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选题_世界经济概论论文选题8000字

2023-12-06 07: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选题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2、 汽车业

相对于房地产业,汽车业的危机即将体现,表现在汽车购买力的持续下降,也许这才是关注的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综合分析题,急!!

  以下是世界经济概论的课后习题答案:
  4.何谓跨国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有哪些发展?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营业规模大。(2)地理分布广。(3)股权结构分散。 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与国内企业迥然不同。在经济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母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而且更要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在政治环境方面,东道国的政治变动是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文化环境方面,跨国公司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在法律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因而它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远比国内企业复杂得多。
  由于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在业务活动、结构、经营环境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的差异,使得它在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于促使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微观因素,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垄断优势论。(2)寡占反应论。(3)内部化理论。(4)投资的有机构成论。(5)边际产业扩张论。(6)产品生命周期论。(7)国际生产折衷论。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兼并与收购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在国外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巨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跨国并购活动之中。跨国并购的盛行,标志着一种新的投资类型的产生。跨国并购是以寻求战略性资产为目标导向的全球扩张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生产和经营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国际战略联盟方式,以拓展其对外扩张能力。联盟的各方不拘地理限制、不受市场地位约束的跨国战略性协作,使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资源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配置。国际战略联盟的兴起,既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而产生的新经济现象,也是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
  (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最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的加强和研究与开发(R&D)国际化是国际生产和竞争格局变化的客观反映。为了分担由于在更为广泛的地理空间和新市场的开拓中因竞争而带来的R&D的高额成本,跨国公司间在相互兼并和联合的同时,加强了技术合作和R&D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有利于利用科技资源、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适应和开辟当地市场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
  6.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跨国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跨国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独资、合资企业、战略联盟以及其他合作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其影响已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作用:(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李晓的学术论文

专业论文(2000年以来):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李晓、冯永琦。  “香港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形成与市场化”,《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李晓、冯永琦。  “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机会成本的估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李晓、周学智。  『ポスト危机时代における国际システム改革の目标』、大阪市立大学経済学会『経済学雑志』2011年12月20日、第112巻第3号、李暁、王倩。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期,李晓。  『中国人民元の国际化について―その背景、経纬と课程』、日本総研『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2011(Vol21 No4),李暁。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和预期风险”,《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李晓、付争(人大复印资料《港、澳、台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东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はなぜ座礁したか』、『国际金融』、2011年7月1日号。  “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李晓。  『ドル体制の持続可能性、东アジア通货协力及び人民元国际化』、『国际金融』2010年10月1日号、李暁。  “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8期,李晓、付竞卉。  “‘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3期,李晓、张建平。  “东亚产业关联与经济相互依赖性——基于AIIOT2002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李晓、张建平(被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李晓、张建平。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李晓、付竞卉(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グローバル金融危机下における东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の経路选択』、『国际金融』2009年10月1日号、李暁。  “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9年第6期,李晓、冯永琦。  “中韩产业关联的现状及其启示:基于《2000年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世界经济》,2009年第12期,李晓、张建平(获2010年吉林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5期,李晓(《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李晓、丁一兵。  『世界金融不安下の东アジア金融协力』、『国际金融』2008年12月1日号、李暁、丁一兵。  “全球金融动荡环境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政策选择及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2期,李晓、丁一兵。  “中印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力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李晓、李军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以吉林省为例”,《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5期,李晓、张建平。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区域化”,《中国外汇》,2008年第7期,李晓。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推动力与大国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李晓、丁一兵。  『人民元の切り上げ动向とアジア戦略』、『国际金融』2007年7月1日号、李暁。  “美国经济霸权与全球经济失衡”,《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李晓、王静文。  “现阶段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的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李晓、丁一兵(《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获2010年长春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経済主义时代の日中関系』、『国际金融』2007年1月1日号、李暁。  “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李晓、郑文力。  “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李晓。  “经济冲击中对称性与区域经济合作:东亚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  『円の国际化:挫折から戦略调整へ』、『国际金融』2006年7月1日号、李暁。  “‘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李晓。  『东アジア通货体制の构筑』(上、下)、『国际金融』2005年7月1日、15日号、李暁、丁一兵。    “中国在东亚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基于贸易动向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0期,李晓、丁一兵、秦婷婷。       “现阶段的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评论》, 2005年5-6月号,李晓、丁一兵。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李晓。       “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晓、丁一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获2007年吉林省社科联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文献综述”,《当代亚太》,2004年第6期,丁一兵、李晓。      “推进人民币亚洲化”,《环球时报》,2004.7.23,李晓。       “关于东亚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若干争议”,《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李晓、丁一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2期转载)。  “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   “21世纪东亚区域合作的道路”,《环球时报》 2003.4.15,李晓。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3期,李晓。    “ 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世界经济》, 2002年第11期,李晓、丁一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期转载。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与实现路径”,《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李晓、丁一兵(另载于《新世纪亚洲经济合作:中国地位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东アジア通货システムの构筑と「円の国际化」』(1,2,3,4)、『世界経済评论』2001年11月号、12月号、2002年1月号、4月号、李暁、平山健二郎。      “布什新政权的‘以日制中’战略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李晓。     “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政策调整看日本金融改革的未来”,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5—6月号,李晓(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   “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明报月刊》[香港] ,2001年5月号,李晓。       “‘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 《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李晓。         著作教材: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主编。  『东アジアの地域协力と経済・通货统合』、中央大学経済研究所研究丛书52、中央大学出版部2011年3月版、塩见英治・中条诚一・田中素香编著(第4章:中国人民元の通货戦略)。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丁一兵『世界金融危机:日中の対话-ー円、人民元、アジア通货金融协力』,日本春风社,2010年,上川孝夫、李晓(中文版为李晓、上川孝夫 主编:《人民币、日元与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学者的对话》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后危机时代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时可能的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主编。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李晓、丁一兵。  《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彭刚等(负责第十五章:制度、政府的作用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池元吉、李晓、田中景等。  《21世纪初期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晓、戴金平主编。  《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李晓、丁一兵。(获2009年高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李晓主编(《世界经济》2001年第1期书评,《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2期书评。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吉林大学第七次优秀著作一等奖)。  《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李晓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