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浙江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创新

2015-09-25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  文  摘  要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大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其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浙江省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与相关性分析,从而估计和预测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相关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本文的结论为:对外贸易可以通过进出口总额的变动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的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浙江省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the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d the result of foreign trade effect the economic,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understand the in-depth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frequen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yet per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iew and sum up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do the research in specific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analysis,Thus estimates and foreca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sis background section, mean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ccording to "upgrade content", "power system",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order of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s concrete summarize and analysis the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grasped in Zhejiang's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whole. The forth chapter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foreign trade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for Zhejiang province. Last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it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and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import and export have a certain role in accelera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gross and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goods.


KEYWORDS:foreign trade、upg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Zhejiang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论文选题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2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3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3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4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6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6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6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6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6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7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7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8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9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9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10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12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12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12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13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3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4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5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16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16
二、变量和数据 16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21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21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1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1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2
第五章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 25
致  谢 2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生产要素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大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加速,各国的产业结构也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在这种调整中,对外贸易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和产业转移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自80年代外贸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大。但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上,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并且贸易结构中比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价格竞争。
就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更是快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对外贸易也迅速发 展。改革开放以来,但同时,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明显,轻化工业占的比重依然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在对外贸易结构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比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及机制,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为有关部门促进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和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首先,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外贸易在提升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使政府部门更加了解和重视对外贸易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
其次,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中国当前开放条件下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后,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论将给中国尤其是为浙江地区的产业政策制订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为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的以实证为依据的应用性对策研究。研究以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说明。
通过对浙江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的运用,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出其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同时本文还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各家的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结构
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我国改革开放及入世后为分析背景,综合运用对外贸易新增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探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浙江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进而根据所得结论,以促进浙江的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以优化浙江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按“升级内涵”、“动力机制”、“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顺序展开;第三章具体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对浙江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得到把握;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做精炼概括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1956)认为各国之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是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可以使对外贸易的总产出提高,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由于知识的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可以获得相应的外部效应,即可以节约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避免许多重复劳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了产业雁形发展形态说,这是在有关产业转移研究上较早形成的理论。他以日本棉纺织工业发展过程的分析为基础,从工业落后国的角度论述了某一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所谓“雁行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对外开放的国家,某一产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而获得发展,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口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第二阶段是国内生产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先进技术与低工资结合的本国产业就会应运而生,并使规模不断扩大。低成本优势使国内产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进入第三阶段,即出口阶段。赤松要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上业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就会形成不同的发展层次,从国际分工角度看也表现为一种雁形模式。这一理论也可用来解释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落后国家对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资本品的引进,通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并与自身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势必带动这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雁行发展形态论为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式提供了新的解释。
洪银兴(2001)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贸易,就会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在既有的比较优势格局下,长此以往将导致其经济贫困化增强,最后落入比较优势陷阱,陷入恶性循环,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要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赵应宗(1996)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工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由人才来掌握,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办教育又需要一定的投资。这样,教育、科技、经济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构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
吴进红(2006)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王晴(2007)认为,我国目前的产业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中国人口众多,还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工业部门转移,下岗和失业的职工需要再就业等,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把技术学习、组织能力等因素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内部深层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保持自己的 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加速技术比较优势转变,进一步缩小国际差距。推动技术性产业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甚至创造新的产业,在某些领域集中经济和科技资源,开展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的产业领先优势。
在分析和决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制方面,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杨治(1985)借鉴西方产业结构及其组织理论,认为一定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结构变动,特别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王述英(1999)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收入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国际贸易。还有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创新能力、外商投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综合以上理论可见,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依靠本国的比较优势,例如我国就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我国虽然进出口总额常年增加,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了科学技术的竞争,所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归根结底,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必然要落到技术进步上,利用对外贸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将目光落在高薪技术产业的进出口,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对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钱纳里等人(1995)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通过对日本、以色列、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等加工部门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很明显,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尤为突出。
余剑和谷克鉴(2005)利用HOV模型与计量模型,得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导致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贸易结构的变化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吴进红(2006)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回归模型,论证了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影响。
夏刊与王国顺(2000)通过开放条件下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湖南省的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和深刻,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在总体上,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某一角度进行研究,始终未能全面地分析出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而且多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将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对外贸易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运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对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从而深刻认识对外贸易对提升产业结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构又是新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的起点。各国之所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保持优势。
(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一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三是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般是,在总产出中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初级产业比重趋于下降:制造业产出中重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趋于下降。资源则按配置效应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继而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其中生产率提高快的产业发展潜力就大,反之则发展减缓。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升级的轨迹应是沿着提高生产率方向不断推进的。就此而言,集约增长方式就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地区内产业结构的演变,应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二者协调发展。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受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也受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影响。
(一)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市政府对一定时期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预测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现实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策略的一种,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成长。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的补充。产业政策作用于产业结构,就其政策内容而言,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主要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结构层次,主要是协调产业结构,例如主导产业选择、战略产业培养等;在微观层次上,主要是调整产业组织,指导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等。
(二) 社会需求结构
需求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变动,它不仅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规模,也支配产业发展的先后顺序。某产品的需求量及其变动趋势,将决定该产品生存、地位和发展前景。
(三)自然资源状况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国家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本国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相关的产业。一国(地区) 的拥有自然资源的状况,甚至地理位置通常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基础或出发点。
(四)国际贸易
在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会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等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来自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的制 约。其产业升级就应当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产业的国际化来有效地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改善国内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还通过贸易促进专业化和市场竞争,提升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升级应以信息化来推动。
从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与信息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结构的中心也开始想信息化靠拢,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与商务方式。信息化对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类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信息密集型
在信息化时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主要地位,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结构的劳动力结构也向着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化,全面改善了工业产业,使其不断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各个部门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分工体系。
(三) 信息通信技术使得产业结果的主体——企业,实现了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化。使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的员工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二)——技术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它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分工,而社会分工及其深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无论经济史角度看,还是从各国发展的状况看,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以科技创新出现的知识、信息越来越重要,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三)科技创新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的各要素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生产力的每一要素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
(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诸多影响中,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以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增长是较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一.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一国还应从一定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从而推动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一国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扩大一国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生产要素的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对外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出口国的外汇储备,而出口国再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本国不具有比较的优势的产品及服务,使由出口吸收而来的外汇储备转化为一国的实际生产力,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本的积累,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传导作用,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对于一国而言,出口商品的规模扩大,分三次产业的产品进出口总额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样国内各产业部门就实现了初步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同样还要通过投资来实现最终的增值过程。同时通过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可以推进一国的产业技术的进步,这样使得产业发展有了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之后在一国内部,由于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支撑,可以促使国内产业部门的产品技术和工艺流程得到发展和进步,使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国内原有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尤其是中间商品贸易比重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对外贸易诞生之日起,发达国家便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出口工业制成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而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或农产品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受阻。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产品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分化,部分国家(地区)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化,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上升为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往来,其他包括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就直接导致二者之间产业结构的依存关系的不断更替变迁。若两国贸易商品主要以最终产品为主,则两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就是一种间接依存的关联关系,两国的相互影响作用不是十分显著;若以中间产品为主要贸易商品,则两国的产业结构联系就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的依存关系,即两国之间产业结构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国发生变动,对伙伴国的影响更加巨大。由目前的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之间商品结构更注重中间商品的贸易,所以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尤其是具有直接依存关系的贸易国之间,通过产业关联进而影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软 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力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通过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特别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国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及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技术的更新就显的尤为重要,进口了国外的技术可以使进口国节省更多的研发资金以及节约更多的研发时间,将这些资源利用到其他方面,促进一国经济更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进口产品、技术的研究,实现模仿和创新,激发一些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推动该行业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实现区域技术进步。此外,进口贸易可以通过需求信号刺激供给技能发挥作用,推动新产业的滋生和成长。随着一国进出口商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商品类型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促进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产业结构软化。
二.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直接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实现技术水平的跳跃式发展。
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区域产品生产率的飞跃;进口研发所需要的资料、人才以及设备,可以增强企业甚至整个区域内的研发能力,提高整个区域的内部创新能力,使区域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不论进口哪方面的技术、设备,都需要外汇的支持,所以,都需要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提供可用的进口能力。
(二)通过对外贸易发挥其先导作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引领投资方向,导入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外贸往来,促进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外商到华投资,仍然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必然要不断更新自己企业的工艺、技术以及机器设备,通过这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无形中嫁接给了企业的生产者,即国内的合作伙伴,间接的促进了合作国技术的进步,推动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和外贸部门的重视,通过服务的对外交流和交换,可以使国与国之间在服务业比如商业服务、旅游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传播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一国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东道国内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产业结构上升到更高的级别。
   总之,在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外贸的先导作用及对产业升级的引导功能,针对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改善该区域内部的投资结构和方向,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软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章.浙江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浙江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一.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改变了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靠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结合自身专业市场的优势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浙江对外贸易的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见图3.1。
 
图3.1 1986-2006年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1可见,1986年到2006年浙江省进出口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2.92亿美元增至1391.47亿美元,年均增长26.36%;其中出口值从10.91亿美元到1008.94亿美元,年均增长25.40%;进口值从2.02亿美元到382.53亿美元,年均增长29.99%。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30.76%(2000-2006),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6.99%。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也相应提高。本文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计算时将进出口值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值。具体情况见图3.2。
 
图3.2 1986-200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由图3.2可见,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从1986年的8.9%上升到2006年的70.46%,年均提升幅度达到3.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7.5%上升到2006年的 51.09%,年均提升幅度达到2.2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从1986年的1。39%上升到2006年的19.37%,年均提升幅度达到0.9个百分点。进出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表明浙江经济与国.际联系不断地加深,也说明了浙江经济是一个外向型的开放经济,受外贸影响巨大,因此,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考虑外部影响,使其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浙江产业结构演变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例关系。目前,浙江省己经形成各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表现为在国内生升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与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基本一致。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具体见图3.3。
 
图3.3 1986-2006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当年价格。

从图3.3可见,1987年,浙江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1986年到2006年,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7.1:46:26.9调整为5.9:54:4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2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变化,也说明了浙江省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表现在:农业比重持续下降,渔业比重稳定上升,林业牧业比较稳定。1986年到2006年,农业比重下 降了7个百分点,而渔业比重上升了16.3个百分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轻工业的比重逐步缓慢下降,而重工业比重则慢慢的上升。2003年以前浙江省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但2003年以后,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2006年全省重工业产值达到16372.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2%。90年代以来,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有较大的提高,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而且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其中技术含量少、密集度低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位不断下降,而知识技术含量高、密集度高的新兴服务业不断上升,同时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的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与传统行业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第三节 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通过以上两节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首先,随着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进出口总额逐年提升,并且带动了省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比重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惊人,保证了其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稳定在五成,而以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浙江省三大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变化,朝着更高级别的方向稳步迈进。
其次,随着进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使得浙江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或民营企业中的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得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这些都对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第三,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增加对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的拉动和贡献作用不容忽视,已经越来越成为进出口贸易增加的支柱产业,成为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强劲动力并对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四,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带动全省外汇收入的增加,并且对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也可以通过技术的交换,达到促进全省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下面我们就以浙江省的具体情况为例,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并加以分析。

第四节 对外贸易与浙江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我国著名学者杨全发(1999)在钱纳里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X=C+C1+In y+C2(In y) 2¬ +C3In N+C4(In N)2+C5F+C6T(3.1)的基础上,略去时间变量,用进出口贸易额和分类商品进出口代替净外资本流入,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如下方程:
In(Y1 S)=C10+C11In y+C12(In y)¬¬¬¬¬¬2¬+C13In N     (3.2)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3.3)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     (3.4)
本文在钱纳里的一般半对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参照杨全发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分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值代替净外资本流入,来研究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建立各次产业比重与人均收入、总人口的关系模型,分别为: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μ1             (3.5)
In(Y2 S)=C20+C21In y+C22 In N +C23(In N)2 +μ2                           (3.6)
In(Y3 S)=C30+C31In y+C32(In y)¬¬¬¬¬¬2¬+C33In N+C23(In N)2  +μ3  (3.7)
其中,YS、Y2S和Y3S分别表示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N表示年底总人数(百万人)
二、变量和数据
变量为浙江省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浙江省人口总数,以及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初级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具体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相关Eviews分析结果图表主要参考自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
在下文分析中以Y1S、Y2S和Y3S分别表示浙江省第一、二和三次产业实际生产总值比重,y表示浙江省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表示浙江省年底总人口数,ME表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PE表示初级产品的出口,MIM表示工业制成品的进口,PIM表示初级产品的进口。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下文就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上文回归方程(3.5)(3.6)(3.7),在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值和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值,进行回归。
(一)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5)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E+μ11            (4.8)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E+μ12             (4.9)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MIM+μ13          (4.10)
In(Y1 S)=C10+ C11(In y)¬¬¬¬¬¬2¬+C12In N + C13(In N)2 +In PIM+μ14           (4.11)

表3.1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由Eviews3.1计算所得。表中第一行为被解释变量。括号内数字是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表示t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示t检验通 过10%的显著性检验。
由表3.1的计算结果可知,第一产业比重的收入系数均为负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数,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下降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正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产业劳动力有向其他产业流出的趋势。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初级产品出口的系数均为负数,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引起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增长,吸引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向该部门转移,也在另外一方面说明了第一产业资源流出。而初级产品出口系数为负,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增长,没有对第一产业比重起到带动作用,这可能反映了第一产业中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提高了第一产业的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进口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途径对第一产业起到了改善投入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的作用,从而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阻碍了第一产业比重的提高,说明初级产品进口结构与第一产业的产品结构相似,因而挤占省内初级产品市场,加剧市场竞争。
(二)研究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3.6)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2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结果可知,第二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第二产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也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向工业品转移。人口系数为正,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提高速度会减缓,因为In(N)2为负数,这说明从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产业。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负,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因此,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没有起到直接的带动作用。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当然,本文的分析着眼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并不是说,工业制成品出口阻碍了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就表示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对第二产业发展不利,实践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通过吸收劳力,吸引资本和技术等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不能对第二产业的投入结构和技术进步起到很强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同时也表明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机械设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与浙江省第二产业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相关。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关系,说明初级产品的进口可能主要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因而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回归方程是在方程 (3.7)的基础上右端分别加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初级产品出口值,工业制成品进口值和初级产品进口值。
表3.3浙江省分类商品进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计算结果可知,第三产业比重的收入弹性系数为正,表明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发生转变,增加了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第三产业比重的人口弹性系数为负,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阻碍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这说明从浙江省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收主要还是外来人员。
从出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系数为正,且通过l%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通过产业关联等途径对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出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进一步佐证了上文分析的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产业链较短的情况。
从进口方面来看,工业制成品进口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三大传统支柱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说明第三产业对进口依赖性不强。初级产品进口系数为正,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初级产品进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说明浙江省的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主要是用于消费,也有可能是由于需要大量的运输,因此通过产业关联促进了相关配套服务的发展,这也与上文初级产品进口可能不是作为第二产业投入品的推断是一致的.
分类商品出口和进口对产业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从出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而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从进口方面来说,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系。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带动三大产业发展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推动浙江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应在浙江范围内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通过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进一步诱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尤其是要大力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样才可以带动全省以制造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及带动全省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推 动产业结构升级。除此之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而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十分欠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浙江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虽然目前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机械化及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果的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通过大力推动对外贸易总额的提升,继续推进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以此带动和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进步,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升级。
第二节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不变的真理。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仍然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体现。而且通过之前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的拉动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故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进出口贸易是今后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方向。要继续贯彻落实科技兴国、科技兴贸的战略方针,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将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来带动和引导开发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将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科研成果和国际信息、技术向传统产品中的渗透,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由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进出口总额的拉动率和贡献率。归根结底,通过技术进步,来带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几年来,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比重过小。并且其单位产品的利润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应积极寻求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带动对外贸易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同时通过对外劳务输出和服务输出,推动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进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更替。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更好的发挥外贸对于产业结构变迁的带动作用,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做出了以下定义: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其中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贸易就包括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引进与转让、教育(海外招生与留学)、信息服务贸易、金融产品贸易、物流服务贸易(比如外贸上的国际货代)等等,可见服务贸易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当前,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多领域仍是空白,并且仅以对外劳务输出为例也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相距甚远,所以浙江省在服务贸易领域上的劣势很明显,但换个角度来说,浙江省服务贸易在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上是非常巨大的,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利用浙江省的区域优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就可以通过服务贸易的进步来推进省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通过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出对外贸易对三大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为主,大力推进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使得浙江省的经济能够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五章 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现把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的序列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中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己进入重化工阶段,而且工业结构正逐步以纺织服装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电气、机械、电子、化学为主体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其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兴服务业稳步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中,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进出口依存度的提高,都表明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其中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大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扩大。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J.Yeats,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Advantage:Prospect,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1
[2]Foreign Tra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past performance and future Challenges,Asian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15
[3] Alain Lesag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Volume 7, Numbers 3-4 / 2007.12
[4]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86
[5]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5)
[6]刘勇敏.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以浙江为例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管理世界,2001.(2)
[8]唐志红,基于全球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开放与互动[J],经济经纬,2004.(3)
[9]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5)
[10]王晴,印度软件业崛起原因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3)
[11]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
[12]吴进红,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3]吴进红,对外贸易与浙江产业结构升级[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6.(3)
[14]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新华出版社,1999
[15]赵应宗,试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要素[J],国际经贸探索,1996.(4)
[16]张淑玲,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
[17]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
报,2002.(3)
[18]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余剑,谷克鉴,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与产业贸易结构变革[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20]苑涛,从产业内贸易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竟争优势[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21]王艳、杨忠直,产业结构与策略性贸易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22]王丽华,俞金国,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机制分析[J],江苏商论,2005.(6)
[23]潘爱民,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6.(2)
[24]潘清,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5.
(4)
[25]焦继文、李冻菊,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标准[J],经济经纬,2004.(4)

致  谢
时光茬蒋,四年的大学生涯匆匆而过。在这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刻,不禁感慨万千,回首刚进浙大时的兴奋和惶恐,深知学业的艰难和父母师长的殷殷期望,因而惟有竭尽努力,不断前进。此刻却有些平静,心里有些沉甸,离别已进入倒计时;有些遗憾,学无止境,此刻正刚起步,却嘎然而止;更有些期盼,望学有所成回报父母和社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洪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以及论文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奉献。细细回想,睿智的思想和温馨的话语虽然已随时间的流逝化成饱饱的文字,但张老师严谨的治
学态度,踏实的做事风格却在心中生根发芽了。同时感谢浙科院经济管理学院对我有过教诲和帮助的老师们。祝愿您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其次,我要感谢匿名评审老师的辛勤劳动,您们的意见是对我莫大的鼓舞。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能和他们一起在这所学校学习是我的荣幸。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感谢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