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的分析的策略全文

2015-09-24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我国豆油行业被外资控制的现状分析 2
第一节 从我国大豆产业看豆油原料主导权丧失 2
第二节 外资控制压榨企业看豆油行业的危机 4
第三章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的原因 6
第一节 “大豆危机”引发的豆油产业危机 6
第二节 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竞争力分析 7
第三节 国际粮食巨头竞争力分析 8
第四节 政策法规的缺失和实施中的弱化 9
第四章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的影响 11
第一节 跨国粮油公司威胁着国内大豆压榨企业 11
第二节 国产大豆进一步被挤压 11
第三节 豆油产业中的“拉美化”陷阱苗头 12
第五章 对我国豆油行业的意见与建议 14
第一节 加强大豆政策生产扶植力度 14
第二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缺少 15
第三节 政策法规需推进落实 16
第四节 强强联手,发挥大豆产区优势 16
第五节 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17
第六章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 引言
在中国,每个家庭餐桌上做出来的美食绝大部分是由豆油炒出来的,而中国人往往对于这样的美食乐此不疲。很少有人会在意豆油的真正来源,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用油肯定是由中国人自己压榨生产的,而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豆油产业链已经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中国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80%大豆压榨能力为外资控制。更棘手的是中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我国大豆产业可谓岌岌可危。此外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被垄断性地控制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手中,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产业,控制豆油产业的背景下,夺回豆油产业的主导权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影响着饭桌上的民生问题,我国豆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更牵涉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繁荣问题。
本文通过以事实为依据,以材料为核心,掌握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料,去伪存真,从多个角度切入本题,并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体现问题说明问题。通过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围绕外资控制我国豆油产业与我国大豆产业现状的密切关系这一中心,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细致描述分析外国资本为什么控制我国豆油产业的多方面原因,以及其深层次影响,从而希望从提高压榨企业补贴,暂时性提高出口退税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危机。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我国豆油产业被外资控制的现状,第三章分析了产生这个危机现状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外资控制我国豆油产业的深刻影响,第五章从宏观经济手段到微观经济政策,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性意见,第六章为本文结论。
 

第二章 我国豆油行业被外资控制的现状分析
    应该说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并不是说外资在这一行业取得了垄断,从反垄断法当中可以明白:一个高度集中的专卖性垄断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如果是在充分征求消费者意见的基础上定价的,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就不是垄断行为 。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并没有在价格上取得绝对的直接意义的定价权,它的价格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影响比较多,但是大豆价格和国际跨国粮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本章主要从我国大豆产业看豆油原材料主导权被控制和外资实质独资或控股我国豆油压榨企业的这上下游两主要方面来分析我国豆油行业被外资控制这个问题。
第一节 从我国大豆产业看豆油原料主导权丧失
    大豆产业链主导权的丧失主要体现在大豆作为原料这个源头上面。豆油产业链的丧失实际上是我国大豆产业上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和缺失。下面主要在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量的对比分析中来看待豆油行业上游产业链主导权上的问题。
    我国整个食用油产业和大豆是紧密相关的。食用油绝大部分是豆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豆和食用油的进口量是同时大幅上升的,所以说大豆与食用油是息息相关的。从这单一层面来讲,我国在食用油领域已经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粮油信息中心在《油脂油料市场供状况报告》中统计,2008年度我国大豆总产量1440万吨,较2007年度1597万吨的大豆产量降低157万吨,降幅高达9.8%;较2006年度我国大豆产量降低300.4万吨,同比下降17.3%。这是我国大豆产量连续第三年出现降低,也是我国大豆产量在近10年来第二次出现低于1450万吨的产量水平。
我国国产大豆的逐年减产,随之而来的是进口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对豆油和豆粕的需求量猛增,进而带动国内大豆压榨量逐年提高。在国内大豆生产一直呈现严重产不足需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2006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2831.7万吨,10年间大豆进口量增加了34.6倍。2007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872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再次创下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由于08年度我国大豆产量大幅降低,在国内大豆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大豆进口量继续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计,2008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 3150万吨,较2007年度增加278万吨,增幅为 9.7%,再次创下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本段数据分析见(图2-1)

 单位:万吨
图2-1 我国近年大豆产量和进口量对比分析

我国大豆进口量猛增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完全的大豆食用是不现实的,其中20%用于压榨豆油,80%用于豆粕。同时,我国是一个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需要进口800万吨左右的食用植物油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对植物油和肉、蛋、奶需求的持续增加直接带动了国内大豆压榨量的提高,使得国内大豆榨油消费量不断增加。 1992/93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只有500万吨,1998/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达到1094万吨。2001/02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吨,达到2020万吨,大豆压榨量3年之内几乎翻了一番。2004/05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再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350万吨。2007/08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达到3570万吨(见图2-2)。

单位:万吨
    
图2-2 大豆压榨量年历年对比分析

不光从这些表面的数据体现出来我国现在整个豆油行业的危机性,而从我国粮食的进口依存度 方面更能说明问题。国内压榨出来的豆油来源于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就可以算出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从2006年的食用油的进口依存 度来看,进口2830万吨大豆(按20%的出油率换算)和671万吨食用植物油,则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52%。而在2007 和2008年还是不断向上攀高的分别达到59%和70% ,价格更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从上面的我国大豆产量和进口量对比分析以及我国近年来大豆压榨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豆油行业主导权丧失首先是大豆作为原材料已被跨国粮食控制。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豆油的压榨企业为外资所控制,也就是说进口的大豆都是外资控股公司自己从国外进口的,那么这产业从一开始的大豆原料就已被掌握在跨国粮油企业手中,完全的绕过中国大豆种植业,国内大豆购销体系,独立完成购产销一条龙服务。这就是豆油产业链中大豆原材料作为非常关键一环的主导权在外资手中
第二节 外资控制压榨企业看豆油行业的危机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产业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产业。很多粮油巨头要么独资,要么控股收购我国粮油企业,应该说对我国整个压榨产业虎视眈眈。《反垄断法》规定了单个企业50%的市场份额才符合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实践中,当一个商品领域的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0%时,它的商品和服务的定价行为就可以起到影响和导向作用,而在中国的几大粮油企业其市场份额何止是10%,虽然没有达到单个企业50%的市场份额,但是几个企业的加在一起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内部联系,这个份额是远大于50%的。
经过2004年大豆危机这轮洗牌之后,当时整个行业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粮油企业只有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却达5138万吨,逐步形成以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现在占国内市场份额前几名的食用油中,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知名品牌都有外资背景。而且持有金龙鱼100%股权的嘉吉集团,现在更是占据了中国食用油的半壁江山。“福临门”虽为中粮集团控股,但其背后有美国ADM的影子,“鲁花”的股权结构中有25%为益海嘉里集团所持有。从这里可以看出但一个金龙鱼就已经将近达到50%的垄断标准。
现在在中国,外资控制我国大豆压榨企业更是猖獗。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是外资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和中粮掌握了国内油脂价格的控制权,益海嘉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食用油寡头。如今,益海嘉里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等省。而中粮旗下的多个炼油厂也被外资“染指”。
 从中国现今的实际情况来看,粮油产业的局面似乎已经失控。尽管在年初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干预政策下,各大公司的小包装食用油价格在此前的大豆原料暴涨下还没有进一步在终端提价,但终非长久之计。现在一些油脂企业要进原料油几乎只能走两个渠道:要么嘉里要么中粮,两大集团控制了进口大豆或毛油的源头,而益海嘉里的企业更多,占了更大份额,价格上都是他们说了算,几乎没有谈判的余地。”
    所以从上面外资对豆油压榨企业的控股情况和所占市场份额情况看。外资在控制了大豆原材料上游产业链后,他们在下游压榨企业中也取得了控制,无论是在豆油压榨行业中的比重以及中国 “金龙鱼”,“福临门”等主要豆油品牌等这些方面看,危机现状已经是非常严峻的。

第三章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的原因
第一节  “大豆危机”引发的豆油产业危机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做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 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见图三CBOT2004年价格走势图)。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据CFTC的统计资料,投资基金在2004年初时净多单达到了7万手的天量,大豆的价格也步入狂升时期。在CBOT大豆刷新了16年的高点后,基金开始调整头寸方向,一方面大举减持其净多单,一方面抛空,及至最后从净多转为净空的最大持有者。10月底,基金持有的净空单已经有6万张之多,大豆期价从高空跌落谷底,失去了市场主要的上升推动力量,CBOT豆类产品市场全面大跌(见图3-1)。

 
图3-1 大豆持仓报告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即所谓的“洗船”事件。
    对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
    CBOT是全球大豆市场的作价中心,国内厂商在采购国外大豆时,普遍依据CBOT的黄豆期货价格,现在中国大豆并没有像铁矿砂那样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而只是通过CBOT从跨国公司手中购买大豆期货,由于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机制大部分是用CBOT期货价格加上现货升贴水构成大豆的现货价格,所以CBOT的每一次价格变动都会对中国大豆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现货商。
    事实上,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全面亏损,就与国际资本有很大关系,这是国际资本剿灭中国油厂的一次预谋,“先消灭龙头企业,再摧毁大豆产业”。 数据显示,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一些大型企业也元气大伤,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乘此机会,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 吉和路易达孚)大举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控制了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
第二节  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竞争力分析
    国产大豆竞争劣势凸现。和以往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绝大多数都依港口或码头而建。这为压榨企业利用进口大豆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在ADM参股的12家大豆压榨企业中,东海、黄海、大海、益海、渤海等几个大型油脂企业均位于沿海港口,只有个别规模较小和刚刚参股的大豆压榨企业地处内陆。相反,九三油脂、汇福粮油等东北和山东等地很多内资压榨企业都位于内陆。
二是外资企业既是油脂压榨企业,同时也是大型的大豆贸易商。ADM、嘉吉、路易达孚、托福、新加坡丰益集团属于世界前五大粮油贸易商,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大豆贸易,为他们旗下的压榨企业利用进口大豆提供了方便。因此,和国内压榨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对进口大豆有更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和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在产品质量和购销体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产品质量看,尽管我国有不少高油品种,但由于农户种植中各种品种混杂,高油优势难以体现。东北主产区大豆出油率低于进口大豆。而且由于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企业收购的国产大豆质量均一化程度低,甚至杂质、水分含量偏高。而中国进口的大豆大多是南美的转基因大豆。全球最大的农业生物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的科学家在传统大豆中转入了一个含油率高的基因,研制成功后,于2000年在美国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与常规大豆种植相比,转基因大豆减少了农药的施用,压低了成本开支,增加了榨油产量。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17%左右,而进口转基因大豆出油率20%至21%(粮油市场报,2005)。中国在转基因粮食生产没有放开商业化种植。在进口转基因大豆高油、低价的夹击之下,加之得不到政策扶持,国产大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从国外大量进行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也正是跨国粮油控制我国豆油压榨产业的重要原因。
从购销体系看,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的购销体系相比,我国基本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豆购销体系,压榨企业收购国产大豆一般要先预付款。而且大豆购销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供货量小,难以满足大型企业大量加工的需要。加上我国铁路运输瓶颈,更加制约了东北大豆对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压榨企业的供货能力。总的来说,国产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提高,必然更加凸现国产大豆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第三节   国际粮食巨头竞争力分析
     当今世界粮食基本上有五大跨国公司美国ADM、嘉吉、邦基,德国的托福,法国的路易达孚所掌控。他们资金实力雄厚,分销渠道广,并且控制着粮食的最终生产力,而我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中粮集团明显无法与这些涌入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正面有效的抗衡,尤其是在大豆定价权完全旁落后的豆油行业。
.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在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扩张,以ADM(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油脂行业,兴建大型大豆压榨工厂,逐步扩大市场份额。2004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国内油脂企业缺乏市场经验,多数损失惨重,陷入困境。美国ADM、嘉吉、邦基,德国的托福,法国的路易达孚等跨国粮油企业乘机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在新建和扩建的同时,通过收购或参股等形式,吞并国内部分压榨企业,在国内市场中的分额迅速提高。
     和国内大多数压榨企业单兵作战相比,各跨国公司逐步形成了由多个加工厂组成的企业集团。如最早进入我国的ADM,包括独资、合资和参股形式,旗下已经有12家大豆压榨厂,日加工能力达到3.4万吨,占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16%。新加坡的丰益集团,在我国独资和参股的油脂企业达到10个,日加工能力也达到3.5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也超过了16%;美国嘉吉公司在我国有5家大豆压榨工厂,日加工能力达到17500吨;美国邦基公司在我国有两家工厂,日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此外,在精炼油领域,印尼郭兄弟公司投资的嘉里粮油公司旗下的精炼企业达到12家,日加工能力达5000吨。(数据来源:中国粮食统计局)(见表3-1)分析。
从目前看,每个跨国粮油公司在我国市场上所占的分额并不高,但如果考虑跨国公司之间的持股和联盟关系,部分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中的份额相当可观。如ADM实际上是新加坡丰益控股和德国托福集团的大股东,如果后两家的份额统计在内,ADM旗下公司的压榨能力占我国有效压榨能力的比例,实际上已经达到25%以上,成为市场相当有影响的力量。目前ADM、嘉吉、邦基和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仍然通过并购和扩建等形式提高其在我国的市场份额,这表明,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在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取得了主导地位。

表3-1在华跨国粮油公司分析
      
根据中国粮食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第四节 政策法规的缺失和实施中的弱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三年主要承诺当中有这样一条: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化肥的国营贸易比例降低,非国营贸易比例上升。这也就是说从2004年开始,我国就自动放宽了外资进入豆油产业的准入变准。而2004年也正逢大豆危机,几大粮油跨国企业乘此时大举进入,开始收购或控股在大豆危机中摇摇欲坠的中国豆油压榨企业。
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政策空档期,政府也没有事先颁布有效的法律来维护中国压榨企业,限制他们的准入标准。这其实看似是跨国粮油企业事先早已预谋好的一样,在政策空档期,引发大豆危机。
        但即使是2007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商务部联合颁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明确规定:限制外商投资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项目。单从该政策中,我们能感受到国内管理层对油脂行业外资的警觉。
但是,外资在国内油脂业扩张的步伐并未因此而歇脚。2008年5月21日,丰益国际在吉林白城工业园区签署了“丰益粮油食品工业综合加工项目”的协议书。时隔不久,市场再度传出国际粮商在黑龙江再建两个粮油加工企业、租赁粮库等的消息。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尽管对国际粮商的垄断行为忧心忡忡,但是,由于缺乏官方权威调研数据,国际粮商在油脂领域的垄断行为并不能被诉之于法。以食用油为例,尽管市场公认金龙鱼通过垄断地位支配价格,但却不能得到书面数据证明,只是从年初国家发改 委分别给予益海嘉里13万吨、中粮集团11万吨、九三油脂1万吨的豆油补贴指标来推测,仅豆油一项,其市场份额最少应该在52%以上。所以在在实施这样的法律法规时,没有事实依据,很难进一步的落实与消化。


第四章 外资控制我国豆油行业的影响
外国资本控制我国豆油产业的影响可谓深远,实则他们是控制我国粮食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牵涉到广大粮油企业的生存问题,大豆和豆油产业问题,更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一节  跨国粮油公司威胁着国内大豆压榨企业
    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相比,ADM、嘉吉、邦基、路易达孚等跨国粮食公司实力雄厚,堪称巨无霸。这些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其自身的战略布局,往往会利用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和雄厚的资金,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压低利润水平,甚至进行恶性竞争,扼杀竞争对手。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由于资金薄弱,不但难以快速扩张,而且难以承受行业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亏损,最后陷入困境,不得不被并购或者破产。实际上从2002年起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就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在2003年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全国榨油工业产能利用率仅17.2%。但ADM、嘉吉、新加坡丰益集团仍然不断增加投资,其实就反映了这些跨国粮油公司进入中国油脂市场的战略意图。2004年以来,由于进口大豆猛增,国内豆油和豆粕供过于求,压榨利润经常处于负值,但这些跨国企业仍然大举投资,不但扩建和新建,而且对陷入困境的油脂企业进行并购和参股,更是明显反映了这些跨国公司的长期战略。
而当这些跨国公司利用其自身的雄厚资金,逐步逐步进入主流市场,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成为市场的掌控者,因为对一些中小企业的已被吞噬兼并。这样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而我们国内的企业苦于实力有限,在勉强维持生计的时候也并没有机会对这些跨国公司进行实际性的挑战。强者恒强,弱者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粮油压榨的企业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第二节  国产大豆进一步被挤压
    外资控制着豆油行业,势必影响到是我国的国内大豆种植。一般来讲,外资所控制的的豆油企业,他们的大豆原料进口都来自于美国大豆和南美大豆。这里到并不完全是我国大豆的质量问题。其一,这些跨国粮油企业一般都布局在沿海地区,相对于他们国外海运进口大豆反而要比国内的便宜。其二,当然这些企业本来就那些南美及美国的大豆种植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南美的很大一部分种植基地完全是由这些企业所控制的。
跨国粮油企业的不断壮大,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那么只会从国外进口更多的大豆,国内大豆的空间将会被逐渐挤压。至2008年8月份,去年的国产大豆还有近20%的库存积压,而今年的新豆将在9月开秤上市,东北主产区有可能再现“卖豆难”问题。需要重视的是,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大型加工厂逐步取代内地企业,对国产大豆的采购将进一步萎缩,这对实施我国大豆产业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当然,这也非常不符国家振兴三农的政策。大豆生产日趋减少,国产大豆竞争力下降,库存积压,豆农卖豆难,无处不体现着大豆产业之中的民生问题。
第三节   豆油产业中的“拉美化 ”陷阱苗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走了一条“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进入,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但由于丧失对本国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至今在一些领域造成的阴影还挥之不去。
    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在入世后的5年终于成为现实。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不同,冲击中国农业的并不是国外农产品的质优价廉,而是美国对豆农的巨额补贴及国际粮商在全面控制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环节后,向中国倾销农产品。中国的大豆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受到境外资本挤压的产业“样板”,民族大豆加工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国产大豆价格暴跌,销售困难,豆农苦不堪言,中国餐桌上的食用油还得看别人的脸色。
    中国豆油压榨行业是我国农业领域开放较早的。垄断着国际大豆贸易的国际粮商们,已将触角伸到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进口约占全球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对大豆的巨额补贴,一方面是国际粮商通过大量参股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逐渐控制大豆渠道。他们的战略明确:低价买入南美及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而留下的,则是中国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以及中国本土大豆的滞销。然后再有这些垄断者们进入我国大豆生产的下游渠道。而豆油生产恰恰是这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当2004年后,他们逐渐收购亏损压榨企业,进一步完成了产业链的衔接。从源头控制拉美国家大豆的种植,到再把这些大豆倾销与中国,用于自己控制企业的大豆深加工,完全一条龙服务。轻轻松松完成了中国大豆,豆油战略布局。而我国无论在大豆的进口,豆油的生产上无半点还手之力。可以这样说,我国的豆油压榨产业实质意义上已是国际跨国粮商们的附庸。
    而当这些外资背景的企业完全掌控我国的大豆加工产业后,又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通过价格转移、蓄意亏损、恶意避税等手段,将大豆压榨利润转移出境,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税收损失。


第五章 对我国豆油行业的意见与建议
面对来势汹汹的外国粮油垄断企业,现在整个豆油产业被其掌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不仅要求政府只能部门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审时度势,密切关注外国资本对我粮油产业的最新动向,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弥补以前过错,确立新的产业保护战略。同时也要求我国粮油企业在恶劣的竞争中寻求自身发展,重新夺回对豆油产业的掌控权。
第一节 加强大豆政策生产扶植力度
    为解决豆油危机之现状,首先应该扭转的是我国大豆生产之困局。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的充足供给,应立即采取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
    从这些扶持性政策的内容来看,中央这次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有利于鼓励农民种粮,提高我国 的粮食供给。我国对大豆的刚性需求决定了,一旦国内大豆产量下降就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良种补贴,加大对大豆生产、大豆科研、原良种繁殖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鼓励大豆深加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外市场急需的大豆制品,利用期货市场来调整大豆价格体系,促进大豆产业化,才是我国解决大豆困局的唯一出路。
    另外,熟悉国际大豆结算规则,采取走出去战略。例如,直接从南美收购大豆,尽量避免从国际粮商手中拿高价大豆的尴尬局面,利用我国的大豆良种扶植非洲的大豆产业等等。
    总之,扶植大豆产业、保障大豆的供应,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减少对外进口大豆的依赖才是解决目前大豆困局的唯一良方。只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导引,统筹大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条,相信随着大豆振兴发展计划的实施和大豆产业体系的建立,我国大豆产业必会前景广阔


第二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缺少
这里谈到的宏观调控不是要求政府一味地去打压外资,而是一种宏观上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力所能及地引导国内扩大油料生产,不然即使压榨企业全部在内资的控制之下,也会出现像钢铁行业那样因过度依赖原料进口而导致定价权旁落,所以国内必须在压榨原料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国大豆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则继续下降,即使在丰产的2008年,大豆的产量仍低于2004年的1740万吨,而相反中国2008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则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8年的78.7%,这表明在外资的打压之下,国内农户种植油料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压,这直接导致了外资的垄断,也间接伤害了国内农户的利益。后期国家应该在政策上保证国内油料的生产,适时地调整进口关税,虽然国家有控制CPI上涨的压力,但在扩大国内油料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与进口油料这两方面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且这个平衡点的把握必须得有个先后问题。当下要解决国产大豆的出路问题必须采取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短期内对加工国产大豆的大型加工企业要进行补贴,采取临时措施提高大豆进口关税减少大豆进口,加大检验检疫力度,控制进口节奏。
这个可能会和一些国家现有的积极的三农政策有一些出入。以前大部分情况之下,一般是补贴豆农,希望激发豆农的积极性。但是这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影响豆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还是供求与价格方面的因数,只要大豆加工企业需求量大,价格好,大豆种植才能大面积展开。那么关键还是在大豆压榨企业,而现在我国大豆行业被外资控制的背景下,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在短期的政策内还是应该对国内豆油企业进行补贴,让他们有资本扩张,也不至于面临买国产大豆就亏的悲剧。当然豆农也是要补贴的,补贴高含油量大豆,使他们由低附加值大豆向高产油高附加值大豆转变。当然也必须积极引导他们的种植思路,由中小规模向大规模经济要效益。
在采取提高大豆进口关税方面也必须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前提是在国产大豆保质保量,国家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进行适当补贴的情况下,提高大豆的进口关税,使国内压榨企业能够应对国外大豆价格变高形式,转而使用国产大豆。只要在大豆压榨企业和豆农这两方面双管齐下,宏观调控才能起到些许效果。

第三节 政策法规需推进落实
    在2007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商务部联合颁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明确规定:限制外商投资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项目。这不单是引起警觉的问题,而且更应该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落实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对于历经了“大豆危机”、“食用油危机”后的民族油脂行业,《反垄断法》的出台恰逢时机,其中规定了单个企业50%的市场份额标准,将加强对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国履行WTO规定义务情况的监督,加紧研究分析外资强力渗透国内大豆压榨业对行业发展和经济安全等的风险,阻断国外资本的掠夺式并购,为中国大豆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外部环境。2008年8月14日,金龙鱼食用油价格全线下调10%以上,在当前秋粮即将收购的时候,金龙鱼率先降价,可谓意味深长。果不其然,金龙鱼降价两天后,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品牌宣布降价10%,
    在国家推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反垄断法》等政策法规之后,更应该坚决的贯彻落实。当然为了要有理有据,我们必须详细调研数据,时刻警示跨国粮食企业的动静,使这些政策法规能够很规范有效的运作起来。阻止跨国粮油集团进一步蚕食中国压榨企业。适当可以协同大豆产业协会等协会组织密切注意外资在豆油方面的最新动向,建立对应的预警机制和数据统计机制。
第四节 强强联手,发挥大豆产区优势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中储粮有收储能力,但没有加工能力。大豆产区的内资油厂具备地理、加工优势,但不具备大规模资金收储优势,中储粮等大型国企,具备收储优势,但不具备加工实体,内资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形成抵御国际粮商的强有力的力量,是当前确保产区大豆安全关键。
    另一方面产区压榨企业收购大豆还面临收购融资成本过高、收购税收管制等方面的难题,在当前形势下,相关政府部门可采取给予内资油厂收购款补贴、低息贷款等形式,减轻内资油厂的负担,制定一套灵活的税收监管制度,合力保障秋粮收购安全。必须认识到,保障本季度秋粮收购安全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豆产业问题,还得从千方百计提高国产豆产量,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
发挥大豆产区优势,还要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非转基因大豆作为绿色、天然食品,存在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强对这一特色优势的宣传,加大非转基因大豆培植力度,同时严防转基因种子流入农田监管。
第五节 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经过这几年的对外开放,国内油脂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现在油脂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学会利用期货这个成熟的避险工具来规避因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跌带给企业的风险,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恰 恰是导致很多国内企业在2004年大豆价格的暴涨暴跌中被压垮并被外资收购的主要原因,
    当然油厂套利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在拥有产品库存时,如产品价格有下跌的风险,油厂可以通过提前卖出合约锁定利润,还有相对比较复杂的提油套利和反提油套利等套利模型 。大豆提油套利:大豆加工商在市场价格关系基本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防止大豆价格突然上涨,或豆油,豆粕价格突然下跌引起的损失,或是使损失降至最低。其做法一般为:购买大豆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豆油和豆粕的期货合同,并将这些合约一直保持,当现货市场购入大豆或将成品最终销售时分别予以对冲。一方面锁定价格,一方面锁定成本。而反提油套利为:大豆加工商在市场价格反常时采用的套利。当大豆价格受某些因数的影响出现大幅上涨时,大豆价格可能与其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其一般做法为:大豆加工商卖出大豆合约,买进豆油和豆粕的期货合约,以同时缩减生产,减少豆油和豆粕的供给量,三者之间价格将趋于正常,期货市场中的盈利将有利于弥补现货市场中的亏损。
    现在外资完全控制我国油脂产业已成事实,我们不能回避这一现实,但认识到问题严重性之后我们更要积极应对,可以说我国油脂厂商在重新夺回产业主导权方面任重道远,但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它路,希望油脂厂商能够在国家的引导之下积极与外资展开正面竞争,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从压榨大国到压榨强国的转变,从而夺回产业主导权,保证国家安全。


第六章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数据论证,着重以外资控制我国豆油产业这条主线中心,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在整个大豆产业的现状和豆油领域的深刻关系,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并且希望通过加强大豆政策生产扶植力度,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等等建设性意见,来稳定我国粮食市场,重新夺回我国对大豆压榨产业的主导权。
     在新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恢复的背景之下,豆油行业的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复杂新问题,本文并未能有完整诠释。但这也极可能是我国豆油产业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拐点。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企业规模,管理理念等存在较大焦距,所以真正想要复兴我国自主的大豆产业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的。

参考文献
[1]张照新.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的特点、影响和政策建议[J]. 饲料广角, 2007,(14):c
[2]王万山. 中国大豆贸易地位与国际定价权为何不对应[J]. 国际贸易, 2007,(06):11-18
[3]郭文斌. 对中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分析和政策建议[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7,(07):76-82
[4]刘彦坤,武戈. 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油脂, 2007,(03):87-90
[5]崔春晓,宣亚南.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 世界农业, 2007,(08):22-26
[6]丁亚君. 如何拯救危机重重的大豆产业[J]. 企业研究, 2006,(12):33-36
[7]刘健,董振国,徐旭忠. 外资进入中国农业新动向[J]. 瞭望, 2007,(12) :41-47
[8]苗水清,程国强. 美国大豆补贴政策及其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06,(05):78-82
[9]秦路,李嘉莉. 外资并购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J]. 世界农业, 2008,(01):106-110
. 中国新闻周刊, 2006,(46):35-38
[11]程昊,孙寒冰. 沦陷还是崛起:残酷竞争下的中国大豆产业[J]. 中国物价, 2007,(09):44-48
[12]崔荣会. 粮食危机迫近中国[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4,(Z1)40-44
[13]孙东升. 转基因大豆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9):13-17
[14]顾善松. 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思考[J]. 管理世界, 2006,(11):34-37
[15]丁亚君. 如何拯救危机重重的大豆产业[J]. 江苏农村经济, 2007,(01):66-68
[16]丁声俊. 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势在必行[J]. 中国油脂, 2006,(10):87-90 
[17]郭清保. 论我国当前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粮油加工, 2006,(07)46-48
[18]王微微. 我国大豆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8,(06):75-77
[19]崔海霞,姚金安. 中国大豆油脂加工业的五力模型分析[J]大豆科学, 2008,(05):35-38
[20]程杰. 中国大豆产业的供需平衡及政策取向[J]新疆农垦经济, 2008,(04) :45-47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DA,2004,(10):23-28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7,(6):34-39
[23] Schnepf ,Randall D.,Erik Dohlman,and Christine Bolling.Agric Brazil and Argentina: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for Major Crops,Agriculture and Trade Report WRS-01-3,U.S.Departm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December 2001.:66-72
                 
致  谢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尤其是经管学院的各位老师,在大学期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缺陷和接受新学识的能力。
作为大学的一个总结,虽然仅仅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但是,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评定。在论文撰写期间,与毕业实习时间正好有部分是重叠,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程芳芳老师,论文从选题开始,直到初稿及定稿过程中,我们进行多次探讨,从论文的研究重点和细节表述,都经过了大量的修改,使我能够尽快的完成和完善我的毕业论文。正是您无私的帮助和真切的关怀,才有了今天这样一篇文章,我要真心的谢谢你,在这里我还要感谢那些帮我一起整理资料的同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