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关注文本,夯实“语用”基础的效果分析

2015-08-27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石榴》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唯一的状物类文章。语言充满情趣,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根据学段要求与文本特点,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捕捉到以下本体性教学内容:①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②用“先……逐渐……最后……”层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出来;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动地描写石榴花;④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⑤从形状、颜色与味道等方面来介绍石榴果实。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以上五个教学内容,都作为“语用”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势必造成每一项内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么,该如何准确选择“核心的语用内容”?笔者以为,应综合考虑学段教学目标、编者意图、文本特有的言语表达形式、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因素。
  作为第二学段,段的教学应是重点,而三年级上册则是刚进入第二学段,应把自然段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从文本特有的言语表达形式方面来看,上述①②③项教学内容在先前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显然都不是《石榴》文本所特有的。比如第③项中打比方的句式在本册第6课《西湖》中就已经作为特殊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了重点学习。再联系编者的意图,本课的课后练习题除了字词学习外,还有两道题:①说说两个拟人句的表达效果。②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从学生的情况看,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说话、写话能力,但要有条理地写出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与味道,还是有困难的。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核心目标应聚焦在体会用拟人的手法把事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和学习具体介绍一种水果这两项内容上,其余的三项内容不做重点学习。
  一、检查预习,厘清文脉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从复习二年级下册的说说写写“你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导入。教师出示石榴树图片,问:如果让你来写石榴,你认为应该写石榴的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石榴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课堂上,教师适当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针对易读错、难写的生字词进行重点指导。如“石榴”的“榴”,单个读时读第二声“liú”,放到这个词语中,读轻声。通过查字典确定“露出、红白相间”等多音字的读音,读准“抽出、甚至、鼓着劲儿、玛瑙般的子儿”等含翘舌音、儿化音的词语。“甚”的字形,学生容易出错,可以溯源解析:最早的“甚”写成“?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上面是个“甘”,下面是把汤匙,表示把甜的东西往嘴里送,指非常好吃、非常美味,后来就引申为程度越来越深,了解字义后教师范写“甚”,学生练习。最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长句子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完成填空: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摇?摇?摇?摇?摇?摇),长出了(?摇?摇?摇?摇?摇?摇)。到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谢了,树上便结出了(?摇?摇?摇?摇?摇?摇)。
  小石榴的外皮先是(?摇?摇?摇?摇?摇?摇),逐渐变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最后变成(?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通过填空,学生既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了文章是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又厘清了文章的思路,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聚焦想象,习得言语
  这篇状物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句式把石榴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作者丰富的想象成了本课突出的语言特征,而想象能力的培养又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针对文本这一特点,本课的教学可以紧扣两处想象展开,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魅力,领悟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逐步养成边观察边想象的习惯。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的地方。接着重点引导体会:
  1. 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这一句,从颜色、数量、形态上写出了石榴花的美。特别是“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石榴花的美丽活泼,还可以联系“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句中的“热闹”一词,感受到这句话是用小喇叭鼓着劲儿吹奏时的热闹来体现石榴花开的旺盛,小石榴与小喇叭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动形象。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习得语言。
  2.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把石榴当作娃娃,写出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可先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生动、有趣?引导从“甚至”一词,读懂石榴是慢慢地成熟的,句子的顺序是不能变。再引出句子中的另一个生字“讯”,借助“讯”的解读来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
  ①教师边出示“讯”的甲骨文“?摇?摇?摇?摇?摇?摇”边解说:这是会意字,从口,从系(绳索),表示审问被绳索反绑着的俘虏或奴隶。小篆“?摇?摇?摇?摇?摇?摇”改为形声字,从言,卂(xùn)声。②师范写,讲解:“讠”表示与言语有关,“讯”本义是审讯,引申指询问,进而引申为音信、消息。在文中的意思是消息。③采访学生:这个石榴娃娃,刚才你急着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想向人们报告什么喜讯呢?④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水果,小作者怎么就能写得这么生动、有趣呢?⑤ 仿说句子:让我们把小动物也当成人来写,你也能说几句这么有趣的句子吗?如:花丛中的小蝴蝶?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鱼缸里的金鱼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在具体的语境中,形象地展示“讯”的甲骨文与小篆的字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不仅记住了“讯”的字形、字义,而且通过角色体验、图片展示、感情朗读等体会到了蕴含在三个“笑”与“急切”“扒开”“张望”等词语中的喜爱之情,领悟到作者是从神态、心理、动作等方面把石榴写活了。紧接着即时仿说句子,学生既趣味盎然地领悟到拟人手法在文中的妙用,又从学到用,及时内化语言形式。
  三、读写迁移,内化语言
  第四自然段写了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语言简洁,条理清楚,是学习“写一种爱吃的水果”的很好范例,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是从几个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师:(出示石榴实物)瞧,这就是石榴。现在老师剥开它的外皮,你看到了什么?
  (生1、生2发言略)
  生3:文中作者把石榴子儿比作珍贵的玛瑙,还像小朋友一样紧紧地靠在一起。
  师:紧紧地靠在一起,用文中的词就是“紧偎”。这里作者用上了——
  生:用上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石榴子儿写得很可爱。
  师:多可爱的石榴子儿!来,取几粒尝尝,什么味?
  师:把我们看到的、品到的一起读出来。(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发现作者在写石榴子儿时,是怎样介绍的呢?
  生:作者在写石榴子儿时,先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再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写自己的感受。写的时候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写出来的石榴,就非常讨人喜爱。
  师:你很会读书。说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一定也会写得这么好的!今天,咱们每人都带来了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你打算怎样写呢?请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剥水果皮观察,品尝味道。互相交流。)
  师: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把你刚才看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注意运用拟人手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爱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
  (生动笔写一段话)
  (师点评,强调写一种水果要抓住它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还可以从营养价值、功效与作用等方面介绍。)
  这样,结合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理解第四自然段“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关键词,形象地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妙处,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写法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紧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亲口品尝带来的爱吃的水果,同桌互相说,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把本课学到的特殊的言语形式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有助于学生内化语言,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