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兴许看完我心爱的书籍
有点睡不着
在微博人民日报的微博号
看到这个发表
来自一位中科院博士的论文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他第一句话就很打动我
走了很远的路
吃了很多的苦
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
来自保存图片的论文
字里行间透露命运的坑坷与艰辛
求学之路的颠簸
每一次在压力中一步步
坚持最终熬出了头,
到达梦想的彼岸
我为他的成功感到喝彩
生而平凡
却承载着大大的梦想
结尾中还写着
理想不大
愿年过半百
归来仍是少年
的旷达胸襟
愿君必成大器
01
毋庸置疑,尽管置身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读书无用论”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奉行的信条。也正因为如此,读到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煽情的语言,平实朴素的字里行间,却透出一股贫穷淬炼中的坚韧之志、苦难洗礼中的不屈之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是黄国平面对苦难命运的垂青的最好回答。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二十二年寒门弟子求学的艰辛和苦楚,只用“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和“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一统概之,一切仿如诉说别人的故事。我想,回望二十多年的艰辛求学路,历数那困顿生活带来的痛苦,无数次难以为继的动摇,还有那寒门子弟咬紧牙关想要逆天改命的挣扎,倘能如此不言悲喜地娓娓道来,唯有历经了志与坚的淬炼,方有这样的从容和底气。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支撑其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朴素的15个字,便是黄国平博士趟过苦难之河渡向成功彼岸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撑。黄国平博士今天的成功和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绝非偶然。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一个小山坳里的穷娃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破茧成蝶,要承受着来自物质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压力的双重痛苦,但黄国平博士在饱尝了人情冷暖,经历了生离死别,在无数次的动摇和坚持的挣扎中,终究走出了命运的漩涡,把握住了身不由己的命运之舵。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失方向,没有丢弃自我,而是始终自强不息,心怀善良,热爱生活,这些可贵的品质,成就了黄国平今天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和勇气。
博士论文“致谢”刷屏后,黄国平回复网友“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痛苦从来不是白忍受的,祝愿黄国平,和像黄国平一样为挣脱命运的桎梏而不懈努力的寒门弟子,永远不失赤子之心,不丧奋斗之志。
02
读着黄国平的这篇博士论文“致谢”,我脑中冒出一个人:何江。他们俩是同一类人,都出身寒门,都经历艰辛的求学路,都心怀逆天改命之志,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同样,他们最终都破茧成蝶,走出自己的天空。
何江,那一个小时候手被毒蜘蛛咬伤却只知道用火烧来疗伤、尔后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立志改变 科技 知识分布不均,要把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带到最落后最贫穷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他和黄国平一样,都是经历了贫穷的淬炼而不坠青云志,靠着心中的那道光的指引走过黑暗和痛苦而终于看到光、散发光的人。如今何江身负作为国际 社会 一员的责任感,正在生物医学领域努力钻研,以图学成报国,造福人类。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比无知更可耻的是丢弃了生命的尊严。人生三六九等,唯有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让你抹平鸿沟、消灭差距、逆天改命。
甚至,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03
想到了父亲。
在为父亲整理他的回忆录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了父亲的成长历程。如今虽然父亲已离我远去,但我始终为他感到骄傲。
在回忆录中,父亲详细地写到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写到了最终考上大学逆天改命的经历。少年因家贫缴不起学费而不得不休学,尔后小小少年硬是靠上山挖木头担柴卖攒学费,几经辗转重回校园,经三年困难而“发愤了读书”,经历空军招飞落选的挫折不气馁,最终考上人民大学,被祖父夸“中状元”。60年代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父亲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 经历了一年失学的痛苦和半年多曲折的复学之路,我终于在1959年3月重返北流中学读书。虽然是重读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但自己仍感到十分庆幸,并深深认识到农家子女读书的艰难,决心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更加发愤学习。我暗自筹划,要尽力去挽回已经失去的岁月,争取早日完成初中学习任务提前毕业。
初一的知识对于一个已读过一轮的复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就能对付得了的内容。对于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促使我向早已初中毕业了的英铨堂哥借来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提前自学下一年级的课程;进入二年级时,我又向英铨堂哥借来初三年级的课本,再提前自学三年级的课程,并打算初中二年级结束时以初中毕业的同等学力报考高中。
一面与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学习,一面又利用课余时间安排自学后一个年级的课本。但生怕同学知道自己准备提前报考高中的心事后会笑话自己,因此,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完成作业,而课余自学的课程总是安排在中午架床上、晚饭后西河边以及假期在家中‘偷偷’地进行,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父亲的叙述无比朴素,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煽情,但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个寒门子弟的求学之艰辛和读书之刻苦。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梦想通过努力读书逆天改命,成为能光耀家族门楣、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有用之人,是父亲这些寒门弟子趟过苦难河,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信仰力量。
04
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则芬芳愈烈。
尼采说:“ 使人们对受苦真正感到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在于没有意义地受苦。”当痛苦的磨炼化为对生命的韧度和刚性,化为对人生的从容和底气,所有的忍受便打通了通向幸福的甬道。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人生不易,追光而行,对读书的笃定的文化信仰,终会成其破茧成蝶的利器,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终会化为生活馈赠的惊喜。
(写于2021年4月19日)
“可怜无数山”
近日,一位甘肃籍博士的论文致谢和回望“火”了,有网友称读后“泪眼婆娑,戳到了灵魂”,也有网友评价“一字一句,熠熠生辉”。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 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 其间 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 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赵安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甘肃籍博士赵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这篇“致谢”也不断被网友转发、点赞。有人称质朴真诚的笔触下,是生命的重量和青春的炽热,读来触及灵魂。
“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并不必然代表什么。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唐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漫漫旅途中,总有一些重要节点,必须要站出来总结,才显得庄严肃穆。”
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内容刷屏朋友圈一事,6月11日,赵安表示,他原本只是在个人粉丝数并不多的小号上,把这篇个人小传、小日记存在里面,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转发,很惊讶。
提及致谢中写道的“曲折废弛难以尽述”,赵安有些感慨。 他介绍自己很热爱读书,学习也非常有自觉性、主动性。“但是往往越是这样,(学业)这条路就走得特别不顺利、特别挣扎 ,不像有的同学,本硕博一口气连着读完,没有中断,节约了大量时间,像我这个年龄已经走到比较高的一个层级上了。但是我中间受了这么多的挫折,换了这么多的方向。”赵安说道。
赵安(左三)和群众冬季抢修保障房
七次考研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1987年,赵安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山区农村,6岁时被送到镇里,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
2005年,赵安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草业学院,四年后获得兰州大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士学位。
2009年,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赵安称其因“考研不第”,遂赴广州打工。
“我从小在落后山区长大,渴望通过高考等前往大城市并改变命运,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现在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着急,人的社会化和城市化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安坦言。
赵安说,在广州的三年里,他住最差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这些都没什么,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在此期间,赵安一直自学经济学,先后三次考研,但因专业跨度过大,目标过高,考了3年只收到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学校通知书。
他在致谢中写道,那时 “因长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楼和胶囊屋,后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疾患……
一边风餐露宿,一边屡试不第,无法再返校园,大好青春与天赋岂容如此虚掷?珠水汤汤,人海茫茫,谁会购买这一腔才情与梦想?我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但从来都没有像那个时候,那样的切肤、蚀骨和无助”。
2012年,赵安听从母亲的建议,从广州回到甘肃参加了事业编制考试,在甘肃省镇原县工作。彼时,时任镇原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的李四科,见其做事勤谨、为人忠诚,便力排众议,任命当时只有24岁,且入职只有三个月的赵安,担任五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半年后转任祁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
同年,赵安又参加了第四次考研,这次考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因工作原因赵安选择了放弃。 “当时还是略有遗憾,现在回头看则完全不必。” 赵安说,当时自己的工作处于重要机遇期,他所在的祁川村被列为当地精准扶贫的联系单位,县乡两级组织反复酝酿后,决定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这个窗口期撂挑子去读研,有违职业道德。
在镇原县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赵安始终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梦想, 2013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015年, 赵安又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读全日制法律专业硕士。 此后,赵安辞去了镇原县的工作。2018年, 赵安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全日制管理学博士。
“考研7次、屡试不第” 的赵安在致谢中尤其感谢那段看似曲折的基层经历,他在致谢中评价那段经历,是“自此开启了一段对我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基层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塑了我认识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博士论文致谢全文(滑动可查看全文):
历经三次答辩终获博士学位
2022年5月, 赵安在经历三次博士论文答辩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赵安以《可怜无数山》作为自己论文致谢的题目,回望自己高中阶段后的十七年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坎坷,也遇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2018年,赵安在第二个硕士毕业之后,经过长达十年的实践与深造,学历、经历、作品都比较充分,很快就申请到了农学、法学、经济学的博士入学机会。
赵安最终选择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张晓山团队,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这也是赵安基于对研究方向和过往积累高度耦合的一个选择。
赵安说,博士三年级时申请了答辩,当时做了充分准备,但没有通过。半年后再申请答辩,虽然穷尽浑身解数,但依然没能通过。
赵安承认,这对他的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后来在诸多师长的费心指导下,总算在第三次答辩时顺利通过。
“当时国家对博士每月有1250元的补助,补助三年,其间还提供宿舍。”赵安说,每月的补助天天吃食堂也勉强够了, 自己博士延期毕业的那一年不但没了补助,也没了住的地方。
三十而立,上有老下有小,对许多寒门学子来说,坚持到这一步其实对整个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 吃住在北京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赵安先后到北京两家农业企业的研究院打工。
“企业是一所大学校,在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我接触到了农业全产业链条,认识了许多产业精英。”赵安说,在这些企业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让他更深入地了解农业产业经济。
“此生最幸运的事情,并不是读了博士,而是认识了我的妻子,有了我可爱的小公主,以及我和母亲的身体都算康健。”赵安说,没有家人的支持,他无法完成学业。妻子是他在兰大法学院的硕士师妹。他最欣赏妻子的宽容和谦让,十年来,对他性格的塑造是润物无声,对他学业的支持是绵绵用力。
告诫学子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在镇原县工作期间,出版了著作《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跨专业考上了法律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经历,在他看来理所当然。
“在镇原县祁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在我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方向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赵安说,当村干部的那些年,天天处理邻里纠纷,天天钻研法律,工作何尝不是学习,这也是他跨专业考研的底气。
赵安认为,学历只是经历的一部分,高低并不必然代表什么。当初他在村支书岗位上,工作三年所获得的知识,与攻读硕士三年相比毫不逊色。社会也是个大学校,逆境往往是最好的教育。
“求学、求索,不等于求取学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必要深造学历,如许多应用性岗位也可以提升职称,而我所从事的专业以基础理论为主,进步的途径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获取学历方面。即便如此,获取学历也只是在充分学习和实践之后的一个副产品,并不是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赵安说,这个逻辑关系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希望他们能多关注“求学”的过程,而不只是“求取学历”的过程。仅凭较高的学历,可能会改变一些事情,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树立正确的“学历观”。
赵安认为,七年备考加上三年硕士在读,一共十年时间,前五年自学经济学,后五年系统学习法律。 30岁之前,基本搭建好了自己知识架构的四梁八柱。与其说是“七次考研”,不如说是“七年求索”。 以考试论,七次有些长;以求索论,七年则太短。若问其中借鉴,最初三次的考研确实很有挫败感。建议学弟学妹们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和目标,知识的积累需要周期,应试终究只是个技巧。
赵安说,任何层面上的探索都是难能可贵的,即便有些经历被视为失败、无用,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些堂吉诃德式的挣扎过程就不重要、没有意义。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文/欣儿
“寒门能否出贵子”这一话题,频频引发舆论关注和网友讨论。不少从寒门走出来的学子,都曾在论文的后记、致谢部分回首求学的经历。
其中,东南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导的仲济涛在2015年撰写的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词,引得无数网友落泪和转发。
他在文中,描述了重病的父亲、为了自己舍弃学业的大哥、以及不离不弃的妻子,从而说“ 我能做的就是不辜负!”
正如卢思浩说:“ 爱的时候不辜负人,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睡觉时不辜负床,一个人时不辜负自己。”
人生,唯有好好活着,做到不辜负!
爱情中,最大的悲哀是,他在你身旁时,你没有好好珍惜,直到他离去,你才追悔莫及,才明白他对你的好。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表妹就是一个。
就像画本子里说的那样,爱情中的女人都是傻瓜,智商为0。表妹一心一意为那男人付出,她知道他吃不了辣,每次点火锅时,都是点的清汤,而表妹却是个无辣不欢的人。
直到那次,她看到自己的男友和一个女孩吃饭,吃的还是变态辣,男友表情很狰狞,但还是尽可能地表现出很欢喜的模样。
后来,表妹和男友分手了,不仅仅是因为那口辣锅,更是因为她发现,男友只是觉得她和前女友长得很像,于是就连穿衣上,也是按照前女友的风格来定的。
分手后,那个男友,也终于意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女友想要的,是唯一,并不是活成他前女友的影子。
其实,在感情中,不管你前面有过几段的婚姻,都是过去式了,需要学会放下。你需要做的是好好对待你面前的这段,不管未来结果如何,都希望是在爱的时候不辜负。
你若负她,她必负你,这是常识,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所以,如果想和眼前的人,长相厮守,全心全意对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电影《人生不再重来》的结尾处有着这样一句话:“生命只有一次,为何不用你的一切去爱它。”
影片中,阿琼是伦敦一名金融经纪人,成功又忙碌。女友因为他的漠不关心而离开。之前和2个兄弟约定好的旅行,也差点因为工作而取消。但还好其他两个兄弟的坚持,三人才又在西班牙重聚首。
在旅途中,阿琼忽略眼前的美景,沉浸在盲目的电话会议当中,有个兄弟将他正在通话的电话丢出了车外,他很愤怒,也很不解,并和丢他手机的打了一架。
的确,如今的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晰,尤其是对于一些管理层,基本上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忙碌工作的事情。平时忙也就算了,更可气的是,原本计划和家人出去玩的,却被公事缠着,脱不开身。
但工作是做不完的,既然选择出门玩, 倒不如玩个痛快 ,不然玩没玩好,工作也处理得很不顺心,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既然出门去玩,就要学会放下工作,真正地玩起来,如孩子一般的玩闹,这也没什么不好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时候停下来,看看途中的风景,不免是一种美的享受。
晚上躺在床上,常常是在做什么呢?
相信大部分的人是这样的,刷着手机,玩着玩着,终于是累了,手机自然地从手中滑落,第二天早起,照镜子时,看到自己脸上有红印子,再回忆昨晚,估计是手机砸下来导致的。
这样的生活作息,岂不是对床的辜负。
其实,很多的年轻人都有晚睡的习惯,或是因为工作还没完成,或是还想再玩一会,或是睡不着,只要你不想睡,各种的借口便是张口即来。
但是,头一天的欲罢不能,换来的却是第二天的萎靡不振,这还都是小的,有的甚至早早就患癌去世,或是给健康买单。
在国外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0%的人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33.9%的人平均每晚睡6-7小时。
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还会触发身体“报警”,出现各种症状,比如头疼、心慌、眼花等。
睡觉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其实它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报应的,有时,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但若是到了,恐怕那后果未必也是自己能够承受得起的。
为了未来,还是选择早睡吧。
如同电影《小森林》里的女主角市子一样,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
越是自律,越是能够经营管理好自己,她的生活就会越绚烂、越令人羡慕。
早睡小窍门:
人生,总有段旅程,是需要自己走的,即使是一个人的生活,也需要好好爱自己。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随便。虽然说,外面的烧烤摊、美食街的食物,往往是最能激发自己味觉的,而且还很方便,不用等多久,一份美食就摆放在了自己的面前。
但这种的日子却不能长久,随便吃能够满足自己的味蕾,但对身体来说,却是有害的,尤其是过多地接触到一些复炸油、地沟油制品。
因为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的,极易导致身体不堪重负,最终垮掉。
此外, 一个人时,不辜负单身的好时光,学会享受独处的快乐 。
尝试一个人逛街,想走想停,全凭自己;一个人练字,感受那一撇一捺的宁静,沉淀自己;一个人看书,投入其中,感受不同作者的人生,或许对于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更多的一番见解。
一个人时,是自由的阶段,也是每个人必经历的阶段,想怎么过,该怎么过,全凭自己做主。
贾乃亮说:“世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要去做,不辜负别人,不辜负生活,一个人的时候,不辜负自己!”
人生在世,时间未定,但愿我们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活出自己的风采。
只希望待到迟暮之年,回忆往事时,只觉得,自己未辜负在人世间,走得这么一遭,能够带着美好安然离去。
-
往期推荐:
“人格独立,再谈爱情”:做人,一定要自强,要求己莫求人
「夜读」做女人,要活成一只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