教师在惩罚时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所选择的惩罚方式必须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要意识到惩罚并不是给学生带来痛苦,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惩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学秩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要公平对待,尽可能的发挥出惩罚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不做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目前在我国教育惩罚事例中,仍然有许多教师违背了惩罚的教育原则,他们惩罚学生大多是为了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惩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给予原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犯错时教师的惩罚力度就会加大,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惩罚的真正目的,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出发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发展。

(3)运用合适的惩罚技巧: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惩罚技巧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有一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犯错,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那么就会避免因不合理的惩罚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惩罚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并尊重教师。学生在违反学校规定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其惩罚,否则事后再惩罚就很难达到教育惩罚应有的效果,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不下深刻的教育印象。

2.2学校方面:学校要想在小学教育中对教育惩罚行为进行有效优化,就要做好下面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小学校园内制定合理的校纪和校规,让教师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止出现不合理或者惩罚过度的教育现象发生。第二,在对学校规定的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尊重性原则。第三,要定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不断为教师灌输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育惩罚方式应用到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惩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惩罚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惩罚[J].基础教育,2013,01.

[2]方益权,易招娣.论我国教师个体惩戒权法律制度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1,11.

[3]蒋湘祁,冯海平,易敏.惩罚的有效性与学生“态度改变”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

该不该对学生实行教育惩戒?有哪些利弊?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继承和发扬的关键,主要是指学校培养适龄儿童、少年和青年的过程。

从广义上说,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意义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在目的、计划和组织上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身心。

把他们培养成需要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惩戒教育只是教育手段,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成长。

与今天的家庭教育相反,一些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放纵自己的孩子,养着一堆所谓的熊孩子。(另一方面,也是你的家人)。

需要惩戒教育还是不愿意?

这些孩子在学校欺负小霸王、同事等。如果没有学校和家庭的惩戒教育,这些孩子长大后踏入社会会造成什么伤害,可以推测。

请看事例。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和一辆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河中。前13辆车都遇难了。事件的原因却令人唏嘘!

一位年轻的女乘客因道路改造没能到达自己想下车的车站,在车上装上语音提示后,她没有下车。车辆继续行驶,离她原来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她上前寻找司机理论,过程中与司机发生言语冲突后被撕裂。这导致公共汽车失去控制,坠入河中。在这个例子中,网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

有人从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不足中引出了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话题。有人从党内人士的角度解释说,当代社会人被焦虑的感情绑架了。

各种主张都有理有据。而且我想从教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案例。

教育使人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是控制自己感情能力的人的表现。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结交百种人。一个人的见识开阔了,遇到什么事就不再容易暴跳如雷了。

教育使人遵守规则。不知道规则是什么的人谈论如何遵守。约翰肯尼迪,规则名言)通过持续的教育学习,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然后自己应用于实践。

试析行使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原则

试析行使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原则

论文摘要: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必须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即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和局限性,教师惩戒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当果断而明确地行使惩戒权,并在惩戒的过程中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论文关键词:教师惩戒;原则;自我教育;宽容      教师惩戒权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拥有的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权利。随着教师在法律上被赋予了惩戒学生违规行为的权利,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便从“教师敢不敢惩戒学生”转变为了“教师会不会惩戒学生”,即当教师拥有了惩戒的权利之后,他们是否能够恰当地运用这项权利,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明确和遵循行使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原则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整体而言,行使教师惩戒权必须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惩戒的价值和局限性   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惩戒措施的使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它的使用应该远远多于奖励,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道德领域,惩戒应当优先于奖励而存在。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都应该遵从最基本的社会规范,而这种遵守并不会受到表扬或是奖励;我们所关注的重心,是那些未能遵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成员,我们通过舆论或是其他措施对其进行惩罚。在学校教育中,遵守学校各项规范的学生也不应该受到表扬,否则他们所形成的是对表扬的依赖而不是对规范的尊重,在没有表扬刺激的情况下会出现不遵守规范的情况;但违反学校规范的学生则必须受到惩罚,否则规范的权威性便会受到削弱。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惩戒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总是能够产生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指出,惩罚越频繁,越强硬,自我教育的成分就越少。当儿童经受了与惩罚相伴随的震撼之后,为人的本性所注定的自我教育的内在力量就会在心里衰减。“惩罚,特别是其正当性大可怀疑的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狠、残暴。一个在儿童时代遭受过惩罚的人,少年时代就不会害怕什么儿童收容所、法庭、劳教所。”   在教师行使惩戒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指导者而非控制者。惩戒的最佳效果应该是使学生学会如何把已经造成的损失和过错做最好的处理或弥补。比如,如果学生把水弄洒了,这时最好的处理不是把他的名字记到黑板上,而是由他把地板清理干净。如果两个学生正在打架,最好的处理办法也不是把他们送到校长室去训话,而是让他们彼此冷静下来,待怒气消除之后再写一份报告,说说有没有比打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罗杰斯和弗雷伯格所言,在学校受教育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自从老师让犯错的学生放学后单独留下来,待在学校就变成了惩罚,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才是合理的结果。   二、教师惩戒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师惩戒学生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惩戒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内在认识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即追求能够使自己得到满足的事物而逃避令自己不快的事物。当学生意识到某些行为会导致教师的惩戒的时候,出于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会努力逃避惩戒,即避免做那些可能招致惩罚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从内心中认可了相应的规范。正如洛克所言,“他现在只是爱好更大的肤体的快乐,惧怕更大的肤体的痛苦而已。用这种动机去管束和指导儿童的动作和行为,结果是什么呢?”洛克认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因自己做了错事而感到羞愧,而不是让他惧怕痛苦。洛克将这种靠惩罚来维持秩序的做法称为奴隶式的管教,他指出,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只能是奴隶式的脾气,就是在有教鞭威胁着的时候,儿童会表现出屈服、顺从的姿态,而一旦没有教鞭的威胁、没有人看见、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就会放任自己内在的倾向,从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因而,教师的惩戒必须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即在惩戒的同时让他们认识自己错误的根源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并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规则。“这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有运筹帷幄的感觉。当学生参与决策时,他们会更加愿意遵循这些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式也有助于改进学习和对学校的态度。当他们发现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也会对个人有益时,他们就会事先倾向于朝着使班级变得更好的方向努力。”让学生参与规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违规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地接受惩罚、实现自我教育。   当然,教师惩戒应该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努力让学生更多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把一切都交给学生去决定、让学生承担起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责任,这样很有可能使学生畏缩,最终重新回到教师的庇护之下,给人一种“学生远远无法实现自主”的印象;事实上,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生活中逐渐累积、发展的过程。自律应该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若用一节大课来讲授自律根本起不到作用。培养自律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其中一部分,由外部纪律转向内部的自我约束,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自由来培养自律,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新的尝试难免有风险。因而,教师应该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尝试给学生一点自由,然后再根据学生和自己的适应情况,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学生能够承受的自由逐步交给学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