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2023-12-09 22: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试论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真实指的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一)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作家创造艺术真实时要用形象思维,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因而艺术真实所再现的人和事,可以是实际生活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也可以是目前还未存在和发生的,但却是可能或必然存在和发生的,甚至在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还可以表现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和事。如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孙武空有七十二种变法,但变去变来离不开生活。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写了鬼、写了神,但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写鬼写妖,他也没有离开生活,他只不过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他所写的那些作品,虽说在某些方面似乎有些离奇,但都是源于生活,都是以生活为基础。所以他们的作品久传不衰、千古绝唱、流芳百世。作为一个作品,应该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即使是虚构,也得要有生活基础,使人心服,使人相信。虚构的情节也应当是出自于情理之中的事。像希腊神话和传说,英国笛福所著的《鲁滨逊飘流记》,法国司汤达所写的《红与黑》,德国海涅所写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都是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典型人物,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为什么提倡作家要深入生活呢?俗话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这里面就谈到了直接和间接的问题,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如果不生活在那个环境,他可能写不出《红楼梦》来。姚雪垠写《李自成》虽说他本人未参加过明末农民起义,但他是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从一九五六年就着手准备,从而间接的获得他所需要的资料。所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真实来自生活。

  (二)

  艺术真实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比实际生活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能够显示社会生活的内涵。社会生活图景展示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然而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图景场面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一切文字作品都是现实管理科学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过的社会管理科学。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塑造成艺术的形象,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与实际现实生活的差别所在。

  在实际生活里,每时每记得都在产生着数不清的事件,呈现出纷纭复杂、变幻多端的现象。作家没有可能、也不需要把所有的生活现象都描绘出来。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具有同等的社会意义;也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具有激动人心、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一个进步作家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管理科学,揭示生活的真理就必须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根据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立题思想的要求,选取那些最富有个性特征和最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的事件,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创作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文学作品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虽然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它都不等于实际生活中的事实。鲁迅曾说过,“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作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前其事也。”作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凭主观臆想去创造艺术真实;同时,也不能自然主义地照抄生活,考察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不能以是否酷肖生活原貌为准则,不能要求作品中的一人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符合生活事实。正如鲁迅在论连环画时所说的,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这就可以说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的科学概括。如果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足以帮助读者了解现在、推断将来,起举一反三和起超前作用,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人有其武艺,人有其遭遇,都赋有其典型,这完全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真实的概括。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美学名著《诗学》里,实际上就对文学的真实性作过相当深入的探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当然,亚里斯多德还不可能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社会历史内涵作出科学的说明,但他的这些见解确实接触到了艺术真实性的核心。可是,在后来封建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亚里斯多德的宝贵意见被扼杀了,直到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才又重新举起亚里斯多德的旗帜,对文艺的真实性作进一步的研究。对艺术的真实性贡献最大的要算德国的黑格尔和德国的别林斯基。作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大师,黑格尔不仅“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说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为研究艺术的典型性和真实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例如,黑格尔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成功人物形象应该“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实的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虚假的抽象品”。这一见解在理论上的价值至今也不能抹煞。

  一部作品的优劣,这要取决于作者能否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前些时我看了李存葆写《高山下的花环》的后记。《花环》的主题产生,是经过李存葆近七个多月的深入前线部队的生活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在对越反击战刚开始时,他就背起被袍上前线同士兵们同吃同住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了解到连里部分干部战士牺牲后留有欠账单;也有在战争的前夕,通过开后门把自己的子女调离作战部队的事;也有军师领导为堵后门而骂爹骂娘的事;也有平时牢骚满腹、战时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按李存葆的话说,可以同魏巍同志在朝鲜战场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感受一样,总觉得人民子第兵可亲、可爱、可敬。正因为这个强烈的感受打动着他的心灵,这些可亲、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时刻都在折磨着他的心灵,于是当战争结束后他又一次来到云南前线部队生活了四个月,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材料精心组织、提炼、加工,最后一气呵成。如果不是通过提炼、加工、概括,在作品中就不可能出现象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军长这些典型人物。当然这些典型形象并不完全等之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也就是说《花环》里所写的一些事情,不是也不可能是发生在同一阶段、同一连队的事,他是把前线部队的一些带个性特色的人或事集中到某一个连队或某个人身上。所以说他真实但并不完全逼真。而是通过提炼、加工、合乎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趋势。

  (三)

  艺术真实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任何一部作品它不像实际生活那样只具有客观性,它必须凝聚着作家个人的主观感情和对生活的评价。谈到这个问题,有时必然要和倾向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作家,首先是你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都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为写作而写作的人是没有的,就是写花鸟虫鱼,也是为了赞美自然。朱自清先生写的《白杨礼赞》、《荷塘月色》他绝不是为写白杨而写白杨,为写荷塘而写荷塘,这里面都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在那个时候白杨只不过象征着陕北的广大的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荷塘月色只不过是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红楼梦》从头到尾好像没带什么作者的主观色彩,但通过作品的细节描写,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作者的主观色彩是通过《红楼梦》这一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当然有些写作高手,他们扩主观色彩一下子是难以看出的,但他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他所反映问题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实在。所以说艺术的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当然,作为艺术真实对作家主观性的要求,除了其对生活的评价要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外,还要求作家抒发的情感是真实诚挚的,只有真情实感的表现,同对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再现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才使作品具有艺术真实、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的好文章、有的好电影,为什么能打动人们的心、赢得亿万读者、观众,有的还会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而看后眼泪汪汪呢?这是因为作品的某些情节能和读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产生同感、产生共鸣。于是就动情。有同感的老年人听了《想起往日苦》歌曲会流泪,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听了《想起往日苦》不但不哭,反而会引起失声大笑。因为他没有吃过旧社会的苦,在思想感情上不能引起共鸣。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愿回想过去的中国,因为他们看到过去的中国腐败和十年内乱的中国他们会大为不快,他们只愿看到世界的今天、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四人帮”横行时,有些作家由于受“左”的路线干扰,他们对生活的评价是不符合生活本质规律的,他们搞“假大空”。八个样板戏就有十几个寡妇和鳏夫。李玉和的母亲死了老爱人,李玉和死了少爱人,铁梅只有数不清的表叔而就没有恋人、江水英是寡妇、红嫂是寡妇、常宝是深山沟里的老姑娘,方海珍也是寡妇,唯独阿庆嫂有爱人,可是他到上海跑“单帮”去了。这能说对生活的评价符合生活本质规律吗?人毕竟有七情六欲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革命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他是生活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人道是如今是和尚下山闹革命,织女过河见情人。不是说越穷越寡就越革命,马克思和燕妮不也有段罗曼史吗?所以那些“假大空”的作品给予读者的是不真实感,甚至厌恶。《花环》里就写了战场上谈老婆的情节。这就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人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在远离家乡,远离祖国的情况下,谁不思念祖国,谁不思念亲人呢?《花环》中写了靳开来这个牢骚满腹的炮排长,像这样带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就得大写特写,万岁不离口不见得是好人,当然就是因他怪话多,没有什么豪情壮语,所以他一直提不上去,只能当个小小的排长,到最后给了他一个送死的副连长当。就是这些人,这些为国捐躯的脊梁,第一个扛炸药包去炸敌人雕堡。就是这些怪话连天战场上谈老婆的牢骚大王第一个去踏地雷。当然也是某些人人为的违背了管理科学本质的发展规律,使得靳开来牺牲后连个三等功都未评上,而连队里又违背了规定而自作主张地授于靳开来的爱人一等功臣的勋章。这样的描写是多么动人,多么深刻,多么有真实感,多么使人信服啊!真是出于意料之外,合呼情理之中。
  ~~~~~~~~~~~~~~~~~~~~~~~~~~~~~~~~~~~~~~~~~~~~~~~~~~~~~~~~~~~~~~~~~~~
  字数:4440字。如果多,酌情删减。

艺术真实与真实生活的关系论文怎么写?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 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犷的,真实的。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实,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历史真实就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人与事,乃至历史事件。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和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但是,即便这些题材和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文学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模拟和照录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是概括和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即便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言行都全部写上。“自然主义” ,是文艺思潮的一种。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单纯地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并拒绝在作品中分析,评判,还试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故往往忽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艺术概括。“写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

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的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生活真实的意义。生活真实是基础,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意义。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红楼梦》,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的意义。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也可以采用典型化方法,把一类人一类事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事上,完成典型塑造。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像式地复制生活,也反对照搬生活的某些现象。艺术真实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李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组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因此,艺术真实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允许虚构,允许写想念或幻想的事物。

但是,任何想象与幻想,都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生活中虽然不一定有其事,但它却符合生活逻辑。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1、生活真实是基础。这是因为,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既不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雕塑艺术,还是电影电视艺术。不过反映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鲜明,有的曲折隐晦,有的则错误地或歪曲地反映罢了。《天下粮仓》热播的时候,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俱乐部录了一期节目。海燕好象没去。吴子牛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畅谈创作感言。有观众提意见说,卢焯和蝉儿坐在城外三天就不去厕所么?许多电视剧被老百姓骂为不真实,假。骂得好,骂得对。在宾馆里憋出来的瞎编乱造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大家比较喜欢《亮剑》,为什么?因为《亮剑》写得真实,符合生活逻辑。大家还喜欢《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比如梁三喜临死时掏出的帐单,就符合八十年代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王玉梅演的梁三喜的妈,也就是广大农村老太太的典型。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便是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由于生活的原始与简单,其图案和花纹也很简单。我在淄博看到一些汉代的瓦当,那上面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人牵一只羊的图案。其实这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中国画历来强调“以自然为师”。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经常见到有读者回贴说:“不真实,是虚构的”。这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性原则。

2、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社会生活是庞杂的,混乱的,原始的,粗糙的。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必然是不讨好的。因此,要把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还必须要一番加工提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造功夫。作家的头脑就是加工机,就是蒸溜器,就是过滤器。“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对生活材料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才能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美学原理简论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关系论文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作品。

怎么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真实”

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电视界开始流行一个最具生命力的新词语——电视纪实.然而电视纪实的内涵是什么?迄今为止,纪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栓释和推动了这一概念内涵的完善.但是笔者认为,在阐述什么是纪实,什么是纪实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什么是“感觉的真实”(真实感)前,应该先明确三点立场和了解三点内涵.
  三点立场:
  第一,纪实不是生活真实.因为生活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纪实真实归属艺术真实,纪实是一种主观的艺术追求,是观众对影视艺术情景真实的判断和认同.
  第二,纪实不等于纪录.纪录是排斥主体的技术行为,而纪实是需要主体参与并反映主体思想的创作方式、方法、风格等.
  第三,纪实艺术内涵的界定是建立在电视现实纪实基础上的.纪实本身就是一种美学风格,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但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电视纪实艺术逐渐走向风格的多元化,为此对其内涵精确而全面的界定愈发困难.

  三点内涵:
  从创作者角度上看:纪实艺术既能够关注、呈现生活本身的具象状态,也能够充分表现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段,进而利用影像语言形成为受众构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系统,实现纪实艺术的现实与审美意义.
  从作品角度上看:采用纪实与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方法,兼具纪实艺术与媒介属性的内在统一,包容纪实与艺术作品的所有种类(如:纪录片类、真人秀类、素材增值类等使用纪实与艺术手法的影视作品),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使作品主体不虚,形式不拘.
  从受众角度上看:通过媒介语言给观众以接近或还原生活形态的可视性和真实性,让观众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真实感),完成了真实感的信息反馈与审美接受.
               (一)关于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实艺术的首要特征.真实性是通过“纪录真实”来实现的,但是纪录本身又是一种“最主观的客观纪录”,所以纪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追求,体现在作品上就是一种美学风格,体现在创作上就是一种有别于“虚构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每个人不同的“主观创作”和技术的发展运用,都会使纪实艺术的风格不同,并且逐渐走向多元化.为此,笔者认为,纪实与真实的关系已经讨论几十年了,不应该再纠缠于“纪实是不是真实”里面了,而是应该在全球化语境下,着重研究探讨和商榷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以及真实性(真实感)在纪实艺术中的含有量.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源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说:“纪实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或者是达到客观真实,或者给人真实感、真实性.” 可见此处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意义是相同的.那么这种真实性或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朱羽君教授一语中的:“过去和现在,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及审美要求是不能超越当时的技术手段的.60年代,我们用16毫米摄影机拍片时没有同期声,就是画面配上音乐,没有人提出不真实的问题,因为当时根本不具备运用同期声、长镜头的技术设备,我们那么拍就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但现在还这么拍,人们就不能接受了……”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真实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真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电视实践的不断发展,真实性这一“多重假定的真实”有着不同的意义.从生活原生态的现实真实出发,到达电视编导的思维中,经过选择、提取完成了第一重“假定”,这其中的“选择”与纪实艺术创作者的观念密不可分.此外,第一重“假定”之外,还有摄影师、剪辑师、音乐音响师的加工处理的“假定”,播放过程中的传播效果,以及最后到达观众头脑中,因不同的时代、地域、经历、背景、教养等还要经过“假定”.因此,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会在不同人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与接受审美关系密切.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审美态度,与纪实密不可分的真实感、真实性自然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曾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的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出版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意味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我们,对于影像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象真实性的层面则失去了由审美所带来的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因此,对于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在历史与实践的动态中、在“多重假定”与接受审美等不同维度中认知与把握.同时也需要我们从本质真实、审美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
               (二)关于艺术性
  纪实艺术是一种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来考察,它具有影视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艺术性是纪实艺术的重要特征.
  朱羽君教授在《现代电视纪实》中阐述:“纪实除了遵循素材必须来自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外,其他的许多创作思维与艺术创作规律是相同的.”
  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0世纪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在《情感与形式》中说:“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虽然他们的角度不同,但是我们认为,他们共同道出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情感与理念.
  艺术不能缺少情感与理念,纪实艺术同样需要情感与理念的融入.
  首先,纪实艺术从创作者角度看,它既要关注呈现生活本身的具体状态,也要表现创作者主体性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观念,进而利用影像语言形成为受众构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系统,实现纪实艺术的现实与审美意义.
  笔者在一次编导培训班讲课时,一位编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纪实的主要手段是现场跟拍、抓拍,那么编导在现场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我的回答是: “不,编导在现场大有可为,主要是善于发现、捕捉,甚至是设计营造纪实艺术(审美)情境,实现更多更强烈的真实感(感觉的真实).”
  例如,《女子特警队》这部作品,女特警李雪梅经过艰苦训练取得了好成绩,在回营地的汽车里不由得哭起来.若按纯纪实的手法摄像机悄悄的记录,编辑时加上解说词,也是不错的纪实作品.然而此时创作人员融入情感与理念的思维采用了镜前访谈的方式大大增强了真实感的艺术变现力.此时,创作人员采用了未出镜的提问,问她怎么了?李雪梅说她想家了.创作人员并未停止,而是采用情境论的理念敏锐的发现了李雪梅身旁的排长,便反过来问排长于是引出了排长动情地一段话.当排长把充满理解与安慰的手掌伸过来时,李雪梅将自己的手重重的拍在上面,无声的语言感谢排长的理解,这种默契的交流,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离开情感与理念的纪实艺术情境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从创作者的角度难以离开对人的关注与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创作者的情绪与理念,并且这种情感与理念又在指导着创作者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进而激发观众内心的感情,实现了艺术性的审美与升华.
  其次,纪实艺术从作品角度采用纪实与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方法,兼具纪实艺术与媒介属性的内在统一,包容纪实与艺术作品的所有种类,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并通过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使作品主体不虚,形式不拘.这种纪实艺术作品通过塑造鲜明的纪实艺术形象,可以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实现其艺术真实的价值.
  最后,纪实艺术从受众角度通过媒介语言给观众以接近或还原生活形态的可视性和真实性,让观众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真实感),并且观众通过媒介语言完成真实感的信息反馈与审美接受.此处的艺术性的领悟更多的需要受众的认识能力、人生阅历、审美修养以及对艺术的感悟等因素得以实现.因为纪实艺术作品完成以后并不等于艺术的终结,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受众的角度来说,还需要观众对其进行新的审美与意义解读,完成艺术真实的再创作.正如我们常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因此,纪实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是由于它是“主观的表达”,所以纪实艺术真实感的挖掘,还需要作品的艺术表达和观众的审美素养(追求),而这一切的支撑点,都源于创作者与受众者情感与理念的碰撞和共同表达.
               (三)关于融合性
  纪实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来看,它具有影视与艺术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融合性的天然条件.纪实艺术既隶属于影视学又隶属于艺术学,在影视学中,纪实艺术与电影美学、电视艺术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学领域中,纪实艺术又与综合艺术、视听艺术等联系紧密.在这种多元共生的土壤中使其本身的融合性基因得以充分的生长.
  纪实艺术的融合性特征,在创作技术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纪实艺术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运用而迅猛发展的,其中自然与媒介技术相融前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声画同步技术的应用,纪实艺术开始了同期声的融合实践,如1990年的《大学第一课》,1991年的《押运兵》,1992年的《望长城》,1993年的《潜伏行动》等.这些作品的特点就是:比较完整自觉地运用了现场同期声,被摄者开始面对镜头讲述,以及较为完整的生活状态纪录.令观者耳目一新.
  第二,3D数字动画技术、高清设备等新技术在纪实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在技巧方面,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纪实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从而使画面结构更形象、生动.尤其是考古等探索发现类的纪录片用这种形式去重构历史,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如《故宫》、《圆明园》、《百年宜禧》等作品,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纪实艺术在创作理念上也颇具融合性特征.每一次纪实艺术的发展进步,除了技术改进之外,意识形态也逐步解严,人们更加注意借鉴西方纪实类节目的创作经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纪实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新中;这种创新又具体表现为融合性特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1、搬演重现开始大量使用,虽不乏反对之声,但总体上学界与业界基本认可了这种创作形态.纪实艺术本是一种依靠视觉产生“真实感”的艺术形态,当纪实艺术缺少原始影像素材的时候,搬演重现是突破时空障碍、还原历史风貌的主要表现手段,因此“纪实”与“搬演”看似完全对立的创作形态便顺理成章的融合了.
  2、用事实说话,以故事为核心,贯穿悬念,也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形态.贯穿悬念,人为设置兴奋点,刻画主人公等等,这些创作手段本属于“虚构类”领域,但是被纪录片所用,也创作出了不少脍将人口的好节目.如2007卡塔尔国际电影节首映式作品《油菜花开》,四综悬念的巧妙设置,拟音的大胆使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情节,使该纪录片被学界称为“试验纪录片”,被业界称为“真实电影”,并成为多所大学的教材.
  其实,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里,早已经有了“纪实电视剧”和“剧情纪录片”两种形态的节目,这种融合后的模糊剧种很难分类,也很难分清那个是真实的,那个是不真实的.笔者认为,不管什么“片种”,只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只要观众以为是真实的,这种艺术尝试便是有益的融合.
  3、中西融合,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的故事.近几年使用“真人秀”式的全景式纪录仪式化事件的节目时常出现,并受到好评.2007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纪录片《躁动》,就是将摄像机摆放在10处不同的场地上,多方位、全视角的纪录下了辽南地区渔民捕捞海蜇的整个过程.观众不但看到了万船竞发的宏大场面,还窥视到了十万渔民中的个体肖像.中西融合的优秀作品还有,运用了大量“画面表意”的《唐山地震三十年祭》、《东陵》和“声音表意”的《工地》、《幼儿园》等等,这些纪录片的创作成功,都反映了中西融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纪实艺术中的纪录片创作,从单一的格里尔逊式到原生态的纪实主义,我们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环境的改良,思维上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将进入一个多元融合的繁荣时代,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也将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