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关湿地的论文_有关湿地的论文怎么写

2023-12-06 1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关湿地的论文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内容摘要]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
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二、西溪湿地现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约100种。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溪湿地景观价值
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类似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中并不多见。西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
1、地理资源
从地理资源看,在西溪湿地区域内,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
2、生物资源
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西溪湿地内水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块城市湿地。
3、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看,杭州西溪与湿地风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龙舟盛会”。每年端午,四邻八乡的村民划着龙舟汇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
(二)西溪湿地保护建设情况
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开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人类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阻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建筑杂乱,风格不协调,历史遗迹遭严重破坏等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这一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入资金为30-40亿,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2008年,坚持“六大原则”、“四化”方针、“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
三、西溪湿地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西溪湿地自南宋至明清渐渐由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一再的人为大破坏,自然环境风貌大大递减,文物基本毁弃,目前尚存一息的湿地资源仅剩原先的1/10左右。
(一)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
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晋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晋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介入、明清至民国前期的园林化介入、民国后期至今的废弛毁坏和无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期间西溪湿地的原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开始大量加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形态相近,这种性质改变没有为人察觉。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西溪湿地的水体环境水平大大下降。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淋洗进入水体,养鱼饵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护范围内也有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和工业产品大量产出,有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余只。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较差,湿地功能已大大退化。
(二)环境风貌一再递减
西溪湿地的环境风貌破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军大肆烧杀,焚毁大片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伐桑作薪,整个西溪湿地一片荒芜。第二阶段自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毁坏自然环境,大量增加工业设施和影响环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带建起大量工业设施和住宅,多数文化遗产被毁。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层建筑。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对整个西溪湿地形成包围之势,保护范围内建起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周围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西溪辇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还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大幅度蚕食西溪湿地,使可作为保护范围的湿地面积由约50平方公里缩减至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和古荡街道约有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15万,总计约25万之多,对环境压力也非常大。
(三)文物资源毁弃严重
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毁弃殆尽,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后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1958年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目前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
(四)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新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的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河道被重新开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连原始的芦花也大半毁去,新植品种对不上号,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会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这个问题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视。
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
(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前景
1、区位优势突出,游客资源充足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环公路均可直达,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门仅6km。而杭州则地处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陆路、空中及水运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
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项目,并免费开放环西湖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参观考察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来杭的国外游客有221万人次,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及湿地科普教育,有着丰富的游客资源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2、物种和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
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多种类型,共有鸟类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蒋科毅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
西溪湿地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紫芳等,2007),植物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亚型为主。
3、景观特色浓郁
西溪湿地共有4种景观类型,即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QulckBird影像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图分类后产生大量斑块,总数目达到13343个(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数目为6153个,斑块总数的46.2%,是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14个,数目最少的是水体景观斑块,共1447个,仅占总数的10.8%。
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小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成片连通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湿地整体环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文化积淀深厚
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改址于凤凰山,但有大臣上请旨问西溪如何定夺,赵构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历代文人墨客或游览赏景或雅集,为西溪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书画,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
作为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西溪湿地承载着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出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
5、地方经济发达,且具备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
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及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区,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亿元,财政总收入91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保护、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
杭州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造,湿地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的发掘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二)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
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此类有机生命的机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成本也相当大。西溪湿地统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于一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映衬又各有边界,缺乏文化减弱西溪湿地的魅力,过分文化化则危及其生命循环。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
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
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被较彻底打破,现行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录,运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研究成果,恢复其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毁弃,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有关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所不可或缺。但尽管有关西溪湿地的文献资料繁多,由于历代散逸,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大图书馆均收藏有限,有关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建议编纂有关西溪的大型图书。除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须在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资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西溪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保护和建设好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
规划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上切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统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有效开发,在较高立意上确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区、余杭区两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的不平衡局面。
2、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
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已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侧重于大型自然湿地,相对忽视城市内的较小型湿地,因而保护城市湿地尤其应引起城市执政者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该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从湿地的基本定义着眼。
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
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自然化的亚热带次生湿地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根据生态演替规律,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并保持或扩大水体范围,防止农作物撂荒地旱化、湿地生植物侵入水体使其干化、湿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维持湿地生命。
西溪湿地以自然淳朴见长,自有其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清明洁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思古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明显不同。所以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精雕细刻,应大面积恢复和保育自然生态,尽量选用乡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变斜坡,在水体与基-渚之间建立湿生生态系统过渡带以构造湿生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采用园林植物而与城市园林雷同,提高西溪湿地自维持能力,减少人工化维持和运行费用。
五、结语
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个性体现在自然旖旎的湿地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贠丽霞,生态旅游浅谈,《原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期
[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2007年1月第1期
[3]芦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11月第22期
[4]缪丽华,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
[5]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
[6]何洪杭,华晨,李亿冰,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
[7]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
[8]钟伯坚,浅谈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

西溪湿地环保论文

中国杭州西溪第二届湿地论坛论文摘要选编7 发布:西溪湿地
媒体:原创 作者:刘想 摘录 2008-7-7 16:24:11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Lake Dianchi
Yang Junxing Wang Li Chen Xiaoyong Cui Guihua Shu shushing Du Lina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ke Dianchi was formed in 3.4 million years ago. The lake is now situated at the watershed among Changjiang River, Honghe River and Zhujiang River. Dianchi is a hotspot for biodiversity because of its richness in aquatic biodiversity, unique origination and special plateau aquatic ecosystem. Since 1970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declined sharply as the result of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habitat de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In order to save the lake biodiversity of global importance,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was granted by GEF in 2003 to restore the lake wetland and biodiversity.
Three pilot sites were set up for the wetland restoration activities, represent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wetlands. Macrophytes, mollusks and fishes were given a special priority in the restoration activitie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organisms, those species with aesthetics, endemism and economic values are particularly favored. In the pilot site Baiyukou, emergent macrophytes were planted as well as some submerged ones. An exciting result was that the famous submerged macrophyte Ottelia acuminata replanted in Baiyukou site seemed growing very well. Some indigenous bivalve Anodonta were cultivated in the site. In the other two pilot sites, Xialiangwang,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 are designed as the major plants for the restoration activities.
Results from field surveys and monitoring throughout the basin revealed some relict biodiversity spots, Dragon springs in Buddhism temples. These refugee springs inhabited some endemic species that were once supposed to be extinct. For these relict populations of endemic species, both in situs and ex situs conservations were undertaken. An ex situs conservation base with 15000m2 was set up for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of these relict endemic fishes and macrophytes. These refugee springs were also set up as protected reserves for in situs conservation.
Buddhism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tects the relict population of the endemic species of Dianchi. However, some religion releasing of life introduced alien species to these refugee spings inhabited endemic spec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ehavior of religion life-releasing, our research team worked together with Buddhism association. The first out coming of the cooperation is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Buddhism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written by famous Buddhism and biologists in the research team. The book recognized two types of life releasing activities from bio-religion viewpoint, releasing indigenous creatures and alien creatures. The first type of activity was encouraged by the Buddhism, releasing alien animals was rejected. The second yielding of the science-Buddhism cooperation was a series of awareness educations of Buddhists. In the Buddhism ceremonies our research team always organized biodiversity lectures and displaying, encouraging the Buddhists and local people to protect endemic species and avoiding releasing alien creatures t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eam transferred also knowledge to local villagers,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Regular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and water qualit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sites, Lake Dianchi, the upstream running to Lake Dianchi and adjacent springs. Not only is it necessary for measuring the outcome of restoration activity, but also it could help to guide further restoration of wetland. Bio-monitoring is also expected to help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Sustainability is the key of any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Wetland Park is suppo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ways. It could maximize the func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ensuring the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and accessing outcome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The project team is pushing the pilot sites to be further built up as wetland parks.

Key words: Dianchi Wetland;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滇池湿地恢复示范研究
杨君兴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滇池的污染和环境变化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200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申请到全球环境基金(GEF)97.5万美元主要采用生物手段开展滇池湿地恢复工作。通过在三个湿地修复示范点内养殖土著底栖生物(主要是双壳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水生生物,达到恢复滇池土著种及其生境,改善水质,恢复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双壳类滤食蓝藻,还可养殖淡水珍珠;养殖土著鱼类可以改善水质,给渔民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大型水生植物抑制蓝藻,吸收氮磷,为鱼类提供食物栖息地,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选种指导原则:土著,经济,美观。土著物种安全,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物种的经济性使得恢复工作能够可持续开展,减少了政府的资金投入;物种的美观性可提供美丽风景。此外,环境的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会吸引更多越冬水鸟来滇池,增加生物多样性。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建立大型湿地公园,既修复滇池,又增加当地居民收入。除湿地恢复与管理工作外,每年进行三次大型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对滇池管理局和昆明市环保局等政府相关单位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增强和改进政府对滇池的管理,控制污染。结合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多方面手段,修复滇池,重现“高原明珠”的光辉。

关键词:滇池湿地 恢复研究

游湿地公园优秀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游湿地公园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湿地公园是我们新余的一个景点,也是人们休息的好地方,更是小朋友们玩耍的乐园。

到了湿地公园,一眼望去就是绿树成阴。我往前走着,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茂盛的竹林,怎么以前没有见过?我仔细看了看,这片竹林密得不留一点缝隙,竹子争先恐后地生长,生怕没了自己的位置。这片竹林真美丽!我继续向前走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变化真大呀!

顺着弯弯的小路,很快就来到了河边,河面好像比以前大了,河水也比以前更清了,清得没有一点杂色,时不时地有鱼冒出水面,这些鱼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河对岸,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孩子的乐园——沙滩,我脱掉鞋子,与孩子们一同欢乐,堆城堡、挖洞,我们在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走在九曲木桥上,木板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好像在琴键上弹奏着一首乐曲,我感到非常惬意,这九曲桥像一条长龙似的伸向远方。湿地公园还有许多楼台亭阁,我找了一个亭子休息了一下,这椅子前面是冰凉的,但很快与人融为一体,一阵秋风吹来,解除了我一天的疲倦。

时间不早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湿地公园。虽然我已经到家了,可我的心还沉浸在湿地公园。希望大家保护湿地公园,让湿地公园更美丽!

千湖湿地公园顾名思义,那儿有许多湖,也有许多湿地。国庆放假,我们去了千湖湿地公园。

正如想象的那样,千湖湿地公园湖水清澈,岸边杨柳依依,草坪碧绿,真是一个好去处。除此之外,在一地依山傍水的平地上,有许多健身器材,比如秋千、双杠、单杠、滑梯等。

早晨,淡淡的晨雾萦绕着美丽的湖泊,青青的草地上一片朦胧的雾气,自己好像来到了人间的仙境一般。走进一片小树林里,百灵鸟放开清脆的歌喉,给你奉献上千湖公园的第一首赞歌。布谷鸟不停地叫着,仿佛在说:“快起来,快起来,精彩的一天就要开始了。”

中午时分,金黄色的太阳撒满整个公园。湖面上泛着金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了。到了正午,火红的太阳当空照,好像要把整个世界上的人都变成自己的小面包。但置身于千湖公园,青山绿水、绿树环绕,却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黄昏,奔波了一天的太阳准备回家休息了,它把最后一缕光和热奉献给大地。湖面上半红半绿,岸边的柳树上金光闪闪,草地的草尖上,红光跃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瞬间。

夜深了,调皮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偶尔几声野鸭的叫声打破了千湖公园的宁静。

我爱你,千湖湿地公园,自然美丽的人间仙境!

国庆节期间,爸爸妈妈带我游玩了三垟湿地公园。

刚一进入三垟湿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代表三垟湿地标志的三口之家和两只小鹭鸟的白色雕像,雕像被旁边的树木衬托着,显得特别的明显。

天虽下着蒙蒙的细雨,可是这阻挡不掉我的热情,我高兴地奔跑在公园的小路上,飞快地穿梭在亭台楼阁之间。小路的两旁种植着许多的桂花树,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这里的亭台楼阁每过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跟我们现代的建筑相比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古色古香的。

小桥、流水、白鹭鸟,还有橘园是这里的特色,青青橘园,葱葱郁郁,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色。

三垟湿地,这里的绿吸引着我,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绿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绿色一直陪伴着我们茁壮的成长。

今天,天空中下着小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虽然天气阴沉,但是由于是湿地公园开园第一天,也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去公园游玩的人依然很多。在离公园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大家的车已经变成龟速行进了,爸爸提议将车停的.远一些,走路可能更快;为了能早点看到湿地公园的美景,我愉快的答应了。

不一会,大家就走到了公园门口,远远望去,远处美极了,水中飘着绿色的草,彩色的花,空中淅沥的雨水,滴在水面上,荡起一个个水波纹;水面上还飘着水雾,宛若仙境。进入公园,大家迎着小雨,漫步在园区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感觉空气中有青草的味道,清新极了!哇塞,那边有好大一片花海呀,姹紫嫣红,争相斗艳,我要和她们合个影,比比美!

又走了一段距离,我看到了几座沙雕,有海绵宝宝、蓝精灵、功夫熊猫、喜洋洋与灰太狼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真有意思。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去了湿地公园。

到站了,我看到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浐灞湿地公园”。爸爸买了两站票,大家走进了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里面很清静,还有很多的湖,我和爸爸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看到了一个白色的塔,还看到了很多绿色的柱子,我说:“爸爸,你看那些绿柱子有没有可能是造烟厂呢?”爸爸说:“那大家进去抽根烟吧!”哈哈,你看这个烟迷搞不搞笑?

走呀,走呀,忽然我大声喊道:“爸爸快看,鸭子,鸭子!”你瞧,那成群结队的鸭子多么的可爱呀!它们正在喝水呢!忽然,我看到了白色的鹅,我说:“爸爸,看,天鹅!”爸爸一听,再一看,就“哈哈”的笑了起来,爸爸说:“那是鹅,不是天鹅!”我问:“难道天鹅和鹅是两码事吗?”爸爸说:“当然了。”“哦,是这个样子呀。”咦,天上飞的是什么?哦,是野鸭呀!我给爸爸指了一指,爸爸乘机给我找了一张相,啧啧,他什么时候学会偷拍了呀?

回去的时候,我看到了天鹅,真正的天鹅,不是鹅!她们那洁白的羽毛,宽大的的翅膀,美丽极了。

爸爸把今天照的照片发到微信里,不知道妈妈看了,会不会羡慕嫉妒恨。

星期天的早晨,空气新鲜,万里无云。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湿地公园游玩,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有紫色的蝴蝶花、有粉色的喇叭花、白色和粉色相间的小花……,湿地里面有花朵、有小草。然后我看到了一个大水塘,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清的都能看见水里有小鱼欢快的游着。突然,我的头顶上有轰隆隆的声音,抬头一看,是一辆飞机飞过,走着走着,大家看见了一个大沙坑,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沙子,沙坑中间还有很多的仙人掌,最有意思的是仙人掌里竟然有一个蓝色的仙人掌。我想如果我是湿地公园的园长我就让工人多建几所厕所不让游客排长队。

忽然,我和姥爷听见了轰隆轰隆的声音,我仔细一看有一辆小火车正朝这儿行驶,湿地公园还挺有意思的。在回来的路上,爸爸告诉我:“湿地是世界之肺,大家应该爱护它。”

今天是五月一日,早上一起床大家就去了千湖湿地公园,大家一路走到湖边,路上看到有很多人钓鱼,我和姥姥一起拔了很多灰灰菜。来到湖边,有很多器械,有些是我从来没玩过的,有的很刺激,我和爸爸妈妈玩了真人4S,我和妈妈是红队,爸爸是蓝队,我规定每人可以有五次被打到的机会,在一个地方只能打一次。第一局爸爸输了,我和妈妈赢了,第二局还是这样,大家差点就输了。这个游戏非常好玩。

接下来我还荡秋千了,我荡的非常高,我还玩了晃晃板,真好玩呀!我在那个板上走动着,差点把我摔倒了,还有很多大人一起玩,我等着急了,就跑到前面阿姨的前面的木板上,快快地走了出去。我还跟爸爸玩了山地摩托车,大家玩得可爽了,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离开湿地公园,大家开车去了岐山,到那儿的农家乐吃饭,岐山的面真好吃,是一口香面,每一碗都不一样,有白面的,有荞面的,还有菠菜面。吃完饭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结束了五一的假期。这个假期真快乐。

描写湿地公园的作文

湿地公园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描写湿地公园的作文,欢迎阅读!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两家人一起去太湖湿地公园游玩。

我们沿着窄窄的木桥,走在清澈的湖面上。湖水就像一个文静的女孩,在这里迎接我们的到来。木桥的两边长着挺拔的芦苇,一排又一排,好像军营中的士兵一样挺直地站立着。由于我和高毓辰姐姐都太喜欢芦苇了,所以,叔叔帮我们拔了几根。我们拿着长长的芦苇,一边走一边嬉戏着,玩着玩着,两根芦苇不小心撞了一下。只见芦苇上的绒毛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哇,下雪喽,”我们欢呼着。

傍晚,夕阳落到了地平线上,她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了五彩色,她把水波也染了色。随着微风的吹佛,湖水就像一段段五彩绸缎,向我们飘来,啊,真美啊!远处的大风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只见大风车倒映在湖中,就像两个紧紧相依的朋友,在聊着什么……

深秋的湿地公园真让我陶醉,我已溶入其中。

今天,妈妈带我去湿地公园。

一路上的风景可美了,有花,花闻起来芬芳迷人,有树,树长的很茂密,到了湿地公园,我们从一个很窄的地方进去,后来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几个字“禁止采摘,违者罚款”。我看了那一块牌子觉得非常奇怪,就知道是一样吃吃的水果,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看见了几个杨梅,就知道是杨梅树,我们走啊,走啊,看见了一个陡峭的台阶,让人走的很舒服。我们走上了陡峭的`台阶,走呀,走呀,看见了一棵树,妈妈问我:“这是什么树”,我说不知道,那有那么大片的叶子呀?妈妈说:“这是梧桐树”。妈妈说了这句梧桐树,使我想起了一个比喻句:梧桐树叶像手掌,马上就要上山了,我的脚酸酸的了,就记起来,坚持就是胜利者,我喝了一口水,我往右边看了一眼,看见有一个玻璃似的牌子,上面写着“白鹭也有耳朵,请保持安静”。到了山上,我们在一个亭子下面坐了一会儿,看见了一首诗名《适南亭记》,妈妈看了看说:“写的真好啊”。我们过了一会就下山了。

这一次我们虽然走的很累,但是玩的很开心。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湿地公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高大、挺拔的树木,有争奇斗艳的鲜花,还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小草坪。

来到湿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开着粉红色桃花的桃树,在微风中绽开了笑脸,迎接每一位到湿地公园来游玩的贵宾。走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人工湖,人工湖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湿地公园里,湖水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绿树、鲜花倒映其中,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彩画,湖中还有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欢快嬉戏,你追我赶,野鸭的颜色各异,白的、黑的、黑白相间的……。“嘎!嘎!嘎”的叫声好似在呼喊同伴,又好似在说:“欢迎大家的到来!”沿着湖边长长的走廊往下走,走廊两边站立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灯柱,灯柱上雕刻着翩翩起舞的仙女图案,非常漂亮。灯柱手拉手,肩并肩,站在一排,好像士兵守卫着美丽的湿地公园。

走过长廊,我们就到了一望无尽的植物园,草地一片金黄,恰似一块金黄色的大地毯,走在上面软软绵绵的。在这张大地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朵朵火红的茶花。初春时,当其他的树还在睡眠时,茶花树悄悄地开出了火红的花骨朵儿。茶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亭亭玉立,有的站立枝头,好像在欢迎春天的到来,茶花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梅花,黄黄的梅花在风中就像一位穿着黄色纱衣的少女在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虽然这时梅花已经开始凋谢了,但是风中还夹着一丝丝淡淡的清香,让人沁人心脾。再远一点就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大柏树,它们一年四季都披着绿装,威武雄壮。几只春燕自由自在地湖面掠过,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这些鸟儿、娇艳的花朵、苍翠的树木,把湿地公园打扮得更加迷人了。

啊!我爱美丽的湿地公园,更爱湿地公园里的花草树木。

简述湿地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人类文明都是由水系发育的,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还是中国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河流湿地。历史上几乎所有城市的衰亡都是因为水源枯竭或水环境被污染,导致整个城市甚至民族的衰败。联合国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因为到2010年的时候,世界上将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类迎来了城市的世纪。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城市都诞生于水滨,凡是城市,无论大小,都依水而建,城不在大,有水则灵。水系又是现代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城市运输、贸易、防灾、生态、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不可取代的载体。城市又是因水而秀,城市景观最美的部分就是水景。从改善人居环境来看,人类的天性是追求景观多样性,天生具有亲水性。凡是有水景观的城市,就是有魅力的城市。独特、优良的水景观是城市经济发展、吸引外部投资,改善人居环境,旅游振兴的基石。水安全是城市健康安全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没有健康的水环境,市民的饮水安全,还有城市灾害的防治、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无从谈起。城市的水循环又是城市循环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湿地是淡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解决淡水危机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湿地都是淡水的供应者,所以维持淡水湿地的健康意味着保护淡水供应。为此,《湿地公约》把200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确定为“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提醒人们关注淡水的同时,也要关注湿地并相信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淡水的来源应该是所有水资源整体管理战略的出发点。保护好湿地的健康,确保淡水资源和大量食物来源的安全,这是保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城市和周边湿地面临着巨大威胁。事实上,湿地主要的污染都是城市的不合理建设所造成的,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是城市盲目发展造成的。这是因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最复杂的人工与生态复合体,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最主要的载体。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是高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也越厉害。城市湿地作为湿地家族最脆弱、但也是对人类美好家园贡献最直接的部分正在遭受快速城市化的严重威胁和破坏。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采取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发布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国家还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资金投入、工程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湿地保护。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保护区473处,30处湿地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区的面积达5,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及33种国家重点珍稀水禽得到保护。
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工作的广泛展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有关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等问题,对湿地保护的理念、方针、政策等进行了探讨,发表了许多专著、论文及调研报告,举办许多学术会议,就湿地保护理论与实践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问题的核心归纳起来即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给湿地在城市安个家”,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最好措施之一。这也是对《湿地公约》大力提倡的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原则的充分体现。
因为城市湿地公园可以把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集为一体,具有湿地景观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功能的复合体。她的特点是湿地景观典型,自然风景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旅游、娱乐、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湿地公园的宗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公园的一种类型。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在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建设湿地公园,如广州肇庆湿地公园、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江苏泰州湿地公园、福建乌龙江湿地公园、山东荣城湿地公园、银川翠湖湿地公园、兰州黄河湿地公园、香港天水围公园等等,建设中的湿地公园不下十几处。就整体而言,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处于初始阶段。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新的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我们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使之统筹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

写“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及景观营造”方面的论文,参考哪些书籍

既然你要写论文,那是在学校了?查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吧!很好找的。

1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配置之探讨 王小芹 上海农业科技 2008/05
2 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芦建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3 对北方城市人工湿地公园建设的思考 蔡小林 山西建筑 2008/11
4 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 杨姿新 广东园林 2007/06
5 规划设计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几点建议 何中 山西水利科技 2007/02
6 湿地公园的生态深化设计探讨 李亚钦 林业建设 2007/02
7 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 李淑玲 科技资讯 2006/30

关于湿地减少的论文4000字

免费论文,内容包括
黄河湿地
湿地保护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黄河
湿地
维持
健康
...内容包括
黄河湿地
湿地保护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黄河
湿地
维持
健康
健康生命
...

地理环保小论文 500字

  走近绿色
  绿色是时尚的代名词,绿色是树之名,绿色是小溪的欢歌,绿色是花儿的枝叶,绿色象征着生机。
  树,人类的朋友,它奉献氧气吸入二氧化碳,为人类净化空气,抵御沙化、风尘、赤潮。但是,人们怎么报答它的?滥砍滥伐。知道吗?中国森林面积只有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6.5%。
  地球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节制,人类将失去这个朋友,那时,人们醒悟会不会太迟了?
  人类,地球的“破坏者”,动物,人类的伙伴,为什么动物濒临灭绝?因为偷猎。树木,动物的家园,失去家园,动物何处容身?湿地,在中国已经遭到破坏,盲目地围垦、掠夺开发、污染加剧、过度利用等因素,全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湿地面临被改变、丧失的危险。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工厂大量地排出废气、废水、废物,使环境质量恶化。地球资源本来可以再生,可人类却滥用化学品,致使本来再生的资源不能再生。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的家园,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我们再也不能迟疑了。全人类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再也不要出现在武威、民勤的这种危害人类的事发生。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我认为,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首先,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讲究卫生,不乱扔废弃物,不乱倒垃圾,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环境干净整洁。
  其次,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建立“绿色环保”少年岗,植树造林,控制土地沙漠化,扩大绿地面积。
  善待地球,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使明天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保护环境
  “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家!在哪儿呢???”这是增城电视台〈〈公益〉〉栏目中播出的动画片,一对无家可归的可怜小鸟所说的一句话。就这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环保重在实际啊!
  一棵树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气体,放出同样多的氧气,可供一个工厂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话,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见,植物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可是有些人却还不知道这些,每当我看见草坪被那些人践踏,爱护花草的标语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难受极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树木,我真不敢想象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三年级时学过《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过度砍伐树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冲没了村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难道还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在我们城市中吗?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它们。我从〈〈岭南少年报〉〉和〈〈现代小学生报〉〉中知道:美洲猎豹已长离世间;猛马象早已丧命冰河;剑齿虎早就灭绝;欧洲大雷鸟接近灭绝;鲸类正苟延残喘;非洲象被逼在绝种深渊边。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少吃野生动物,阻止捕猎者猎取动物。记得2003年SARS蔓延,都是因为人们吃果子狸,由冠状病毒变异而引起非典。
  我从网上获得臭氧层被称为大地的保护伞,因为它可以挡住大部分紫外线,如果没有臭氧层的话,一刹那,大地将尽被烤焦。因为人们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南极上空已露出了个大洞。
  淡水也非常宝贵,据电视新闻报道: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水属于盐水,这种水不可饮用。据统计:三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人缺水,何况现在也没有发明出盐水转化机。水流声“哗哗”一定是有人没有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只是挂在嘴边,根本没有人记住,那些不自觉的人洗完手之后,不关紧水龙头,让那些淡水白白流走。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

保护湿地,我们在行动议论文

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

打算写关于河流生态治理和湿地方面的毕业论文,大家谁有思路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 江苏水利 , 2003 , (5) . [2] 孙宗凤 .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 3 ] ,李传奇 .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 [4] 董哲仁 .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