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综述分析

2015-09-08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据调查显示,国内关于公司治理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时,将焦点放在了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认识到公司治理一方面会对R&D投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会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激励机制,对经理人的所谓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制约和影响,以确保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治理便成为R&D投入、绩效关系调节的重要调节变量。
  一、公司治理变量对企业R&D投入、绩效关系的有效调节
  从本质上来讲,R&D投入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绩效,而R&D支出不会自动提高企业的绩效,这种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键取决于支出的利用效果。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企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可能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即使R&D投入相同的两个同类企业,其创新能力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R&D投入产生的绩效也有较大的区别。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企业的经理人存在着相同的偏好,即企业多余资金长期留置在企业之中,而不将其分配给股东。该种现象的存在,过剩的R&D支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代理成本费用开支,因此并非R&D支出越高的企业,其绩效就会越好。实践证明,企业的R&D投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公司治理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图示来展示。
  通过上图关系分析可知,当公司治理变量、R&D之间的交互项统计较为显著时,若公司治理变量和绩效之间没有产生明显的关系,则可判断出该公司治理变量只是一个没有价值的纯调节变量;若公司治理变量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显著,则说明公司治理变量就成为一个半调节性的变量;当公司治理变量、企业R&D之间的交互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时,若公司治理变量、绩效或者R&D投入变量显著相关,则说明公司治理变量并非有效的调节变量;若公司治理变量、绩效或者R&D投入变量均为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则对样本实施分组检验,看各组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检验公司治理变量是否为同质调节变量。
  二、公司治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是作为企业制度建立核心问题而存在的,当前各类企业均致力于公司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绩效。对于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研究试验所得出结论并不趋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改变来实现的;观点二,治理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并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治理变量、企业绩效间存在着一个中间过度过程或者其他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国内作为一个制度层面的安排,公司治理也会对绩效产生影响。虽然上述研究和观点,涉及到了治理机制、绩效关系,并且还提到了二者之间的中间过程,但似乎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了治理机制、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上,对所谓的中间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相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国内经济体制下,应当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治理机制要素是如何通过中间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首先它应当是一套机制层面的安排,主要用来支配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各类团体,比如投资者、企业经理人以及职工之间的关系。
  首先,CEO持有企业的股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企业CEO未持股权时,通常会以投机形式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并确保自身职位的安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企业的短期绩效上,对于市场机遇的把握明显不足,而且也不愿意将企业的资金大量地投在高风险项目上;相反,若CEO持有一定的股权,则他们的行为倾向也发生了改变,更多地会选择增加股东财富的投资行为。同时,CEO与股东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的紧密,并且为实现更多的利益,往往会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一明显的对比说明,CEO拥有企业的股权越多,个人对公司价值的依赖感也就越强,企业绩效便随之增加。
  其次,两职分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所谓两职分离,即董事长与公司总经理这两个职位的分离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两职分离对董事会的作用,对董事会、经营班子的影响。管理理论认为,不管董事长、经理是否两职分离,他们都是公司的忠实管家,都会为股东的利益做事。这说明,两职理应合二为一,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双方之间的协作,对于减少纠纷、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股权集中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所谓股权集中度,实际上就是股权“量”的一种体现,表现为集中、分散以及适度集中等类型。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公司只有一个决定对控股股东,其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实践中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对公司治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正面、负面上的影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影响。实践证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对企业CEO股权的激励性就会越低,这对企业绩效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公司治理变量对企业R&D投入、绩效关系的有效调节以及公司治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有控股对企业R&D投入、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负向的调节作用,即国有控股对企业R&D投入、绩效关系的形式和发展方向起到了调节作用。国有控股对企业R&D执行之所以不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国有控股企业,摆脱不了政府的干预,这就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体系;其二,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会责任较多,风险较大的一些R&D投资项目通常是由国有企业来承担的,而且这些项目的成功率都非常低,这些项目与社会效益相挂钩,即便成功了,其收益并不专属企业所有。因此,国有控股对企业R&D投入、绩效关系的调节是负向的。
  第二,公司董事会会议的召开次数,对R&D投入、绩效关系强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是间接性、负向等调节。当公司董事会会议召开的次数较少或者频率相对较低时,R&D投入与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反之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基于此,当公司的R&D投入的执行效果较 好,而且R&D投入与绩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时,公司的董事会会议频率一定较低;当公司的R&D投入执行效果不好,而且R&D投入与绩效关系并不显著时,公司的董事会会议频率一定会较高。这说明中国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经营状态的关系是反向对应的,当董事会会议频率高时,说明公司经营状态不佳,反之亦然,董事会被动解决问题。
  第三,公司独立董事对企业R&D投入、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的独立董事对企业R&D投入、绩效关系并不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内独立董事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当前的现状及上文关系分析可以推测,当前国内公司独立董事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制度的约束,并非公司或企业自发设置的,被动的制度驱使必会影响独立董事甄选标准和要求设定,多数情况下公司只是为满足制度上的要求,而由经理人随便介绍一个熟人,作为公司的独立董事。然而从实践来看,这种熟人董事在实际工作中,或是碍于面子而不提异议,或是工作能力达不到要求而成为一个摆设。
  第四,公司经理层拥有股权,对R&D投入、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经理层在拥有股权的激励下,会对R&D投入、绩效关系强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公司经理层持股,R&D投入、绩效之间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经理层未持股的公司,R&D投入、绩效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显著。这说明公司经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可有效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代理问题,可确保R&D投入项目朝着股东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戈阳、张宗益、宋增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 刘彦文、叶曦、郭杰.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06).
  [3] 钟峥、郑欢、李剑虹.公司治理、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02).
  [4] 秦兴俊、张雨、宋泾溧、宋瑞卿.多元化战略、公司治理与绩效:一个理论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06).
  [5] 魏锋、陈丽蓉.业务多元化、国际多元化与公司业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9).
  [6] 李维安.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