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和途径

2015-08-31 13: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信息技术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应等功能上,表现出良好的特性,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信息技术浓缩时空界限,超越时空跨度,声像情境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激发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把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在一起,是贯彻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的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法的改变,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1.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生活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而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对于讲授数学中的运算定律、公式,一定要展示其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公式(定律)是怎样进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1.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将遭严厉的批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很大的转变,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合作的伙伴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互动之中,去探讨、去发现。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不仅可以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的可亲近了。计算机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直观演示、实验验证等使数学变的深入浅出,这样学生就不惧怕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并对它敬而远之了。
  1.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
  例如: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我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的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视频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既听且看、既说且做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能同时与教师、同伴进行多向交流,不仅有 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科学的态度,避免出现以下几点误区
  2.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2.2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
  有些教师为应付检查考核,被动式的使用,结果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人协助。不能正确处理课堂上各种信息情况,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完不成教学的任务,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3信息技术课件选用不当,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有些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的,如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就要让学生直接观察,而不能亲自看一看、摸一摸的才用看电脑投影、电视录像来代替。盲目使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信度不高,而且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3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石,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教师首先必须更新头脑中的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看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面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活动本身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特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数学学科,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以及教师的教学工具这三种功能融为一体。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三种功能,就能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之中。教学活动不只是给学习者传递现成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以学习者为主体,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一定的任务、资源、工具和支持,培养学习者自主建构、创造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面素质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