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2015-12-15 1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就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河南
前 言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很多,如投资、消费、资源、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此,河南省必须重视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定性分析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技术创新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量出现,带动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市场规模扩大,成本继续下降,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式:
  (一) 技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即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取得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得到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也就越大。目前,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跨越多学科的边缘技术大量出现,使得一些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明显,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用户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及运输储存管理等形成了有机的链条,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服务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强,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
  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效应是指技术创新能够使得区域的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首先,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可以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基础之上;其次,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劳动力从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离出来,向需求上升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产业间流动;最后,技术创新能够通过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主导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说,构建区域内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辅助部门和派生部门的技术创新,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关联为纽带的主导产业链条,尽而优化整体产业结构。
  二、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范数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技术创新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
  1.指标设计
  参考序列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本文借鉴杨晓猛构建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作为参考序列【1】。该指标的设计是以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背景的,对河南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标由三级组成,括号中权重用AHP法确定(见表1)。
  比较序列的确定,本文主要是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角度,选择了10个指标:
  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x1、RD经费外部支出占GDP比重x2、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x3。
  二是技术环境支持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4、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贷款的比重x6、技术市场交易额x7、 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X8。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水平: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X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0。
  表1 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及指标权重

           指标

层级

产业结构优化(1)

一级

1.产业变动状况(0.25)

2.就业分布结构(0.3)

3.产业部门贡献率(0.45)

二级

11.第一产业增长率(0.25)

2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2)

31.第一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2)

12.第二产业增长率(0.35)

2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3)

32.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3)

13. 第三产业增长率(0.4)

2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5)

33.第三产业产值增量占GDP总量的比重(0.5)

  2.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2004-2009年各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正式出版的统计年鉴,个别指标来自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因篇幅有限,数据略。
  3.结论分析
  运用范数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比较序列的关联度:
X1=0.7284,X2=0,X3=0.5179,X4=0.9365,X5=0.9988,
X6=0.4135,X7=0.8208 X8=0.7691,X9=0.4757,X10=0.7886。
由此可知X5 > X4 > X7 > X10 > X8 > X1 > X3 > X9 > X6 > X2
  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技术市场交易额、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几个指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均大于0.7,可以将其归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子,即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的方向。
  2.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排第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最重要的因素。排名后四位有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贷款的比重、RD经费外部支出占GDP比重,说明长期以来河南省科技人员投入少,科技活动与外部联系少,技术创新效率低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河南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基于技术创新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1.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双边、多边的技术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的直接结合;引导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与管理中心,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R&D经费投入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技术 开发经费投入的力度,允许技术开发费用在税前列支,各类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经认定后,对其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主要研究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政府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高出经常性支出年增长幅度1~2个百分点。
  3.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点科研项目、科研学科,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培养和发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科技人才的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企业创新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符合创新人才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创新人才的知识更新和交流学习,重视整个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管理工作;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设一支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
  4.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系和成果转化体系。
  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强和发挥技术中介主体的作用。重点发展技术成果推广机构、各类孵化器、虚拟研究机构、评估咨询机构,信息中介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促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鼓励相关科技机构转制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5.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产业、朝阳产业,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6.加快风险投资建设力度,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风险投资能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融资机制,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河南省应通过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力鼓励民资和外资创办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资本与海外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科技融资机制。具体措施为:鼓励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产业投资,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民间兴办风险投资共同基金,以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加快各种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晓猛 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评价.世界经济研究[J].2006(01).
[2] 数据来自2004-2009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施式亮.灰色关联模型分辨系数区间的理论分析及在回采面安全性评价实例中的验证[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9(02).
[4]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础方法[M].2005.
[5] 寇伟.新阶段河南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路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 2010(2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