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当代浙江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

2015-09-24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劳动力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而其中农民工流动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浙江省既有丰富的本地农民工资源,同时因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又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
本文以浙江省农民工流动为研究对象,以图表的形式显示相关数据。重点研究省内农民工的数量、年龄构成、收入、行业分布等现状,分析当代浙江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良好的就业培训;难以融入城市;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2
第二章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动因 3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概念 3
一、劳动力的定义 3
二、农民工的定义 3
三、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3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3
一、企业内部流动和企业外部流动 3
二、职业之间的流动和行业之间的流动 4
三、地区内部的流动和地区之间的流动 4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4
一、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4
二、不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4
三、劳动者的内在需要 5
第三章  浙江农民工的流动现状 6
第一节 上世纪末开始的民工潮 6
第二节  浙江省农民工的流动现状 7
一、浙江省农民工的数量 7
二 、浙江省农民工的构成现状 7
三、浙江省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8
四、浙江省农民工的收入现状 8
第四章 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10
第一节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存在较大收入差距 10
第二节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仍是一个大问题 10
一、就业环境方面 10
二、劳动合同方面 11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方面 12
四、社会保险方面 12
第三节 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方面 13
第四节 农民工融入城市难 13
第五章  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对策 15
第一节 提高农民工素质教育投资对策 15
一、增加培训投入,本土和外来两手抓 15
二、优化培训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16
第二节 改善户籍制度 16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保护 17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的高工资率和高回报率吸引着大量的农民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化的加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减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大。
劳动力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方程和其它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 劳动者有可能为了寻求更大的成就感,更高的薪酬,或体验更多不同的岗位的新鲜感,或者由于其它的种种原因而被迫放弃现有的工作,选择新的工作岗位,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与市场竞争相互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奋发向上,学习新的技能,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知识水平,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浙江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前列,因此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劳动力流入。
总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岗位间广泛地流动,已经是一种必然、必要的现象。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资源的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衡量经济运行机制优劣、
成熟的重要指标。资源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供求市场上的失衡可以顺利地得到解决。
本文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着重研究浙江省农民工的流动问题,就是针对农民工流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解决农民工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措施,这对于浙江农民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可以为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
理论依据。农民工的流动是省内劳动力流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农民工的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
第二,通过对农民工流动的研究,有利于明确农民工流动所带来的利弊,合理有效控制农民工的流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从落后闭塞的农村走向发达的城市,受城市文明的熏陶,提高了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得到了比原先高的薪酬。这样就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供房危机,人口密集度日益上升,农民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城市针对农民工的管理费用也都相应上升。
第三,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由于城乡工资的差距,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城市工业因为吸收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而扩大生产,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而同时,农民工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随着提高,缩小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并且农业部门开始逐渐进步,从而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本文主要根据相关数据及资料分析浙江省内农民工的生活现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劳动力及劳动力流动的定义,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第三章是根据现有数据信息描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内出现的“民工潮”,和当代省内农民工的人口数量,行业分布及收入现状。而省内农民工流动中所凸显的问题则在第四章中介绍。针对农民工流动问题的解决方案则在第五章中介绍。

第二章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动因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概念
一、劳动力的定义
劳动力通常来说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单位内劳动者的总和。第一种涵义是后两种的基础,无论是劳动者个人,还是劳动者的总和,都是只有在他们具备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称之为劳动力。
二、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 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本文中所指的农民工是指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浙江省内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又包括从外省流入的农村劳动力。
三、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劳动力流动,有时也被叫作劳动力迁移,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在不同类型的工作组织、不同的职位行业以及不同的地域之间的移动。这种移动具有非重复性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劳动力流动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所谓自愿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自身的发展,谋求更高的未来收入而自发进行的流动;而非自愿流动是指由于雇主方面原因发生的流动,通常是由于被解雇或协议离职而发生的流动。经济学家认为,自愿流动才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模式,只有劳动者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才能继续保持流动的活力。除此之外,劳动力流动还可以依据流动的范围、形式、特点等,分为以下几种:
  一、企业内部流动和企业外部流动
  企业内部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单位内部各工种、职业之间进行的流动。从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工作变动来看,企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又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多数的企业内部劳动力流动变现为垂直流动,这种流动一般是通过提升来实现的,是劳动力实现地位变迁的一个主要方式,对于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外部流动是指劳动者离开离开原有的企业,到其它的企业单位任职,这种企业外部的劳动力流动可能改变劳动者的职业,也可能不改变。
二、职业之间的流动和行业之间的流动
职业之间的流动即劳动力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职业之间的流动,既可以是在同一企业、行业内部进行,也可以因企业、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即跨行业流动,比如从汽车制造业转到纺织业,从林业转到畜牧业。行业间的流动可能改变劳动者的职业,如从医生变为教师,从工人变为服务员;也可能不变换职业,如都是外贸业务员,但从事不同的行业。
三、地区内部的流动和地区之间的流动
 地区内部的流动是指在一个地区范围之内,劳动力在不同的企业、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流动。现实中由于种种的因素的制约,大量的劳动力流动都是在一个地区内部进行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劳动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一个城市向另一城市的流动。对工资和就业条件的比较是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最主要的动因,劳动力的流动尤其自身的流动成本,劳动者通过衡量流动的收益和成本,通常由工资低的、就业条件差,就业机会少的地区向工资高,就业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地区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还包括行政性流动和市场性流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等多种形式。以上我们例举的劳动力流动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流动形式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在国内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劳动力的供给由人口的密度、劳动力的素质等因素决定,而劳动力的需求则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影响。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赶不上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的增长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也就相对较难。经济发达的地区自然而然对劳动力产生吸引,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流动。
二、不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因为同一质量的劳动力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迁移,即劳动力由低报酬地区流向高报酬地区。美国19世纪工资水平比欧洲高出很多,这是造成19~20世纪前期欧洲向美国大量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高工资地区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流入的劳动人口并不把收入的主要部分消费在当地,他们一般与当地的消费水平关系不密切。
三、劳动者的内在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各种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第一种属物质需要,后面四种属精神需要。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人们总会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对收入、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追求时,劳动者就会产生流动愿望。

第三章  浙江农民工的流动现状
第一节 上世纪末开始的民工潮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民工潮”现象开始出现,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由人多地少引发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状况日益显著。农村劳动力在本地不能充分就业,而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因经济发展迅速而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村失业者和低收入者,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向沿海地区和各大中城市流动。当这种流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内达到较大规模时,形成如潮水般的劳动力流动现象,俗称“民工潮”。
浙江省一直是一个人口大省,但土地资源却并不多,全省总面积只有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根据1990年至2000年全省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计算,浙江省的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大大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
表3-1 1990-2000年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
 年份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千公顷) 农业人口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人)
1990 1723.53 3538.13  0.0487
1991 1715.01 3555.37  0.0482
1992 1691.22 3560.13  0.0475
1993 1661.22 3563.24  0.0466
1994 1635.47 3565.19  0.0459
1995 1617.80 3567.14  0.0454
1996 1613.78 3570.17  0.0452
1997 1612.42 3557.19  0.0453
1998 1613.44 3539.78  0.0455
1999 1609.07 3519. 79  0.0457
2000 1607.56 3506.20  0.0458
    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局网站
同时,浙江省地处沿海,市场经济发育早,个人私有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居民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省工商联统计,截至2007年六月底,全省私营企业43.12万家,投资者97.72万人,雇工616.17万人,注册资金7827.08亿元;个体工商户178.07万户、从业人员372.93万人,注册资金647.42亿元。浙江中小企业和小老板众多,统计数据表明,平均25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在温州和台州地区,平均每4个家庭就办有一个企业。正是浙江经济的发达,使得浙江成为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
从表3-2可以看到,截至到2002年第四季度,浙江省内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已达到5582453人。

表3-2 2002年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地区分布表
地区 人数 占百分比
杭州 531418 9.52
宁波  698604 12.51
温州  376013 6.7
绍兴 794370 14.23
湖州 104224 1.9
嘉兴 281986 5.05
金华 292558 5.24
衢州 62396 1.12
台州 1659458 29.73
丽水 62399 1.12
舟山 110318 1.98
合计 5582453 100
资料来源: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全省外来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浙江省农民工的流动现状
一、浙江省农民工的数量
据抽样调查统计,目前全省农民工总数1783万人,其中外省来浙农民工523万人,本省籍农民工1260万人。企业中农民工人数已达到632.32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7.2%。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嘉兴、金华等市,人数均在百万人以上,温州超过200万人,义乌等地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口。外省籍农民工尤其以安徽、江西、四川、河南、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籍居多,占外省来浙就业农民工总量的73%。
虽然,省内农民工数量众多,但是,今年农历年初,媒体普遍传出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各地人才市场上很多工厂都招不满所需工人。通常年末农民工回乡,但在正月过后,农民工又会回到缺人的城镇中来。民工荒现象近几年都有出现,而且一年比一年加剧。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指出,近几年来春节过后,浙江一些城市的用工短缺情况就开始严重。更有数据显示,今年到浙江打工的民工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0%~20%左右。一些地方用工紧张的中小企业缺口甚至高达三成。
二 、浙江省农民工的构成现状
农民工的构成发生了改变。当前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早已转换为生于80年代的青年人。他们同第一代进城务工者比较是有很大差异:他们没有上一代的悲苦经历,基本上没有务过农,生活负担轻,受教育程度高。他们对工业产业工作的适应快,对城市生活的接受能力强,对工作环境与待遇的要求较高。新一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权利意识,也渴望着在更广阔的空间成就自我的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沿海一带工作环境与待遇差的中小企业用工不足。
农民工总的来说还是以男性为主,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不过,近几年出外打工的农村女性也越来越多。农民工大多都是30岁左右及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有冲劲,期望能在城市中有更好的发展。
表3-3 省内农民工性别和年龄概括
类别指标 指标分层 百分比
性别 男性 66.7
 女性 33.3
年龄 18-30岁 51
 31-40岁 30.1
 41-50岁 16.1
 51岁以上 3.5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三、浙江省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仍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这两行业的农民工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56.8%。在饭店、餐馆和商店做服务员的占到11.7%,在美容美发、娱乐业做服务员的占3.2%,从事管理、研发、营销工作的占8.7%。
 
图3-2  浙江省农民工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http://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704/17/content_173446.htm
四、浙江省农民工的收入现状
    近几年民工荒的加剧,许多用人单位只能凭增加薪酬来吸引求职人员,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总的来说,农民工的工资还是偏低的。据调查,浙江农民工年收入普遍在2.4万元以下,占77.4%;年收入在3.6万元以上的只有6.3%。所以农民工的工资还是有待提高。
 
图3-2 浙江农民工个体年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浙江农民工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第四章 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存在较大收入差距
虽然有些地方一直在闹“民工荒”,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无法就业,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太低。近年来,虽然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工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仍然存在着较大收入差距。根据表4-1,74%的农民工个人年收入在0.6—2.4万元,收入在3.6万元以上的只占6.3%;而在其他社会群体中,收入在3.6万元以上占23.9%。
表4-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元)
个人年收入 农民工% 其他社会群体%
0-0.6万元 3.5 13.9
0.6-1.2万元 31 18.9
1.2-2.4万元 43 28
2.4-3.6万元 16.2 15.3
3.6-6.0万元 5.6 15.6
6.0万元及以上 0.7 8.3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城市中打工,为的就是希望在城市工作能有一个较好的收入,可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出门千里辛苦劳动的民工,除了自己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成本,还要看病、赡养老人、扶养小孩。在工资过低的情况,“民工荒”当然会发生。最低工资是基本生活保障,而许多企业包括某些知名企业都以最低工资标准来发放员工的工资,很多企业每年盈利数千万元,而辛勤劳动的员工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都是广大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劳动者应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若能做到如此,当前的民工荒一定大大缓解。“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最低工资标准太低造成的,员工每月的纯收入几乎都是靠加班费来获取。

第二节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仍是一个大问题
一、就业环境方面
农民工一般进入建筑工地、车间等噪音较大,工作条件较恶劣的单位工作。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经常要风吹日晒,夏天炎热的天气里要一直在室外做累人的体力活,冬天又要禁受严寒的考验。而且建筑工地比较危险,而城市居民享受的工伤保险,对农民工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在车间工作的农民工则要天天忍受机器发出的噪音。
根据相关的调查,被调查的农民工中36.8% 认为工作单位的噪音比较大,15.1%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的噪音非常大。工作单位没有噪音的农民工比例只占到6.6%。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每天都处在嘈杂的工作环境中。
 
图4-1  农民工工作单位噪音情况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关于农民工工作单位的安全状况,近三成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的安全状况不好,存在安全隐患。城市中一些危险的、脏的、累的工作,都是农民工在做,但是他们却往往没有工伤险,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图4-2  农民工工作单位安全状况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二、劳动合同方面
农民工通常被称为“临时聘用人员”,企业一般不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仅仅签订劳务合同,有的连劳务合同也不签订,即使工作几年下来,还是“临时聘用”。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从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似乎已成普遍寻常的现象,农民工也没有没有意识要求企业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由于没有劳动关系成立的有效凭证,权利义务无法明确,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往往人生地不熟,很难依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有些单位即使签订了合同,但内容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缺少必备条款,大多从企业利益出发,只规定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和农民工的义务,而没有保证后者应该拥有的权利,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又不高,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处于劣势。其次,虽然有的单位会跟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但合同的履约率不理想,履行合同“走形式”甚至不履行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方面
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服装、鞋帽、玩具、餐饮等劳动密集型的非公企业,或为接订单赶进度,或为降低人工成本,在核定生产指标时脱离现实,指标过高,迫使农民工不得不加班加点。超时工作不仅侵害了他们的合法利益,同时也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工都一周工作七天,只有11.8%的农民工是有双休日的,而其他社会群体,将近60%的人是每周有休息日的。虽然农民工的工资大多按工作时间来计算,但目前更多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不再是一味追求工资,他们希望日后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希望公司控制上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
表4-2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一周工作天数
 五天 六天 七天 合计
农民工 11.8% 25.2% 63% 100%
其他社会群体 38% 20.1% 41.9% 100%
合计 33.9% 20.9% 45.2% 100%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表4-3 农民工一天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8小时以内 9-10小时 11-12小时 13小时以上 合计
百分比 36.8% 31.6% 18.8% 12.8% 100%
数据来源:《浙江省农民工劳资关系调查报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四、社会保险方面
不少农民工都会碰到困扰他们的又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医疗门急诊费用太高,看个感冒就要一二百元,更不必说在外打工时生病住院,每天上千元的住院费,相对于他们微薄的收入来说肯定是无法承受的。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又处于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网络之外,应对包括天灾人祸的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差。他们平时的社会交往局限性很大,遇到困难往往求助无门。
虽然全省各地城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允许农民工参保,但门槛过高,加上农民工流动大,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在观念上还没有转变。用工手续、劳动合同一应俱全,才给办理,否则即使单位要给农民工办理也无法参保。即使办理了保险,办理的险种残缺不全,其中大部分办理的是工伤保险,而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很少办理。在医疗保险上,农民工基本没有医疗保险,完全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待遇,生病只能自己掏钱买点药。

第三节 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方面
当前民工荒和农民工待就业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工荒,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等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接受的现代教育较少,农民工普遍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技能不高,总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民工一般从事的都是技能要求较低的重体力的工作,普遍缺少一技之长,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知识技术含量高,报酬较丰富的工作领域就业。教育培训的滞后和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低文化素质农民工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农民工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来自农民工自身:农民工自身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到位,对接受时间较长、技能较高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其次,受农民工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接受培训的成本超过农民工的支付能力,就可能阻碍了潜在培训需求向现实培训需求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来自培训资源不足和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训投入不足和缺乏适宜农民工培训的机构,2006年浙江省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只占本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4.3%,而且绝大部分用于城镇居民;目前的培训机构也大多只是针对城镇居民,新生劳动力,面向农民工的培训机构非常少。培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培训专业的设置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训内容常常与市场脱节。其次,高技能的培训相应收取的费用也比较高,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不能承受,而且市场上对高端技能培训供给不足。

第四节 农民工融入城市难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国家公民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并在就业、福利等方面对其实行差别待遇。农民工整体上在城市中处于受社会排斥的状态,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排斥可分为如下几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或非制度性限制;合法的工作、居住、受教育等权益难以得到保护;难以享受恰当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脱离或部分脱离了在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又难以在城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不能满足正常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发展的资源,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我国的户籍制度历史悠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放松了对农民从事非农工作的控制,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人城市创造了条件。但是,在现有的户籍 制度条件下,他们要取得城市市民身份还比较困难,这就使他们无法享受同市民一样的待遇。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由于其没有市民的身份,人与户籍所在地又发生了分离,使其既不能为城市管理体系所接纳,又游离于户籍所在地的管理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另一突出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依据我国的教育体制,儿童需要在其户籍所在地上学,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同时满足本地市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要求,因此,公办学校采取收取高额赞助费的方式来满足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愿望,但是收入普遍偏低的农民工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巨额费用,而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对他们来说更是个天文数字。虽然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对收取借读费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但不少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儿童的利益,依然对农民工子女进人公立学校念书设立了高门槛。有的甚至违反政策继续实行公办学校对民工子女多收费的制度,而社会力量举办的招收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则常常难逃被取缔的命运。即便农民工子女能顺利在流入地上学,但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他们必须回到原籍去参加高考,各地区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在流人地的高中上学。

第五章  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问题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若不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如果农民工长期遭受社会排斥,这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农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会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农民工的不利境况也难以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证明;其三,如果农民工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城市实现了发展,而受损害的农民工被当成负担又摔回输出地和农村;其四,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五,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那么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会出现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而不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提高农民工素质教育投资对策
民工荒某种意义是技工荒,在浙江打工的民工中,具有职业技能的很少,相反,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招聘人员条件大多都要求 “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绝大多数的企业还要求“技术熟练”。 因此,目前城市民工紧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工、熟练工的紧缺,是企业用人素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跟不上的反映。
一、增加培训投入,本土和外来两手抓
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对于从根上解决“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农民工来说,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能仅靠企业转变用工策略,更依赖于技能培训。
增加培训投入,首先要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各地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不断加大对农民工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其次可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转移培训的机构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贷款条件或予以贴息等扶持措施。再者,鼓励农民工自发投入,从观念上引导农民工惨叫培训。
针对本地农民工,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在农村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逐步取消中小学生入学的城乡差别,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又要强化本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走村入户,调查摸底,精心设计可供农民自主选择的多样培训菜单。以成教中心为龙头,成立由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志愿者讲师团,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针对流入农民工,或建立劳动力引进培训中心,就地招工,就地培训;或搞合作,联合建立人力资源中转站,由当地劳动部门招工,成教中心系统培训。此外,还要严格规范招工单位的基本资质、用人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双方职责,建立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有力地保证外来务工人员的稳定。
二、优化培训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凝聚农业、科技、教育、经贸、财政、劳动等有关部门以及各职成学校的力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领导机构;以省职高为就地转移培训基地,省技校为外输培训基地,积极发挥职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建立职成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鼓励多元化办学,建设示范学校;积极调整布局结构,推进职教资源优化重组;畅通“入口”和“出口”,推进普职协调发展;整合教学、实习、师资培训资源,建立就业服务中心和师资人才库,实现劳务信息及时发布、人才资源充分共享。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认可的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进一步理清农民工进城就业政策,废除歧视性规定、不合理的收费和限制。
变革培训方式,以街镇成校为载体,围绕省内主导产业,以重点发展项目的引进、推广为突破口,筹建一批农科教重点项目。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编写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教材,采用面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培训。
转变培训内容,鼓励和支持各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需求特点,对向城镇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拓宽他们的择业范围。

第二节 改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诞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了一堵墙。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结果。但是,现在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正在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应当通过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进城的农民工摆脱户籍制度带给他们的“农民”身份限制,成为合法的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制度也要有一个相应转变的过程,应进一步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善。
放宽农民进城务工的条件,拆除一定的城乡壁 垒,针对大、中、小城市出台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户籍开放制度,热心接纳农民。对农民工实行暂住户口制,对持有暂住户口者,在就业、子女入学方面应享受与常住户口居民同等的权利。简化户籍审批手续,坚决杜绝各种变向乱收费,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城市政府要从户籍省份上取消各种特权和利益分化,是城乡流动人口主体平等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制定户籍改革措施的人一律是城里人,论述改革利弊的人也多是城里人,把乡下人排除在外。这就好像城里的大户人家关起门来讨论怎样安排乡下来的穷亲戚一样。他呼吁:户籍改革必须有农民工和乡下人参与,听到他们的声音和建议,否则,乡下人进城享受到的待遇还被当做是城里人的仁慈所赐,而应该是同等的国民待遇,一种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要把全国性普遍的权利和地方居民的保障或福利区分开来,对不受政府补贴的商业保险、自费的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则完全是市场行为,更不必受户口限制。只有让户籍管理回归本位,打通城乡自由流动的环节,拆除人员编制、人员性质的障碍,才不会把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新生代挡在城市大门之外。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保护
合理的工资、缴纳保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这些要求,对城里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但对到民工市场找人的用人单位看来,却成了额外需求。
政府应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种有利于保护农村劳动力,杜绝各种变向乱收费现象,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体系,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村户口的孩子上学等问题,帮助和动员农民解决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确保农村富余劳动的人身健康安全。各级政府应对用人单位采取强制性的投保措施。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存在危险性,政府部门应建立工伤和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在因工作受伤后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和补偿。  
建立健全民工权益监督保障体系。劳务监察部门要经常对民工工资、福利发放,三险的交纳进行坚持督促形成工作制度。这样就形成工会协作,劳动监督,政府法律作后盾的一体的社会保障民工权益体系。完善法制,加大打击侵权力度。现有法律对侵权时间大都以罚款不了了之,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作用。
 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故意拖欠工人工资、无偿延长工作时间、甚至人身伤害等不法行为,法律应给予严厉打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解决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险问题,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为农民工进城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还应积极帮助农民工进行观念的转变,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权益。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帮助农民工解决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    
.
[3]Harrod,Roy 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J].The Economic Journal,1939,49:14-33.
. Econometrica .1946,14:137-147.
[5]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45-46.
[6]夏积智.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劳动,1996,(6):14-20.
[7] 张宗峦,王少波.试论当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J].当代经济,2007,(7).34-35.
[8]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9]刘寒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27-31.
[10]李国峰.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北京市的测算[N].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3-19(06).
[11]杨舸,孙磊.从“民工慌”到“民工荒”-“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反思 [J].中国青年研究,2010,(6).69-74.
[12]朱文蔚.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7,(2) :32-35.
[13]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4]吴春娜.对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思考 [J].科技与经济,2006,(17):24-25.
[15]王书芬.对“民工荒”问题的再思考 [J].企业导报,2010,(2):30-31.
[16]章剑卫,周维松,沈力.浙江省农民工现状分析及政府责任[J].浙江统计,2006,(6):7-9.
[17]姚永丽.试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J].商场现代化,2008,(533).
[18]万习刚.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对策 [J].地理教育,2010,(2) :26-27.
[19]杨建华.浙江农民工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J].社会调查,2010-4-1 :32-33.
[20]霍增辉,许珊珊.浙江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56):82-83.
[21]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J].党史博采,2009,(2):20-21.
[22]王少营,魏静.对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探析 [J].甘肃农业,2007,(3):12-14.
[23] 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4]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5]叶香丽.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 [经济问题探索].[2007].[75-7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