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2023-12-08 05: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著名教育家若井邦夫说:“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之中,是最适合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必须使幼儿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生活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在意识上要比小班孩子好,自控力也有所提高,但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提醒。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把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老师注重自身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都会会刻意地去模仿。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幼儿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好的、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所讲的话,和一些口头禅都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并学会,幼儿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话语都会给他们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严谨有序。

三、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虽然在自控能力方面比小班幼儿有所提高,但他们不能像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各项生活常规,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把幼儿分成四个阶段――中班A期、中班B期、中班C期和中班D期。

1.在中班A期(刚进中班1―2个月),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采用“提醒法”,比如:每次吃饭前,我们都要告诉幼儿饭前要洗手,洗手时衣服的袖口要提起,不能弄湿;吃饭时要注意保持“三净”(碗面干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饭菜要吃完,不能倒掉等等,在吃饭时,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

2.到了中班B期(进中班后3个月左右),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中班的学习生活,对在园一日活动中各项生活活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却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们遵守这些生活常规,这时老师可通过一些“故事引导法”帮助幼儿了解遵守生活常规的重要性,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通过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幼儿随便倒剩菜剩饭、乱扔饭菜的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活动常规。当然在这期间,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3.到了中班C期(进中班后4―5个月),这一时期幼儿已经通过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对一些生活行为有所了解,另外他们对荣誉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法”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睡觉时,可以让幼儿比赛谁的鞋子放得更整齐、谁能最先睡着;在玩积木等玩具时,比一比谁的座位下面没有掉下的积木、谁会主动送积木回家等,再给表现好的幼儿以表扬,使他们更积极地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说简单的规章制度,如:让幼儿自己先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大家再根据自己说的要求一起执行,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自觉遵守生活常规。

4.在中班D期(中班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体验欣赏法”进行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巧。如在组织幼儿午睡活动前,要幼儿学习叠被子,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午睡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生活常规的习惯

利用家长园地、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幼儿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密切家园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2.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对教师有畏惧心理的孩子,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从而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论文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免费论文下载。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大都很好;有多人人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力求工整清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刨跟究底、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爱科学的好品质。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告诉孩子,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兴趣,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是家中的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帮助擦桌上的灰尘养成教育,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管理种植区等,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我举行主题班会,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编成歌谣教孩子唱,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样样吃才能身体棒。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饭后要擦嘴巴、漱口,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必须洗脚,学会自己脱衣服,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文明礼貌的民族,文明礼貌的传统源远流长。文明礼貌看起来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要求幼儿上学、放学要向爸爸妈妈和老师问好、做“再见”;在街上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养成教育,叫“老师好”。其次要注意训练孩子举止文明,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养成不打人、骂人,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师,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另外 还要可让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懂得如何礼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问候,别人问话要认真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扰,客人走了要送别免费论文下载。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五、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常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对幼儿要求不严,或要求不一致,时严时松,或对子女溺爱、娇宠。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了。再者告诉家长,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养成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吃饭把米粒弄到了地上,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导,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严格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耐心抓、反复抓、抓反复,最终能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