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政治理论传播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任务。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9日讲话中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
“中国梦”意涵深刻、生动形象,它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对未来的期望,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共鸣。[2]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中国梦”为契机,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尝试,提高教学实效性,更好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利用艺术类素材解读“中国梦”
传播“中国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注意到其注重感性、专业情节浓的特点,充分发掘艺术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中国梦”内涵。
1解读“中国梦”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14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阐述不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而且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元素。“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人民的梦。
2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国梦”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指经济的发达,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
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下,美国价值观横扫全球。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文化事件非常敏感,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在中国的热销、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的成功、国产动漫的发展等都是他们日常学习中、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素材。在这些素材背后反映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此类素材的发掘,使“中国梦”的教育变得更具体、更生动。善于从艺术素材中发掘案例,是艺术类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开展的有效切入点。
二、转变教学理念,用“中国梦”点燃成才梦
目前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并不乐观,在相关调查中有7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枯燥”。[3]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固守理论传播,未能体现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性不足。专业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1用“中国梦”激励大学生成才
“中国梦”含义丰富,既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又是人民之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影响、激励大学生成才。作为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对未来的期望,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百年屈辱史,是当代中国人追求国家强盛、民族繁荣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历史纽带,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深深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之中。“中国梦”教育将激发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为大学生成才提供动力。作为人民之梦,“中国梦”是对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对当今时代主题的回应。青年处在人生有梦的季节,“中国梦”教育必将引发青年学生的共鸣,引导青年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艺术类大学生受多元社会思潮影响明显,他们关注艺术创新,推崇时尚、追求享乐,也产生了理想虚无、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等特点。其成才需求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往往缺少社会价值尺度。在“中国梦”的教育中应以爱国主义教育来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将个人成才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引用欧阳修的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告诉同学们“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2“中国梦”弘扬民族文化,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创新源泉
“中国梦”是中国现代化之梦,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其中重要内容。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打上传统的烙印,必然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转型。目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国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意识增强,更加重视
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近代以来中国已加入新的世界秩序,所以,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会接触到东西方艺术所传达的不同文化理念,其成才需要开阔的文化视野,需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涉猎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使用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理念。恰如日本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中国设计的崛起必将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成功转型基础上。
三、“有声有色”多样化教学,使“中国梦”入脑、入心
在“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使课堂“有声有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有声”,课堂上“声”有三种,教师之声、学生之声、外来之声,只有让三种声音和谐交织,才能奏出美妙之曲;所谓“有色”,借助视频、图画、学生作品等形式让理论活起来,焕发其内在生命力。
1激发学生主体性,让课堂奏出和谐之曲
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更喜欢以平等自由的方式交流思想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双主体”理论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堂教育、讲授阶段,教师处于主体,而在受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主体。”教师要找准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让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只有当“中国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感召力。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社会上的各种声音交织成网并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影响学生,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孤立于世,应面对这些外来之声,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中国梦”自提出以后,国际上有人有意无意地误读“中国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称霸梦”,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取代“美国梦”,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纷纷登场。这些舆论之声虽有误读,但也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之有所回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梦”。
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外来的声音,三种声音交织课堂。没有教师之声,课堂将失去方向,其他声音都将成为课堂上放任的杂声;没有学生之声,课堂将成为“满堂灌”,理论很难走进学生心中;没有外来之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易浮于表面,缺少理性认识。
艺术类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视频、PPT、板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理论在表述时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中国梦”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有丰富的视听资料可以发掘,在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下功夫,使理论“活”起来。
2要做到各类交流媒介的联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推广,青年的生活方式正在变得日益多元,移动互联网全面渗入青年的生活。可以说,现在的青年不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要想真正让理论入脑、入心就必须要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如腾讯QQ、微博、博客等来传播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中,建立虚拟的网络课堂;另一方面,要关注青年在网络中的热点话题,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及时引导,使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互呼应。
总之,以“中国梦”教育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可以提高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成才紧密联系,在“中国梦”的传播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08-21(01).
刘冠军.“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09).