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区域普及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建立策略

2015-09-10 0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简介:张文格(1978-),女,湖南邵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立项“普及化阶段市属高校大学生学业胜任力研究”(项目编号:2011GJZD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4-02
  自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2003年,北京、上海两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和52%,我国高等教育至此步入全国大众化、区域普及化交织发展进程中。2010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拟定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2011年不少省市的高考录取率已在80%以上,有的省市已超过90%,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将迈入区域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适龄青年入学率还不到15%的时代,经过严格的学历评估而被选拔入学的大学生,其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对象变成了学力基础一般甚至很差、学习动力很不足的学生。而各学院来不及转变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将学生绑缚在以学科、专业为逻辑的课程体系里,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并不考虑学生本身的特质、价值观、态度和意愿。而胜任力理论认为个人所具备的态度、特质和价值观等是影响个体工作绩效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要想所培养的对象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得调动或改善学生的胜任力。如今,胜任力的运用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对于教育业而言还是新鲜事物。但在区域普及化阶段,除了研究型大学和部分重点大学,大部分高校的生源与十多年前精英阶段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为了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高校应注重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格的学生学业胜任力进行挖掘与培养。
  一、学业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McClelland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首先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并指出智力并不是决定个人工作绩效好坏的唯一因素,而是个人所具备的态度、特质、认知等,即胜任力才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能够可ence)可以译成素质、胜任特征或胜任素质。本文所指的胜任力与胜任特征是两个相通的概念。因为研究角度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胜任特征(胜任力)所给出的定义也不一样。比较通用的是Parry(1996)提出的:胜任力即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或学习(角色或职责)的一些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绩效或学业成就紧密联系,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衡量,而且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加以改善和提高。就研究现状而言,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胜任力对于职业发展的作用,或者说胜任力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开发问题;儿童、青少年社会胜任力问题;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问题。在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有关胜任力理论及其模型建构的研究,初期的胜任力理论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随着胜任力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日益臻熟,该理论逐渐被延引到教育领域,但大多用于教育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的胜任力研究。其中只有7篇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如:2006年冉景亮、吴绍琪《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2006年蒋佳《试谈大学生的胜任力挖掘》;2007年胡颍、徐刚《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2008年来婷婷、杨东《IT大学生的胜任特征》;2008年沈小袷《论胜任力理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2009年杨景峰《大学生创业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2009年倪坚《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大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说,目前国内尚没有人对大学生的学业胜任力进行研究。本文所指的学业胜任力(胜任特征)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具备的胜任大学学习的素质。这种素质对一个人的学习成效具有预测性,同时这种素质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进行提高或培养的。
  二、关注学业胜任力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实践,在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马丁·特罗写道:“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水平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教师们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大学生更加没有准备,比以前更不喜欢读书——教授这些具有多样化倾向和多样化学术潜能的新型学生所构成的挑战成了大众化教育机构要面对的主要课题。”[1]马丁·特罗描述的这种现象在以招收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的学生为主的高校很普遍,经常能听到教师们  第一论文 网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法教了,基础太差,知识学习主动性太差。”经常听到学生们哀叹:“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以后又用不上,没劲。”一项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表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不如研究型大学,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在短短的10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区域普及化的跨越式转变,尤其是以本地生源为主且招收高考成绩排名15%以后的地方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走出精英教育模式的框架,没有正视快速大众化带来生源质量与水平的转变对原有人才培养系统产生的冲击力。现有的人才培养系统侧重于书本和学科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科性、学术性、研究性、规范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职业适应性、就业能力方面本科生不如高职生的社会舆论普遍。实际形势表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的适当性、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质量与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而其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培养对 象是什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育人标准、规格)。
 对精英阶段的大学教育和现在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学生是很好管理和教育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士气都很高。毛入学率超过50%,学生的多元化和素质的多样化使得大学教育变得更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在普及化地区的地方高校教师感触最明显的地方。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飞速发展年代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自控能力却较差。现在大学生的思想与理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如前所述,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却与精英教育阶段差别不大,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变首先带来的便是学生的转变,培养对象的特征转变是高校改革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纲要》拟定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先后超过50%。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占全国高等院校的90%,其所培养的“产品”质量决定着我国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强国。因而怎样挖掘地方院校培养对象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促进学生的学业成效,是当今高校的当务之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学业胜任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为学业胜任力是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潜伏在学生体内的“小宇宙”,大学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或改善学生的这种深层次特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三、大学生学业胜任力模型的初步分析
  可以把胜任力描述为在水面漂浮的一座冰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如图1)。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培养对象的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本文所指的学业胜任力主要指区分学业优异和学业平平者的个体特征,其前提是假设大学生的动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是影响其学习行为、表现和成就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式,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通过基于胜任特征的360°评价方法、团体焦点访谈法和行为事件访谈(BEIS)等方法初步提炼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与投入、价值取向、成才意向、实践能力、创  第一论文 网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等8大类共20项左右的胜任特征因子。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述方法提出的胜任特征因子编制学业胜任特征初始量表,在预试后有针对地进行修订(反复3次);利用修订后的胜任特征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做成问卷,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4个年级大概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相关分析,最终得出了与大学生学业成效极度相关的17个特征。如表1所示。
  可以说,这些胜任力指标直接决定了个体学业成就的好坏,也决定了高校“产品”的质量,而目前的培养方式只注重冰山模型中露出水面的部分,这只是大学生素质中最浅显的部分,学业成就甚至是大学生毕业后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其深层次的胜任特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长期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格学生的胜任力的挖掘,应该有明确的活动、课程或学分针对这些胜任指标的培养,而这正是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所缺乏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而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学习投入时间很少的超过50%。这样的数据显示,在区域普及化地区,以招收本地区学生为主的地方高校其培养对象的学习动机不足,因而学校自上而下拟定的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进入大学系统,学生胜任力发展应该在人才培养系统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不是拘泥于学科体系知识的灌输。学生胜任力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素质的提高,而胜任力特征指标有效地体现了大学生素质。因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偏高的普及化地区的院校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胜任力,以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