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性观的关系实证探讨

2015-08-26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孙远刚、刘群(2003)的研究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学习问题、经济问题等,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当数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这往往成为各年级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扰,也是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的首要诱因。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人性观去观察、了解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因而这些问题也是反映个体人性观的渠道。
  在恋爱问题中,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情侣甜甜蜜蜜有的却争吵不断,心理学家Bowlby(1969,1973)提出的依恋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事方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尤其是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早期的依恋理论只限于对母婴依恋的研究,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人性观指的是对人性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影响着人们做事的态度和行为(闫春平、顾颜胜等,2006;朱从书、刘春玲,2007)。人性观一直是古今中外备受关注的问题,诸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与西方心理学中人本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Wrightsman(1964)将其称为人性哲学,认为人性哲学是个体对他人一般行为模式的估计,包括“值得信任”和“愤世嫉俗”两种倾向。陈西玲(2001)认为人性哲学既可以反映个体在面临某种情境时将会采取的应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个体的健康程度及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性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是人性教育的起点。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和人性观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一致的研究成果和结论,然而对于家庭关系的产物——依恋,与人性观的研究并不常见。并且,基于Bowlby理论发展起来的成人依恋理论,更强调后期依恋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成人依恋的定义还是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后者的理论观点,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性哲学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恋爱关系的指导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现场答题、当场收卷的方法,随机召集被试141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1分,回收有效问卷131份(92.9%)。其中,男生32人(24.4%),女生99人(75.6%);汉族85人(64.9%),少数民族46人(35.1%)。另外,本研究依据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7月颁布)的划分标准,将40几个专业类型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文科专业85人(64.9%),理科专业46人(35.1%)。
  (二)研究工具
  成人依恋量表修订版(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是由Collins等人于1900年开发的,主要用于将测量成人依恋类型,适合于对成人亲密关系以及伴侣关系的评定。该量表共含有18个项目,3个维度:亲近、依赖和焦虑。采用5级评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根据维度计算方法算出得分,根据类型计算方法判断出两大类依恋类型: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包括先占型、拒绝型、恐惧型。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先占型的特点是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型是指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型的特点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人性哲学量表修订版(Revised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RPHN)是由Wrightsman根据人性的哲学量表修订出的20项简表,用于测试关于人性的哲学,即受试者对他人一般行为模式的估计。本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愤世嫉俗(C)和值得信任(T)两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项目。采用对称评6级分法,分别从-3(完全不同意)到3(完全同意)。值得信任得分越高,表示人们被视为有道德、诚实和可靠的程度越高;愤世嫉俗得分越高,意义则相反。
  (三)统计方法
  应用软件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依恋类型人数分布情况
  表1 依恋类型的人数分布情况
  由人数分布情况表可以看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人数分布在性别、民族和专业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二)性别、民族和专业在成人依恋和人性哲学上的差异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方程均成立。亲近、依赖对值得信任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值得信任14%的变异量;亲近、焦虑维度可解释愤世嫉俗10%的变异量,其中亲近对愤世嫉俗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焦虑对愤世嫉俗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
  (一)成人依恋、人性哲学的特点
  本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的比例为安全型占45.8%,包括先占、拒绝、恐惧在内的不安全型占54.2%,安全型比例略高于国内近期相关研究,而与国外Frededrick,G.,Lopez,& Barbara,G.(2002)的研究:安全型为46%以及Gray C.(2001)的研究:安全型为40%比较相符。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民族大学,更加注重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下就造成一种较容易去亲近和依赖身边的人的倾向。
  另外,在人性哲学上,文科专业的学生愤世嫉俗得分明显高于理科专业学生。这可能与学科性质有关,文科学生的专业多是社会范畴,这就要求他们对社会问题、哲学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具有更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因而更易构建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对人性的批判有更强硬的态度,也就更容易出现愤世嫉俗的心态。而理科学生的专业多是自然科学范畴,更 加注重客观事实,思维和眼界更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
  (二)成人依恋与人性哲学的关系
  被试在值得信任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愤世嫉俗维度,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学生更甚:表现出了对他人更强的信任感,认为人们有道德、诚实和可靠。这恰恰符合了安全型的特点:张晶瑞(2009)的研究表明家庭实际亲密度与值得信任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在情感联系紧密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人的信任度更高,容易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简佳(2007)研究表明,母亲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相关各量表得分的影响较父亲养育方式明显:母亲既是家长也是朋友的受试者,其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的愤世嫉俗因子分总分较低,而容纳他人及被他人所容纳量表得分均较高。而安全型的依恋类型恰好是由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塑造的,从而能够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
  上述结果似乎说明了依恋类型对人性哲学具有指示作用。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成人依恋的亲近、依赖维度与人性哲学中的值得信任有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亲近与愤世嫉俗有负相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焦虑与愤世嫉俗有正相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充分证明了成人依恋和人性哲学之间的联系: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他人亲密和依赖的感情成分越多,就会有更多安全感,也更信任他人;相反,更容易体会到焦虑情绪的人,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不确定感,较少获得安全感,从而更容易否定好的一方面来保护自己。
  当生命中最初时,如果看护者能够对婴儿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则会有利于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的形成,同时也让婴儿对看护者更加依赖和信任,这种倾向会逐渐表现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结合社会环境的影响,慢慢内化而稳定下来,进而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和信任。相反,当看护者不能及时地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会产生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在日后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这种焦虑和不安留下的印迹可能会催生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周围的环境和人要求更加苛刻,也不肯轻易相信他人。
  参考文献
  .New York: Basic books,1969.
  .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3] Collins,N., & Read, S. Adul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64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