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三次建构,助学生拓展认数的效果分析

2015-08-26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摆出指定的数的活动,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知道“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3. 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
  建立记数单位“一”和“十”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一次建构,从数数入手,初步感悟生活中的“十进制”
  师:小朋友们,“小小超市”开始兑奖啦!10个“小苹果”换一个“大拇指”,我们来看看——小琦得了几个小苹果(11)?能换几个大拇指?(课件展示)小铄呢?(9)小羽呢?(18)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其实呀,这种方法很方便,让人一眼就知道谁的小苹果多,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我们的祖先呢!
  课件展示:在古代,人们外出打到的猎物就用一颗颗小石子来记录,当积满10颗小石子时,就换成一颗大石子继续来记,这样记录很方便,一看就知道每天打到了多少猎物。
  师:为什么祖先不积满5颗就换大石子,或是积满8颗就换呢?
  学生猜想:也许是我们人有十根手指头,不够数下去了,所以逢十进一……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课,在数数的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古人的例子让学生受到历史的熏陶,并初步感受到十进制计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二次建构,重点领悟计数中的“十进制”
  1.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方便的记数方法。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了多少根小棒?数一数(12根)。你也拿出和老师一样的小棒来。
  2. 你能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拿的是12根小棒吗?请你们先想一想、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操作后,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每2、3、4、6根,一份一份地摆;②把12根分成9根和3根;③12根分成10根和2根;④分成2堆5根,和1堆2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比一比,谁的方法能一眼看出是12根?(推荐10根加2根的方法)
  师:这10根一堆我们还可以把它捆成一捆,紧紧相连,大家看得会更清楚。
  3.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 师:请小朋友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么拿?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主要检验学生是拿10根单根,还是1捆)
  5. 师:你能很快地看出摆了多少根小棒吗?(演示展示:依次出示11、13、15根小棒)
  师:说一说是几捆和几根,一共是多少根?
  6. 师:你想摆十几呢?摆一摆。
  师:你能看出同桌摆的是十几吗?和同桌说一说。
  7. 师:有人摆19。没有摆19的小朋友,你再添几根就是19了?现在请你的同学当“小判官”,同桌间互相检查,不对的,请你帮帮忙,让同桌改过来。
  8. 摆一摆、说一说,理解“2个十是20”。
  教师指着摆好的19根小棒: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与你的伙伴商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19根再添上1根就是20根了,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可以怎样?
  师: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同时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摆小棒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有个性地摆,直至后面的为方便看出是多少而统一以“十”为一捆来摆,学生都明白为了便捷快速地摆出指定的数,以“十”为单位来计数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三次建构,初步感悟数序
  师生开展开火车游戏(在数轴上体会数序)。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学得又这么认真,现在我们来玩玩游戏吧!玩游戏前要先听清规则——同学们按顺序说数,这些小花就会乖乖地听话,跑进魔盒里,这时魔盒下面的数轴就会变长。同学们说数的时候千万要细心哦!
  师: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数越来越大)
  师:读一读这些数。除了0~10是我们的老朋友外,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20这些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排在10左边的数和排在10右边的数比一比,哪边的大?10的邻居是哪两个数?19的邻居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魔盒”下面数轴的不断变化这一活动,把所学的数融入“数的大家族”,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从而感知数的顺序,便于学生进行数的比较。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让数学回归生活
  1. 考眼力。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11~20各数了,看一看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演示:出示草莓和雨伞图)
  师:先估一估是多少?
  学生操作后进行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数数,并与估计的结果比一比。
  师: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先示范,课件演示)
  师:你也用打勾画圈的方法去数一数雨伞有多少把,看看谁先完成。
  2. 比一比。
  师:“抓十几”,看谁抓得准。抓一把,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只能是十几根。你估计自己一把能抓多少根?抓抓看,准不准?
  3. 翻一翻,谁最快?
  师:找到课本的第8页,第15页与第20页。比一比谁最快!
  4. 捏一捏。
  师:数出10页,捏一捏,再数出20页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也是重要的方面,所设计的课堂练习都意在通过多种形式达成该目标。其中,第1题还承载着引导学生第一次采用“打勾画圈”的方式数数,不但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时也巩固了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式操作较为简便的印象。
  5. 生活中的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其实这些数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说不定就在文具盒里、尺子上,说说看你在哪儿也发现了这些数?
  【设计意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数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特别设计了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11~20这些数,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数?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美的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