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铜陵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的统计分析

2015-08-28 14: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目前院校数量、教师队伍、学生人数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师群体生存状态、工作状态、健康状态等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吴红宇等人的研究显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明显,职业倦怠现象已普遍存在。因此,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现辖高职院校两所。多年来,铜陵紧密围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共建小康、同享幸福”这一主题,把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高职教师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尊师重教的城市,他们的职业倦怠情况又是怎样的,是否要好于其他城市的高职教师?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铜陵地区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铜陵市两所高职院校选取被试者,共发放问卷281份,回收问卷263份,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84.0%。问卷中被试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
  2.研究方法
  在两所院校随机选取系部,经征求被试者知情同意,对选取的系部专职教师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和心理学教师在统一指导语下担任主试,采取集中、匿名、自填方式进行。使用标准化测评问卷,即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
  3.统计分析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事后多重比较(LSD)。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1.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量表无常模,采用0~6的7点评分,中值为3。通过计算,得出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及各维度上的均分情况,见表1。
  表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221)
  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成就感
  1.97±0.64 1.94±0.83 1.09±0.94 2.54±1.02
  2.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年龄层次的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去个性化维度均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年龄组有4个水平,经对不同年龄层次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及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LSD)提示:在职业倦怠的总均分上,26岁以下和31~35岁的教师要高于26~30岁
  【摘 要】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给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或干预提供相应依据,本文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铜陵地区两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铜陵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29-02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目前院校数量、教师队伍、学生人数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师群体生存状态、工作状态、健康状态等直接关系到师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吴红宇等人的研究显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明显,职业倦怠现象已普遍存在。因此,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现辖高职院校两所。多年来,铜陵紧密围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共建小康、同享幸福”这一主题,把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高职教师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尊师重教的城市,他们的职业倦怠情况又是怎样的,是否要好于其他城市的高职教师?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铜陵地区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铜陵市两所高职院校选取被试者,共发放问卷281份,回收问卷263份,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84.0%。问卷中被试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
  2.研究方法
  在两所院校随机选取系部,经征求被试者知情同意,对选取的系部专职教师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和心理学教师在统一指导语下担任主试,采取集中、匿名、自填方式进行。使用标准化测评问卷,即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
  3.统计分析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事后多重比较(LSD)。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1.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量表无常模,采用0~6的7点评分,中值为3。通过计算,得出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及各维度上的均分情况,见表1。
  表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221)
  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成就感
  1.97±0.64 1.94±0.83 1.09±0.94 2.54±1.02
  2.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年龄层次的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去个性化维度均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年龄组有4个水平,经对不同年龄层次高职教师在职业倦怠及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LSD)提示:在职业倦怠的总均分上,26岁以下和31~35岁的教师要高于26~30岁
  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去个性化维度均分上,26岁以下的教师要高于26~30岁和36岁以上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
  人口学
  变量 组别 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 去个性化 低成就感
  性别 男(n=118) 2.04±0.64 2.04±0.83 1.17±0.99 2.59±0.95
  女(n=103) 1.88±0.63 1.82±0.81 0.99±0.86 2.49±1.10
  t 1.950 2.010 1.437 0.691
  P 0.052 0.046 0.152 0.490
  年龄 <26岁(n=17) 2.17±0.66 2.17±0.88 1.61±1.08 2.51±1.07
  26~30岁(n=44) 1.78±0.67 1.80±0.84 0.99±0.76 2.25±1.11
  31~35岁(n=67) 2.08±0.64 1.99±0.76 1.22±1.05 2.71±1.03
  ≥36岁(n=93) 1.94±0.60 1.93±0.85 0.94±0.86 2.57±0.95
  F 2.650 1.011 3.305 1.807
  P 0.049 0.389 0.021 0.147
  教龄 <6年(n=57) 1.99±0.66 2.07±0.83 1.18±0.84 2.40±1.12
  6~10年(n=78) 1.95±0.67 1.90±0.89 1.12±1.01 2.54±0.99
  11~15年(n=36) 2.17±0.54 2.02±0.76 1.08±0.93 3.02±0.80
  ≥16年(n=50) 1.81±0.60 1.80±0.76 0.94±0.94 2.36±1.02
  F 2.238 1.069 0.585 3.636
  P 0.085 0.363 0.625 0.014
  学历 大专(n=18) 1.93±0.52 1.69±0.66 1.19±0.74 2.66±1.12
  本科(n=133) 1.94±0.63 1.94±0.80 1.04±0.94 2.50±1.01
  硕士及以上(n=70) 2.03±0.68 2.00±0.92 1.15±0.97 2.60±1.04
  F 0.497 1.073 0.419 0.399
  P 0.609 0.344 0.658 0.671
  职称 初级(n=71) 1.91±0.61 1.78±0.70 1.10±0.87 2.56±1.11
  中级(n=117) 2.03±0.66 2.04±0.89 1.12±0.99 2.59±1.01
  副高(n=33) 1.86±0.62 1.94±0.81 0.94±0.88 2.34±0.89
  F 1.358 2.269 0.488 0.731
  P 0.259 0.106 0.615 0.483
  婚姻
  状况 未婚(n=36) 1.95±0.68 1.90±0.78 1.28±0.91 2.43±1.15
  已婚(n=182) 1.97±0.63 1.95±0.84 1.04±0.94 2.56±1.01
  离异或丧偶(n=3) 2.05±0.67 1.96±0.90 1.47±0.99 2.50±0.45
  F 0.030 0.049 1.200 0.240
  P 0.971 0.952 0.303 0.787
  三 讨论
  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3个维度均分来看,都低于量表中值,由此说明铜陵地区高职教师群体总体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这个结果与井玲对大学体育教师和王秀希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与王永琳等人研究得出的“有1/2左右的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不同,可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要受到当地经济文化、学校管理体制和尊师重教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敢为人先”的铜陵人不断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首先实施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在全省带头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报告:铜陵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在安徽省第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所以职业倦怠情况不严重。

 通过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在性别上的比较,发现男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要显著高于女教师,但在职业倦怠总体上男女教师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胡英芹等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现代社会,男女教师相对处于平等地位,尤其是在学校里,他们的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是同一个评价标准。鉴于高职男女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出现的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功能有差异。对于男性而言,社会和家庭对其期望值更高一些,就自我要求和自尊水平来看男性也相对要高于女性,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男教师心理应激强度的增大,相应的不良情绪也会增多。
  不同年龄段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发现,26岁以下及31~35岁的教师整体职业倦怠情况要差于26~30岁的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26岁以下的教师要差于26~30岁及36岁以上的教师。说明26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的教师突出,且这个阶段以去个性化症状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现象会呈现下降,然后又开始出现增长的趋势,到达36岁以上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此时不是以去个性化为主要症状。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26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课程教学、学生工作、单位管理等方面,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另外,购房、结婚等人生问题也在这个时期被提上日程,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婚姻的高成本,很多年轻教师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这与赵玉霞等人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与张小文对地方高师院校教师研究的结论不同,他的研究认为25岁以下组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低于26岁以上的教师。这可能与其研究的对象和生活的区域不同有关,但高师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不是一定好于高职教师,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633/201208/141305.html
  [2]吴红宇、钟前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及解决的可能途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5~68
  [3]赵宇.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井玲.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王秀希.河北省中学教师工作压力、控制点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84~86
  [7]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8]胡英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46~48
  [9]赵玉霞、章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14):103~105
  [10]张小文.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选自《学园》2014年第9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