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浅析人与环境的“最适化” 设计策略

2015-10-08 1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着前压力越来越沉重,身心常常濒临疲惫,喧嚣嘈杂的城市环境中的休闲园对于人们来说是个能够舒缓紧张心情、放松神经的理想休憩之地,而“以人为本”的景观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是休闲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们的迫切需求。提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的内在的审美需求也是建设人性化休闲园不可缺失的内容。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既相互对应、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构成对立统一“最适化”的整体。

一、 人们对当前休闲园的需求
(一) 最适化设计构想
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既相互对应、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人和环境的最适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自然,归根到底还是保护和服务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在休闲文化园的设计中也要体现人与环境的“最适化”。
(二)人们存在生活及心理现状
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着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身心濒临疲惫,喧嚣嘈杂的城市环境中的休闲园对于人们来说是个舒缓紧张心情、放松神经的理想休憩之地,而“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是休闲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二、休闲文化园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的原则依据
(一)美学原理
景观的设计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具有美的特征。景观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景观,是自然美的再现。构成休闲景观要素的景观景物属于自然物质,本身就具有自然美的特性,通过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设计组合,注重人性化要求,从而构建“最适化”的休闲园景观。
(二)人性化设计原理
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注重人的需求的设计,又称人本主义设计,它最早出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可以说人在设计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快、平静、自由、安全、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体验。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基本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是设计的本源。
(三)人的“三性”、“三感”
所谓“三性”是指可感知性(Perceptible)、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可参与性(Participatory ),所谓“三感”是指新鲜感(Novelty)、亲切感(Affability)和满足感(Satisfaction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创造一个与接近自然、满足人性需求的公共空间环境确实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高科技器材设备的辅助,以声、光、电等实现刺激环境中的人的“三性”、“三感”。
三、 “最适化”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其运用
(一)无障碍设计
社会是健全人和残疾人共同生活的社会。作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建设无障碍环境已成为世界共同的目标“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应是健全人、病人、孩子、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够共同的自由生活的生活在这个城市”。在休闲圆景观的设计中以清除在公共空间中一切不利于残疾人活动的物质障碍,开拓一个“无障碍的休闲环境”。即从规划上保证休闲园有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和场所连成一线, 使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容易到达; 从设计上保证这些地方按其功能性质提供从入口到地目的的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备,其自由进入无障碍设施提供行动便捷、安全的无障碍的环境。
(二)营造自然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享受自然以及景观绿化。被人们视为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城市的“绿肺”。休闲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最有效场气息。因此为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需要在设计中有意识的引入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自然要素。空间边界的处理和绿化空间的分割都要注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主体,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如图(3-1)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所固有色彩、姿态、作用等个性特征和群体景观效应体现出来的。首先,绿化植物配置上,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特点,同时在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植物种植方式上应随地形规模和功能而定。如欣赏类树木,应采用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利用树木围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隔音、遮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在休闲园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和原有自然绿化环境的完美结合。所以,环境绿化不仅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木、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四季分明,充分满足现代人的从返自然的迫切要求,也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人们有亲水性,希望和水保持着较近距离。当距离够近时人就渴望接触到水,用身体的各部位感受水;在休闲园中应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让人融入到水景中,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水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考虑到休闲园内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所以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安装水循环的过滤装置等。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3-1)
(三)采用合适的尺度
在设计规划中体现对人的关怀,首先要给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中营造的安全感和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提供安全静僻,道路畅通的休闲环境。休闲园景观 设计上应该更多比如步道,绿地轮廓,景观小品,驳岸等采用自然曲线,尽量少用直线、尖锐的景物,以免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还有尽量采用适宜的尺度,比如园内道路不应过直宽,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接触交流的机会,对促进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座位布置设计时坐位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问交流。从人体工程学考虑其合理性,特别是本设计中考虑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特殊性。园路是休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休闲园的各个景区景联成整体。如图(3-2)园路的布局做到萦迂回环,曲径通幽,以“自然式”景园为特点。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景观不断地连续展现在人们面前。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个景观节点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人们在休闲园内得到充分的享受。休闲园内道路分析:主路:联系园内各个景区,主要景点和活动空间的路。通过它对园内外景色进行组织,给以引导。支路:设在各个休闲园的路,它联系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要,在园路布局中,还为游人由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开辟捷径。 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人们更深入地到达园内各个角落,如山上、水边、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如土(3-3) 汀步、步石路:原来是为乡间跨越小河、溪流而设置的路。应用到休闲园中,特别具有自然情趣。
         (3-2)                                           (3-3)
四、结语
将“最适话设计”附注于本次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今人们的生活心理现状。分析及合理运用人与环境“最适化”的构成要素,得出文化休闲园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和谐统一环境,将休闲园的构建更加合理,成为真正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并赋予其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达到最理想的设计目标。
致  谢
感谢学校四年来的培育和教育,让我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感谢王蔚忻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教育。同时,我还要感谢在一起设计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合作与帮助,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在此谨以我诚挚的谢意。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31.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7-52.
[3].陈玉娟.中外城市沿河地带功能开发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3-25.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3-30.
[4].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71-76.
[5].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27-33.2000(2):32-35.
[6].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2(2):60-63.
[7].俞孔坚、石颖、郭选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广场[N].建筑学报,2003(9):46-49.
[8].王建国、高源.谈当前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几个误区[J].城市规划,2002(1):36-37.
[9].武勇,黄鹢,刘青等.居住区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