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教学策略

2015-08-21 0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中,通过具体的项目建设,如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等等,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已成为教学管理的基本途径。而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通过“专业群”建设项目,形成以质量工程建设提升为目的的层次结构,更加引人注目。然而,在这个新项目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其作用时,尚有许多基础问题有待我们廓清,才能避免项目实践中的障碍。因此,本文试就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及几个相关问题做一剖析,以和同行们交流,共同探索其中的规律,促进具体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专业群建设的含义
  “专业群”概念应用已久,通常被理解为由一组专业整合而成的专业集合。这些专业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集中办学资源,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最早提出专业群概念的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1] 之后,专业群建设理论与实践便正式展开,成为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课题。不同省份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规划,推出专业群建设项目,并结合各自的实际,赋予其新的含义或丰富其内涵。如,2012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2012]16号),据其文件精神(以下简称16号文),“专业群”概念的含义得到了丰富: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较好地理解专业群的含义,我们认为可从如下角度考虑。
  1.专业群建设项目是一个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按行业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成的专业集合。这就明确了专业群分类的依据或专业群建设的内容,确定了专业群的存在基础。这样的规定在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很强,学校的专业往往要适应于社会的分工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按行业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确定专业群可以更好地对接社会的分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2]
  2.专业群建设项目是一个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相关专业集合,这就明确了专业群建设的可能性。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需要较多资源投入的建设工程,这些资源在一个学校内部应该相对丰富和优越,否则难以保证建设质量,也难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建设特色。因此,专业群建设要以学校的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这样的优势和特色反映了学校已经具备的建设能力。[3]
  3.引入专业群建设项目的理论依据。引入专业群建设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经济学,是其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根据产业集群理论,专业集群是相关、相近和相同的诸多专业在某一领域、某一地域的集聚,通过这样的集聚作用,形成上、中、下多层次的产业链,有效提升其外部经济、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将集群内部的诸多专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要在分析专业之间内在规律和联系的基础上努力追求整合效应。这一理论启发了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引入专业群建设的思想,通过专业群建设集聚多个专业的优势,放大优势专业效应,提升学科教育的核心能力。
  图一图二4.专业群建设项目对专业和学科发展的意义重大。专业群是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强做优专业门类的合理节点,引入专业群建设将改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链。在没有引入专业群建设时,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的关联环节是三层次管理,即学科——专业——课程的简单管理(如图一)。这种管理的优越性在于简单易做,只要把相关专业包含的课程抓好,这个专业建设的任务就能完成,其质量就能得到较好的保证。专业做好了,相应的学科建设就能得到充实,基础就会厚实,学科的发展就会慢慢得到提升。其缺点则是专业和学科单一对应,其发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学科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得不到最大发挥,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间的差距得不到缩小,这些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建设。引入专业群建设的教学管理意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关联环节形成了四层次结构,即学科——专业群——专业——课程的相对复杂管理(如图二)。在这个管理链中,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将相近、相关专业的资源有机整合,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充实丰富学科的内涵,在知识和技能上更加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二、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人才培养体制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专业群建设的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完成课程体系、资源配置和教学管理。具体来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依据,教育教学模式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方式。如: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等,以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方式的独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
2.专业团队建设。由于专业群由相近的几个专业组建而成,要有效实现专业群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组建好专业教师团队非常重要。这个团队要处理好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配备、理论和实践分工合理、学校和企业人才参与及学历职称层次恰当等诸多问题,既保证专业群当前工 作有效,更要能保证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并持续可靠,所以专业群建设的团队建设措施应成为其建设内容的基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具体可分为团队成员组成结构、团队活动计划安排、团队运行规章制度建立、团队发展提升措施等等。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目前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仍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问题。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师资必须具有“双师”技能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办学要求。而我国目前的职业师资队伍的组建尚未在师资进入的源头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校在各自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不同的院校应各显其能强化这项工作,或通过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专业生产实践技能的补课;或通过请进来专项培训实践技能完善专业实践技能的不足;或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的双向交流形式丰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内容,以多元方式、灵活的机制,打造出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实现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综合提升的目标。
  3.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两部分。主要内容由三块构成,一是课程选择问题,涉及到专业群的课程设置范围、教材选用和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例等等;二是课程教学方式问题,涉及到教学方式的创新,特别是传统教学与高职课改方式的应用等等;三是课程考核形式问题,涉及到学生学业考核和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总体依据应能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尊重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体现高职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通常需要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并借助于专业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平台”课程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课程的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彰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在实训体系建设方面,主要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以“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共享。
  4.资源保障机制建设。专业群建设开始后,需要对原教学管理体制下的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寻求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样才能保障专业群建设的质量。这一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群建设的人力:教学人员、教辅人员配置,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设备的硬、软件建设,特别是其中的实训基地建设最好能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充分分享现代化信息资源平台,在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校内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补充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益;还可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容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还要充分调动专业群团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5.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要发挥专业群的作用,需要探索专业群的有效管理体制。应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专业群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最佳的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探索建设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等问题;探索专家治群的专业管理体制和柔性化过程管理的运行方式,让专业群运行空间独立自主,以充分发挥专业群内部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促进整个学科类型的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专业群的构成问题。既然专业群的构成不是单一一个专业,而是包含相邻相近的几个专业,那么由几个专业构成专业群比较合适就是一个问题。根据哲理,事物的结构往往可以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专业群专业的构成并非小事,构成恰当可能会使专业群的系统效率收获“1加1大于2”的正效率,构成不好,也会得到“1加1少于2”的负效率。理论上可研究的内容较多,如研究专业群构成的原则、专业群构成的结构形式(紧密型或松散型)、专业群构建的条件、专业群团队的结构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可能容易解释,比如主要的构成原则就很明显,任一个专业群都得遵循“主辅原则”,即以一个优势专业为主,辅之以一到两个相近专业;“优化原则”,即注重专业的互补性,让专业群结构中的优势专业得到巩固和提升,其他专业得到促进和发展;“持续原则”,即专业群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配置,能使专业群的发展持续不断。专业群构成内容中的某些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从经验中总结提升,比如合理的专业群范围,在现阶段才开始推行专业群建设的情况下是很难预想的。这些较难的内容有待我们关注实践,注重总结和反思。
  2.专业群的管理问题。专业群的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群内部的管理,二是专业群所在的学科链的管理。专业群内部管理是专业群管理的核心内容,这项管理是要解决如何将原本独立的几个专业有机融合起来,并能发挥其互补作用,使专业群产生正效率。其中的课程配置、人员配置、教材选用、核心课程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群内活动计划等等内容均属教学研究管理内容,需要通过教研计划这种专业性教学文件进行规范 ,它同简单教学管理链下的专业教学管理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群的管理应适用专项管理。除此之外的其他日常事务管理属于内部行政杂务管理,与一般的行政管理相同,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专业群所在的学科链的管理,指的是专业群外部的教学管理,这一管理是由于专业群的出现改变了教学管理链的结构而引出的结果。这时教学管理需要突出专业群在整个教学管理链中的节点作用,为此,原来的教学管理计划和制度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原来的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各专业的间接管理关系就会变为部分直接关系。因此需要为专业群设计独立的规则,提出专门的要求,给予专项资助,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好专业群在学科建设中的抓手作用。所以,教学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专业群管理的诸多问题,寻找其管理规律。
 3.专业群的普及问题。目前,专业群建设方式在整个教学改革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群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作用和其教改价值尚处于实践中,还没有可靠的经验结论。这就是说这一教改方式无论在多少学校实行,它的性质仍然属于实验性,因而,专业群建设这种形式仍然存在普及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回答,专业群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的价值何在、价值多大等问题,以解决其是否有必要普及的问题;还要我们在实践中回答,专业群建设如何做、如何做好、建设中有哪些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建设中的资源投入情况等问题,以解决其怎样普及的问题。这里谈专业群普及的问题主要是想提醒我们在专业群建设启动时要清醒地知道,任何教改项目始终存在如何普及的问题,否则我们很难做到善始善终。回顾以往质量工程建设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就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普及的话势必大部分课程都成了精品,当大多数课程都成为精品时也就无所谓精品了。还有精品课程的共享效应也没有解决好,因而几乎没法做到普及。这一例子值得我们在专业群建设时反思。
  4.专业群建设成果的评价问题。专业群建设虽然正处在启动阶段,但随着其建设内容的深入,其阶段性成果会逐渐取得,最终还有综合成果出现。对这些成果如何鉴定,存在一个标准问题。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内容,也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标准引出不同的评价,对整个教育教学具有指引作用,这种指引作用所产生的意义是全面的、深远的,不可不认真研究。专业群建设成果评价可分为阶段性成果评价和综合性成果评价(可能有人会用最终成果评价,我们以为,专业群建设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常态出现的话,就不能用最终成果,而用综合成果为好),阶段性成果评价的分量不如综合性成果重,倘若对部分阶段性成果评价不准,还不至于影响综合评价,但阶段性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能为综合评价的可靠性提供试错的条件和内容,因而也不能马虎。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它是对专业群建设的定性结论,能决定专业群生存的命运,因而也成为专业群普及的依据之一,需要引起教育界各方的重视。无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综合成果评价,最重要的是评价标准。标准是一个主观的尺度,在确定标准时往往会附有个人更多的主观性,如果制定标准的人集中在几个上,主观性就会很强,准确性就差,误导的因素就会较多。因此,我们建议,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注意三件事:第一,要依据经济社会和教育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依据规律可以降低主观性,减少出错机会;第二,要征求多类人员的意见,如教学主管部门、教学研究人员、教学一线老师、教学合作单位、被教育者的意见,在广泛的意见基础上提纯评价标准;第三,尽早谋划成果评价事宜,不能等到项目完成之前才匆匆忙忙组织少数专家制定一个标准,那样做会使评价标准的信度下降。
  总之,专业群建设项目方兴未艾,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希望我们的思考能抛砖引玉,成为丰富这些内容研究的有益推力。
  [参考文献]
  [1]孙德峰,马欣,邢玉敏,宋玉章.关于“专业集群”建设若干问题概论——以财税管理专业集群建设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