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威夫斯教育理念的现代启示的理论分析

2015-09-01 13: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班牙教育家威夫斯,博览群书,遍读古籍,著有《教育论》和《心灵论》等作品,他被教育史家封为“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夫斯反对以课程为重点、学生迁就教材的传统教育,主张教学的起点应先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现象,就是个别差异,所以教学应顾及学生个别差异的事实。如果以威夫斯的这一教育理念去反观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教育理念
  威夫斯在这个领域有翔实的描述。在心智的表现上,有的学生精于观察,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精力较盛,有的学生则富于判断力。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有些则聚精会神;有些学生的学习速度缓慢,但却收获多;有些速度虽快,但遗忘也多。有的学生做事及读书可以费时长久,但也需长时间休息;有的人则反之。在学习上,有些学生很适合于念某些学科,有些学生则很不适合……教师及家长应该谨慎注意孩子的个别状况,然后才小心的进行管教,不可“从篮子里取出一个蛋,就决定要煮还是要烤”。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学生的差异。一是学生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有的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强,但学美术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但记忆力差;有的学生喜爱体育,但不喜欢音乐等。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如A同学比B同学勤奋,但不比B同学聪明;C同学性格活泼外向,而D同学性格内敛寡言;E同学文科成绩优异于F同学,但理化成绩却不如F同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一部分学生,而不适合另外一部分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个体学习与班级学习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一些教师和家长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认为学生成绩差是由于脑子笨所致。这易使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而将成功归因于如幸运等外部因素,没有自信,自我期望值低,导致其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一些学生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擅长的领域,而对于自身存在着的缺陷或弱点往往排斥或视而不见。这容易造成在“扬长”的同时忽视“补短”的情况,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往往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期望较高,态度积极;而对后进生的期望低,态度也不积极,缺少鼓励和关注。这些信息都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低落的情绪会使他们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来自同学们的歧视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座位往往又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或者后排,与教师交流少,教师提供的信息刺激少,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积极暗示和及时反馈。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使学习成绩更加落后,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不热爱学习。
  二、学生个别差异的教育诉求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几十个学生往往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所以,必须实施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活动。
  1.注重教学的情感过程。不同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异,也有不同的需要。和其他学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对学习没有信心,教师应多鼓励、多关爱他们,不能威胁和惩罚他们,同时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嘲笑、奚落他们。教师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并给予后进生高于现有水平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从知、情、意、行统一的角度去组织一堂课,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认识活动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去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2.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在班级里,教材使用、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的量和范围,帮助他们分解内容的难点,多提供直观形象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开展个别教学,加强辅导训练。为了照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个别教学也是需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个别自习时间,去帮助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借此达到师生情感及思想交流的目的;也可以针对学生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科目给他们配对辅导教师,形成优化组合,缓解偏科现象的严重性。
  4.学生作业的结构和内容应视学生能力而异。家庭作业的内容和数量,对不同学生应有所区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难度不要太大,巩固和运用性质的作业多布置些;而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给他们布置一些扩大知识领域、思考性、技巧性较强的以及探索性质的作业。
  5.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他学生的帮助作用,鼓励同学间的交往,提倡合作式的学习,如伙伴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学生配对活动的机会,如配对朗读、配对检查作业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小组活动,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积极互赖的、有个体责任的、面对面积极互助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结合社会环境,选择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不同学生的潜能开发。在课外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活动、自我激励。
  7.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可以将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尽量安排在前排居中,这样学生自然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认真听课,并能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自信。
  8.教师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前出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难度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9.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流介绍学生的情况,共同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个别指导计划。家长在家里要对子女给予必要的辅导帮助,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协助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
  三、注重学生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诉求
  1.不能借口照顾差异,降低要 求,迁就低水平,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为后进生减少的知识内容太多,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着眼他们的发展,导致他们同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跟不上班,那么也是不合理的。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教学内容只适合学生单独完成,也有的学生喜欢单独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如果个别学生包揽整个活动,其他学生只是陪客,缺少个体的责任和面对面互动,缺少相互间的交往和协作,小组活动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没有效果。小组规模也要根据活动内容而定,在课堂上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
  3.在个别教学和辅导训练中,对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4.开展课外活动,要注意各方面的安全事项。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这是客观的。教师在常规的班集体教学中应该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两个系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8-189.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